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泡茶手势,别人斟茶用几个手指点
茶道泡茶手势,别人斟茶用几个手指点?
两个手指。表示感谢的意思,叫做叩手礼。 喝茶有一种礼数,就是当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了表示敬意,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相传这种茶俗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若无其事的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此时为了不暴露身分, 随从对皇帝不能下跪, 也不能用语言表示对皇帝的感激, 情急之下便用食指和中指同时在桌子上弯下去(表示两腿下跪的意思)。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为什么说三分茶叶七分泡?
欢迎关注【花田茶舍】;在花田,遇见您的茶~感谢读友的邀请回答:
首先,在论述回答以上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典语,有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换言之,唯有找到好水,方能泡出一杯好茶。山泉水固然为好,但是考虑到取水不便(有条件当可选农夫山泉、鼎湖山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纯净水泡茶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毕竟这是习以为常的操作。
一杯好茶,茶叶占三分,泡法占七分。古人有云:“三分茶七分泡”,在六大茶品中,我们选取一类突出的进行论述,大家方能更直观了解到内有乾坤之说。茶界中,皆以乌龙茶的冲泡用具及冲泡手法尤为讲究和精细,然而从某种程度上可言之,“乌龙茶”与“工夫茶”的冲泡品饮概念基本一致,所以接下来我们从“乌龙茶”的“七分泡”细节开始论述。
选好茶器想要泡好一杯茶,必须得选对茶器,必须认清的是并非所有的容器都能泡茶。茶叶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的茶器也是不同的。说到这里,先科普一下分类:“紫砂壶”对应为(普洱茶、黑茶)、“玻璃杯”对应为(绿茶、花茶)、“青花瓷”对应为(红茶)、“盖碗”对应(白茶、黄茶、乌龙茶),以上所对应的都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否则选错了茶器,再好的茶味都会流失,就更不要说泡出一杯好茶了。
对于“乌龙茶”,想要汲取和领略到当中的韵味,杯具建议使用到精巧的白瓷小杯或是闻香杯+品茗杯组成的对杯。对于选壶就根据品茶人数来决定,首选以年代久远的宜兴老壶。
温具在开泡前先要进行关键的一步,就是用开水淋壶烫杯,此步骤能够更好的提高茶器的温度,有助于使茶(乌龙茶)的茶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控制水温不同的茶品种,对于冲泡的水温的讲究是截然不同的。以此先科普一下分类:①”绿茶“要求水温保持在80℃。②”黄茶“要求水温在85℃左右。③”红茶、白茶“要求水温在90℃以上。④”黑茶、乌龙茶“需要沸水95°C以上冲泡。
乌龙茶中的某些芳香物质一定要在高温下才能完全挥发出来,因此水温要求在95℃以上的沸水。倘若沸水温度不够,那么用于冲泡乌龙茶劲力就不足,泡出的茶香味不全。但如果沸水温度过高,水中溶解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已挥发掉,泡出的茶汤就会不够鲜爽。(此点解决方式为待水温100°C烧开,等待几分钟降至95°C左右,方可冲泡)
投茶量茶量的比例和克数也是根据不同茶种有所不同,以此科普一下分类:①绿茶、黄茶的投茶量大约为3-4克。②红茶、白茶的投茶量大约在5-6克。③黑茶、乌龙茶的投茶量大约在7-10克。
对于”乌龙茶“而言,在壶泡时,根据喝茶人数选定壶型,茶壶的容量确定茶叶的投放量。若茶叶是紧结半球型乌龙,茶叶需占到茶壶容积的1/3-1/4;若茶叶较松散,则需占到壶的一半。
润茶在冲泡乌龙茶过程中,我们需要润茶,而润茶过程中的水量浸没过茶叶,操作速度要快。
一边冲泡一边品饮泡饮乌龙茶,要边冲泡,边品饮。浸泡的时间过长,茶汤滋味散失且苦涩。出汤太快则滋味浅淡无味。冲泡乌龙茶,应根据品种、室温、客人口感及选用的壶具来掌握出汤的时间。
冲泡品饮技巧对于泡饮技巧,绿茶一般三次为最佳,乌龙茶则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方法得当情况下,每壶可冲泡七次以上。温润乌龙茶后,第一泡适宜浸泡大约15秒钟,品饮后可再根据茶汤的浓淡,来确定出汤的最佳时间。从第四泡开始,每一次冲泡均比前一泡延时10秒左右,以此类推。
总结以上便是关于”三分茶叶七分泡“的举例论述,希望我们选取了”乌龙茶“作为代表,能较为直观的让各位读友熟悉到几个关键的步骤和分类上的不同知识点。
对于喝茶、泡茶、爱茶,我们总说”略懂比深究更为重要”,毕竟一样喜好和兴趣是需要人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延伸的。而对于我们而言:“卖好茶”是我们的宗旨,“喝上好茶”是我们希望你们的事。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爱你所爱,为你所为,想你所想。愿您们:在花田,遇见自己的茶。对方用食指敲三下桌子是什么意思?
