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诗词,品茶时你会用到哪些文化符号

2023-03-09 135阅读 0评论

茶道文化诗词,品茶时你会用到哪些文化符号?

禅茶一味,饮的是茶,品的是人生!

喝茶,是一种心灵与生命的修行。清净、具足、圆满,都能在喝茶的片刻获得

茶道文化诗词,品茶时你会用到哪些文化符号

茶道,通往内观世界的方便之门

洗碗之道,在于shutdown

在于关闭,在于收官大吉

在于百废待兴,抹布之道,

蕴含洗净铅华安然入梦

空持百千偈,不如喝茶静坐去

禅茶一味,泡的是生活,沏的是淡定

禅茶一味,喝的是仪式。品的是人生

茶之道,在于reset

在于开启,在于休养生息

在于继往开来,茶之道

蕴含万物起始生机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

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离开了生活谈修行,不过是在逃避问题……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茶有浓有淡。心有喜有悲。茶如心,在许多的时候有不同的味道,每次唇齿间的萦绕,最终注入心田,都是你喜欢或不喜欢,但一定是割舍不掉的。浓了浓喝,淡了淡喝,纵有万千滋味,都不免是沧桑的轮回,世事的弯转。而此刻的人心,有的苦了一生,有的却风轻云淡。

其实从容才是享受,享受云天之外的辽远,享受草木之间的余香。没有比从容地享受生活,更惬意,更舒心。若都能在行云流水间,温润其心,修炼质朴,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松风林涛中,不沾染一抹色泽。这又何尝不是一几一凳一壶一盏的闲云之情呢。

行到山穷水尽处,正是坐看云起时。其实不是逃避,是欣赏那份淡然与恬静,简洁和清雅。

喝茶,往往又是品心,无论是陶杯玉盏,还是竹盅瓷碗。都不妨碍你对茶的执着,即使一丝苦涩的余味,也会温热心酸的齿寒,泪眼的冷清。就这样,如水的日子涓涓细流,滋润了一颗心的清淡,一颗心的悲悯,修行参透生活的禅理。得失在计较中丢弃了价值。贫富在人情上迷失了尊卑。

为什么感觉大多数中国人喜欢诗词?

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文明的沉淀,也是人们生活中精美语言的提炼,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喜欢诗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词的魅力,一句诗就能形容一个偌大的情景,还顺带出时间的转换。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喜欢诗词呢?沙滩阳光飞认为,应该是和下边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诗词是文学的灵魂。2.诗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早。3.诗词的意象是很多人美好的向往。

1:诗词是文学的灵魂,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词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它以精炼的语言、严格的韵律和充沛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意象赢得人们的喜爱。

•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抒情同样的感受如果用普通语言描绘,就会啰哩啰嗦,表达不到位,更没有文化的韵味。

秋天,柿子红的时候,诗人是这样写的: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这句诗一下子把红红的柿子和绿叶相映凸现的秋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用普通的话解释就是:在柿子翻红要上霜的秋天,柿子叶绿得像碧海蓝天一样,依傍着一座座红色的楼。哇,真好看。

在大雪翻飞的天气里,看着洋洋洒洒、漫天飞舞的雪,我们就会说:啊,好大的雪!而诗人则是:长空卷玉花,汀州白浩浩(元•陈孚)。

一句话精辟到位,一语中的。

• 诗词是有灵动性的,是有思想会燃烧的文字。

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说过: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他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

诗起源于先秦,而在唐朝鼎盛;词源于隋唐,而在宋朝繁荣。

• 诗在先秦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大多佐以乐器唱,到汉代有汉乐府民歌,进一步完善了诗歌的体裁。发展到唐朝时,诗到达了繁盛的顶峰,也从五言到七言,格式多元化,诗人更是层出不穷,什么诗仙太白,诗圣杜甫,都有大量的诗篇流传至今。诗在当时成了主要的文学形式。

• 词附于诗,而又区别于诗。

词起源于隋唐时期,在宋朝发扬光大,词的形式多样化,并且有词牌,有韵律,句子长短不一,不要求对仗。

宋词分为以苏轼为首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两派词风各有千秋,在当时两派并存,都主导着文学走向。

3.诗词的意象是很多人美好的向往。

诗词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借物抒情,借景喻人等等。

意象借物抒情的,比如唐朝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诗人借助咏蝉,来抒发情感,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籍(权利权势),自然能声明远播,抒发人格的力量。

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则是借事抒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

都说这是崔护经历的真事,去年相见的人,今年不知去了哪里,只留桃花独自开放。是睹花思人,偶然得之,寻而不得的抒情诗。有点有意插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的情怀。

【阳光飞小结】现在,中国大多数人喜欢诗词,背诵的多,书写的只是一少部分。文学的形式多样化: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并驾齐驱。呈现百舸争流的大趋势。现代诗语言明快,通俗易懂,接地气。

@沙滩阳光飞 说,能够把语言凝炼成诗的人,文学造诣颇深,文化底蕴颇厚,诗词与普通文学相比较,就好像人参与萝卜,同源同形不同质,但是,人参和萝卜都是人们喜欢吃的!

