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茶馆,一杯茶道尽人生百态
阳羡茶馆,一杯茶道尽人生百态?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 “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喝茶,是一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坐于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 茶遇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奶茶是中国发明的吗?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奶茶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对奶制品情有独钟,什么奶茶、奶酪、马奶酒,奶干、奶豆腐、奶贝、奶馃子,可谓是将奶利用到了极致。
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蒙古出了一位开挂的领袖——成吉思汗,一路东拼西杀,征服了亚洲,欧洲,甚至打到非洲,将蒙文化带到了西方,其中也包括奶茶。有些人认为奶茶起源于英国,我觉得经不起推敲,奶茶,一个是奶,一个是茶,两者都是源自中国嘛,和英国有什么关系。最可信的就是元明时期,奶茶经中国传到了西方,碰到了英国喜欢奶茶的国王,加以改造成了咱们现在喝的奶茶,但耐擦汗的老祖宗还是来自中国。
现在奶茶制作方式很多,口味多种多样,我的视频里就有一款焦糖奶茶的制作,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我可以去看看。相比其他饮料,奶茶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没有咖啡那么浓烈,喝了也不会引起兴奋,睡不着觉;相比茶来说又多了奶香,甘甜,所以如今奶茶越来越流行,差不多每个商场超市都会有奶茶店。和女朋友逛街,都不知道为她买杯奶茶,估计回头要跪搓衣板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也希望大家给个赞,助我通过头条认证,谢谢大家啦
红茶分为哪几种?
谢谢邀请,中国红茶种类较多,按照国内现行分法主要是: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这个要看专业定义各位去查国标,有严格定义,在这里我用简单的话术解释下。
1、小种红茶
主要就跟武夷山有关,在桐木自然村里面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用传统烟熏工艺做的,叫做正山小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外面,用烟熏工艺做的,叫做烟小种。
2、工夫红茶
其实目前国内大部分你能见到的,都属于这一类。
3、红碎茶
国内普通人群接触较少,简单讲,最主要的区别主要是工夫红茶有个工艺环节是揉捻,而红碎茶一边揉一边切,成品是碎的。
分类就这三点了,我觉得讲太多没意思,我列一下我喝过的不同类型的红茶,把我总结的特点告诉大家,各位如果有喜欢的可以对照的去找。
全文很长,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我有机会会继续更新
魁红
魁红其实是近年来黄山地区比较流行的用太平猴魁树种制作的红茶,大部分选料都会在猴魁制作周期末期,因为制作绿茶卖不上价格,所以开始用柿大叶茶制作红茶,魁红的特点一般都属于香气比较明显有花香,口感滋味浓强度欠缺,整体看来喜欢口感比较淡的朋友应该能接受。但很多绿茶品种制成红茶,都会有口感偏淡的风格。
菜茶金骏眉
菜茶金骏眉相对梅占这个品种而言,汤水甘润度更好,更甜润。也有着较为清幽明显的花香,因为制作工艺风格不同,甚至有一些会出现复合香:“花、果、蜜香,还会带有一丝丝火工香”。
大吉岭红茶
我喝的这个是risheehat庄园的春摘,你们粗看到外形的时候甚至想不到这是一款红茶,有着明显的青张,喝起来鲜爽度特别高,远高于国内的红茶,但也有收敛性较强国内人可能不太适应。此外香气是非常明显高锐的果香,宣传资料上讲是一种麝香葡萄的香气。我觉得说是葡萄果香可以,但麝香葡萄我没吃过,不知道是不是很接近。
老丛红茶
我喝的这款老丛红茶制作的红茶,是水仙品种,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事,就算制作成红茶,口感还能保持水仙的品种特征,香气有着明显的兰花香,口感非常醇,比较有意思的一款红茶。
桂花红茶
比较有意思的一款窨花茶,因为窨入了桂花的关系,所以有着非常明显的桂花香,而且似乎桂花能够增加茶汤的甜度。
碧螺红茶
用洞庭碧螺种制作的红茶,制作出来的花茶基本上都非常像绿茶种制作的红茶,花香好,口感淡,回味稍有欠缺,但整体香气都非常高扬的花香。