我的回答:这叫叩指礼、叩首礼,也叫叩手礼。一般表示尊重、情谊和感谢,表示对你的谢意和诚意。
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规矩和文化。出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的故事,乾隆皇帝给大臣倒了茶,大臣不便下跪叩首,行叩首的礼节。于是急中生智,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子上轻叩三下,权且代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这个叩手礼在茶道中使用很广泛,分成长辈、平辈和晚辈给自己倒茶的时候使用。
长辈给自己倒茶,五指并拢,叩击桌面。五指握拳,拳背朝上,五指并拢,轻敲桌面,一般敲三次,代表五体投地,代表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平辈给自己倒茶, 双指并拢(食指和中指),叩击桌面,轻敲三次,相当于抱拳作揖,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尊重。
晚辈给自己倒茶,单指叩击桌面一下即可。或者是用一只手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一下,表示认可。遇到比较欣赏的晚辈,在茶杯边缘敲击三下,表示感谢和认可、爱护。
注意,手指的姿势很重要的,不只是在茶文化中。
茶道中的礼节,叩手礼, 在喝酒的时候也是通用的。
鼓励话语:生活姿态的优雅与否,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资,它取决于你品茗的态度,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有什么事你突然知道?
中国🇨🇳台湾省的茶,原来是贼贵贼贵的,还特别的香。你们喝过了吗?
简单才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什么是喝茶的精神?
中国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
现在,连内地也把这一套学去,到处看到茶馆中有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说来说去都是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词滥调。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
中国台湾茶道哪儿来的?中国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五十年,日本人有些什么,中国台湾就想要有些什么;萝卜头有日本茶道,中国台湾就要有中国茶道。把不必要的动作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国茶道了,令人笑掉大牙。
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他们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优化简化,日本人还是保留罢了。现在中国台湾人又从那儿学回来。唉,羞死人也。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于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样。别以为有什么繁复的细节,其实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来的基本功罢了。
一些喝茶喝得走火入魔的人,用一个钟(粤语,一小时)计算茶叶应该泡多少分多少秒,这也违反了喝茶的精神。
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茶应该是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不管三七二十一。
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
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
茶碗和茶壶区别?
一般来说,泡茶的茶具有着茶壶和盖碗两种,两种茶具大家都各有喜爱。
一、结构不同
盖碗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三件一体,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造型独特,多为瓷制作,上大下小,盖可入碗。
银品生活银瓷盖碗,传承传统器型,进行适度创新,以瓷为衣,内部镶嵌足银,或精制洁白银胆,或錾刻精美图案,把银瓷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足银陶瓷盖碗
茶壶有壶身和壶盖两个部分,常见造型有提梁壶和侧把壶,壶形变化丰富,壶身常会有精美图案装饰。茶壶质地多样,但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
二、功能不同
盖碗冲泡与饮用功能合二为一,分为个人使用和多人使用。
1、个人使用
即直接往杯中放入适量茶叶,冲水之后自用或端给客人饮用。饮用时直接拨动茶盖,端碗品饮。
2、多人使用
即把盖碗当作茶壶使用, 茶叶冲泡之后,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过滤茶渣。拇指、中指扣住盖碗,食指按住盖钮,快速倾倒碗身,分茶饮用。
茶壶除了冲泡茶叶的功能之外,部分还具有煮水的功能,比如足银茶壶能在电陶炉上煮水、煮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三、冲泡不同
盖碗泡茶一是自由直观注水的角度和位置,水流的大小都能随心所欲;二是容易观察到茶汤颜色、浓度,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做到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茶壶泡茶人性化,设计有把手,容易拿握,操作相对简单,茶壶泡茶使茶叶和水的接触面积大,利于出汤,完美诠释茶味。茶壶还能带来仪式感,展示茶道艺术。
盖碗推崇去繁从简,专注于茶,节奏稍快,但需要注意正确的握碗压盖的手势,避免防烫和倾茶不当。
茶壶主张茶道仪式的和美感,以茶为媒,以茶修身,过程较为繁琐,相对盖碗节奏稍慢。
盖碗与茶壶两者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都是茶具中的经典之经典,是每个爱茶人不可或缺的茶具。
一些讲究的茶人,会根据不同的茶性选择不同的茶具冲泡,两者相比较,初学者泡茶选用茶壶更为合适,待熟练之后可尝试盖碗泡茶。
茶是世人脱离凡尘,洗涤心灵的一剂良药,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不如抽空泡一壶茶,在清清凉凉的茶中世界,驱散疲劳,怡然自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