宋徽宗的故事?

徽宗与李师师。

李姥执蜡烛引徽宗至一房中,搴帘而入,只见一灯荧然,并未见师师身影。他徘徊在几榻之间,又过了许久,才见李姥拥一少女姗姗而来。只见她秀眉夺山黛,媚眼流河波,丰姿妙曼,顾影无俦,说不尽的袅娜,道不完的娉婷。只是她淡妆而不施脂粉,一身日常穿着,并无新艳衣服。当时她新浴方罢,娇艳如出水芙蓉,见了徽宗,流露出不屑的神态,倨傲而不为礼。李姥小声对徽宗说:“此儿性格倔强,客人勿怪。”徽宗于灯下仔细打量师师,只觉得幽姿逸韵,光彩照人,问她年纪几何,师师拒而不答,徽宗再问,师师即迁坐于他处,颇有鄙夷不屑之意。李姥又附在徽宗耳边说:“女儿喜欢清静,唐突客人之处,幸勿在意。”说罢便放下帷幔,退出门外。徽宗虽贵为天子,此时也不敢相强,虽距师师近在咫尺,却有邈若山河之感。师师见母亲离去,才解开玄绢褐袄,换一身轻便装束,卷起右手衣袖,取下壁上所悬之琴,端坐几前弹奏一曲《平沙落雁》。只见她轻拢慢捻,转轴拨弦,只觉得音韵悠扬,沁人心脾。师师弹了三首曲子,已隐约听得有鸡啼之声,徽宗怕回宫晚了引起群臣怀疑,忙潜身退出,在内侍簇拥下回宫。

师师并不知道她接待的就是当今天子,李姥怪她冷落客人,师师认为赵乙不过一名富商而已,不值得巴结。而京城人言籍籍,传说来李师师家的所谓富商就是当今皇帝,李姥恐慌不已,怕有斧钺之诛。李师师从容说道:“天子既肯光顾,必不肯要我性命,不须杞忧。”事实证明了师师的揣猜,徽宗亮明身份后,派张迪赐给师师一架蛇跗琴。所谓蛇跗琴,指琴盒上漆有黑纹,如蛇腹下的横鳞,这些横鳞称之为跗。此琴价值连城,乃大内所藏珍品,轻易不肯示人。徽宗为博佳人青睐,不惜一掷千金,置帑藏于不顾。

不久,徽宗再次微服临幸李师师家,师师淡妆素裹,匍匐门阶迎驾。徽宗登堂入室,见以前所经之处,均以蟠龙锦绣覆之,小轩和后堂皆已修缮得画栋朱栏,无复当初那种平淡悠远的韵味了。徽宗命人宣李姥,她先是匿避,后来看见天子,竟是战战兢兢,伏地不能起,再无当初调寒送暖之态,徽宗连忙好言抚慰。其时师师新建一楼,刚刚落成,师师请求徽宗御书匾额,时值阳春三月,楼前杏花怒放,徽宗随手写了“醉杏楼”三字赐之。李姥又置酒为徽宗寿,徽宗命师师弹奏所赐蛇跗琴,师师弹了一曲《梅花三叠》,徽宗衔杯饮听,再三称善。

荈赋原文及译文?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

此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最后写饮茶的奇妙功效。

【作品原文】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作品鉴赏】

《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荈,音chuǎn,指采摘时间较晚的茶。晋郭璞:“早采者为荼(即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指的是饮茶的功效。

赋中客观地铺叙茶的生长、采摘和煮饮的情景。从这篇世界最早的茶赋可以体会那个时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地利:产茶的地方是高耸灵秀,珍奇物产汇聚的山岳。“灵山惟岳”谓高大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亦称“凤凰山”。瞻,看。卷阿,地名,据《岐山县志》,卷阿在县西北二十里,岐山之麓。山势盘旋曲折,土壤丰腴滋润,满山满谷都是荈草。荈草,即茶树。

天时:从天上降下甘美的雨露滋润肥腴的大地,也降落在茶树上,时节刚好是初秋农闲的时候。

人和:在农事暂时结束的时候,稍有空闲,于是邀了许多人,成群结伴去山上采茶、作茶。采茶、作茶被当作郊游踏青一样,是一种乐趣。

择水: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游所流下的清水。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北。煮茶用水的选择也是一种情趣。

择器:选择煎茶用的陶器(茶碗等),一定要东瓯所制造的。东瓯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这里指的是越州窑的青瓷。如果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作成的盛器,取法于周朝之贤王“公刘”飨宴群臣,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周族迁居到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观察地形水利,开垦种植,安定居处。

茶汤的鉴赏:茶刚煮好的时候,沫是往下沉的,而细轻的汤花则浮上来,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

从以上可知先民农闲之余,过着性灵丰富的茶道生活,杜育因之而完成这首清和典雅、脍炙人口的茶赋。

【作品地位】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唐代人是如何饮茶的?

