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茶具介绍,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2023-03-11 140阅读 0评论

日本茶道茶具介绍,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崇尚的遵循之道,我想说这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

历代茶人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他们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

日本茶道茶具介绍,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哲们都强调的“道”是一个“大自然法则”,无法用言语去描绘,只能用心自己体会,“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始创于陆羽,兴盛于盛唐中期,那时候他们就把茶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了。

讲究细细品味,在喝茶的过程中,或独饮,或三五知己一起品茗,感受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你人生的影响,真正感受到“和”,“谦”,“静”,“敬”,“美”的那种心境,让你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很好的感染的这么一个过程,我认为是你领悟茶道的一个过程,所以,你说的慢咂、细饮还是很符合茶道的这么个行为现象的,但是这并不能说就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还需要在品茶过程中去体会道法自然的精神理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为根本。不是说浓茶、慢咂、细饮就是茶道,这只是一个人的喝茶行为习惯。

当然,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根据茶文化界的专家们的归纳有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融、理、伦、健等等,但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静、和、雅。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可以很形象的说这是所有茶文化的典型特征,一袋宗师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论》中说,茶道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中华茶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精神的符号而广布海外,增益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惜茶爱人的茶道精神,中华茶道有望对治诸多现代文明病,为当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成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新贡献。

希望以上能给与您对茶道多点理解,感恩!

茶壶的种类和使用技巧?

一. 侧提壶

这种壶最为常见,壶把的方向和壶口出水的位置平行,壶把通常为圈把。

至于拿壶的手法,我这边有两种推荐给大家。

如果壶的容量较小,在150ml左右的话,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壶把,无名指抵在下方、小拇指轻轻搭住就可以提起了。主要是大拇指、中指和下方的无名指用力,要注意拿壶的时候小拇指不要翘起来,那样不是特别美观。壶里的水快要倒尽时,可以把食指轻轻搭在壶盖上,不让它掉落,或者用另一只手辅助按住盖钮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大型壶,容量在200ml朝上,那就可以把食指和中指一起穿过把手,大拇指放在上方,无名指抵在下方,同时用力就可以顺畅的倒出水了。同样在快要倒尽时,左手辅助按住壶盖。注意在倒水时,食指和中指不要接触到壶身的部分,那样就不会烫手了。或者一只手握住壶把,食指轻搭在壶盖上,另一只手用茶巾托住壶底。

二. 横把壶

横把壶也叫侧把壶,壶把和壶嘴方向呈90°直角,起源于唐代,主要用来煮茶,现代的话在日本茶道中用得比较多。这种壶形的茶壶用起来还蛮方便的,比较契合人体发力的点。

三. 提梁壶

提梁这个词还是非常形象的,把手的位置都在壶身的上方,壶把就像房梁一样从这头搭到那头。一般这种形态的壶对新手都十分友好,被烫到的可能性比较低。

四. 飞天壶

飞天壶的壶把在壶身的一侧,类似彩带飘舞的造型,看起来十分灵动。至于执壶也非常简单,大拇指压住壶盖,其余四个手指抓住壶把就可以了。或者一手拿壶把,另一只手压住盖钮,配合倒水也行。

五. 无把壶

无把的单壶通常出现在便携型茶具或者旅行茶具套装中。出汤的时候虎口张开,拇指、中指握住壶身两侧,食指按住壶钮,把壶提起。

日本人真的懂茶道吗?

何为茶道

百年以来,在中国茶文化界,最大的误解与误读之一,就是关于茶道,尤其是日本茶道。本文试图以尽可能简洁的论述来澄清这一百年迷雾。

和敬清寂,这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我们一接触茶道,就会了解到这一点。

既然“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精神,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又是什么呢?结果,我们尴尬的发现,中国似乎没有明确的茶道精神。

茶圣陆羽在最古老的茶学专著《茶经》里谈到,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茶和道的关系的表述,似乎就这一句。于是,我们把精行俭德初步的确定为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 但是,这也始终存在各种争议。陆羽其实也并未明确指出,精行俭德就是茶道的精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敬廉美、和静怡真等等。但是,也都无法统一。什么是中国的茶道精神,成为近百年以来困扰中国茶学界多年的难题。试想,一个连茶道精神是什么都很模糊的国度,谈何茶道?在茶的故乡,在茶文化的发源过,这真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未展开论述,已经自怯三分。但是,这实际上是有重大原因的。这件事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关于茶道的密码。

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中国茶道精神?

