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为什么说荒唐且美好,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说荒唐且美好,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古代大臣上朝,从唐朝的“坐”演变到清朝的“跪”,这是礼仪文化的倒退!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继承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按理说朝代的文明应该是不断进步才对,可这个准则并不是适合我们古代社会。
像我们平时经常看到明清影视剧中,上朝的官员们都是下跪面圣,如果有要事上报,还要叩头请求皇上。
古代男子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博得一官半职,只要能入朝为官,娶得贤妻纳妾,这一生不就过得美滋滋了嘛。
但是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当官的好处,却忽视了古代官员背后的辛苦,前面也说了,光上朝就已经把他们折磨的够呛。
古代官员的朝会古代官员上朝就跟我们每天上班一样,上朝的模式有点像一个公司每日例会。
皇室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把文武百官召集在一起,然后大家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各级官员就会向皇上汇报一些工作和民间出现的问题。
看上去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其实上朝的规矩特别多,其中有一点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那就是上朝的时间太早啦。
官员们上朝不像我们现在上班一样可以卡点进入,他们得现在宫外等候,还得按照职位高低、官位区别排好队,等到宫门开放再陆续进去。
上朝的时间大概就是两个小时左右,先是向圣上行大礼表示恭敬,然后再汇报工作,这期间不能够迟到早退,因为这是目无尊法的僭越之罪。
像是唐朝,如果有官员没来参加朝会,除非是带兵出征的特别大臣,不然的话,都得被扣除一个季度的俸禄,更有甚者还会判处一年的监禁。
毕竟在等级规矩森严的古代社会,僭越之罪是万万不可逾越的。
到了明代,不上朝的处罚就更加严重啦,不仅要扣钱,还要打板子,这些大臣们如果不想屁股开花的话,只能养成天天三四点起床的习惯。
要说早起还没什么,因为朝堂是特别庄严的地方,官员们在上朝的两个小时内不能够打哈欠、不能走神。
如果被御史大夫发现,这会被判为失礼的行为,毕竟面对圣上还打哈欠,是觉得上朝太无聊了吗?这可是大罪,一般会扣除俸禄惩罚。
要说朝会只有这些礼仪规矩,在礼制规范化的古代社会倒也正常。但是君臣礼仪一朝比一朝落后,大臣一代比一代奴化,这是让人想不通的一个点。
由“坐”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迁,看出朝代文明的不断落后说到礼仪肯定要想到孔子这位圣人,因为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在古代社会中“礼仪”是极为重要的存在。
而礼仪的变化代表着阶级观念的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百家争鸣”的缘故,当时的治国理念大部分都是“君与士大夫共同治国”,所以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随意,臣子们在上朝时都是席地而坐。
虽然这时候也有跪拜之礼,但都是表示尊敬的含义,并没有蕴含“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
而且当时的臣子向君主跪拜,君主也会对臣子行礼作为答谢,毕竟有来有往才是君子之道。
而秦汉时期也延续了前秦的礼仪风尚,有很多例如丞相、太尉的职位,他们的话语权有时候还能够跟君主持平。
特别是汉惠帝时期,丞相曹参在帮助皇上处理政事的时候,有时候还能擅自专权,根本不管汉惠帝的命令。
因此,汉惠帝还不止一次批评曹参这种行为,曹参并没有觉得自己错了,反而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刘邦,这样汉惠帝是敢怒不敢言。
可以看出,汉朝时,大权在握的朝臣们有时候能和君王平起平坐,甚至傲视君王。
