茶席插花花器 茶道,现在的茶道表演和所谓的茶文化是不是矫作
茶席插花花器 茶道,现在的茶道表演和所谓的茶文化是不是矫作?
这些年里看多了茶艺表演,多数是乌龙茶,紫砂壶,扭捏的女子,刻意的动作,千篇一律的解说词,拿个闻香杯,不停的翻来翻去,让人审美疲劳,看烦了也看腻了。
某次茶博会上举办茶艺大赛,连续上台表演的九位茶艺师,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表演相同的茶艺,上来就是孔雀开屏,每个人都慢声细语地介绍了5分钟泡茶器具的名称及功能,完全相同,一个字都不改,看的人心里都是揪着,这绝对是一件磨人心性的事。
到后来我看几个评委都看不下眼儿了,愁眉苦脸的想要离开。
也许是一个茶楼送来的选手,才出了这样典型的事件吧,如果不是苦练钓鱼的高手,或者常年打坐念经,耐得住性子的人,是坚决受不了这个的。
前几年,国内各种茶艺比赛上都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儿,循规蹈矩,实在是世间最无聊的一种存在形态,那么茶艺为何要不断重复这种悲哀呢?
艺术就不可以雷同照搬,艺术本身就是美学上的升华,再好的表现形式,一旦重复多次,也会引起审美疲劳,许多早期的茶艺解说词,牵强附会,甚至词不达意,不知道是什么人编的,总之流传很广。
有的女孩子,照着学会了,就说自己会茶艺了,是茶艺师了,真是让人无语至极;还有的女孩子,明明长得威武雄壮,偏要掐着胡萝卜粗的兰花指,露出血盆大口和甜美的微笑,配上硬塞进旗袍里的水桶般粗的腰身,扭捏着,一点也不顾及观众的感受,这样的茶艺表演是越发的看不下去了。
近几年情况好转,选手们都开始注重创新和表演中的流畅及神韵和谐统一,从形式上的单一到繁复,从简单的茶器到插花,挂画,焚香的展示,从单人到多人,从自说自演到有古筝古琴伴奏,有人朗诵台词,增加了副泡,礼仪,舞蹈等形式的衬托,背景的布置在形式上是日益丰富。
2013年的有一次茶艺比赛中,数十位参赛者将歌舞,武术,宗教,历史穿越众多的元素穿进茶艺表演中,无一重复,活色生香,令人记忆深刻,堪称国内领先。只可惜这一次的舞台太小,传播有限。
截至2016年,国内各地纷纷雄起,有些茶艺表演俨然成了一台歌舞晚会,古筝古琴伴奏,花道,乡道书画道齐备,舞台声效背景受到高度重视,经常是一个茶艺就出动若干人,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但只怕是以后穷一点的茶艺师,买不起好茶器,道具少的一上台就会被比下去。
那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表演的内容过多,茶的主角地位被顶下去了,有的茶艺表演成了才艺大杂烩,茶反倒成了附庸,一旦偏于布景或者载歌载舞,看得多了,经常忘了茶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许多学茶艺的人,只关心肢体语言动作方面,对茶和器物,风格,色彩,氛围,时空感扩展认识不够,不去关心美学,哲学,艺术的融入,多半会走向歧途的。
还有些是我不好理解的,某次亲身感受到宗教味道浓厚的茶艺演出,主泡师用了个壶,一滴滴的往公道杯里注入茶汤,半天不动,这茶汤都滴到手指头上去了,也强作镇定,一脸茫然,而其他人也虔诚望着,我不知道这样的茶汤还能不能喝,是不是太凉了,这可能表现的不是茶艺,而是禅机吧……
酒半茶满把客羞什么意思?
意思是客人来了敬烟给主人,可是主人不应该接受,酒桌上给客人斟酒要斟满杯,给客人敬茶不要斟的太满,有人要问那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什么说法呢?你又是如何理解呢?
