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心得,为什么喝不出茶叶店或者茶楼的感觉和滋味
茶道文化心得,为什么喝不出茶叶店或者茶楼的感觉和滋味?
在家泡茶喝不出茶叶店的感觉和滋味的原因:
1.冲泡手法不一样(茶师根据不同的茶调整手法)
2.水温控制不一样(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温)
3.投茶量不一样(盖碗紫砂大小不一 投茶量不一)
4.器皿不一样(每款茶具出来的效果都有差异)
5.氛围不一样(茶店人多 话题多 见识面广)
6.水质不一样(各家各户用水不一样)
7.天气变化(天气 时间段 喝的口感都不一样)
8.心情变化(心情好坏也会影响喝茶的感受)
每个人冲泡的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掌握了相关知识 掌握了茶性
你就会泡出比茶店还好喝的茶
分享一下如何修心的经验好吗?
这是一种意志,也一种理念。是我要做人还是你要我做人的区别。家庭仿佛是个小国,在家中想当主人还是想当从者,主人就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心。它仿佛就象一棵树,粗壮得屹立不倒。
#成立起来的家庭:如果不能很好的把家庭成员牢牢的团结在一起分享快乐,分享依靠,家中一定会有分心离别,首先责任应该就是主人。这仿佛一棵树从里面蛀虫到了空心,大风一吹就倒。这样的结果是一个努力奋斗几十年好不容易成了家,愿意看到的吗?不!绝不!为了家庭为了这个小国也要勤奋努力学会先改变自己,来缩小同妻子的距离,同孩子的距离。
#维护起来的家庭:学习是为了用,有问题去看书寻找出解决的办法,不应让固有的思路阻碍了家庭的发展。一个人看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固执的缺点,非常难以改变。怎么办?再难也要改,采取了每天改一点,坚持修心。
#发展起来的家庭: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怎么做让孩子在家里茁壮成长呢?对!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约束独立纠正,父母只做引导和赞赏,让孩子的天性发挥出来。
#壮大起来的家庭:修练自己成全家庭,不但说而且要更好的去学习去做,经常转换角色去思考问题。绝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用主观意式强加于别人。创造幸福美好的家庭。
人生是条路,家庭就是地,主人就是地上的大树,要让大树不倒,就要不断修整树杈。也就是修练自己幸福一家。谢谢悟空真诚为理念服务。
中国人为什么还爱喝呢?
作为一个有多年喝茶史的人,对这个题目还挺感兴趣的,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茶不尽是苦的
最初喝的茶是那种几元一袋的茉莉花茶,有很多梗,质量比较粗糙,多在小时候过年时解腻喝,低价,但是很经济,有茉莉花的香气,冲泡的次数多了当然是苦的。
工作了之后经常出差,去过不少地方,基本上每到一处都会买茶,有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武夷山岩茶、恩施的富硒红茶、泰顺的三杯香,时不时的也会在茶叶店和商场买红茶,还买过六堡茶和斯里兰卡的花果茶。绿茶冲泡不好很容易有苦涩感,但是白茶、红茶、六堡茶个人感觉不是苦的,白茶较清淡、红茶较暖、六堡茶发酵的感觉很重,斯里兰卡的那个花果茶就很香了。
图片都是自己买过的部分茶,非推广,家里只有这么点了,有的喝完了,有的在单位。
二、为文化而喝茶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茶圣”陆羽著有一本《茶经》,详细地介绍过这种文化,通常我们会讲“禅茶一味”,“茶以清心”,喝茶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意境,清心、静心、体味人生的哲思。
三、为社交而喝茶
这个就是具有现实的社交意义了,很多商务人士谈事情,通常会选择茶馆这样比较清静的环境,泡上一壶上好的茶,较之酒,多了一种雅致;较之咖啡,又别具一种中国韵味。
四、为健康而喝茶
现在商家在卖茶的时候,多宣传茶的减脂、瘦身等等效果,当然茶是具有这样的效果的,有一次坐出租,师傅就跟我讲他的经常喝茶的朋友(长期喝,有十多年的喝茶习惯),身体就是很健康,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茶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在过去那种医药资源非常短缺的条件下,茶里边富含的很多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所以才会产生从云南向西藏运茶的茶马古道,从福建向北走出国门运往今俄罗斯的万里茶道,想了解这些知识的可以看一下阿来的《格萨尔王》和电视剧《茶马古道》(笔者自己读过、看过),万里茶道应该也有相关的纪录片。像内蒙那边喝的奶茶(砖茶+鲜奶),也具有充饥、助消化等作用,最主要的是对于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要饮食的蒙古族人民,助消化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所以茶在我的心里,是有一种圣洁但又很亲民的感觉的。
生在产茶的大国,于我们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为什么要敲三下桌面?
广东人走到哪吃到哪
每位广东人都深有体会有人斟茶时,被斟茶那个人还会敲敲桌面有些还会点头,仿佛进行啥交易。。。对于老广来讲这个动作简直同"饭前用茶水洗碗筷"一样紧要!但好多广东人只是看着父辈这样做也跟着照做,并不知其所以然各种饭局不能不懂啊这些规矩当然赶紧学起来什么是叩指礼?