唐宋时期,统治者们总结了前朝的教训,废除了三公的职位,加强了中央集权,君臣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化。
唐朝时期因为盛行佛教,“众生皆平等”的观念让君臣之间的关系还算平和,所以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只需要坐在凳子上开会就行了,可以说这是古代官员最幸福的朝代。
而到了宋朝,理学思想的传播,宋代统治者们认为臣子跟皇上一起坐着实在是太过荒唐了,这简直不符合儒家等级秩序。
从宋太祖开始,君权至上的理念被融入主流思想当中,尊卑有别,所以大臣们不能够跟皇上一样,所以大家都只能站着上朝。
不过宋代的等级观念不算太浓厚,再加上统治者们都喜欢广纳忠言,像是魏征这样喜欢直言进谏的大臣,李世民是非常喜欢的。
那唐宋时期的大臣们要向君王表示尊重会怎么做呢?因为当时不流行跪拜之礼,在宋朝下跪甚至还是一件十分失礼的事情。
所以,大臣们一般会弯腰作揖向君王表示尊敬,这倒是蛮君子色彩。
而让君臣关系加入等级、权威、屈辱等含义的时期,就在明清时期。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他登基为皇之后,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所以他事事都要展现皇权的权威。
他为了加强皇权,取消能跟自己分庭抗礼的宰相职位,把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明朝不可能出现像汉唐那种朝臣操控朝政的情况。
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他要求大臣们上朝都必须行跪拜之礼之后,才能够向皇上汇报工作。
从明朝开始,大臣们上朝的礼仪姿态开始奴化,地位开始下降。
让跪拜制度发扬光大的就是清朝,跪拜几乎出现在清朝各种场合,上至朝堂面圣,下至百姓面官,这都得行跪拜之礼。
清朝可谓是皇权的巅峰时期,为了彰显尊卑制度,所有大臣们上朝的时候都必须跪着,以此来表现天子的至高无上,以及显示大臣们的身份卑微。
就比如雍正在军机处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召见的大臣要在地上跪个六七个小时,这可是一种莫大的煎熬。
清朝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里面的所有大臣都得跪着听训,如果哪位官员被皇帝召见了六七个小时,就得在地上跪六七个小时,且不能起来。
哪怕是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还是说没有什么权力的老百姓,在下跪这一方面就是一视同仁的,不存在优待的特殊情况。
哪怕是清末的重臣李鸿章,他也要日日夜夜学习跪拜的利益,有人曾经问他怎么样才能当上大官,他就一句话“多跪多磕头少说话”。
可以见得,在清朝,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的深化,让君臣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只要官员顺从皇帝,不要耍什么小聪明,这样就饿能够得到圣上的青睐。
这样看来,才华和能力并不是清朝官员的第一要素,向皇上阿谀奉承和低头谄媚才是最重要的。
小呆说其实在明清以前,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化是比较符合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的。如果官员权力过高,威胁到了皇权,引发各种斗争,这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
而君臣之间等级稍微变化一点,削弱相权引发文官集团的繁盛,让文官们与圣上共同治世,这才是古代社会最好的状态。
只不过到了明清,这种走向由于统治者心理的变化而走偏了,皇权的过于至高无上,导致了大臣们奴化心理严重,这或许也是因为封建社会到了清朝进入灭亡状态的原因之一,毕竟像唐宋敢于直谏的官员太少,多的都是阿谀奉承的混子大臣,对社会发展压根没任何用处。
不过古代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之处,作为继承者的我们不要像满清一样扭曲异化,要深入弄清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穿透历史的迷雾,把糟粕舍弃,复兴古代传统优秀文化,这才是让中华文化越来越深厚的核心所在。
书法的晋魏风骨是什么样的?