上述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多年。不过在几年以前,答案我已经豁然找到了。其实,秘密在于实际上我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日本茶道是什么?韩国茶道是什么?中国茶道又是什么?我们掉入了一个错误问题的陷阱。以这个问题为原点往下追问,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把原点问题推向更远,转而直接提出问题——茶道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好了,现在问题和答案一下子变得简单而清楚。

道: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

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特殊的含义。道路,Road,这是最浅白的含义。往上延伸,道就是绝对真理,也就是上帝以及上帝法则,Ruleof God。

在中国先秦,不管是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认可道代表绝对真理和上帝法则,只是他们在道的探寻道路和理解上有所不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在于中国文化认为,是道产生了万事万物,反过来,世间万事万物也都要顺天道而行。顺天则昌,逆天则亡。这个逻辑,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都几乎不需要解释就懂。

探寻道的过程,理解道的过程,遵循道的过程,会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生命与行为的全部。老子、孔子、墨子,都是这样,连优秀的技艺人士和工匠也是这样。这种状态,叫做修,也就是回归于道。

回归于道,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信仰。只是不同的流派对回归的方法理解不同。更多的中国人,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修道。仁义礼智信,都是修的状态。孔子很高兴的说他自己,7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对通过修而逐步接近道的生活状态的表述。

道的地位如此之高,带来一个现象: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避免给人不恭之嫌,也避免自负之嫌。比如,剑的技艺,我们不叫剑道,我们叫剑术。武,我们不叫武道,我们叫武术。书法,我们不叫书道。而在日本,日本人把这些技艺学过去之后,都叫道。剑道、书道、柔道、茶道,等等。我们终于重新谈到茶道了。

日本把这些技艺叫成“道”,是一种偷懒和简便的做法。但是考虑到日本人来到中国,把这些技术学习之后,再带回日本,教给其他接近蛮荒状态的日本人,采取了简便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说明,这其实并不严谨。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道和术是相对而言的。道,代表来自天(上帝)的最高准则。而术,代表人创造的东西。而人创造和发明的东西,不能称为道,只能称为术。如医术,也不称医道。计算的方法,我们叫算术。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技、艺、道,又代表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学习技术,技术学到精通,就到了艺术的高度,叫炫乎其技;再往上走,叫出神入化,这就近乎合道,但也不能说是道本身。

在日本,茶道是茶之术的不严谨表达。

介绍到这里,基本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茶之术,以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是不称为道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的都是茶之术,就是种茶的方法,制茶的方法,煮茶的方法等等。以陆羽的文化和学识高度,他是绝不会把这些称为茶道的。在《茶经》中找不到茶道二字,非常正常。

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茶道,严格而言,也不可称为茶道,只能称为茶术。但是日本已经叫了上千年了,也叫开了。只能就这样了。

有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低级的茶艺表演的时代。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不要认为茶艺是低级的,茶道才是高级的。茶艺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名称。只有技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上升为艺。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就有很高的地位。我们楚天茶道中心也在持续的讲授茶艺。大家不要觉得茶艺两个字丢人。茶艺表演也不丢人。

在中国的职业体系中,我们有制茶师体系,有评茶师体系,也有茶艺师体系,这些用词是严谨的。叫茶道师,反而不严谨。因为我们都不能自称已经得道。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茶,茶艺表演存在也是必要的。在最近20年,从一片蛮荒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兴,茶艺的推广功不可没。而且,我们看到,茶艺在中国的进步也是非常可喜的。延展开来,中国的茶馆设计、茶器设计、茶包装设计、茶服设计、包括茶本身的健康研究,都有了巨大的快速的进步。

以茶合道,中国不需要专门的茶道精神。

弄清楚所谓茶道其实是茶之术的不严谨的叫法,后面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太多关于茶道的表述,也就成了非常好理解的一件事。毕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以严谨的居多。不严谨的东西,大量被校订掉了。

下面,我们再解剖所谓茶道精神的问题。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了,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也知道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居然不知道。好尴尬。

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简单,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韩国茶道的精神,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脉,如此而已。

说道茶道精神,我想起了我们每个城市都有的城市精神。每个大城市,从北京到武汉,似乎没有城市精神,城市就没有文化了。每个大学也都有校训,我的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实创新。其实,大同小异。

各种校训的提出,各种城市精神的提出,以及各种茶道精神的提出,其实差别不大。因为他们都指向道,指向修。不修,不实行,一切都是空的。

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茶道精神,是因为中国人根本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茶道精神。

在中国人的看法中,茶,是辅助自己修炼的。往哪个方向修,他非常明白。《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包括佛经,已经足以指导他修炼了。他不需要另外有一个茶道精神指导自己修炼。孔子如果活到现在,他也不需要学习和了解各种行为准则,他的学问与修养体系中完备的符合这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是合理的、合乎道的。

