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是绿茶吗,信阳毛尖与四川绿茶谁更胜一筹
信阳毛尖是绿茶吗,信阳毛尖与四川绿茶谁更胜一筹?
我分析一段茶史上的公案。
在中国历次的十大名茶中,有两次被认为是评选档次最高的,分别是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的和1959年农业部牵头的。
其中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是以国家形式组队在国家博览会上展出,而且是在清末民国时期举行的,那次十大名茶可以看成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名茶的一次总汇,但是这里面很奇怪做为茶史很悠久的四川却没有茶叶入选?(也有为云南人呼喊的,但是总体来说,云南是现在炒作垃圾边销茶普洱以后吹嘘过大,和四川完全不同情况)。
那次评选其实和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有关的,1912年,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定于1915年召开博览会,而中国当时是1912年2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美国游说中国参加博览会,而对中国来说参加博览会又是最好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机会,因此当10月正式成立袁世凯为大总统以后得北洋政府,对博览会相当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展品。其中和茶叶有关的就是十大名茶的推出。这里面与当时政治环境有关的就是信阳毛尖和六安瓜片。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项城在周口地区和安徽相近,六安瓜片就是当地的茶商用精选无芽无梗的单叶做的茶叶,送给袁世凯而扬名京城的,1915年一个创制不到十年的六安瓜片能与其他创制上百年的老字号名茶并列为十大名茶,袁世凯的影响不小,同样的信阳毛尖也是在清末以后才大规模种植加工的情况下入选,与袁世凯也有关系。(清末信阳毛尖的复苏和毛尖名词的出现可以去查阅信息)。
相比之下四川的茶叶在历史产量工艺上都要久远,为什么在十大名茶中籍籍无名呢?1911年,两个军政府对立,1913年响应二次革命成立讨袁军,8月兵败。然后就开始几十年的四川军阀内战。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为参加博览会的在积极筹备的北洋政府会对四川的特产出品会大力推广吗?
解放后,四川茶叶又受云南茶种所累,八十年代以前,国家对茶叶的要求是产量来满足市场老百姓的消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需求满足了以后要口味质量,当时引进发展大量以云南大叶茶杂交而形成的福云系列,产量高,质量口味却比较差,四川茶叶偏苦,微苦的原因就是大量有大叶种杂交的茶种存在。
所以拿四川茶叶和信阳毛尖来对比,品种茶样产量,四川茶都高很多,近些年更新新茶种新工艺以后四川茶在式样口味上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信阳毛尖是什么?
信阳毛尖是绿茶。
属于不发酵茶类,主产区在信阳市浉河区,是河南省的著名特产。其干茶外形匀整,颜色鲜绿有光泽,冲泡后汤色明亮清澈,香高持久。冲泡时,先用热水冲洗玻璃杯,接着倒入约杯容量三分之一的热水,投入干茶,再次注水至七分满。
碧螺春哪个更好喝?
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都属于绿茶,绿茶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改善消化不良!不过西湖龙井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著称!还是喝龙井吧!!!
为什么很多人说信阳毛尖是绿茶之王?
毛尖,属于绿茶或黄茶的一个子产品,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茶青炒制后命名为毛尖。较著名的有古丈毛尖、白马毛尖、沩山毛尖、信阳毛尖、赣州上犹毛尖。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香气香远悠长,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 毛尖,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正统的信阳毛尖为当地旱茶树种,这种树种耐寒,芽叶瘦小且香气高,回甘性好,但是产量一般。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追求产量引进其他树种,如福鼎大白茶,这种茶出芽较早,产量高,适合采纯芽,但是口感偏淡,回甘偏淡,耐泡度差一些。加之现在市场追逐所谓的“小浑淡”、外地茶冒充信阳毛尖盛行、政府引导及监管不力等因素使着毛尖的口碑越来越差,逐渐走向衰落。
抛去加工生产因素,通常茶树品种、茶场位置不同茶的口感会有所不同。所以就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几款茶都是产自信阳当地,但是你买回来后发现口感会有较大的差异。其实,并不是你上当了,而是茶树品种不同或者茶场不同而已。从200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来讲,只要产自信阳市行政管理区域内的当地传统树种或其他适宜的茶树良种都可称为毛尖。如果你买到当地传统的大山旱树种,那种口感真不是其他引进树种所能比的。为什么不能比拟?因其耐寒和耐旱的特点能够很好的在高海拔生长,高海拔的农作物通常生长周期长,口感自然好些。这就如同南方的杂交水稻不能和东北的大米相比一个道理。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将“小浑淡”作为评判顶级信阳毛尖的标准。所谓“小浑淡”:小,全是小芽头,不带叶;浑,冲泡出来汤色浑浊;淡,入口茶味不浓、不厚。真正顶级的信阳毛尖,是一芽一叶初展的明前茶,只做芽头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茶农中,众多商家,包括一些信阳毛尖的龙头企业,同样在这样做。小浑淡不是信阳毛尖的正统,‘芽’和‘绿’都该被痛批!
做芽头,不利于茶农增收。用芽头做茶,成本高,茶叶的利用率低。信阳毛尖明前茶的周期非常短,人工采茶,一天采不了一斤芽头,过了期限不再采摘,茶叶就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极大的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对茶产业有致命打击。做芽头,对消费者没好处。纯芽头除了鲜爽度高,以及所谓的‘好看’之外,没有其他的好处。相比于一芽一叶初展,芽头口味太淡,冲泡两三次就没有了茶味儿;加上生长周期太短,茶多酚含量少,微量元素含量低,营养价值缺乏。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花高价钱,没有喝到传统意义上的正宗信阳毛尖。从而出现了200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遭到30多家茶企联名抵制。我看了一下这个标准,就是因为其规定的珍品等级85%以上为单芽!
