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文化礼仪培训,茶道培训和茶艺培训有什么区别
茶道与茶文化礼仪培训,茶道培训和茶艺培训有什么区别?
大多数培训班都不懂这两者的区别,很多广告打着茶道的旗号,其实就是做茶艺培训。茶艺在于表演性,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泡茶礼仪,以及六大茶类的基本泡法,讲一些茶艺知识而已。茶道就升华了,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注重的是心,而不是形。这个时候的茶只是一种媒介,道在于人生的智慧和哲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够达到
茶艺比赛前的礼仪展示?
比赛前的礼仪展示,主要展示的是身态语言:即脸部表部表情、站姿、座姿、跪姿、鞠躬礼等。
赛前或赛中都必须做到仪容仪态自然、和谐、亲切、保持微笑、两眼平视、优雅、端庄大方。
1.站姿:站立的姿势男女有所区别。女性的站姿要求是:双脚并拢,身体保持挺直,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双目平视,两肩放松,双手虎口交叉,且右手置于左手之上,叠放到胸前,手心稍比肚脐略高。男性的要求是:双脚呈外八字稍微分开,身体保持挺直,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双目平视,两肩放松,双手虎口交叉,且左手置于右手之上,手心与肚脐同高。
2.座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端座于椅子中央,让身体的重心居于中央,双腿从膝盖到脚踝都要并拢,上半身保持挺直,肩部要放松,头部上顶,下颌微收。女性双手搭放于双腿中间,右手放到左手上,男性双手可以分别搭放于左右两腿的侧上方。但万不可出现两腿分开、翘二郎腿、弯腰弓背、低头等姿态。
3.跪姿:对于中国人来讲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少,日本和韩国席地跪姿的姿势却很常见。跪姿分跪坐、盘腿坐和单腿跪蹲三种。 跪坐,在日本叫做“正坐”,就是双膝跪于座垫之上,双脚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于双脚上,腰部挺直,两肩放松,向下微微收敛,双手搭放于身前,女性右手放左手之上,男性与之相反。男性除了正坐之外,还可以盘腿坐,将两条腿向内弯曲并且相盘,双手分别搭在两膝之上,其他姿势和跪坐相同。单腿跪蹲时,以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右膝和着地的脚都呈直角弯曲,其他姿势和跪坐相同。
4.鞠躬礼分:站式礼、 座式礼、 跪式礼三种,站式和座式比较常用。 根据行礼对象又分为: 真礼、行礼、草礼三种。真礼是双手掌贴着腿前上侧,上半身平直徐徐下滑弯腰,身子与地面成90度角,稍做停顿,然后再慢慢抬头站直。
行礼和草礼弯腰弧度比较小,一般上半身前弯15度即可。
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说茶》邀请。
首先说茶事,茶文化。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食用药用饮用作用后,中国就有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茶事活动,有了茶的历史,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
广义文化应该从巴人贡茶于西周王室开始,作为青铜礼乐文化的部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狭义茶文化应该从东晋那几首诗开始。特别是杜育的《荈赋》。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灵物,进入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领域,饮茶激发文思,清神等物理生化作用与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了,中国文化人有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的自然空间与领域。
其次,说茶道。我以为,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事历史进入茶道文明的阶段。
我依旧坚持我二十多年前的认识,茶道或茶道文明统揽整个茶事活动。因为《茶经》明确地告诉人们:“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这是九个难点要点,九个动作与过程。
虽然看起来,说的是茶叶采下来以后的茶事,但我们结合茶经所有十个方面,它是包括茶叶产地,和茶叶是什么。《茶经》一之源,实际是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解说什么是茶叶,从自然性状饮茶作用到文字训诂,各地民俗。