茶能够帮助修炼,这是中国古代人普遍认识的价值。儒释道都喜欢茶,他们都知道茶能助修。唐代陆羽那个时代,已经普遍是这个情况。同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社会人士对茶的喜爱,就像对邻家女孩的喜爱与赞美。亲热而不轻浮。苏轼的诗把好的茶比喻为美女。“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位禅宗大师金田。他到湖北远安的鹿苑寺讲学,喝到了当地的鹿苑黄茶。这是中国最好的黄茶之一。他喝了之后极为赞叹,就写了一首有名的诗赞美它:“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在这首诗中,他说的很清楚。茶的品质与土壤和生态的关系,茶的品质表现,茶的养生功效,最后,他讲到了茶和修炼的关系。好茶,是助修之物,是可以帮助他修炼的。

警惕拜茶教,兼谈日本茶道的问题。

讲到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要谈谈茶的历史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但是最初茶是作为药用的。茶有解毒等等功效。后来茶成为了饮料。到唐代,茶已经被中国人大量饮用。但是,饮用的方法以调饮为主。就是要在茶汤里加些其他的东西,盐、奶、花生,等等。现在,在欧美,还是大量采用调饮法。中国周边的民族也是大量使用调饮法。但是陆羽,又是伟大的陆羽,在茶经中明确的倡导了清饮法。不主张在茶中添加任何别的东西。清饮茶,感受茶的本味。茶中有至味。这是陆羽的伟大见识。

清饮法,从此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饮茶方法。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提倡清饮,以清饮为主。清饮完一款茶,甚至我们还要清清口,再品下一款茶,避免串味和夺味。

在唐宋的时候,日本人来到中国,带回了茶籽,带回了种茶法,带回了制茶法,也带回了吃茶法。在明代的时候,日本人再次来到中国,主要从中国沿海省份的寺院,带回了禅宗思想,以及用于礼佛的茶的仪轨。抹茶道和煎茶道,就是两个不同阶段被带到日本的。又形成不同的流派。

千里之遥,大风大浪,出生入死,中国茶艰难的来到日本。其所受到的礼遇和尊崇可想而知。茶道,在日本实际上变成了接近于茶的宗教,崇拜于茶的一种宗教。“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精神,实际上是中国佛门其中一支的礼佛要求。但是在中国,拜的是佛而不是茶。茶是用来敬佛的。

在一杯源于中国的茶面前,武士卸下刀剑,众人顶礼肃穆。但是,在茶的故乡,中国,绝不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形。如上面所说,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茶,也利用了茶。中国人把茶当成邻家女孩,当成助修的伴侣,亲切、美好而随意,但是不会顶礼膜拜,不会偏执,不会古板,不会拘束,不会高深莫测。

结语:走正道,识偏道

道的思想,源于中国。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抚琴、焚香、书法、品茗、太极、武术,以及百行百业的工作,如制药,都贯穿着修炼因素。古人把制药的过程,叫修合。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受《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修道中尚静。“至虚极,守静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成为各行各业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就逐步走上了道德修为与技艺双重提高的美好之路。

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茶是中国国学的入门。顺着一杯中国茶,我们走进去,里面就会次第展开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传统。从书法到绘画,从音乐到哲学,以致修炼,文武兼备。茶,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灵山秀水滋养了它。由于它的独特的吸附能力,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然能量和气息,尤其是那些好生态地方出产的无污染好茶。

茶道,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到这个字眼,我们的表述是“以茶合道”。

道,存在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的韩国和日本,都在这个文化圈,都是这个文化圈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真正的茶道精神,也就是以茶合道。她存在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体系中,并不在日本。日本茶道,是道的思想,流变于日本并与茶结合的一支。日本茶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支。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与民族的性格特点,日本茶道要特别自我警惕以避免走向偏执和孤冷。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经历了可怕的衰落。但是,在这样一个神眷顾的国度——神州,中国还是有少数人始终怀抱希望,并未彻底放弃信仰。静水深流,实际上我们看到缓慢的回归正在发生。修,从自身做起吧,从一点一滴做起吧。静心和诚信,是以茶合道的第一步。

不迈出这一步,伟大的中国文化道统终将完全消失,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而其缺点乃是违背时代,脱离现实,费时费事,名为固守茶道的传统,实仅维持茶道在充当古迹。

在香港国际茶展上第一次现场看到地道的日本茶道表演,除了感觉新鲜之外,更多的是感慨。一方面感慨以茶为国饮的中国居然鲜见地道的茶艺;另一方面感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传承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以瓷器、茶叶和丝绸闻名于世,可见茶叶种植加工和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怎样深厚的底蕴,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茶酱醋”中就有“茶”,每有客人到访,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上茶”,遇到尊贵的客人还要“上好茶”,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物品,以茶待客这个传统至今未变,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得太少了,难怪有个日本人说走遍整个中国也就在潮州还能看到中国茶道的影子。

反观日本茶道,他们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每一个细微的步骤都体现了对客人的尊敬,从茶道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如果不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使我对日本人有另外的偏见,仅从茶道表演来看,我 对日本民间的文化是非常赞赏的。日本学习中国主要追溯到盛唐时期,从盛唐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日本人对于优秀的文化始终能保持传承,我想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之一吧。

抹茶碗是干什么用的?

