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本茶道学习,日本茶道的起源于中国哪里
北京日本茶道学习,日本茶道的起源于中国哪里?
谢邀。
本人供职新中式茶生活倡导品牌品如意沉香茶,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
中国人至少在唐朝,就已经在世界上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进行推广。唐朝的《封氏闻见记》中就能找到这样的记载:“中国茶道大行,王宫朝士无不饮者。”
看了之前的答主们的回答,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具体是起源于中国的哪里,这个事情上就有了争议与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找到背后的答案,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去分析思辨,寻找背后的答案。
哪两个问题呢?1、茶道在日本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代表人物或地点。2、穿越回历史,找到这个代表人物与地点,与中国的对应关系。
第一、茶道在日本的起源。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就从中国带回了茶种,并在近江阪本(现在的滋贺县)日吉神社旁种植,史称日吉茶园,从此日本开始种植生产茶叶。而这也只是日本种茶的起源,还远达不到“茶道”之为一种礼仪、文化的高度。
公元1168年和1187年,大约在中国的宋朝时期,著名的荣西禅师两次到访中国进行交流。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茶种和佛经,创立了日本临济宗,并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的礼仪,自此,日本的饮茶之风盛行。
再到公元1121年,荣西禅师完成了《吃茶养生记》的初稿,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不过,直到这时,也都还不成其为“茶道”。
那么,茶道,在日本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时候呢?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本朝高僧传》也有类似记载:"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对应的历史事件为,公元1259年,日本崇福寺的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求学取经,并系统学习寺院里的茶宴仪式,将中国的茶道具引进日本,并传播中国的点茶法和茶宴礼仪。
好了,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日本人所推崇的“茶道之起”,是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第二、南浦昭明与中国。
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于1259-1260年间入宋,先在杭州净慈寺师从虚堂智愚大师学习佛法,后虚堂奉诏主持径山寺,南浦昭明也随他往径山修学。1267年,南浦昭明在参禅同时,学习了径山寺的茶礼,做为受法印证,他从虚堂禅师处得到一张台子,这张台子先在崇福寺放置,后传入京都大德寺,大德寺的梦窗国师(1276—1351)首次使用这张台子点茶,因为台子的使用是日本点茶礼仪开端的关键。
另外,南浦昭明同时还将中国七部茶典一起带回了日本,其中《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为后人合并为《茶道经》,现代日本茶道所信奉的和、清、静、寂四规就来源于其中。
KO。日本茶道的起源,竟然是中国杭州的径山寺!想必就算很多杭州当地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一个事实吧!
这座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的寺庙,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寺内僧众1700余人,禅房360间。它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
径山寺内的茶道仪式,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最后的谢茶退堂,总共有多达十多道程序。2011年5月23日,径山茶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若有不同观点,请在评论区留言。
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
200810中欧文化交流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EUNIC)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15日在北京揭幕,来自德国、英国、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等欧盟成员国的著名专家学者,欧盟各国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私人文化机构的代表、负责人和专家,亚欧基金会观察员,以及数十名中国文化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为期两天的首次中欧文化对话。
200812中美文化交流
“中美文化论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现”学术研讨会于12月9日在北京闭幕。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活动中,来自中美双方的50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而积极的讨论。
200904中日文化交流
本届文化交流活动中成都市民可以亲身体验日式茶道、花道、日本拳术等的魅力,还能品尝日本美食。
日式寿司制作比赛、日本相扑游戏大体验、中日美食厨神大奖赛等活动都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乐趣。
中国茶道的根本追求?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在日本有多少中国的文物?
谢邀。很多人只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掳掠了大量中国文物,却不知道还有大量文物是被中国商人低价抛售给外国买家的,更不会有人知道,日本也拥有大量中国文物。一般说来,日本所拥有的中国文物主要有三种来源,第一是随着古代中日交往而获得的,第二是在清末低价收购的,第三则是在抗战时期搜刮的。具体的就让子渊为大家一一介绍。
众所周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中日两国自古就有着文化交流,从东汉皇帝赏赐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中国文物就不断流传至日本,算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中国文物艺术品中,日本人最喜欢的就是瓷器、佛像、书法这三样。随着唐宋时期遣唐使归国与中国僧人访日,无数珍贵瓷器和精美佛像东渡,而王羲之、怀素等书法大家的墨迹摹本等也被一并,日本贵族迅速为中国文化所折服。
▲日本遣唐使
至于茶道等文人审美趣味的传入,则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一股茶艺风潮,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天目等简约秀美的瓷器,也成为当时京都平安王朝皇室贵族与茶道、花道人士争相追求的珍品,正是因为有如此历史渊源,20世纪初的日本上层主流对中国茶具瓷器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珍宝,而且日本人对色彩极简的宋瓷颇为痴迷,而不像欧美藏家那样,偏爱色彩绚丽的明清官窑瓷器。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国门大开,大量文物珍品流向世界,其中瓷器主要流向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比如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日本“千岁丸”号来沪行商,据随行人员纳富介次郎的日记记载,回国时他在沪上古玩市场花低价就廉价购买了一批元明清书画作品,这些文物都是逃避战乱的中国东南各省难民所出售。
▲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潇湘卧游图》
从此之后,中国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正常”的古玩贸易流入日本,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左右,在华从事古董生意的日本商人就有50多人,主要分布与天津、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凭借这些城市的便利交通,他们可以随时将“购买”而来的中国文物,卖往日本、美国等地。当然,也有着一些中国古董商人在发现商机后,主动将藏品送至日本出售,比如留学日本的著名藏书家董康,他曾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将自己在北京旧书店购得的“永乐大典”中的17册,卖于京都帝国大学图书馆。
▲曜变天目茶碗
相比起那些花低价收购文物的古玩商来说,还有一些日本人的行为更加恶劣——他们通常是喜爱游玩的古玩商与探险家,通常直接到中国内地城镇搜购文物,如臭名昭著的大谷光瑞,就曾先后三次深入中国西北内陆从事文物盗掘活动。在西域高昌故址,他盗得墓志、题记12方,江藤涛雄则从西安古玩巨商阎甘园手中,购买到了大量珍贵的佛教造像、瓦当等古物,时人张扶万在其笔记中曾载,阎甘园家中所藏石铜佛像乃是六朝铜像,东洋人极其看重,最后以万元高价购买之。
▲侵华日军剧照
除去民间人士之外,日军也肩负着搜刮文物的“重任”。比如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入侵辽宁海城,掳走三觉寺明清石狮一对,原存旅顺黄金山的唐开元二年《唐鸿胪卿崔忻题名刻石》也被日寇掠往日本——这块刻石记载了唐王朝册封渤海国的全部过程,是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进行统治的重要实物见证,但日寇却将其献给大正天皇,至今仍藏于日本皇室内库。“七七事变”后,日军更加肆无忌惮,干脆专门在师团一级设置“文物搜集员”,以搜索占领区的中国文物。在这些文物强盗的“辛勤工作”下,一批具有非凡价值的中国古文物被迫东渡日本,虽然,抗战后虽然有一部分被中国政府追回,但仍有许多流落至日本民间,从此杳无音讯。
▲日本泉屋博古馆外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本收藏家有很多都曾是明治维新时代的实业家,充满了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因此在晚年纷纷选择将收藏的中国文物悉数捐赠给国立博物馆或是私立博物馆珍藏,为此还先后建立起十余家专门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其中陈列上千件都可列为一级国宝。不过就现状而言,这些珍宝再也无法回归故土,每念及此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参考资料:
《文物损失索还书》《中国书画在日本:关西百年鉴藏纪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