一味追求“绿”更是害人害己。传统意义上的信阳毛尖,泡出来的汤色是淡绿泛黄的,现在做出来的,一味追求绿,喝了有害无益。有人通过研究和调查,找到了信阳毛尖变“绿”的根源- “核心工艺缺了一把火”。为了增加茶叶的色和形,在高温炒制时,“杀青”不透,此其一;传统的“理条”工艺需要高温快做,现在都是低温慢做,此其二:焙火时间短,温度低,此其三。这三道工序都与火有关,但都是火力不够,水分含量高。 “杀青”不透,导致冲泡出的颜色变绿,并带有一股草青气,全没了信阳毛尖的香气;“理条”低温慢做,加大揉搓力度导致毛尖的表层被破坏,泡出来变“浑”;“焙火”时间短,导致信阳毛尖常温下难以保存、怕开水。
信阳毛尖基础知识篇
以上为信阳毛尖的混乱现状。接下来我们从《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以及国家标准GB/T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方面来聊一聊什么是目前意义上的信阳毛尖。
我到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查了一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8月29日批准了信阳毛尖为“地理标志产品”。此申请是由信阳市茶叶学会提起,注册号为3047772。
2008年12月28日由国家质检总局以及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标准GB/T22737-2008《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并于2009年6月1日实施。以下内容均依据此标准来聊信阳毛尖。
一、信阳毛尖产地。信阳市行政管理区域内(二区八县)
二、信阳毛尖茶定义
在产地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具体特定品质的条形绿茶。
三、鲜叶质量分级。
分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6个等级,遭联名抵制的就是这其中的珍品等级。
四、品质要求
终极对比篇
研究了信阳毛尖一年多,今天我们再进行实战一次,将买的一部分毛尖做一个对比。共计四款,价格在400元一斤左右分别用卒、炮、象、士代表。
卒:
①干茶细长紧实,稍显粗壮,遇水即沉;
②无芽,单叶;
③汤色嫩绿透亮;
④香气低沉;
⑤涩苦较重且不易活化,劲头暴烈;
⑥锁喉感明显。做口粮提神之用不错。
炮:
①干茶紧实细长,遇水即沉;
②80%芽;
③汤色嫩绿透亮;
④苦涩,草味。很明显是陈茶。
哦,对了这款茶我买了已经1年多了,估计是放陈了。
象:
①干茶紧实细长,遇水即沉;
②10%单芽;
③汤色嫩绿透亮;
④香气内敛;
⑤涩苦较重,活化慢。⑥锁喉感明显
士:
①干茶细长紧实,稍显粗壮,遇水即沉;
②一芽一叶30%,二叶单叶50%;
③香气高扬悠长,甜香;
④入口舌两侧微涩感,但很快活化;
⑤回甘性好。问了店家才知道这是当地旱茶树种。
对比结论:
1、好看不一定好喝,好喝不一定好看。这就如同娶媳妇,漂亮的不一定贤惠,贤惠的不一定漂亮,如果你遇到既漂亮又贤惠的是你的缘分,其实喝茶也是讲究茶缘的。
2、价格360-500区间,品质上不会有很明显的区别。
3、如果有渠道,还是建议买正宗的大山旱茶树种,且买明前一芽一叶初展的那种。
4、好的信阳毛尖都不便宜,毕竟鲜叶及人工成本在那摆着,物美价廉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你钟爱信阳毛尖且经济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少买点高端的感受一下。记住这个味,以后遇到不好的一下就能尝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建议初学者先从好茶开始喝的原因。
5、切记:好茶不能经常喝,喝了会上瘾O(∩_∩)O,大部分还是要 回归的。所以你通常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越是懂茶之人越不挑剔,这可能就是追逐之后的平静和回归吧。
6、不做发烧友,不要被茶所累!如果想做发烧友得具备经济实力、受支配的空闲时间、知识的储备量,并且还得有人带你进 入一个真正的圈子。
茶叶的著名产地在哪里?
中国最著名的茶叶莫过于十大名茶了,不过近十几年港台茶叶骗子忽悠炒作普洱比较厉害,装逼的小白茶艺师写软文误导忽悠特别多。
十大名茶之西湖龙井,产于杭州西湖景区,分一级产地和二级茶区,有茶地两万多亩,;
十大名茶之苏州碧螺春,产于苏州市吴中区,以洞庭两山西山东山为最;
十大名茶之信阳毛尖,主要产于信阳市的浉河,平桥,罗山等地,由民国初年五大茶社的本山毛尖茶改名而来,核心产地为浉河区的“五云两潭一寨”;
十大名茶之黄山毛峰,原产地为安徽省黄山的富溪一带,1875年由谢裕大茶庄所创制;
十大名茶之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和裕安区,是都有的无芽无梗的单叶名茶;
十大名茶之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市黄山区(以前是太平县),猴魁也是和龙井一样的扁条形茶叶,但是不像龙井那样以嫩芽采摘,而是生长到大但是没有老化木质化前采摘;
其他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市,都匀毛尖是贵州都匀毛尖镇,祁门红茶是安徽黄山祁门县,铁观音是福建安溪,庐山云雾茶是江西九江,君山银针在湖南岳阳。
茶叶如何保存,其实都是比较统一的,无非就是两样,防受潮防氧化,具体的保存都是密封防潮避光低温储存,发酵茶可以不要低温。其他的食品饮品都是这样,唯独港台茶叶骗子忽悠的普洱黑茶是越陈越好,不要保质期,还有一批跪舔港台的公知叫兽在助阵,防火防盗防普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