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论文选题 茶道,为什么现在有些有钱人喜欢去日本旅游
日语论文选题 茶道,为什么现在有些有钱人喜欢去日本旅游?
说说我的观点,现在中国人有钱了,就想出去走走,日本离咱们近,是亚洲的发达国家。所以出国旅游首选日本,我就去过四次,基本把日本旅游胜地都玩了。日本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国家,日本整个国家的卫生状况都非常好,马路干净整洁,就连日本乡下也很干净。让人呆着很舒服。日本四面环海,海鲜种类繁多,还很新鲜。我们在北海道的函馆朝市买了一只帝王蟹,四公斤不到人民币九百元。老板给我们当场做。这个帝王蟹我们一家三口吃了两顿,勉强吃完。大阪的环球影城也非常好玩。尤其是火鸡腿超大还好吃。好像700日元一只。还有散落各地的百元店,里面小东西琳琅满目,虽然基本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质量绝对好。有时去日本机票还打折。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比咱们国家高几倍,所以吃的不便宜,交通不便宜。如果不买高档的衣服,去优衣库和无印良品买也不贵。零零碎碎就说这么多吧。总之日本值得去看看。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从最先开始了解日本美学,是从“物哀、幽玄、侘寂”开始。
前几天重新看了《寻访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的一代茶圣,也是他将侘寂这个美学概念推向了极致。
最先开始,是信了别人推荐时说的那句话,“也许看懂了这部电影,就明白了侘寂”。
在概念里,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一直以来,我了解侘寂,但我从来不能好好说明这种感觉,或者像别人解释。
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也释然了,不仅是我,日本人本身也是如此,侘寂无法被解释。
包括《茶之书》,作者冈仓天心在文章里也避免直接提到“侘寂”这两个字。
因为侘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太过清楚的解释“侘寂”这个概念,也许只会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说清楚了侘寂是什么,也许这是失败的。
在美的国度里,理论永远次于感觉。
侘寂到底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理解是粗糙,不对称,简朴、节制、自然、亲切。
更具象一些,也许是长满青苔的庭院石灯,缺角的古旧茶碗,枯寂留白的禅寺山水。
在千利休的眼里,侘寂是这样的。
他打扫完满地的落叶,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落下来。这是侘寂。
他割下一捆捆草,使它们竖立在原野上,并把顶部绑紧束好,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后,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这也是侘寂。
后世给日本茶道美学列出了七个文化关键词,同时,这也是侘寂的。
自然,缺陷,枯槁,简素,幽玄,脱俗,静寂。
我在看《寻访千利休》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哭,因为每一个片段几乎都融合了一个或几个侘寂的关键元素。
自然之美
利休举办茶会招待前,走到樱花林,折了樱花,而归布置茶房。
轻轻推开房门,屋顶装饰的樱花被风吹落,大自然让整个茶室变成了气韵流动的“间”。(“间”,也是日本的八个审美要素之一)
这一点还有千利休年轻时造出来的水月。
乍一看只是普通的漆器,拿来给织田信长献宝时还遭到了同行的嘲笑。
而当它注满水,放置到月亮之下,月亮倒映进来,便是镜花水月。
朴素之美
黑乐茶碗是利休特别推崇的茶具,质感漆黑,极为朴素,甚至留有手工的痕迹。
千利休所创建的草庵风格的茶室“待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
而这座国宝级的茶室大概只有三四平方,装修布置极其简素。
简素之美
幽玄和阴翳分不开。
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往茶室的路要穿越树木,栅栏,岩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与俗世逃离。
幽玄之美
而幽玄之美一定会引发脱俗之美。
脱俗,脱离俗世。
我觉得这是任何美学都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逃离感。
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官场失意,于是就来千利休的茶室讨一杯茶喝,接着就进入了一个安然、静谧的空间,茶室短短的帘,隔开的是一整个外面的世界。
脱俗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待在一起,他们自身的小宇宙,有时候就是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千利休在烛火前,放有剪着鸟儿影子的薄纸,上下晃动,移动在只有树枝的古画前,就像鸟儿在挥动翅膀。
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由千利休的妻子,宗恩说出来的。
深爱的丈夫被丰臣秀吉下旨自裁,而她却依然能保持镇定的盖一袭白布到一地的鲜血之上。