烟熏小种
好的烟小种,再萎凋的时候就一定会在“青楼”里面进行熏烟萎凋,这样成品的时候烟熏得松香油味重,香气高,特别因为这样得工艺烟熏小种还有特殊得桂圆汤滋味,基本上可以算非常独特得存在。
生晒红茶
这是云南大叶种制作得生晒红茶,这样得红茶喝起来香气清鲜,口感比较滑甜,但往往有生晒的气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
老红茶
对于红茶,我一般认为还是喝新茶比较好,我喝过大量不同品种的老红茶,基本上都是香气降低,滋味偏淡,整体都会进入一个陈醇的变化,当然我说过适度后熟很好,但放置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红茶,我的观点品质还是下降的。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有一个先天性优势是地域的高山造就了其茶青的品质较为初众,再加上槠叶种的红茶适制性,那么祁红有着不错的表现。
不要去看百度对祁红口感的描述,我的总结是这样。
祁红工夫(传统工艺):老祁红的做法一般会萎凋、发酵比较老,所以老祁红的做法一般给人汤底比较醇甜,同时由于切断工艺,冲泡茶内质能够有效析出,所以祁红工夫给人的口感也是在祁红里最为厚的。再加上拼配工艺,香气有层次。
祁红新工艺:新工艺一般有祁红毛峰、香螺、金针。一般祁红毛峰没有做型那一步骤,直接发酵完散团烘干停止发酵,所以一批茶往往不会出现发酵程度不一的情况,所以祁红毛峰喝起来一般体验是最为清香,花果香较为丰富。那么祁红香螺根据采摘时间和工艺的不同,往往也会出现花果香和蜜香的不同体验。金针由于是早期茶青制作,其口感最为柔和,香气比较有厚度。
所以祁红整体给人的感觉一般是香气柔和,汤汁清甜或者醇甜。香气类型以兰花香、蜜香、糖香、多见。相对其他品种,香气高,口感柔。
滇红
滇红这几年由于其不错的品质表现,以及比较容易上口的特点,再加上工艺表现的越来越好,现在滇红的销量年年都在呈现爆发性增长。
滇红多为大叶种,其有效成分茶多酚含量较高,香气物质为发酵产生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但由于咖啡碱含量高具有一定的收敛性。发酵转化的香气物质较为浓厚,但刺激性也较强。所以滇红茶制作给人最大的体验是香气浓,非常的粗犷。,呈现有不同的如话梅香,甜香、玫瑰香、红薯香的体验。
闽红
红茶中,不得不提及闽红,虽然真实的历史永远无法被真正的还原,但是大家都知道,红茶的鼻祖就是闽红。其实近几年,由于金骏眉的出众,让大家似乎忘了闽红还有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这三种茶。其中政和工夫的香气口感个人觉得跟祁红较为接近。坦洋工夫的香气最为出众最为醇甜,还有独特的桂圆香气,也是闽红非常有代表性的茶。
当然,提到闽红是绝对需要提及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桐木关产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政府保护意识强,桐木关里的生态环境不能说是全国最好,但是是非常原生态的一个环境。那么闽红如果出自于正山的茶,香气柔和饱满,汤往往带有桂圆香和花果香,但是如果是传统工艺会使用松木等柴枝熏烟,现在市场接受度较低。所以现在做红茶很多已经不用松烟香的工艺,品质口感出众。再加上桐木内后来发展的大小赤甘的采摘发,汤色红润,醇甜,柔和。让闽红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
英红
英红,产自于岭南,可能是我本人接触最少的一种茶,仅仅是喝过,至今未曾深入的了解,从个人感官和网络信息评价,英红香气较为高扬,浓醇,也是一种比较适合刚刚接触茶叶人喝的茶,性价比较高。但是本人的体验感觉刺激性稍强,可能还是跟其树种和内含物有关。
宜兴红茶
宜兴红茶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名气不及前者,但是宜兴红茶产于江南之地,香气花果香突出,茶汤偏甜,甚至有一点腻的甜感,而且宜兴红茶不知道是工艺问题还是树种问题,比较容易出现微酸的口感。
好了,先聊这么多,天底下的红茶很多,有机会在陆续补充。所有码子内容都不是百度复制黏贴,都是自己这些年看到的,听到的,喝到的感受,也许跟百度或者专家的看法会有区别,有什么写的不对的也请各位前辈指点,斧正。期待各位茶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红茶。
“藏红”
藏红是我一个朋友送我的茶,这种茶在四川和西藏交界处,茶叶古道上的的古树群体种茶树制作而成的红茶。其实朋友说真实历史无法追溯,而且用的制茶工艺并非尊崇的藏区茶叶制法,而是通过日光萎凋、自然摊放等现代红茶工艺制作而成。由于日光萎凋做的比较好,确实能够喝到一些花香,而且内质丰富。属于浓醇大叶种一路的体验。
九曲红梅
其实早在13年就喝过九曲红梅,今年朋友又送了一盒九曲红梅给我,仔细喝了下,只觉得九曲红梅并未有太大明显的特点,无论是香气、口感,都属于较为平实的一路茶。但作为日常轻饮没有任何压力。
