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牡丹,薛宝钗小戏子尤二姐
盛世牡丹,薛宝钗小戏子尤二姐?
梨香院,一代又一代人背井离乡的故事在此上演
《红楼梦》第四回,因为宝钗要进京选秀,薛蟠又打死了人,薛家要赶紧离开金陵,举家带口一起进了京。没有住薛家在京的屋子,而是住进了贾家,荣国府东北角上一所叫做梨香院的十来间房子。
读《红楼梦》读过几遍之后,我就对这个梨香院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薛家住的地方叫梨香院?按照曹公一向对起名中深埋的寓意,梨香院者,谐音离乡院也。然后,书读的遍数越多,每次读到这里会让人鼻子一酸。
为什么?
一、背井离乡的薛家人已无归路。薛家这个皇商以前也是超级有势力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遥想当年宝钗父亲在世的时候,那是何等的风光!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日子,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去世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倒塌了,薛蟠纨绔,宝钗一介女子,一家子孤儿寡母一下子没有了依靠。
没有了依靠怎么办?他们只能背井离乡,离开金陵富贵乡,住到贾家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贾家安排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就叫梨香院。
贾母曾经想着各种法儿来赶薛家走。
大张旗鼓地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戏子进府让薛家搬出梨香院另住,过分地表现出对宝琴的热情和喜爱等等,可是,薛姨妈一路装傻装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只有住在贾家才有依靠,好歹贾赦、贾政、贾珍这些爷们有爵位有官位,指望着他们有机会的时候能扶持薛蟠一把。希望通过“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结亲,儿女都有依靠,一旦离开了这里就没有了任何希望,她一个妇道人家能够如何?
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薛姨妈带着儿女呆在贾家没有走,侄儿侄女儿又跟着来了。对于薛家来说,尽管已是背井离乡,依然要比呆在金陵还略好一些。贾母非但没有能赶走薛姨妈,没了父亲的薛蝌和宝琴又跟着来了。
二、梨园小女子们悲情继续。薛家搬出梨香院后,又一拨背井离乡的人住了进来。
梨香院,再一次成为一众人的离乡院。当然,住戏子的地方你也可以称作梨园,但如果只作梨园解,毕竟是片面的。
其实,薛姨妈一家人在梨香院住的时间并不长,从他们进京,到元春省亲之前,就这么一段时间,在贾蔷从姑苏采买戏子回来之前,薛姨妈一家已经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的房舍了,梨香院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是不是有点奇怪?薛姨妈一家在梨香院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他们搬家,而不是将东北角上那一所房舍直接给教习用?而且给教习的待遇还将房子修理了,薛家住进来的时候房子都没有修理呢。
住进梨香院的这十二位戏子,她们是不是就生活得不错了呢?当然没有!她们是又一拨背井离乡之人,从姑苏采买来,有的在老家有家,有的连家都没有,几经转卖,不知爹娘家人是谁。即使是有家的,爹娘能狠心将她们卖掉,那家也是有等于没有。所以,当后来,宫里的老太妃去世了,民间不再允许有娱乐活动,贾家要遣散这些小丫头们的时候,“所愿去者止四五人”,也就是说十二个人中只有三分之一人的愿意离开。为什么?离开姑苏到京城,进入梨香院于她们是一次背井离乡,现在府里要遣散她们,如果她们本来就没有家,那就意味着要再一次背井离乡,无家可归。如果原本是有家的,回家大概还是要被再卖一回,也是再次背井离乡。
想想都满是悲凉。
三、府里更有早离乡的悲凉者。如果你细看,其实,这些小戏子们并不是贾府里的新鲜角色,她们的上一辈,或者是上上辈,那些教她们演戏的人,同样是背井离乡者。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十二位小戏官初进梨香院的时候,作者一笔带过这样一句话:“又另派家中旧有曾演学过歌唱的女人们——如今皆已是皤然老妪了,着他们带领管理。”
仅就这一句话,你就知道,贾家的戏班子从前就有过,并不是因为元春省亲才有的新鲜事儿。元春省亲组建的戏班子只不过是一股新生力量而已。而在更更更早之前,府里早就有过唱戏班子。这些人已然在贾府熬白了头,是“皤然老妪”了。
“皤然老妪”四个字,让人看着满是凄凉!你很难想象,这些老妪们是如何像芳官、龄官那样的年龄就背井离乡,在此度过了她们大半辈子的时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就是另外一拨芳官、龄官和藕官。
四、尤二姐成了梨香院最后的“住客”。梨香院的戏子们遣散后就空了,可是,作者还是让它再派了一次用场。那是尤二姐被王熙凤借剑杀人后,贾琏痛哭了一场,回了王夫人,讨了梨香院停放五日,再挪到铁槛寺去。作者写“王夫人依允”。
尤二姐也好,尤三姐也罢,她们俩姐妹,天生尤物,长得如此出众。却也正是因为没了父亲,不得不跟着尤老娘离乡背井到姐姐姐夫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贾珍父子调戏的屈辱。如果她们自己的亲生父亲好好的,母亲何必再嫁?若再嫁后尤老爹也没有去世,她们应该日子也还可以为继。
可是,如果永远只是如果,都不成立。
最后,尤二姐被害死了,停灵的地方却是梨香院。离乡二字再一次触痛了我。
五、离乡背井最早从贾家祖上开始。其实,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梨香院的来历,或许又有另外的感悟。
薛姨妈带着一家人住进梨香院的时候,作者曾经一笔带过:“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静养之所。”
荣国公,当年为皇帝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因功被封赏,成为开国八公之一的国公爷,荣国府今日之荣耀,即是他一手打造,或者像焦大所说的,从死人堆里挣来的荣耀。
荣国公应该也是自小背井离乡的吧。为着帝王的江山,出生入死,期间大概有好多次命差点要丢掉,最后终于熬出了头。虽然荣耀加身,但终究也回不到故乡的时光。所以,到他暮年的时候,一个人安静地居住在梨香院,静静地回想自己遥远的故乡,那种回不去的感觉,大概也跟后来的薛姨妈、芳官等人一样的吧?
