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功效与作用禁忌,什么是好品质的普洱茶
普洱茶功效与作用禁忌,什么是好品质的普洱茶?
评价一款普洱茶的品质我自己总结了几个指标:形、色、味、韵、香、气,下面就这几个指标和大家详细聊一下。
形所谓形就是茶的外形,普洱茶的外形看起来区别不大,但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
1、茶的级别
笼统来说就是芽头含量越多,条形越细,并且完整,那茶的级别越高,成本也就越高,售价当然也就高。在过去的评茶中,这一项的权重比较高,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茶本身的滋味,这一项的权重在下降,但也还占有一定的地位。好的普洱茶用料一定是高低搭配的,这样它的层次感会比较丰富。
2、茶叶条索是否完整饱满
为什么要强调条索的完整性?如果茶叶比较碎,它的断点就比较多,在高温冲泡时茶叶中的水浸出物释放的速度就比较快。在相同投茶量的情况下,它的苦涩味会偏重,且耐泡性会降低,不利于循序渐进的品鉴。因此,茶叶的完整性还是比较重要的。条索看起来越饱满,说明春茶的可能性比较大,茶的内含物质比较丰富等。
3、茶叶的净度
它关系到茶叶生产时的卫生程度,以及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看茶叶的采摘是否是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一般来说,一芽二叶占比应该要高一些,大约占70%~80%左右比较好。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推荐的这一项占茶叶总分权重为5%。为什么只有5%呢?毕竟茶叶主要的用途是喝的,外形再好,滋味不行那也没有太大价值。
色这里的色主要指的是汤色,叶底的颜色以及干茶的颜色。
汤色,熟茶和生茶的观查重点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熟茶,熟茶的汤色一定不能混浊,尤其是5年以上的茶。如果一款5年以上的茶汤色依旧混浊,那极有可能是这茶的品质有问题。出问题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发酵时温度偏低,翻堆时机掌握不好,干燥时间过长,或是保存时受潮都有可能使茶汤变混浊。如果您看到出厂5年以上的熟茶汤色混浊,那就别再购买了。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普洱茶刚出堆时,它的汤是比较浑浊的,经过风选后汤的清亮度会有改善,但只是浑浊度降低一些而已。如果一直呈散茶状态存放,就算是存放5年以上汤也依旧有些浑浊。因此普洱茶出堆后半年内最好压制成饼,保存3年左右汤会清亮很多,保存5年在正常情况下,汤就会比较透亮。
熟茶的颜色越接近红酒的颜色越好,稍浅一点也行,比较忌讳深。如果呈酱油色那就更不能要了,这说明茶在发酵时烧堆了,也就是发酵时堆心的温度过高,发过头了。这样的茶滋味差,并且后期转化不太好,没有存的价值。
对于生茶而言,同样茶汤应该要透亮。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对于头春茶来说,茶汤中有一些微小的悬浮物比较正常,那是因为茶叶表面的细微绒毛脱落造成的。生茶的特性同样是越存汤的清亮度越亮,十年左右的生茶如果有油质感是比较好的。形象的说,就是茶汤在公道杯中的感觉像一杯花生油一样。
大家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生茶在干仓储存条件下,茶汤的颜色几乎不可能变成熟茶一样或接近的颜色。十五年左右的老茶也就是淡琥珀色,再红就不太对了,可能是在高温高湿的地方储存过。