这又何尝不是“无常之美”的一种。
“格子拉窗、小炉床、
土制的柱子和天花板围成壁龛,
弯腰才能穿过的小门……
凡此种种,莫不为美,
皆为我夫利休,对完美茶道的极致追求“
千利休完成了对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自此,日本茶道不再是饮茶,而是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变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室的本身也从一个空间变成了一种场域文化。
千利休对于日本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茶本身,他所坚持的东西不仅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日本文化、世界观和哲学。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对“侘寂”这个概念的追寻,也许它就像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到夏日繁茂的树木,想到冬日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横过天空,看到华美的宅院大厦看似宏伟华丽,其实底部的地基长满了杂草和苔藓。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也许这就是侘寂的力量。
侘寂是动态的,是让你想象到过去或未来的,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也最不是固有的。
当衰减、染浊和退化的自然过程,都在你的眼前中如实呈现,那一刻,一朵花,一杯茶里,都能看到“人生有限,众生皆苦”。
也许侘寂的真相,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
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是未完成的。
《茶之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给很多人讲过,也很多次写过。
在16世纪,朝颜花在日本是非常罕见的花朵,千利休却整整种植了一个园子,并悉心照料。
这消息传到了丰臣秀吉的耳朵,他表示想要去赏朝颜,于是利休就邀请丰臣秀吉到家里喝一杯早茶。
在约好的那一天,丰臣步入花园,却发现所有朝颜花已消逝无踪。地已经整平,铺满精巧的卵石与砂砾。
暴君勃然大怒,可当进了茶室,映入眼帘的那一幕让他彻底转怒为喜:在壁龛之上,珍贵的宋代铜器中。
独插一枝朝颜。
这就是花朵的全部意义。花朵们自己也能理解与欣赏这种全然的意义。
有些花死得绚烂,将生命交于风,无拘无束,随之飘散。
当百年前,已被岁月附上痕迹的古旧铜瓶中,插着一只满是露水,但明天就会凋谢的花朵。
当被古旧的青苔和千年前被造好的房屋包围着的水塘中间,一只青蛙跳进其中,激起一圈涟漪。
我真的不懂这是什么,或为什么,却一次次因为太美,而流下泪来。
有哪些让你无法自拔的好书?
无论内卷外卷,一卷好书在握,便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作为一个资深书迷,让我列一下让自己沉溺、无法自拔的好书:
1、《恶意》 豆瓣评分 8.4分
这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手记体杰作。我认为这是他的巅峰之作。
尤其是写作技巧上,更是高超。
东野圭吾通过手记进行“误导”,将案情进展百转千回地展开,总是在你以为是这样时,来个大反转,让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一步步抽丝剥茧的推理,深刻揭露复杂的人性。
读之,大呼过瘾!
2、《红楼梦》 豆瓣评分 9.5
少年时爱看大观园诗会、晴雯撕扇子、刘姥姥逛园子;年纪渐长爱看纯真林黛玉的如履薄冰、精明宝钗的暗藏心机、大观园中相互倾轧的世故人情。
正如宋代蒋捷一首诗所言: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因为红楼梦是宝藏书籍,所以,每个不同的年龄阶层去读《红楼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一本让人一生无法自拔的经典。
3、《博弈论与生活》 豆瓣评分8.7分
大大小小的博弈,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
包括前一阵讲得沸腾的鸡娃、内卷,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就是大家都陷入了“囚徒困境”。
还有两口子过年去谁家的问题,博弈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居然是“抛硬币”,而这个法子,还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掌握了这本书,能够为日常生活的矛盾纷争找了最优解。
尤其值得一提是的,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了这本书,小到9岁,老到90岁,都可以轻松读懂。好看,有趣,有深度。
4、《无人生还》豆瓣评分:8.9
阿加莎的推理杰作,这本书堪称她的代表作。长年在推理小说中霸榜前三名。
十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一座孤岛上。古老的童谣,犹如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死亡游戏开启!
