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敬茶图片,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学茶艺

2023-02-15 151阅读 0评论

茶道礼仪敬茶图片,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学茶艺?

在闹哄哄的茶楼饮早茶,不过将其当成解渴的饮料罢了;在水陆陈杂的盛宴间隙喝茶,不过取其清口与助消化之功效而已。

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历代茶人对于茶事探索无限。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紧张,挪出一杯茶的时间至为关键。然而可能还是有一些朋友会好奇、疑问:泡茶是个多么简单的事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去学茶艺呢?难道他们都是不务正业吗?

茶道礼仪敬茶图片,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学茶艺

非也。

广义上“茶艺”的概念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技艺等;狭义的“茶艺”概念,仅限于“饮茶之艺”,所论及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饮及与品茶相关的鉴赏茶叶、选择茶器、泡茶鉴水、冲泡技法、品饮方式、品饮礼仪等。我们这里,主要是讲狭义的茶艺。

1、掌握一种生活技能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习俗,也是表达主客之间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艺以后,如有客人来访,我们以茶艺待客,不仅更能融洽关系,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谈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几分乐趣,无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和意义。

2、掌握一种工作技能

随着茶叶经营的发展,茶艺馆的普及,以及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茶艺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劳动部门已经把茶艺作为从业培训中的一项专门技能,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和从业资格的要求。茶艺师已经被列为国家的正规职业工种,并被分为五个级别: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和高级茶艺技师。

即便你并不想以茶艺师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或工种,掌握一定的茶艺技能,都不是件坏事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茶的冲泡,讲究的是细节。温度,时间,茶的投放量,茶器等等,均需要细心准备,小心操作。任何的老板,都会喜欢细心,执行力强的部下。

3、培养平和的心态

喝茶,讲究安静的环境。喝茶久了,也能平和人的心态,从容处事。 “和、敬、清、寂”四规是日本茶道精神,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是“和、静、俭、真”,台湾中华茶艺协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而茶学大师庄晚芳总结归纳的“茶之四德”则是“廉、美、和、敬”,区别甚小。茶具有性俭、自然、中正、纯朴的特质,饮茶作为一种清净的休闲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浮躁的心灵,平和着人们烦躁的情绪,成为人类最好的心灵抚慰剂。清净中令人神怡,和谐中令人轻松。

4、提高生活品位

茶艺是现代时髦的休闲活动,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能让人精神愉快,保持身体健康,这已被几千年的经验及现代科学所证明。饮茶能振奋精神,开阔思路,消除身心疲劳,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发挥茶的美味和营养功效,增添饮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情趣。

品如意沉香茶,倡导新中式茶生活。致力于推广安神促眠,不刺激肠胃和神经的沉香原叶茶,营造一种东西融通的茶学&美学文化。关注我们,一品如意,人生得意。

是什么意思?

首先纠正下,这句俗语应该是——“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自周朝起,受“周礼”影响,中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餐桌礼仪。后经由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餐桌礼仪也为后世传承与将其发扬光大,甚至成为彰显华夏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饮食文化一直为人们所尊崇,而餐桌礼仪,便显得更加重要。上至国宴,君主宴请王公贵族、招待外宾;下至家宴,主人接待亲朋好友、家庭聚餐等等,其中都包括各种各样的用餐礼仪与规范。

如,家宴中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给家中的最长者,菜没上齐之前不能动筷,吃饭不可以发出声音,不可以敲碗筷……

而这些餐桌礼仪至今都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人,事实上,除了上述常见的餐桌礼仪外,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餐桌礼仪,具体到该上多少个菜肴、筷子怎么摆、客人怎么坐等等,也就是俗语中所说的“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那么“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该怎么理解呢?一、菜不摆三

所谓“菜不摆三”,这个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在宴请宾客时,不能上3个菜,哪怕宾客只有两三人也不可以,原因有三:

首先,中国人讲究团团圆圆、好事成双,双数是成双成对,有圆满之意。而3为单数,听起来就没那么吉利了;其次,三同“散”,寓意解散,不好听且寓意不好;而且,三盘贡品或者菜品常出现在祭祀时,若以此招待宾客,难免不心生芥蒂。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所指的筷子的长短,每个人筷子必须长短统一。

长长短短的,又为五,那么这样就会有“三长两短”之意,甚至还有可能会得罪人。此外,除了筷不成五外,筷子不能竖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样做有烧香拜佛祭祀之意!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比起前面的菜不成三、筷不成五就有意思多了,在酒席上一般讲究的是“八仙过海”,也就是坐八个人。但绝不允许坐六个人,主要是为了避免“乌龟席”!

所谓“乌龟席“指支的是一张桌子的两侧分别坐两人,上下分别坐一人,这六个人俯瞰形如一只乌龟(王八),虽说乌龟也有长寿的意思,但也难免让人心生歧义,为了避免别人误会,也为了避免发生矛盾,所以便有了“席不成六”。

当然了,“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中的冰山一角,此外还有上菜顺序、食用礼仪等等,这些以后在和大家说。

虽然,如今了解餐桌礼仪的人越来越少。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规矩中所积淀出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经验,更是彰显了古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与“为人处世”的真谛和道理。

潮州人喝功夫茶有什么讲究?