叶底的颜色应该是一致的,稍有一点点红梗,红叶也属正常,但多了就不好了,什么叫多?个人认为以5%为限,别超过5%。茶底颜色有深有浅,那要怀疑这茶是不是轻微发酵过 ,或者拼配了半发酵茶。
干茶的颜色通常不能选发黑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易武茶区的颜色就稍稍深一点,这是它的特点。如果您买的是老班章,干茶颜色过深,那肯定是有问题了,因为它本身的颜色较浅。
总结一下:色这项指标,显然比较重要一些。它关系到我们对一款茶的第一印象,因此这一项我把它定为占总分的15%。
味对于普洱茶来说就是茶汤入口后对味蕾的直接刺激,口腔对茶汤浓厚度的反应,也就是体验,咽喉对茶汤浓稠度的感觉(润滑度)以及茶汤下咽后口腔及咽喉的直接反应,茶汤入口后对味蕾的刺激都有什么感觉。我自己的体验基本上有这几种:苦味、涩味、甜味、水味、茶味,这五大类。
苦味
苦味,顾名思义就是感受到苦,只不过是苦的程度有所不同,还有就是苦的类型有些区别。苦味它也有饱满型的苦和薄寡型的苦。春茶的苦和夏茶的苦区别挺大的,如果大家觉得不太清楚的话再举个例子,苦瓜的苦和苦荞的苦就完全不一样,苦瓜的苦比较薄寡,而苦荞的苦就比较饱满,这个大家可以自己体验一下。
通常而言,苦得比较饱满的茶品质不会太差,比如著名的老曼娥就比较苦,而且它苦得饱满。苦味的轻重与茶的品质有关系但不太大,这要看各人的喜好,比如冰岛茶不苦不涩,大家都知道那是上上之品,但老班章的苦味也不轻,它同样是有茶皇之称,所以我们不能以苦味的轻重来判定一款茶的好坏,而要以苦味是否饱满来作为一个指标判断就比较合理。
涩味
涩,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涩没有饱满和薄寡之分,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涩越轻越好,这还得看它在口腔中的变化。这就牵涉到了韵这个范畴了,下面会详细的说。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涩轻一些的是比较好的,这里说的是直观感受不考虑后感的情况下。
甜味
甜味,这里说的甜味是茶汤进入口腔的第一反应,所谓入口即甜就是这个,不是通常我们说的回甘。这个甜越饱满越好,比如冰岛茶,就是入口即甜,甜度饱满。
水味
水味越重茶的品质越差,比如说夏茶(雨水茶)的水味就比较重。
茶味
茶味指的就是茶的味道,在相同投茶量,相同容器的情况下,茶味越重的茶品质越好,常说到的茶味厚重就是指这个。
强调一点:茶味厚重与茶的苦涩味无关,通常会有茶友将苦涩味误以为是茶味,这是不对的。
韵所谓的韵就是茶汤入口咽下去之后口腔、咽喉、身体等引起的反应,不是茶汤入口的直接反应,直接反应的那是味,这在上期节目中讲过。韵把它稍微具体化一些,大概包含了水路、 回甘、生津、喉韵、这四个方面。下面我们一个个的来详细讲一讲。
水路
水路这个问题在《老徐问答》第28期中讲过,大家可以上《今日头条》老徐谈茶观看,这里就不再赘述。
回甘
回甘顾名思意就是回甜,但在茶中,尤其是普洱茶中,这个回甜就大有讲究了。先来说一说回甘的甜味,大致上可以分为冰糖甜、砂糖甜和果糖甜。
冰糖甜,甜而不腻,比较清爽,有点发凉的感觉。最典型的就数昔归茶在5-6 泡以后的甜,那就是比较标准的冰糖甜。
砂糖甜,不是通常商店里买到的白糖甜,它的甜有一点点像喝咖啡时用的那种沙糖,甜度适中,稍带一点焦糖香。对应这种甜比较有代表性的茶,就是冰岛了,冰岛茶的甜个人认为就比较靠近这种砂糖甜,当然也有人说冰岛茶是冰糖甜,可能是个人感觉的差异造成的,见仁见智吧。
所谓果糖甜可不是水果糖哦,它的甜味比较的淡,但带有一股清香,甜的比较清雅。比较典型的就是野生古树茶以及部分半野生古树茶,比如二嘎子茶之类的就是这种甜。
大家可能会问到底哪一种甜比较好?个人认为哪一种甜都好,关键看它的甜度高不高,持久性长不长。
回甘的部位
甜分清后来看看回甘的部位,这在韵味当中是比较重要的。通常回甘是从舌尖开始的,因为人口腔中味觉最灵敏的部位就是舌尖,它的灵敏度由舌尖向后逐渐迟钝。那么怎样判断一款茶回甘的好坏呢?