怀揣不可告人秘密的这群人,一个又一个地奔赴死亡。仿佛有一双神秘之眼,盯着一切……
读的时候简直毛骨悚然,因为悬念迭起,又让人不忍放下。屏住呼吸,读吧!这是一个不到最后,猜不出结局的精彩故事。
5、《1980年代的爱情》豆瓣评分:7.3
第一次认识野夫的作品,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野夫这本半自传半虚构的小说,给我找开了一扇通向上世纪八十年的大门,让我回到了那个理想飞扬,欲望萌芽,充满了骄傲与深情的年代。
野夫回望自己的前世,将这段特别清纯美好的爱情,娓娓道来。非常值得一读的爱情小说。
6、《第七天》豆瓣评分:7.8分
余华应该得诺贝尔奖!一口气读完《第七天》,我禁不住为天才击掌欢呼。
这部小说,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写的。
《第七天》,这是余华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温暖与冷漠,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间,余华写透了中国小人物的故事。
一双看透世事人情的冷眼,却又有一副人间的热心肠。
7、《情人》 豆瓣评分:7.6分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与你白头而死。”
杜拉斯的这段话,烈焰红唇一般地野性、诱惑却又贞洁如玉。
故事讲述一个法国姑娘与她中国情人的爱情故事,东西方的文化交织,绵延半个世纪的爱恋。整本书有种复杂又迷醉的美。
杜拉斯很老了,还有一个很年轻的男人深深爱着她,陪伴在她的身边。“多少人爱过你的美貌,以假意或真情,惟有一人爱过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她的人生很传奇,写的故事绝不平凡。
8、《穷查理宝典》 豆瓣评分9.0分
要想成为和查理·芒格一样厉害的人,其实最需要学习的是他的思维认知与格局眼界。
我特别认同他的一个观点:就是不断跨界的学习。也是在《穷查理宝典》里面,我找到了答案。查理·芒格说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掌握100个思维模型,你就可以比别人更聪明。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你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
特别佩服的是他终身学习的理念,永远地手不释卷,永远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前辈强悍的精神在先,我们应奋起直追。
9、《射雕英雄传》 豆瓣评分 9.0分
83版的港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可说高度还原了金庸先生的这部武侠小说。金先生的小说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大量的营养,并能灵活加以运作,创造出新的经典。
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是郭靖与黄蓉在山庄暗室中疗伤的故事,眼见各路江湖豪杰、仇家敌人逐一登场;这和林冲避雪山神庙的故事,如出一辙。但金先生把模式搬过来后,再加上自己创作的人物,情节更加紧张、冲突更激烈,更加扣人心弦。
10、《浮生六记》豆瓣评分 8.8分
如果你不太懂生活的情趣,那么就去看看古人的生活吧。
《浮生六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和他爱妻平淡又有趣的生活。
林语堂曾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顾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吃午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腐乳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宽,或者同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因此,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和芸这样的妙人相伴,连大文豪都禁不住心向往之。《浮生六记》,一本教你看见人间美好的书!
11、《棋王》豆瓣评分 8.8分
阿城的文字,莫言曾说过:“一出世就站在汉语的最高峰,以后也无法超越,包括他自己”。
《棋王》,出生在“伤痕文学”的年代,但它却非常地独特,从一个伤痕累累、斑斑驳驳的旧时代路上走过来,却元气十足,青春健旺。有如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自带仙气的一段传奇。读完令人无比畅快。喜欢!
12、《顾城的诗》豆瓣评分 8.8分
顾城的诗作天才,我简直要膜拜。
正如顾城在《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这首诗中所写:“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
如果你需要飞翔,拿起顾城来读一读,闭上眼,就可以飞翔!
13、《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豆瓣评分8.9分
读到落泪的一本日记。
复旦的一个30岁女教师得了绝症后,又残余的精力,拼命写的这本书。“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这是作者于娟的信念支撑。
这个很有才华的女博士,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就似一盆凉水浇下,让人顿时有现世清醒。
书里于娟的这段话记录一下:“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14、《北京折叠》郝景芳著
小说很短,只有49页。
但情怀很大,关注起社会的各个阶层。
脑洞更是突破一切的边界,将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折叠、打开又穿越。
一个天才青年女作家的惊艳之作!
15、《金锁记》豆瓣评分8.9分
张爱玲那双聪明人的冷眼,看透一切世态人情。笔底苍凉无限,刻画入骨三分。主人公曹七巧这个世故小女人,借着这本书,足以登上艺术圣殿,千秋万代,永不蚀灭。
看过之后,便会感觉,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就是天底下没什么是她用文字描写不出来的。这种超群绝俗的才华,惊艳文坛。
她当然可以高调地宣告——“出名要趁早”,有这样的才情,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
二次元中有哪些可爱的混血妹子?
《黄金拼图》里的九条可怜。
九条可怜,是漫画《黄金拼图》及其衍生作品中的女主角之一。日本人和英国人的混血少女。金发、灰色瞳孔的少女。和爱丽丝·卡塔雷特是青梅竹马。因为好奇日本而追随爱丽丝来到日本留学。个性开朗好相处,很快就习惯了日本的学校生活。经常故意装傻而被吐嘈。
补充:可怜酱是日本人父亲和英国人母亲生下的混血儿,从小住在英国,不太会说日文,加上她的身材高窕,比长的不高的爱丽丝更像是外国人。是一位金发、灰色瞳孔的少女。制服的衬衫和其他4个人不同,并披着英国国旗花纹的外套。
怎么说呢?又是东山奈央配音,山东大法好!
日本人祖先和中国古人是一种什么关系?