唐代的煎茶

中国的饮茶,不仅是解渴的生理需要,而且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这门艺术的发轫就始于唐代,它的形式就是“煎茶”。

唐代流行的是饼茶,饼茶不宜直接煎饮,必须经过加工。加工的过程分炙碾、罗三道。炙就是烤茶,饼茶存放时,会吸收一定的水分,烤干才容易逼岀茶香。

烤饼茶,不能通风烤,也不能在燃烧殆尽的余火灰烬上烤,否则火焰飘忽,冷热不匀,都会影响烤炙质量。烤炙时,用夹子夹住饼茶,尽量靠近火,不时翻转。烤出像蛤蟆背一样的小泡时,离火五寸,即用文火慢烤,等到饼面松开,再按原来方法重烤,直到水汽蒸发完毕为止。

接着是碾,碾茶的用具是碾(包括堕,即碾床)与拂尘。茶碾在唐代一般用木制品,但宋代蔡襄《茶录》与宋徽宗《大观茶论》则主张用银与熟铁作碾,以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

碾碎的茶末还要罗,才能使茶末不至于过粗。罗就是筛子,底盘以竹节做成,口径仅12厘米左右,上面覆以纱或绢。纱、组的孔眼有多大,已难知晓。陆羽《茶经》曾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据此推测,高级的末茶既非片状,又非粉末,应该是细末状的颗粒。

碾成罗毕的茶末,色泽金黄、均匀细整,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人李群玉诗云:“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

末茶烤炙完毕,就可以煎茶了。煎茶包括两道程序:即烧水与煮茶。

先将水放入“锼”(一种大口锅,两侧有方形的耳,是陆羽设计的一种茶具)中烧开。到“沸如鱼目,微有声”时是第一沸。

随即加入适量的盐来调味。到了“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

这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的沸度均匀。然后用一种叫“则”的量茶小杓,量取一“则”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以搅动。到茶汤“势若奔涛溅沫”时,称第三沸,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这时,会出现许多“沫饽”,即荼汤面上的浮沫,汤花。

古人以为,茶以“沫饽”多为胜。《茶经》将茶的汤花分为沫、饽、花三类,说:“华(花)之薄者曰沫,厚者为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曰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饽者,以滓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熙若积雪耳。”等到汤花漂浮,茶香也就发挥到恰到好处了,这时,便开始“酌茶”。

酌茶就是用瓢向茶盏分茶。酌茶的基本技巧是使各碗的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不匀,茶汤滋味就不一样了。

茶汤与汤花均匀地分到各盏,每盏之中,嫩绿带黄的汤色上浮动着如同积雪的汤花,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唐代诗人常歌咏之。曹邺《故人寄茶》云:“碧澄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

喝了这样的茶,鲜醇爽口,回味无穷,不但可以提神醒脑,还能够激发灵感,引发诗兴,难怪文人墨客“不可一日无茶也酌茶的数量,陆羽也有一定的规定。对煎茶随便添水,茶汤煎毕,“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也就是说,用一“则”末茶煎一升茶汤,如果要求茶味浓烈,可酌三碗,次一等的,酌五碗,原汁饮用,趁热喝完,不至于使“精英随气而竭”。剩下的,由于“沫饽”酌完,淡而无味,不是解渴就没必要去喝了。如果人数增为四或六人,缺了一碗,则用“隽永”(即预先留下的茶汤)来补充

羽认为,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沾染了膻腥的木柴,或含油脂多的,以及朽木之类,都不宜用。用木炭燃烧的火,称之为“活火”。唐人是很重活火的,诗人李约曾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汽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引自唐·温庭筠《采茶录》)此外,茶汤品质高低与水质更有联系。

唐人的煎茶法细煎品饮,将饮茶由解渴升华为艺术享受。一道道繁琐工序之后,方才获得一种轻啜慢品的享用之乐,使人忘情世事,沉醉于一种恬淡、安谧、陶然而自得的境界,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因而煎茶之法创自陆羽后,在整个唐代风行不衰。

关注强哥 感受茶道的魅力 提高生活的品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