1、回甘速度越快越好;
2、回甘强度越强烈越好;
3、回甘的深度越深越好,从舌尖开始直到喉部都有明显的回甘那最好;
4、回甘面积越大越好,从舌面的回甘到两颊, 再到上鄂,满口回甘则为上上品;
5、回甘越持久越好,有的茶回甘可以持续数小时之久,比如冰岛茶和老班章就是如此,回甘的内容基本就是这样了。
生津
生津不复杂,喝茶后口腔中的唾液越多越好,有舌下鸣泉的感觉最好,生津的速度越快越好。
喉韵
前面讲茶味的时候就有提及喉韵,这里就比较详细的给大家说一说喉韵。人口腔中喉部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区域,尤其对甜味更是如此,对苦和涩的敏感度就会稍高一些。所谓喉韵就是指喉部回甘,回甘越明显,深度越深说明这个茶的品质就越好。有的茶在喉部的回甘可以甜到喉下2寸,冰岛就是如此。
说到这里还想再补充一点:与喉韵相对的就是挂喉,也叫锁喉。喝酒的人都知道锁喉,难以下咽的酒肯定不好。茶也一样,通常品质不好的台地茶就会有这种现象,
前面说的是让您喝茶时能产生愉悦的感受,下面我们来说说喝茶时不怎么喜欢的感觉,也就是苦和涩。苦和涩也是韵的范畴,俗话说“苦生甜,涩生津”这话也确实有些道理,普洱茶不苦不涩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会有苦涩的,关键是这苦和涩要化得快,越快越好。一旦化开当然就会有回甘生津,那就是好茶,化不开就成了叮口、发麻、挂喉,更别说回甘生津了,越喝口越渴。那就不对了,这茶就不适合购买和收藏,后期的转化也不会好。
香普洱茶的香种类比较多,有蜜香、豆香、花香、果香等等不足而一。基本上是以蜜香味为基调,加上上述各种的香味综合而成,普洱茶最直接也最迷人之处就在于此。另外普洱茶的香还有几种是靠后期转化出来的。
什么香好?个人认为香型不能绝对说谁好谁不好,好不好要看它的具体表现。大概的排了一个序:首先最好是茶汤香,挂杯也香并且香得浓郁,香气不飘要比较沉就是有重量感,并且穿透力强那是最好的。其次就是汤香一般,有汤香但是一般,挂杯香浓郁、强而且持久。最后就是茶汤不怎么香,挂杯也不明显,香的持久性也比较弱,这就比较差了。香这个指标占到总分的10%。
茶气一般人可能会将茶气与普洱茶本身的苦、涩味划等号,这肯定是不对的。茶气和茶的苦涩味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 主要是靠喝茶人的身体感受来体验。对于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听起来有点不靠谱?这绝对不是忽悠,茶气重或者是茶气足的茶,能让品尝它的人感受到。比如说身体发热(多半是在后背发热)、手心出汗、额头出汗、腹部发胀、还有打嗝、太阳穴发胀等等,就是茶气的具体反应。不同的人反应的强弱不一样,甚至还有基本上没有任何反应的人,当然了这是少数。有的人会同时发生上述反应的几种,有的人只有一种,还有的人他会与旁人的反应不一样,这都是正常的,反应越明显说明这个茶的茶气越足。
那茶气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茶气和茶树的树龄有极大的关系,树龄越大,茶气越足。其次和它的生长地有关,比如布朗山产区的,茶气就比较足。同时它和茶树的日照时间有关,日照时间越长的茶就比日照时间短的茶气足。
普洱茶怎么保存最好?
答:1、普洱茶保存仓库的周边100米之内要空气纯洁清净,无畜禽动物养殖场、无粪池与垃圾池、无化工厂、无煤矿场等污染空气的污染源。普洱茶保存仓库最好要距离公路主干道50米以上,尽量避免产生汽车尾气与道路灰尘污染。
2、普洱茶保存仓库的周边区域环境空气流动性小,近地层气流保持相对稳定,需要有较高一些的环境空气温度与湿度。3、普洱茶保存仓库的周边要尽量绿化美化,库房外的管理区域道路要硬化!4、普洱茶保存仓库内的地板要完全硬化,使用硬化材料要求完全能够防止与杜绝地板产生回潮水而潮湿,要能够长久保持地板的干燥整洁。装普洱茶的茶箱要离墙离地堆放,装茶箱子的堆高数量要恰当,一般都要上架堆放贮存,放在适当透气,避光,相对干燥一些的仓库内。5、普洱茶贮存仓库只能专业存放普洱茶,不能与其它茶类(如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混合贮存在同一仓库内。严格禁止与有毒有害,易污染物体混储存放。6、尽量由接受过茶叶专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普洱茶仓库保存管理,不建议进行业余的普洱茶仓库保存管理。怎么通过叶底辨别普洱茶的好坏?
