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意思,茶痴什么意思
茶道的意思,茶痴什么意思?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茶痴,就是爱喝茶,会喝茶,会品茶,懂得茶理,茶叶的好,像陆羽,他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茶痴,他了解茶叶的习性,价值和益处,江西的狗牯脑茶是一绝👍
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则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食器。、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涉及择水(挹彼清流)、选器(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茶(酌之以匏)。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总之,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五代、宋时期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具体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创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
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中日茶道的不同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江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经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泥于形式,打躬静坐,使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于道教的追求静清世界也有很大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更强调自然美学的精神,于是变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厅、茶室。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行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心,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的那种,两只手持杯,特郑重,好像手里捧的不是一只茶杯而是几百块钱似的,就差跪下磕两个了。而我们国内的茶文化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这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静心茶语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静下来的意思。还有表示月亮心境的意思。
品茶静心就是在沏茶的过程当中,可以让你把心静下来。
我们都知道泡茶是需要有一定茶道的整个这道程序要想做好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情才行,很多人在心烦气躁的时候就会坐下来泡茶,这一套操作以后再品上一口美味的清茶,整个思绪就会清晰。茶的文化在我国是源远流长,也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一种体现。喝茶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
问茶的寓意是什么?
问茶表达了人生如茶,静心以对,不争才是境界的为人处世之道。《问茶》是流传已久的古琴曲,整个古琴曲风带来禅的时光,宁静而又祥和,任楼外山中雨落, 我自一心淡泊。古琴曲是指用用古琴演奏的曲子,需注意并不等于古老的琴曲。中国的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琴、棋、书、画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古琴是中国之中占据着中国古典乐艺术的最高点。如何评价蔡澜先生所说的中国茶道走火入魔?
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影节目主持人、商人。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
本来以为普洱我以为香港茶商是茶叶骗子当道的,现在看来和世界诈骗中心的湾湾总是有区别的。我非常认同蔡澜先生的观点,现在的茶道或者是伪茶道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骗,把普洱这种低档劣质过期边销茶过度的神话,一个口味苦涩,发霉了叫陈香,还不要保质期越陈越好的茶叶吹嘘过了头,广东人敢吃是勇气什么都敢吃,但是敢吃并不等于好吃;第二是贵,本来边销茶是最便宜的茶叶,就像普洱在香港还有一个作用是茶楼里面习惯洗筷子茶杯的茶叶(我们在海南茶楼的习惯就这样,用开水洗烫一遍),现在吹嘘成了天价,还拿立顿来对比什么七万茶企比不过,人家做品牌是为了消费,你是为了期货升值;第三个是伪,就是装x,一旦沾染上了这些茶道,就没有真话可口闭口就牛肉马肉,冰岛班章,要知道牛栏坑才三十亩,云南古树不到百分之十,还有许多事伪古树,百年以上的茶园全国不下百万亩。
茶叶不复杂,就是简单的色香味形的对比,现在的茶道伪茶道是走了偏锋,以一域概全局,以普洱大叶子茶来引导全国的茶业,要知道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茶叶是以嫩度等级来衡量茶叶质量的绿茶红茶黄茶等等,所以现在才取消了茶艺师认证,为什么?过度吹嘘陈茶大叶子茶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