潮州人饮工夫茶的历史悠久,所谓的“工夫”,要在茶、水、火、沏泡中求得,而所讲究的空杯认为恰恰是在于“工夫”。非题主讲的“功夫茶”,估计要给潮州的茶友们拍了,潮州只有工夫茶。

工夫茶发源于潮州,主要是指乌龙茶的独特泡饮方式,对茶叶、茶具、用水、火候极为讲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法极为精湛,程序繁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茶叶的选择上,必须是乌龙茶,潮州地区多以本地茶区的单丛为主,还有就是岩茶和其它乌龙茶。

传统工夫茶茶具方面用的是比较多的,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工夫茶》记载比较详细,具体用到的有十八个器皿工具,后来随着演进,简化到孟臣壶、若深杯、玉书碨和潮汕烘炉四件。再到现如今,我们常见的冲泡工夫茶比较简单,随手泡配上一盅一碗三茶杯,但在挑选方面依然有所讲究。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空杯以便交流。

据《潮州茶经·工夫茶》、陆续《茶经》的记载,泉水是冲泡工夫茶的最佳用水,在泉水不具备的情况下,雪水、进水、自来水也是可取的,这里讲的是活水。但尽量是没有污染的水,所用的水放上几个小时沉淀平静再用。

“活水还须活火烹”,煮水冲泡工夫茶是,须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还有在烧火用的材料上,也是颇有讲究。不过空杯认为,我们此时就不需多言了,有兴趣的朋友关注空杯交流即可,因为现代我们冲泡工夫茶基本用电炉了,快捷、方便又卫生,传统的那一套工夫茶泡法交给专业的茶人们去讲究好了。

接着就是冲泡工夫茶的九个步骤了,不急不缓,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每个环节都有细节讲究。如何治器、如何纳茶、如何候汤,还有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工夫茶是比较消耗时间的,整套流程下来始终贯穿的是潮州工夫茶的茶俗茶事礼仪,这个空杯也在早前的文章和问答讲过,请关注翻看。

其实都说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换句话讲意思就是玄乎,工夫茶精湛讲究,其实空杯认为讲究也不讲究。懂的自然就懂,不懂的稍微了解一下也能知晓一二。一套工夫茶具,几个人轮流泡饮单丛茶,带点闲情花些时间,这就是工夫茶了。但是你要深究来个刨根问底,那自然也是大有话讲、大有文章,问题是有些东西我们花了时间去了解了对我们实际意义不大,那何不来个简单的。

学些茶知识,多点茶谈资,泡得一手好茶,品得一杯岁月。关注空杯,我们称为茶友!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各朝代茶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古时候、各朝各代的茶文化,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有所差异。根据冲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唐宋的碾煎法和明代以后的瀹饮法。

唐宋·碾煎法

唐宋对茶煎煮的大致步骤是:烤茶→碾碎罗末→烧水至二沸加盐调成咸味→舀出一瓢水,用竹夹搅动并投入碾好筛过的茶煮茶→至三沸时,倒回刚舀出的水止沸育成汤花→分茶至茶碗饮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对水质的要求及煮水的过程极为重视。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虽然没有提到当茶末倒入汤心后是否继续击拂搅动,但可以断定其会继续击拂搅动,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茶末彻底有效、快速地溶解于汤中,片刻至三沸而获得茶汤精华。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虽然没有像陆羽那样详细记录煮茶的过程,但他们的煮茶方法是同属一脉的碾煎法。而宋徽宗在全文的二十篇中以最大篇幅记录击拂点茶的过程,可见其对击拂点茶的重视程度。在记述注汤击拂的七个层次,细致地分析每个步骤,给予茶人从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同时也得到细腻而极致的艺术审美。

或许是源于这样的感官体验与艺术审美,这一点茶方法被浙江余杭的径山寺保留至今,不同的是北宋背如剑脊的筅则演变成了今天的花朵状。点茶随后又被日本人从径山寺引入日本,成为日本的茶道。然而,日本引入点茶后不但没有简化程序,反而是挖掘发挥使整个泡茶过程长达四个小时。

明·瀹饮法

明代的瀹饮法,已不再像唐宋的碾煎法那样繁琐。明代不再捣烂和加工茶饼,而是做青,主要是炒青之后直接保存备用。饮用时将茶叶投入壶中或茶碗中,用开水冲泡。瀹饮法简便异常,自然地替代了唐宋的碾煎之法。

朱权在《茶谱》点茶的记述可以看出,明代初期依旧保留了宋代击拂搅动茶汤的做法,其文字记载进一步明确了,北宋中后期茶人在盏中(茶碗)击拂,而非唐时的釜中击拂的史实。这种盏中击拂的方式也被径山寺得以保留。文中首次提到的燲盏也就是今时的温杯,不但涉及投茶量与汤量的合理匹配,还涉及了当时茶人用花蕾入茶的饮茶习惯。

许次纾在《茶疏》烹点中记述的壶泡法颇具独特,先汤后茶,又不完全相同于所谓的上投法。他没有延用唐宋的击拂茶汤,而是先将茶汤倾倒至以瓷盂之内,随即又将茶汤再倒回壶中。这样用茶汤的倒腾自然对撞的冲泡方式,其目的是“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这种对撞方法可谓是马来西亚的“拉茶”鼻祖,同样也在港式奶茶中得以引用。除此之外许次纾还首次运用三呼吸来为烹汤计时,相当于今天的10秒闷汤。这样的壶泡法在当时可谓是大胆创新了。

结束语

茶文化的演变是由复杂向简便,厚重向小巧的发展过程。

煮茶人别称?

又称“茶博士”。其实是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自古以来,煮茶人是茶艺学的实践者。而今,我们在茶馆里、茶尞里,尤其是在茶博会上仍然可以领略到他们的风采。茶艺表演分为嗅茶、温壶、装茶、润茶、冲泡、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等程序,在轻曼的古乐背景中,每一道程序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茶博士聚精会神出神入化的表演,形象地演绎出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