我们回顾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起来看看日本国与我们中国的关系,一定会让你有所了解和认知。
早关于日本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时候的日本没有文字,也没有耕种技术,还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可以说就是野人,茹毛饮血。而当时的中国早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文化早就已经领先了他们太多太多。
这群没有文化,没有文字的“野人”倭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直到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倭人还在原地踏步。这时候妄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派遣了一个方士徐福,带领庞大的队伍东渡蓬莱,寻找仙丹灵药,这个时候,日本才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绝大多数史学家(包括日本史学界)认定,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带来了耕种,养殖,医术,文化等等。这时候处于野蛮时期的日本,才开始有了文明。中日历史中,中国“爸爸”的定义在这个时候就已定定下。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的日本人就是徐福和他带领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
据
考证,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有关的墓寺碑宫庙神社等遗址遗迹有50余处,传说徐福登陆地有20余处,传说故事有30余种。最为知名的就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这位首相就坚信徐福的传说,还曾到徐福村揭“中日友好始祖徐福碑”。羽田孜曾说,我的祖先就是跟随徐福一起来到日本的秦人!
时至汉朝,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称霸亚洲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经济文化军事无疑不是世界最强。而此时的日本,终于进入弥生时代。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
到了弥生时代的中期,这时候的日本,开始派遣使臣来到汉朝朝贡。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据说当时因为汉朝打下朝鲜建立政府,摸索出了通往日本的航线,日本人才从这条航线进入中国。当时的日本使臣不懂朝贡礼节,带来的贡品也非常寒酸,是一些鱼干海货之类,当时的皇帝光武帝还是赐给了日本国名和一枚倭奴国印。正是这枚倭奴国印,实锤了古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宗国和附属国的关系,换言之,就是爸爸和儿子了。现在这枚倭奴印已经成为了日本的镇国之宝。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后来的日本人来朝贡,也懂得了一定的礼节,带来了一些美女之类的来朝贡。直至三国时代,日本的女皇卑弥呼派遣使臣入魏国,这次带来了几名男人和女人作为贡品。贡品虽然依旧寒酸,魏国统治者还是念在他们文化低下,经济落后,又远道而来,赏赐了金印,铜镜,珠宝,粮食和黄金等等。这让日本人非常高兴,从此定下了定期向中国朝贡的习惯,三国时期次数频繁,进贡了许多日本美女。(有学者认为中国赏赐的铜镜,是日本三大神器之一八咫镜的来源)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
《报倭女王诏》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
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
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十张、茜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时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最强之国,海纳百川,盛世无双。这时候的日本圣德太子仿照中原制度在国内进行改革,日本终于走出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刚进入封建社会,日本急需大量的知识文化,所以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派遣使臣,留学生。这时候的日本,已经完完全全将中国奉为天朝上国,吃穿住行,文化经济无一不学习中国。
如果没有这些留学生,遣唐使,日本不可能有着今天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元645年,大臣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推翻当权的豪族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元大化;自次年起,颁发一系列改革诏令。这次历史上的“大化革新”,就是在大陆文化的影响下实现的。中央设立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三级政权;土地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此后又制定法律,立卫府与军团以及防人制度。这些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及律令制度,都是参照了唐朝的;主持改革的中臣镰足和中大兄皇子都是曾入唐留学的南渊请安的学生。由于这次革新,日本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全面变革,迅速形成为封建国家。
很多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为日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吉备真备。吉备真备22岁时随第8次遣唐使入唐,在唐凡17年。他学习内容非常广博,三史、五经、名刑、算术、历道、天文、汉音、书法、音乐、秘术、杂占等皆有涉猎。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与空海和尚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的“平假名”一同构成日文的字母。
这时期日本大量的遣唐使,僧官等等,为日本做出了凸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文化方面(文字,习俗,诗歌,服饰,茶道等),艺术方面(乐器,建筑等),知识方面(兵法,医术等)。日本也至此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宋朝时候,中国GDP早早的就占到了世界第一,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日本根据多年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进入了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最绚烂的时代,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的时代。
但是平安时代的日本也是军阀割据,官方向中国的朝贡次数减少,民间的却量猛增,更有甚者日本人将大量的女儿送到中国和中国的男子结合,好生下优良的人种,称为“渡种”
《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同时,中国强大的文化也让日本更加沉迷,例如日僧明庵荣西来中国学习禅法,领得法衣、祖印等归国,将当时中国盛行的禅宗传入日本。荣西不仅是日本禅门之始祖,还将中国的茶文化引进日本,成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开端。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禅茶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直至明朝,日本学习中国,甘当“儿子”的习惯依旧没减少。到了清朝这种观念才开始转变。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日本各个阶层却在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至此,日本终于摆脱了“儿子”的身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