古树红
这两年古树红茶是较为流行的一类红茶了。喝到古树红茶,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茶汤较为醇厚,有压舌感,香气也属于较为厚实的一种。整体依然类似于大叶种红茶的浓、醇、厚的特点,但总感觉跟祁红、闽红比起来缺少“灵气”。香气不够清晰和柔和。
梅占金骏眉
梅占是高香树种,制作成了红茶花香特别明显,但是我感觉如果论口感上的厚度,不及菜茶,跟祁红或者滇红也相差甚远。所以我一直个人观点是,福建红茶香气甚好高锐,清晰。但是口感不及滇红和祁红。
滇红大金针
大叶种红茶最大的特点会让你觉得茶汤醇厚到粘稠,因为果胶质、多糖甚至淀粉等大叶种含量均高于中小叶种,所以大金针口感非常厚,厚到粘稠。回味有很强的梅子韵。就是话梅的味道。
红玉红茶
台湾的知名品种茶树制作的红茶,台湾的红茶都有蜜香的底子,重萎凋的结果。同时红玉有着很好的花果香和薄荷香,另外汤感也非常的甜醇,喝起来比较容易让人感到满足,没有什么门槛,不需要专业的品饮能力都能感受到。
腊梅窨花红茶
用腊梅和祁门红茶窨制,是我自己做的一种窨花红茶。腊梅花特有的香气能够很明显的问道,汤中的香味有点近似菊花,但也带有腊梅花香气。口感甜度不错。但遗憾的是我在18年制作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把花挑出,花的青涩有点影响茶汤口感。
金萱红茶
同样的台湾红茶,金萱也是台湾的当家树种,我前面说过,台湾的红茶都有蜜香的底子,金萱也不例外,此外金萱还有淡淡的奶香或者说近似豆奶香。同样喝起来给人一种满足感。
信阳红
信阳是产绿茶的地方,市场上也有信阳产的红茶,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信阳产的红茶树种和绿茶是否相同,我喝了一次信阳红茶感觉比较一般。茶汤比较平,香气也平,整体没有红茶应该有的浓醇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工艺上有问题,我喝到感觉几乎没有任何特点。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首先从干茶外形来讲属于一般工夫红茶都有的外形,香气上有蔷薇科花香,也有甜香,口感上醇和。整体上来说也属于比较不错的工夫红茶。跟祁红工夫在整体表现上有一些接近。
金玫瑰
某德的一种红茶,价格也要数千元一斤。不过毫无疑问确实有淡淡蔷薇科的玫瑰香,而且还有一些清晰的果香。清甜,整体上属于品质不错的红茶。
鸠坑种红茶(越红)
鸠坑种一般制作绿茶较多,制作出来的红茶香气不错,属于清花香。整体感觉非常轻柔,汤感甚至有一些油润感。口感上比较清鲜清甜,比较轻柔。
锡兰红茶
锡兰红茶确实跟国内茶叶有着较大的区别,可能因为是芳樟醇和沉香醇占主导地位,所以有着很芬芳的水果香。而且我觉得并不会因为饮茶习惯区别会觉得不好喝,整体有着鲜爽感。更重要一点,锡兰红茶因为出口量大、加上海拔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农残都比较低。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恋山(lianshan999)
唐诗宋词元曲能成为文化精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仍然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文化?大体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这是专家们的说法,即“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我的理解则是,文化是人的行为的总和,一切行为,只要是人为,即存在文化,睡觉有文化、吃喝拉撒有文化,战争有文化,政治中也无处不在的存在文化的东西,经济中其实也渗透着文化——只要是人为的,就有文化,文化的定义,说明了人的行为区别于低等动物的行为,人不再是仅仅为了果腹、生存、种群繁衍而行为的动物了。
那么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当然是艺术——艺术是文化提纯后获得的结晶,它在任何领域、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具有1、愉悦人的功能,2、启迪人的功能、3、揭发、纠正假丑恶的功能,4、凝聚人心的功能,5、振奋人心的作用,6、唤醒人性、充实精神、团结民族、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功能。唯有艺术,是人类行为中最精髓之物。没有科学,人类进步缓慢,但没有艺术,人类根本谈不上进步。并且科学中也有文化、也可以提炼出艺术,但艺术,自始至终都是完满自洽、独立自在之物。