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取得最大突破和高度成就的时期,该段使其,我国儒家逐渐没落,道家兴起,人们崇尚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的天性逐渐被激发出来,而当时书法家们也冲上对“真我”的追求,进而催生了抒写真性情的“魏晋风骨”,魏晋时期,我??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完成了从小篆、隶书向朴实优美的楷书、行书和今草的过度,书法真正从一种实用工具转化成一种人们书法情感、展现内心诉求的一门艺术。了解和体会魏晋风骨之书法艺术的艺术风格,对我们学习书法史和创作书法均有着重要的帮助。
1 天趣自然的风骨王羲之、王献之均是魏晋风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二人的书法作品,均给人以自然、平和的感受,观之仿佛被和煦的春风拂面,并深处天高云淡的境界中。二王的字体不但有着飘逸而流畅的线条,更有有着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和留白处理,凡此种种无不传达出洒脱浪漫的气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这幅作品也是魏晋风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篇324字,描述了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日修楔节时的一次盛会,将当时的风景之美、人物之雅描述的淋漓尽致,而配以王羲之飘逸的字体,更彰显出书法家的从容潇洒和对大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原迹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为最佳;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唐人孙过庭也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莺舞惊蛇之态,绝顶颓峰之势,临危枯搞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如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可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家,将自身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怀融入了书法的创作中,进而通过书法作品展现出了一种天真烂漫、飘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感,这种自然风骨正是魏晋书法的一大艺术特色。
2 包容隽永的气韵道家崇尚自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盛行,对当时书法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庄哲学讲究将“道”和“气”结合起来,因此而有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宇宙万物都是由“气”冲“和”而成,而万物生气勃发则产生了“韵”。因此,自然万物中都蕴含着“气”,生气盎然,千变万化的“气”则催生了“韵”,书法家一旦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受融于书法创作中,便使得书法有了气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走向没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时的文人墨客已经开始挣脱“克己复礼”的桎梏,冲上道家尤其是老庄的哲学思想,将解放自我,回归自然作为重要的理想和追求。
《兰亭序》之所以写得神采飘逸,包蕴自然风骨和强烈的生命情绪,也是因为王羲之把真我真性情完全投入到自然中去,心灵与大自然和谐碰撞并把这种情感形诸笔端,使得清风朗月,小桥流水的优美场景,与书法家崇尚自然的情怀和欣赏良辰美景的怡然自得的情致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一副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魏晋书法所展现出的自然淳朴的气韵,正是基于书法家们平和包容的心态和对自然万物的深刻体会而产生的,因此能够给人以精神振奋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审美愉悦。
3 飘逸狂放的风格魏晋时期,书画家、诗人常常以一种放荡不羁,甚至是荒唐怪诞的形象示人,他们多数酗酒服药,或抚琴长啸,常常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而这正是他们“追求真我”的表层体现之一。具体到书法领域,这种狂放则表现为行书、草书中飘逸不羁的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彻底冲破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使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汉经学彻底崩溃,那种儒教的忠孝廉梯观念都在历史狂涛面前失去昔日的支配力量,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已经从封建礼教中逐渐挣脱出来,开始欣赏和尊重的人格之美。
汉代以前的书法作品严谨而工整,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刻板整齐,显得规矩而平庸,当时的书法仍然可以说是一种实用工具,因而没有脱离身为工具的限制性,书家也未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书法创作中。而魏晋风骨则标志着“人的觉醒”,书法家们身为一个浪漫潇洒的群体,更是成为“追求真我”的先驱,他们将书法从工具的刻板和规矩中解脱出来,融入了自己超脱的追求和真实的情感,进而使得魏晋书法飘逸灵动,虽不及盛唐时期狂草的狂放,却已经传达出洒脱狂放的趋势,这一情形在二王的作品中尤为显著。
4 总结综上所述,书法不但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魏晋书法家将自己崇尚自然,追求真我的精神全然融入书法创作中,进而催生了“魏晋风骨”这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也正是如此,书法完成了从工具到艺术的演变,脱离了实用性的限制,而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书法家的情感诉求和精神境界。
娘炮现象的病根是什么?
病根啊?很明显,大男子主义和重男轻女思想造就了娘炮文化。
估计听到我这个论调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样:纳尼?你是不是有病思密达?现在我们再说娘炮!不是大男子主义!你是不是傻?
来我们请出老子,别误会,是那个写出《道德经》的先秦思想家。他说过什么呢?