梨香院只不过是荣宁二府中一所毫不起眼的小小的院子,十来间房子。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背井离乡的故事,甚是凄然!
当有一天,作者在写下这泱泱百万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离乡背井而内心滴血呢?这,或许才是梨香院最刺痛人的地方!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贾母亲自带在身边,调教出来的人有贾敏,贾元春,贾宝玉和林黛玉。
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兴趣爱好,审美,价值观来看,非常相似。贾元春也是贾母调教出来的,她的身上也会打上贾母的烙印,贾母的价值取向,爱好特长,也应该影响到贾元春。因此贾元春和宝玉黛玉有相似的地方。
元春不会不喜欢黛玉。
元妃省亲时,对钗黛一视同仁。甚至可以说,稍稍喜欢黛玉。
元妃喜欢黛玉的诗,更喜欢黛玉的稻香村诗,并且因为黛玉诗中的一句话,“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元春进宫前,也应该是一个活泼、才华横溢的,和黛玉一样的女孩子。她喜欢机灵、聪明的女孩子,胜过少年老成的孩子。黛玉和宝钗,一个活泼,一个老成;一个直率,一个藏拙。元春的心底是喜欢单纯直率的女孩,胜过心机深沉的女孩的。她更应该倾向于黛玉。
常言道爱屋及乌,元春在看戏时,喜欢了一个叫龄官的小戏子,这个小戏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像黛玉。元春对这个小戏子非常眷顾,赏赐了很多东西。无独有偶,贾母也喜欢这个龄官。喜欢龄官说明她们喜欢黛玉。王夫人讨厌晴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晴雯的眉眼像林黛玉。
端午节赐礼,宝玉和宝钗一样,黛玉和贾府三春一样。似乎又说明元春喜欢宝钗。
有人说,是黛玉在元妃省亲时,公开给宝玉传纸条,所以然元春厌恶了黛玉。润杨有异议。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是愿意要一个全心全意爱弟弟的女孩子,还是要一个会揣摩大姑姐心思的女孩子当你的弟媳妇呢?如果真爱这个弟弟,尤其是知道这个弟弟,不擅长勾心斗角,是个单纯的小弟弟。你会选择哪一个女孩子?如果是润杨,润杨不会选择那个会揣摩我的心思的女孩子,因为我的弟弟斗不过她,也许被她卖了还替她数钱。润杨宁愿要一个,可以不顾全世界人的感受,只注重弟弟感受的人,只要那个不怕冒着欺君之罪的风险,也要替弟弟排忧解难的女孩子。
元春和宝玉名为姐弟,情同母子,元春一定会喜欢那个为了弟弟,敢与世界为敌的林黛玉。
至于端午节赐礼钗黛不同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了,是因为王夫人的介入。后来贾母清虚观打蘸后,元春再也没有在赐礼上,钗黛有所不同。
润杨阆苑的一家之言,如果您有不同意见,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在姹紫嫣红的春天怎么拍呢?