『如何通过叶底辨别好茶,你需要知道这7点!(干货)』
普洱茶的叶底能够提供很多参考信息,比如年份、仓储、产地等,本文就和茶友聊一聊该如何通过叶底辨别好茶。
但评判一款茶,必须综合各个方面的特征,千万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就下定论。
在评判茶时,很忌讳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断章取义,只从某个片面的特点就判定一款茶的好坏。其实茶好不好,最关键的还在于入口的味道让不让人喜欢,喝了以后能不能促进身体健康。
1、相同的茶,存储地区不同,叶底不同先说生茶,生茶的叶底,能结合仓储地点大致推测出年份。
以南茗佳人2007年生茶《岁时》为例,至今已有11年陈期昆明干仓存储的茶,现今叶底转化为黄褐色。
▲至今11年陈期的《岁时》叶底
由于昆明气候干燥,转化相对较慢,如果是存在广州,十年的生茶叶底色泽以褐色为主。
▲至今11年陈期的《岁时》茶汤
2、相同的茶树,采摘时节不同,叶底不同要想从叶底看出更多信息,需要“博览群茶”的功力,我和你说古树茶春茶的叶底比夏茶秋茶叶底肥厚,你没见过秋茶叶底,对秋茶叶底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也是白搭。
▲南茗佳人景迈500年秋茶叶底
如果同一茶区的春茶秋茶叶底放在一起,会发现春茶叶底更加肥厚,其叶梗的长度要小于秋茶;
▲南茗佳人景迈500年春茶叶底
秋茶叶片略薄,充分泡开之后依然显的单薄细长,并且不如春茶粗壮饱满。
▲南茗佳人景迈500年秋茶叶底
3、马蹄脚和是否是古树茶,没有必然关系也有茶友在掌柜的私人微信(6480348)上询问:马蹄脚是不是判断古树茶的依据?
答案是:不是,古树茶是会出现马蹄脚,但并不是有马蹄脚的就是古树茶。
马蹄脚实际上是破坏性采摘方式造成的,茶农采摘时采摘不规范,直接一把扯下叶芽,就会连叶梗连接处的枝桠一起扯下,就会出现马蹄脚。
不论是古树茶还是台地茶,只要采用这种采摘方式,都会出现马蹄脚。
且这种采摘方式,对古树茶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被扯断的枝桠处来年不会再发芽,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极其难采摘的古树茶身上,茶农才会采取这种方式。
所以说,马蹄脚不是判断是否是古树茶依据,只是马蹄脚在古树茶上比较多见,如果有人采摘小树茶时也采用这种拉扯式的方式,一样会出现马蹄脚。
▲图为采摘不规范而出现马蹄脚
4、叶片特征明显的茶区,可以通过叶底判断对于极少数叶片特征明显的茶区,看叶底也能够辅助判断是否这个山头的茶。
比如说昔归茶,在临沧大茶区中,昔归茶的叶底色泽更偏向于墨绿色,色泽较深,边缘锯齿明显,叶片偏细长;
而冰岛茶叶底叶片稍稍椭圆,锯齿不如昔归茶明显,色泽没有昔归茶深;
▲2017年冰岛古树茶叶底
再比如景迈的古树茶叶片大而偏椭圆,锯齿圆润,色泽偏黄绿。
▲南茗佳人景迈500年春茶叶底
5、叶底的柔韧度和弹性,也是判断普洱茶后续存储价值的指标之一如果同年份同山头的春茶和秋茶对比,春茶叶底捏在手里会感觉韧性比秋茶好;
十多二十年的茶,叶底捏在手里不容易碎、还有弹性,至少说明还有一定存储价值和转化空间。
▲至今11年陈期的《岁时》叶底依旧保持良好韧性
如果冲泡十泡之后,叶梗部分依然像是没有完全泡开的模样,并且细瘦有皱褶,十有七八(不是全部)是雨水茶(夏茶),如果再结合口感淡薄水味重而且寡淡、香气弱,基本可以确定是雨水茶。
如果叶底可以看出明显的糊点,多半是炒茶时锅温太高而且不均匀导致;
叶片边缘或者叶梗出现红色,则是采茶之后鲜叶没有及时摊晾,被捂了一段时间导致。
▲叶梗发红的叶底