反者道之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什么意思?通俗的讲,就是我们高中课本里学的,对立的事物是互相转化的。娘炮文化生于极端男权思想。
极端男权思想会带来什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女权的悄然兴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不仅可以用于争取国家独立,一样可以用于争取女性独立自主。于是在大男子主义最严重的日韩两国,女性的审美最先有了反叛性的扭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仓健这种充满着男性阳刚气息的演员还占据着影视圈的主流地位,但是女性反叛的种子已经在酝酿了。
2001年一部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突然间火爆东亚,很多人都很诧异,我记得我的父母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度十分惊讶,为什么这样三观不正的电影还能这么火?你看,这就是当时主流的价值观趋向。
野蛮女友能火爆,意味着两点,第一,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这种现象了,第二,电影中的女主的做法是现实中很多女孩想做而不敢做的。长期被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大男子主义压抑着的女性们,希望有一种方式能改善,能释放她们心中的憋闷,于是野蛮女友欺负男友的桥段才能被津津乐道。
接下来的剧情就有意思了。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各大中小学中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们默契的结成了联盟,一边敢于冲破束缚,追求中学时期的禁果,一边张扬个性,绝不淑女,野蛮到底。
这样的情况就好像方圆百里唯一的菜市场中所有菜贩子结成了价格联盟,统一涨价,嫌贵?对不起,不买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小男生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呢?女生中分裂出了两种女孩,一种是抽烟喝酒纹身个性满满的好女孩,像艾薇儿那样,另一种呢,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问题的关键在于,淑女们在这个阶段是不会允许自己早恋的,而好女孩们,都是野蛮女友!!
多么残酷的现实!为了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小男孩们纷纷妥协,成了野蛮女友们的听话男友。娘炮的第一步,就此炼成。
走出这第一步之后,女孩儿们在野蛮女友的初级人设中逐渐成长,女权主义思想在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变成了真正的女权主义斗士,为真正的男女平等而奋斗,但大部分的姑娘们,最终都变成了“田园女权”,她们伸张女权的方式,就好像是熬成了婆婆的媳妇,不再假装淑女,开始消费男色,对帅哥和美食品头论足,就像很多爱看美女的男人一样。
娘炮的基础——市场需求,也就绪了。
有了市场需求,接下来的剧情就顺理成章了,娱乐圈中从来不缺少发现潜在市场需求的眼睛,田园女权的兴起,鲜肉审美需求也随之高涨。被发现的需求马上得到了满足,鲜肉审美的兴盛,反过来促进了审美需求的继续高涨,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增值,于是更加卖力地推动鲜肉审美向着自身的逻辑极致发展,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娘炮文化。
总的来说,娘炮文化的盛行,是近十几年悄然兴起的女权意识的衍生品,其本质和品面模特外围女等文化是一样的。不过就像我开头说的,娘炮文化起源于大男子主义,是极端男权的反叛,那么同理,在娘炮文化发展到极致之后,娘无可娘的环境中也同样会产生“复古思潮”,开始提倡男性的阳刚气概和担当意识,你看,新华社和党媒不就发声了吗?
什么?你说党媒发声不算什么?那为什么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每天发布那么多文章无人问津,单单这两篇文章火到无以复加?还不是像当年《我的野蛮女友》一样,说出了大多数人心中体会到却暂时说不清楚的诉求嘛。
重庆在历史上一直归属四川吗?
四川省省会是哪里?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重庆,那这些人把成都放在哪里?每次听到这个说法的重庆人都会比较暴躁,都会义正言辞的指出,我们是直辖市,直辖市,不是一个“小省会”。
但是也有好事者的四川人又说了,对,你现在确实是直辖市,但是你不要忘记,你之前可是一直归属四川管辖。只不过是由于发展的需要建立直辖市,说你几句能怎么了?因此也就有了四川、重庆吵架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怎么看?