我们农村有句老话叫主随客边,不管城市和农村都有酒文化,茶文化以及地方风俗习惯,我认为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因为客人来了,主人应该热情招待,所以不要随便接受客人的烟,而是要拿出自己的烟招待对方,以此尽下地主之谊,这个也可称得上是礼节问题,就是客人也要分清主次,要不然别人会怪罪自己。
在饭桌上吃酒席的时候,在古代要分上席,下席,东边为上首主要客人和长辈做上首为上席,其次根据客人尊贵或者辈分依次排列,斟酒一定要斟满,要不然不够热情不说,礼数不周还会被客人说主人小气吝惜,还认为你不愿意让客人喝酒,所以这个酒一定斟满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敬意!
斟茶则不同,茶有茶文化,斟茶不仅讲究泡茶的茶艺,泡茶的水平,还不能够给客人斟满,因为茶都是刚刚泡好的茶叶,茶水很热,所以不要斟太满以免烫到客人,再说好茶是需要慢慢喝慢慢品的,所以这个也是有规矩的,不可以粗心大意。
不过那些是古代以前的礼仪,现在年轻人,也有很多人没有按照这些去做,比如:不分客人主人互相敬烟也是有的,可能谁的烟好就吸谁的烟了,喝酒也很多人不再分上座上首还是下首了,但对长辈还是要敬酒敬烟茶的,茶也有斟满的,也许认为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品的,当然客人也不会怪罪这些了,茶太热就等等喝嘛。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哪里是什么样的风俗文化习惯呢?欢迎留言评论发表见解!
喝茶需要仪式感吗?
有两种情况,一种不需要,另外一种最好有一点仪式感才能更加体会茶的美妙!
第一种情况。
只是为了解渴,时间也不是很充裕,有很多别的事情需要做,或者有别的心思,喝茶就相当于喝水,就是解决口渴。那么,就完全不需要仪式感。不需要讲究茶具的美感,茶叶的季节搭配,喝茶场所的布置,气氛的营造,心不在焉,干啥都毫无意义!
第二种情况。
悠闲的假日,或黄金季节的节日,时间充足,心无旁骛,无聊的时光,闲散的心情,需要诗情画意的装饰。那么,一场仪式感的茶饮,是很好的打发时光的美丽选择。在清净的书房,或宽敞明亮的客厅,窗明几净,阳光洒下金色的光辉,收拾茶杯,布置桌面摆设,烧开水,沏茶,品茶,这时候,愉悦的劳动也是一种美丽,来一次仪式感的茶饮,就是一次是美妙的享受。
一张干净温馨的木质书桌,或典雅别致的茶几,三两盏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或一套优雅的白瓷器,热气腾腾的开水壶,茶香飘逸中,或把盏临窗看风景,或端坐观花赏鱼,听一曲轻松悠扬的歌曲,读一本无关功名利禄的闲书,音乐入耳,飞鸟入目,茶香若隐若现,岁月静好,寻一段自得其乐的逍遥,何其乐也!
世界上注重茶艺发展的八个国家?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英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饮茶文化风俗。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韩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国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美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美国不产茶叶,美国人喝的茶全靠进口。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美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美国的茶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么就是罐装、瓶装的茶水。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风俗。
说起俄罗斯人的嗜好,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们酷爱喝酒,嗜酒如命。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爱喝茶,真可谓一席无酒,但不可一日无茶。如今,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叶早已成为广大俄罗斯人深爱的饮品,在俄罗斯还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
非洲的饮茶文化风俗。
在我们的印象里,非洲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国家,而且非洲盛产咖啡,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非洲人应该没有饮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人舍咖啡而饮茶,尤其北非的阿拉伯人,他们招待客人必定要茶侍奉。他们喜欢在茶里放进了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盖了茶香。另外,非洲人喝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泰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越南的饮茶文化风俗。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越南人喜欢饮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芳香可口,饶有情趣。
茶道里的竹帘是干嘛用的?
茶道里面的竹帘作用: 也叫茶具垫、茶席,可使壶底少积水,快干以免影响到紫砂壶等茶具,保护壶、杯。还可以增加茶趣。 茶席起源: 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
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