抹茶碗是用来饮抹茶的碗。

最早在茶室里登场的茶碗,如同茶叶一样来自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抹茶道专用茶具,并且还成为了京都陶瓷艺品。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茶人相聚说茶,不时会有中日茶道之别的话题。日本的茶道我没有体验过,但看了很多详细的表演视频。

中国的现代茶艺表演面对面见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是能够从头到尾直视下去的.......

日本的茶道表演,从你踏入他院子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整体环境充分的营造出了日式的“侘静”之美。

你低下头钻进茶室、盘腿坐下、茶师为你奉上茶水,这个过程重现了一段日本的历史。千利休代表文官集团向即将成为日本第一人的丰臣秀吉道贺和表示支持,又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双方间的平等关系。

在整个表演中,体验者能充分的感受到表演者的严谨和敬意,整体环境烘托出了美与雅,还有日本的历史文化。

但我个人认为日本茶道与茶之间并没有多关系,千利休只是用茶把他的美学修为与政治智慧串联起来了。千利休确实厉害,他用茶道串联起来的政治力量使当权者忧虑。千利休与他的优秀弟子古田织部,最终都被不同的当权者命令切腹自杀。

在我们中国,一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

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它却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我没有见识过传统的中国茶道是怎样演绎的,现在我们平常能够看到的称之为茶艺表演,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位穿得就如同仙子一样的美女在表演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温婉、柔美......能不能专心把茶泡好了再叫我来喝呢?动作虽然都很美,但明显不能把茶泡好喝啊!这样会让我误会是不是请我喝茶的......

日本茶道用整体环境来表现美和雅,由人来演绎谨和敬。中国目前的茶艺用人来演绎美与雅,诱代敬、谨被丢,何以为道?只能沦为悦人之艺!

茶道是什么?

是体验一杯好茶的滋味还是用茶来进入一种境界?怎样去演绎茶道?演绎出来的东西能真实表达茶道的内涵吗?

先说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虽然很美,但那并不是纯粹的茶道。

就如同千利休对他弟子说过的一句话:“茶道应该根据自己对于艺术、文学感想和领悟,自由发挥”。

现在的日本茶道里把他们的美学、艺术、礼仪、历史融合在一起,用茶作为动线进行演绎。这个表演很好的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但茶只是辅助工具,是可被替代的,有的茶道(古田织部流派)甚至会加入吃饭。

传递的重心是文化和思想,而非茶本身。

日本茶的演绎之道有幸。

出了一位千利休,一位在他所处时代中,公认的美学及茶道第一人。在日本最精彩的历史时段,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出了点睛之力。他最终悲情离世,完美的符合了圣人的标准。

正好日本也只有绿茶(抹茶为主),极易产生一致的共识,这些综合原因造就了日本茶道。

在我心目中,中国的茶道才是最纯粹、内涵最丰富,也是最有深度的,没有之一。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对茶的理解,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空间维度的。

光是加工制作上就有六大类茶,每一类茶还有很多不同品类,关于茶的研究和理解更是多元化。

正因如此,中国的茶道表演很难像日本茶道那样达成共识。

但真实的喝茶之道与演绎之道是有别的!

喝茶之道需要你去亲身体验,以茶修心之道需要你去深入理解。这些都无法通过演绎来准确的传达。

自从朱元璋罢造龙凤团饼后,打开了中国制茶人的创新思维,促成了中国茶叶制造方式的大变革。从此中国茶可以轻松的走进寻常百姓家。

而日本则因斗茶的奢侈、浪费,迎来了千利休用美学、意境和寻求心灵安宁所做的茶道改革。

加上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稳定了下来,保留了来至宋代的茶文化。

而中国在这个变革中逐步抛弃了这种喝茶方式,并逐渐发展出了乌龙茶、红茶、黑茶3大类茶。

怎样去演绎中国茶道是很难的,因为茶与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度是非常高的。学茶更重要的是对茶的全面理解,而非表演。

如要表演,我期望中国现在的茶艺能抛弃那些媚俗的做作,也别叫茶艺师那么麻烦,就两个字“茶师”多好。内容上可加入些传统礼仪,以严谨、专注的态度,用茶来表达出思想和修为,方可称之为道吧。

中国丰厚的文化,如此多的茶品类,理应百家齐鸣,为何要被现在的茶艺所禁锢呢?

茶道不只是一场表演,正因茶涉及的文化范围非常广,才可称之为道。

中国人从为什么喝茶、怎样做茶、如何喝茶,再到因茶而创的艺术、文学等等。不仅涉及面广,理解深度也是他国无法企及的。

一场表演无法表达中国的茶道,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只能算是茶文化中的一角。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