6、古树茶芽叶不一定比台地茶肥壮有茶友问是不是古树茶的叶片芽头要比台地茶肥壮,其实不然。
古树茶和台地茶对比,叶片肥厚度可能相似,但芽尖部分古树茶反而精瘦;
台地茶则更加肥壮,但古树茶芽头部分捏在手中韧性比台地茶好,不易捏烂,有些台地茶白毫密布,芽头看起来肥厚壮硕,喝起来滋味却不怎么样。
▲南茗佳人2018年《巴达山》古树春茶叶底
从叶底区别古树茶和台地茶,可以从叶脉区分,一般来说,台地茶的主侧叶脉对脉对数少,古树茶主侧对脉对数较多,而且古树茶的叶脉更加明显,这在同年份两种茶同时对比的情况下容易看出来。
7、同一饼茶叶形不同,未必是拼配也有茶友问同一片饼上出现不同叶形,是不是就是不同山头茶拼配?
这种判断不科学,一片叶子从芽到完整的叶片定形,每一个阶段的形状都可能不一样,我们采茶时是在叶子尚未长成前就采下,从幼叶到成叶,有的是先长成小圆叶,再慢慢变尖;
有的则是先变尖,再慢慢变宽,这就导致从这个方向判断的误差很大,所以说,叶底只是一个辅助点,要判断一款茶好不好,单凭叶底是不够的。
叶底能够提供很多信息,但如果单看叶底就下定论,其中的误差是非常大的。
要判断一款茶的好坏,要结合汤色口感、仓储、冲泡方法等等因素来辨别,仅仅依靠叶底就做出判断,只能说是一种尽可能的大范围的经验估计,不能百分之百准确。
文章来源|南茗佳人,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叶底、以及普洱茶选购、甄别知识,可关注今日头条【南茗佳人】,或微信公众号:nmjrcha
普洱茶淋湿了再晒干可以用吗?
没事,受潮的普洱在去除潮气以后就可以喝了。把受潮尚未发生霉变的普洱茶及时转移到干燥的环境里存放;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普洱茶,应设法进行晒、烘烤、焙干等干燥处理,处理后的藏品,应转移到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储藏。 普洱茶是神秘的“生物食品”,微生物繁育的结果对储藏的茶品未必就是毁灭性的破坏,有的甚至有利于茶品朝着优质方向转化,应区别对待。微霜状的“白霉”,在普洱茶里有“贵族之霉”的美誉,经干燥退“霜”处理一段时间后,茶品滋味的醇和、甘滑度明显增强。黄色的“金花霉”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曾作为“老青茶”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数量多者为优质茶品。但黑色的“霉变”,似对茶品有不利影响,常有“麻”、“挂喉”、“叮喉”或“锁喉”感,使人不悦,却偶有口感很好的佳品现象。如果是红霉就不要饮用了,个中奥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发生“霉变”的普洱茶,应持谨慎态度,倡导以食品卫生的安全性为原则,未经适当处理,切勿草率饮用。 望采纳,谢谢!
喝普洱茶时感到舌根两侧有点酸涩是什么问题?
实话实说,普洱茶品种分很多种,我也只是喝过中的几种,我记忆的深刻,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家就是普洱的,家里开了很大的一个茶厂,对于茶厂我很陌生,以为现在的茶叶加工只是在家里加工的!普洱的茶叶很多,普洱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
说句实在的,我与你不同,我喝到的普洱茶没有酸涩的感觉,有的知识苦,我实际上只放了几片叶子,但是喝起来仍然很苦,具体为啥?我想可能是不习惯于喝茶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