我见牡丹富丽堂皇国色天香,牡丹见我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相爱相亲,心心相印。
我知牡丹,牡丹知我。最美的角度,最佳的光影,用心,牡丹与我美美与共,成为人人欣赏惊艳的永恒。
不揣浅陋,井底蛙鸣,一篇牡丹记游小文,与君分享。
邂逅鲜花港,香梦熏熏然
——畅游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牡丹园
璀璨花千树,芳菲四月天。
邂逅鲜花港,香梦熏熏然。
周六天气晴好,与妻赴一场鲜花的盛会。本意去紫缘香草园,赏百花织锦秀。不期说话之间,错过路程,跟随车流,竟至鲜花港。意外惊喜,竟然邂逅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色彩斑斓的郁金香和流光溢彩的浪漫樱花。
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似乎情有独钟,神往已久。书中自有颜如玉,与牡丹结缘,源自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诵读。
读《幼学琼林》,认识“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读《爱莲说》,认识“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读《秋翁遇仙记》,认识了惩恶扬善的牡丹仙子;读《聊斋志异》,认识了痴情的白牡丹香玉,还认识了敢爱敢恨的紫牡丹葛巾和白牡丹玉版;读《镜花缘》,认识了气节凛然的花中之王,浩然之气破壁而出,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讲到,一代女皇武则天冬日赏雪,饮酒至酣,想得锦绣乾坤,花团世界之大观。遂写《催花诗》: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一众花神听命,瑟瑟寒风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独独缺少牡丹。结果牡丹被炙烤,贬逐洛阳。不屈的焦根牡丹在洛阳入土生根开花,成就洛阳牡丹的传奇嘉年华。徐书信有诗《牡丹传说》曰: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
后来的后来,“盛事悉归曹州”(《曹县志》)“至明,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曹南,即指今菏泽一带。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牡丹之都。“曹州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的栽植面积已超过1.6万公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据说菏泽牡丹节盛况空前,梦寐一游,惜未成行。
今天,鲜花港即济南现代林业示范园,寻寻觅觅,牡丹园里,终于一睹芳容,得偿夙愿。
俗语说,谷雨三朝看牡丹。今天谷雨,天公作美,无雨亦无风,丽日晴空。牡丹园里,彩霞万朵百重衣,雍容华贵阅传奇。
首先,翩然而至的是雍容华贵,风情万种的醉酒贵妃。她霓裳羽衣,婷婷袅袅;她粉面桃腮,红装素裹;她颔首低眉,暗送秋波;她含情脉脉,风情万种。难怪,诗仙李白《清平调》中赞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接着,几位红衣美女联袂而来。她们或端庄妩媚,仪态大方;或飒爽英姿,英气逼人;或热情似火,重情重义。
这个是红衣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刘亦菲;那个是海棠红缎倾国倾城的王丽坤;这个是笑傲江湖一醉为红颜的林青霞;那个是楚楚可怜娇媚诱人的佟丽娅;这个是游龙戏凤里慧眼识英雄的传奇红拂女;那个是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落雁王昭君。小说里的红牡丹,电影里的红牡丹,不期而遇,款款而至。王摩诘以诗绘画最得真趣。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红牡丹冠绝群芳的娇艳可爱、丰姿神采和闲雅安静的大家闺秀气度,着实让人怦然心动。
此时,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如潺潺的小溪,悄然从心中流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白牡丹犹如诗经里的静女,独处一隅之地,静静地绽放芳华。她素心若雪,白璧无瑕;她冰清玉洁,清爽袭人。她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姑娘;她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世外仙姝林妹妹。她是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的点酥娘;她是罗马假日里,清纯,顾盼多姿天真无邪的奥黛丽赫本……蜜蜂嗡嗡嘤嘤,弹奏出甜蜜幸福的声音。
韦庄有《白牡丹》诗赞道: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牡丹花品冠群芳,百般颜色百般香。
竟夸天下无双艳,佳名唤作百花王。
牡丹园里,富丽堂皇,香气四溢,游人如织。长枪短炮,竞相聚焦。与美丽同行,与富贵相伴。盛世华夏,盛世牡丹。
今天游春,虽然错过了香草园的美丽浪漫,但却邂逅了牡丹园的辉煌不凡。看来,只要对美不懈追求,幸运女神就会青睐。
今天游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诗情画意,踌躇满志。看来,不仅入门唯觉一庭香,而且好梦香甜亦熏熏然了。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是哪一天?
据朋友讲,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是上世纪1983年4月15日,会期大约三天或约一个礼拜左右。
他14日下午赶往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金谷园旅社登记住宿(仅有大厅地铺)后便到王城公园赶会,会场多是些摊位,还有伊川的杜康酒。直到天黑便回来住宿。
每想起这次住宿,足让人笑掉大牙。
那礼堂式大厅一排排的铺满了席子,一个个或躺或坐,把臭鞋脱在席子两头,满地都是,虽熏人欲呕,尚可忍耐。更甚者是那几百人的声音,或聊天、或打牌、或阔论、或高喊,此起彼伏的震耳欲聋。从晚8点~9点~10点~11点,再也难眠,至忍无可忍,无奈退宿。
这一退不打紧,自火车站向南到王城广场顺中州路直至老城已近东火车站,街道两旁的旅店宾馆,个个客满。
渐渐的家家关门谢客,已近午夜0点。也顾不了许多,顺街返回时,见门就敲,终于在青年宫处敲开了一家旅馆的大门。
前台值班也算和蔼,拿来席子铺盖,铺在了门口内的过道,他在值班台内,我在值班台外,幸运的打发去疲惫的一晚。
他说,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那是花会的第一届。
每年4月份是河南省洛阳市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
疫情当下,这些大型活动应该会被取消吧;
记得往年都是人山人海,公交车都挤不上,国内外喜爱国花牡丹人员都会来参观这一盛事,就像是大唐盛年一般。
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吧,祖国更强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