而《九之略》是对第三“难”,即二十四器的补充说明。《十之图》实际是最早关于茶室的最原始要求。
总之来说,一杯好茶从土壤产地到鉴定区别,从加工制作到饮用,需要把好九个关键程序。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关于茶,茶圣提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饮茶,他提出“夏饮冬废非饮也”。饮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以实践“俭德”道德的实践,近乎于一种宗教。
三,陆氏茶或陆羽茶道
在茶圣的心目中 或者说茶圣的茶道追求就是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看齐。达到以茶修身,以茶治国的目标。饮茶就是茶人通过茶来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氏茶,或者说陆羽茶道,由“体均无行去白疾”自己、“坎上巽下离于中”自然与“灭胡明年铸””社会三个部分组成。绝不是单打一,从口福之享到怀抱自然与社会均平。
狭义的“茶艺”,指烹茶斟分茶的技术,古代的艺,主要指技术达到高超的程度。
茶人不仅要掌握九难,烹出好茶,还要提升自己各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与自己身体的调和。文化修养包括琴棋书画诗歌是实现修齐治平的道路。即与烹茶之艺,有区别,同时又有紧密地联系,在陆氏茶中,是紧密结合的。
最早撰写《中国茶文化》的北京社科院王玲女史,曾提出:形而下曰艺,形而上谓道。就是说 把茶艺员的烹茶及其他(她)面前的器、水、火及饮 视为茶艺,而把精神活动,理想追求视为道。这对我们初学者理解艺与道的关系有帮助。也为许多茶文化专家接受。
但在实践过程中,艺和道是分不开的。真如演员在台上的说学逗唱,与台下的文史哲体音美修养密切相关一样。
我在这里借用田蕴章先生讲书法的办法来阐述茶道文明。他说书法家就是文人,文人都应该是书法家。书法实践与文人琴棋诗赋,不能截然分开。琴棋书画诗文歌赋及经史子集 是书法家——文人的字内功,而不是字外功。今天文人不会写字,写字的不懂历史文化,是书法难以振兴的原因所在。
我想说,形而下的修习:烹茶与茶的鉴别,茶的栽培、制作加工等,与形而上的诗赋哲思与以政治抱负及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追求,不能截然分开。
四,茶道文明
茶文明是《茶战》作者刘杰与赖晓文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先有茶文明再有茶文化。与我观点不完全一致地方是,用他们观点讲近现代以后的茶事是合理的,也是茶人奋斗的目标。在国际竞争激烈的近现代社会,提出中国茶文明更有实践引导意义。
而我是历史性地俯瞰整个茶事历史。茶道文明是茶事历史的一个崭新阶段。是文明二字的中国理解,即茶圣陆羽提倡的:精雅,精妙化。
茶道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文化实践体系。
今天要获得一杯好茶,不仅包括现代茶叶科学的指导实践,也必然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与审美原则,而文化技能更是茶人立身之本。一杯茶,好不好,不但中国人要认可,同时还需要欧盟等外国人要认可。
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茶道文明实践者,比之茶圣时代,要付出更多:文化积累更丰厚,茶叶科技知识更复杂,社会生活(国际国内)更繁复。中国茶叶与中华茶道文明要走向国际社会,必须拥有拿得出手的茶事技能与中国文化修养,掌握国际社会规则。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没有自信的理想抱负与政治追求,仅仅满足于把特定一款茶叶泡出最好的滋味,仅仅只是一个茶叶促销员,而不是中华茶道文明的实践家。
中国茶道文明要影响世界,就要实现文化沟通与文化交流,而现代科技现代审美是必不可少的支撑。
茶艺,是一种技能;
茶道文明,是一个以茶为载体为媒介的文化复合体,一个规范,一个目标 ,一个需要中国茶人共同努力的伟大实践过程;
茶文化,体现在茶事上的价值观审美观!
请不吝您批判的子弹!
茶道文化?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喝茶知识?
一是要懂六大茶类及加工茶,大致知道是什么;
二是要了解茶叶冲泡方法;
三是要了解一些喝茶的礼义及茶道的知识。茶叶作为我们的国饮,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钮带作用,茶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喝茶品味的是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