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最简单过程,品茶的步骤

2023-03-09 131阅读 0评论

茶道的最简单过程,品茶的步骤?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茶道的最简单过程,品茶的步骤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第二种工序:

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刺激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让喝茶变简单?

想让大家都喝,首先就是不能神化,老百姓喝的就是要简单方便。这样那样的玄学不适合大众人群。复杂的泡法追求极致那些是爱好者的玩意是有钱人的游戏。

最简单的喝法

1。袋泡茶的喝法,方便简单。国内销售量最大的茶叶品牌是立顿,国内品牌前十位的加在一起不一定比立顿一家多,为啥?简单,大众饮品,即使它也不便宜,但是对于消费人群来说简单直接方便。

2。传统绿茶泡法,一撮茶叶放入杯中,热水倒下去,泡开了慢慢喝,干了加水继续喝,喝到该换的时候换茶叶。

3。一个巨大茶壶,开水壶也行,倒些茶叶进去,加些开水泡开,谁要喝酒直接倒上一杯,就跟早年间饭馆里的大茶壶一样,也不需要啥专人表演,倒个水而已。我觉得如果有个类似于饮水机那样的泡茶设备就好了,每天倒点茶叶进去,喝的的时候想喝茶叶水直接在茶叶水的指定出水口去接,高级点的可以分茶叶种类。

4。便宜实惠,大部分消费人群喝的是便宜茶,要不然网上99以下两斤包邮的茶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量,想让更多的人都喝,那么200元一斤以上的茶叶肯定不能成为主流。只要基础的喝茶人群基数大了,那么从100-10000的各个价位的茶才能更好卖。所以卖天价茶的茶商们就不要瞧不起低价茶了,没低端市场的支撑,整个行业都没了,你哪有那么多的客户资源来做高端?

5。即使是相对价高的茶叶,也要简化泡法,不要过度神话泡茶过程,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什么是中国茶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讲。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由上可知,饮茶能使人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洗茶到底洗的是什么?

泡茶过程中,第一道程序都要先将茶洗洗,这道程序主要目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每次都在洗,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

1、 洗走内心的阴霾

泡茶也是一种修行,泡茶者需保持心平气和、内心清净,这样才能用最敏感的神经去感悟茶的本源,享受茶的美妙。泡茶人若心不在焉、神游四方,这样只会玷污了茶,也负了自己,在茶道中,洗茶其实洗去的是泡茶人内心的浮躁和阴霾。

2、 洗的是农残和尘埃

①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洗茶其实就是将茶洗干净,总感觉茶叶上面有毛茸茸的不明物质,认为它很不干净,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完全,现代正规品牌的茶叶,卫生把控还是很严格的,在出厂前都会进行收灰的工序,其实这道程序就是将茶叶中的灰尘和杂质进行清理,因此大家以后可以消除这方面的疑虑。

② 还有很多人认为茶叶中会有农残,关于这个问题,是有必要考虑的,当然这种情况国家的管控会逐渐完善,以后农残超标的茶叶会越来越少。

3、 洗茶是为了唤醒茶叶

洗茶的目的除了洗掉茶叶表面的杂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茶叶苏醒过来,也被称之为:“润茶”,茶叶在加工或存放过程中,其茶叶表层会形成一道保护膜,这道保护膜能防止水分的进入,保持茶叶原有的滋味,然而在泡茶过程中,我们洗茶是为了破坏这层保护膜,从而充分释放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以便于茶叶的口感会更加好喝。

{文章乃原创内容,喜欢请点赞、分享,想要获取更多茶类精彩内容,请关注小编}

订阅{茶道小子微信平台}:茶道小子

喝茶的时候是用茶壶倒入茶杯中?

提起茶,人们往往会很快想起茶具,那么,大家知道茶壶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吗?而在此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饮茶的呢?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中国文明史上,才会有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的有趣生活器物演变历程!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所以大家就知道了,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

由上层影响下层,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在南宋之后,全国开始出现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回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也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壶少见了,出现铜把手的瓷壶。壶的肩上做上两个或四个纽,古人称系,用来安装铜把手。

看完后,大家了解茶历史上茶壶的演变过程了吗?原来,茶壶和茶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