在宋朝之前重庆与四川都是并列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四川省是蜀国重庆是巴国,两者显然是并列诸侯。他们也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即现在所谓的巴蜀文化。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秦朝吞并了巴国和蜀国,使用郡县制管理,沿袭之前称呼分别设置巴郡和蜀郡。一直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把这个地区统一划分为益州。也就是后来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弊,但是这个时候仍然没有从属关系。
唐朝时期在重庆设立渝州归属南西道,四川则是归属于剑南道,仍然还搭不上噶。四川这个称呼一直到北宋才出现,在咸平四年于两地设立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才有了四川的名称。
四川更像是被画出来的一个区,马马虎虎的算作是管辖重庆。到了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时候,设立了四川行省下辖重庆路总管府,这个时候就是明确了重庆归属四川管辖。明清时期在重庆又设立了重庆府,但是还是归属四川管辖。
重庆与四川的蜜月又是怎么结束的哪?这还要从民国时期说起。根据当时民国政府设置直辖市的要求,其一为中华民国首都。其二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其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这是民国十七年颁布的条规,满足其一的都可以。
后来在民国十九年和民国三十二年分别再做出调整,但是不管他怎么调,重庆总是满足设置直辖市的要求,归属当时的行政院管理。重庆市在1935年的5月份,作为民国时期第9个直辖市被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在当时划区而治的前提下去,重庆是作为西南行政大区的直辖市。当时负责这里的人是邓小平,而且不只是重庆,还包括了整个西南的部分。而重庆对于他的意义很大,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从这里走的,后来还在重庆主持工作。
所以重庆对于他是一块福地,虽然他是四川人的身份。但是对于重庆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四川。当时的重庆也是西部最发达的城市,也是西南的中心。可是上面怕他做大,所以就把他撤掉了。
重庆也就从原来的直辖市,降到了后来的地级市,可谓是连降三级。除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五计划的实施,重心不在西南地区,暂时管理不到。截止到80年代初,他重新上台,才把重庆升为了副省级城市。也就有了省会成都只不过是地级市,另外一个是副省级市的“奇观”。
重庆后来为什么能够在1997年再次成为直辖市?难道仅仅就是因为关系户?主要还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战略。三峡工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安置。
三峡移民当中70%属于四川省,其中又有80%的贫困县。同时对于三峡管理上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成都距离三峡太远。如果用三峡周围的特大城市去带动该地区发展,其实要好过四川的管理。
所以把该地区划为重庆去管理,可以很好地带动该地区800万人口的脱贫工作。但是当时重庆并不是直辖市,没能力也没有义务去管理三峡,所以就设置为直辖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考虑过在三峡设立省,那么重庆就会成为三峡省的省会。然而如此一来又空多出相当多的行政单位,中间还要牵扯诸多人员调动问题。如果把重庆设立为直辖市则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为此减少了数万公务员以及数十亿的开支。
其实对于建立三峡省这件事情,当时是有几个小地方在蠢蠢欲动。比如说当时湖北省的宜昌特别想称大,他集结当时四川的涪陵、万县一起策划,准备建立三峡省。为此还特别从涪陵、万县抽掉机关人员,在宜昌常驻工作。
更为好笑的是当时宜昌市的这些动作,是全部把重庆排除在外。因为一旦三峡省的建立成功,那么宜昌根本不可能作为省会。甚至是连涪陵、万县的也这么想,他们还是比较想和三个差不多的兄弟一起玩。可惜在1994年涪陵、万县觉察到上层动作,扔下宜昌跑路。
后来连同黔江在内的三个地方,都被划给了重庆。有了他们三个的加入,重庆的地理面积一跃超过了8万平方公里,要知道海南省也不过是3.4万平方公里。但是相对其他几个直辖市,重庆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制肘。
最近几年也有流传很多说把重庆重新划归回去的说法,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谣传,前段时间官方也出来辟谣过。也有一些地方不甘心也想被划分为直辖市,但是根据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来说这种想法很难事件。
呼声比较高的有深圳,大连,南京,西安等地,但是还是叫叫吧。一旦被划过去,牵扯太多了,而且也没必要。
世说新语精彩片段?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
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