可能很多广东人都问过父母为什么要在桌子上敲几下?然后父辈就会跟我们讲一个故事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在茶馆歇脚乾隆在茶馆内为下属斟茶下属想三跪九叩谢恩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不便以宫廷之礼相回便想出一计,用"叩手"代替"叩首"因为"手"和"首"两字同音"叩首"改用"叩手"指代三个弯曲的指头表示"三跪"轻叩九下就是“九叩首”叩指礼的三种方式后来几经流传就演变成了爱喝茶的广东人的饮茶礼仪也即广东人餐桌上的叩指礼叩指礼的讲究
虽然知道了敲桌子典故总算不是什么奇怪的咒术但如果你还是"半桶水",那还是别乱敲因为叩指礼不是随便叩两下桌子怎么敲,敲几下可是相当有讲究! / 长辈向晚辈 / 在广东,晚辈会自觉地给长辈们斟茶出于礼貌,长辈们会用食指或中指敲击一下桌面,相当于"点头"示意遇到欣赏的后辈,则会敲三下 / 平辈之间 / 朋友之间小聚饮茶自然也不能失了礼仪食指和中指并拢,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相当于三作揖你平时有敲错了吗? / 晚辈向长辈 / 那么,如果长辈为你倒茶你除了受宠若惊又该如何回礼呢?五指并拳,拳心向下一路敲击桌面,叩手指关节意为五体投地,行"膜拜礼"敲桌面一般敲三下遇到特别尊敬的人可以敲九下,意为三拜九叩看到这里,大家都弄清楚了吗?需要补充的是叩指礼在现在不只局限于喝茶别人给你倒茶、舀汤、倒酒你都可以敲一敲下次出去饮茶,看到人家敲桌子知道个中秘密的你就可以吹水啦下次跟家人朋友出去吃饭饮茶就不要敲错桌子啦,当然除了这些广东还有很多饭桌礼仪需要注意饭桌上长辈动筷前不能动
广东家庭在乎长幼有序一般是坐席首位的一家之主先动筷子然后其他人才能起筷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但吃饭的时候会让爷爷辈先动筷子还是一种基本的礼貌睇菜吃饭,夹菜要夹眼前
在广东吃饭的时候要先吃眼前的不要过界更不能用筷子去撩,挑三拣四会让人觉得不礼貌不能用筷子指人
在广东用筷子指人有骂人的意思所以平时吃饭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随便用筷子指人筷子不能直接插在饭碗里
在广东如果你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插在饭上面一定会被家长训斥这种习俗在潮汕地区也有因为筷子插碗跟祭祀上香一样所以很不吉利倒茶水时壶嘴不能对着人
因为倒茶的动作与小孩子撒尿类似所以在广东一般不会对着客人倒茶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在意这个礼仪但在老广看来这个动作还是很不礼貌的茶不能倒太满
这是一条规矩广东人喜欢以茶待客但从小时候爸妈就教我们给客人倒茶不能倒太满因为茶斟满就有逐客的意思不能反手给人倒酒
在广东,你倒酒的时候可以斟满但是如果你反手会给人一种低看跟不礼貌的感觉所以要尽量避免虽然一些老广的规矩因为陈旧过时而被抛弃但正所谓:“礼多人不怪”小时候,长辈们教育我们的礼数和规矩时至今日还是需要谨记于心~茶道七禁十二宜?
所谓“十三宜”,就是指饮茶者需具备的十三个先提条件:
一、“无事”,要有饮茶的闲暇功夫;
二、“佳客”,饮茶的客人须是高雅博学之士,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又能真正品玩茶理;
三、“幽座”,品茗时,环境需清幽典雅;
四、“吟咏”,饮者需以诗文助兴,往来酬唱;
五、“挥翰”,饮时更需挥毫泼墨,题诗作画;
六、“徜徉”,闲庭信步,时饮时啜,体会古之品茗者的闲情逸致;
七、“睡起”,饮者小睡甫起,一枕清梦,品尝香茗,则另有一番情趣;
八、“宿醒”,饮者如宿睡未解,神志朦胧,则少饮香茗,定能破除睡意,使神清气爽;
九、“清供”,品茶时,须有清淡茶果佐饮;
十、“精舍”,愈能彰显饮茶的清幽雅致;
十一、“会心”,品茗时,贵在饮者对饮茶艺术、茶的品位与茶学本身能心领神会;
十二、“鉴赏”,精于茶道,细细把玩,悠悠品赏茶之色、香、味。
十三、“文僮”,饮茶时宜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喝茶不仅要有“十三宜”,这里还有 “七忌”,这……还要不要喝茶了?不过,还是看看吧,也好做个参考:
一、“不如法”,烹饮皆不如式得法;
二、“恶具”,饮茶与烹茶最忌讳茶器、茶具粗恶不堪;
三、“主客不韵”,饮茶亦忌主人与应邀客人举止粗俗鄙陋,缺少风流雅韵;
四、“冠裳苟礼”,苟,紊乱义。冠裳苟礼,即是饮茶者衣冠服饰不合乎礼法条例;
五、“荤肴杂陈”,饮茶品茗贵在清心平意,茶若染荤腥之味,肴若杂陈乱设,饮茶莫能辨味,兴致顿消;
六、“忙冗”,品茗甚忌繁忙冗赘,心绪烦乱,既无品茗之功夫,又乏消闲之雅趣;
七、“壁间案头多恶趣”,品茗时,为求主客心绪宁适,应力戒壁间案头布置粗俗不堪,使人感到环境恶劣无趣之物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