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能够被称的上文化精髓的,不仅仅只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三种艺术形式,起码还应该包括明清小说、中国画以及书法,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国画、书法,在中国乃至世界之艺术史上,都曾经有过顶峰时期,都曾经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伟大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在中国蛮长的数千年历史上,对中国人的文化产生了持久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
1、唐诗宋词对中国汉语言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没有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字艺术高峰存在,我相信汉语的发展会弱化很多,今天汉语言中大量的词语包括常用语、成语、谚语等等等等,都来自唐诗宋词,所以即便唐诗宋词等艺术形式在今天已经不在大众流行,不属于大众欣赏艺术,但它们却早已渗透进入了今天的汉语言中了。可以这样说,今天中国人在使用的汉语,能够依然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唐诗宋词功不可没。
2、中国古代才子才女讲究“诗书琴棋画”都要擅长,甚至都要精通,但其中尤其书画一体,书画也有同源之说,即一同起源,有文有画,有画必有文,文即书法,尤其宋朝发展起来的文人画,对后世书画影响深远。中国的书与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几乎是全方位的,书法当然和文字相互影响,同时也和国画相互影响。书画在建筑、在各种工艺上也可谓无处不在,看看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你常常会以为在欣赏一幅幅中国画。而各种匾额、题词、碑刻,书法则是必须的功底。所以,中国的书法和国画之文化精髓地位无可置疑。从影响广泛这个层次来说,中国的书画,恐怕是“诗书琴棋画”五艺中做的最好的。
3、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地位独到,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对元明清乃至更后世的影响也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元曲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深远,明清小说令中国的叙事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状态。无论元曲还是明清小说,尤其在元明清甚至到了民国,在大众民间的影响也无所不在,而那些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的精品之作,包括《西厢记》、《窦娥冤》等元曲、《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之四大名著等等明清小说,则获得了包括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贩夫走卒之全社会认同,它们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是无所不在的。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书法、中国画等等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广泛,它们尤其对中国人近一千多年的文化、生活各方面影响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它们本身是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化原创、文化结晶、文化发展的高峰体现,同时它们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甚至经济政治。
有哪些经典茶文化的书?
茶经(图文版)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中国茶经》
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茶道入门》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
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