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介绍,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意义
茶道文化介绍,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意义?
中华文化有恒久魅力,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还深入浸润人类,深刻影响和日益改变世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人类史上从未中断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如長江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文化烂若星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大同的社会观,仁爱天下的价值观,天生万物不私一物的平等观,物我两忘、遨游天下的自由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奋斗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等等,开悟问天、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济世救人的中医中药,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创造,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的戏曲音乐小说书法美术、茶道茶艺、鼓词渔歌等都是对人类的贡献,也是改变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享繁荣的大同世界。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
它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不单指某种文化。
一.思想文化
比如古代的百家文化:道家、佛教(本土化)、儒家、墨家、法家等。
二.技艺文化
琴棋书画茶等涵盖的文化。
三.民俗文化
即古代各种节日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腊八节等。
……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相传,公元前2723年,炎帝神农遍尝百草,有一天身中72种药草之毒,顿感头晕眼花,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正当他口干舌燥之时,求生的欲望让他本能的抓起身边的树叶往嘴里吃,吃着吃着,忽然感觉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呼吸通畅,中毒症状随之消失。俗话说因祸得福,后来神农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这种树叶具有很强的解毒功效,人们为了记住这种神奇树叶的功效,后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荼”。公元806年,唐代文人冠名“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用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等。
茶共分六大类,分别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主要有滇红、正山小种红茶等。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主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等。
黄茶制法有点类似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主要有君山银针等。
乌龙茶即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主要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有白毫银针等。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主要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此外茶还具有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法国茶文化2017-01-18 西双版纳华夏沉香 西双版纳华夏沉香开发有限公司法国是较早接触到茶叶的欧洲国家之一,早在1636年首批茶叶就抵达了法国巴黎,这比英国最早接触到茶叶的时间足足要早22年之久。但长期以来,法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远较英国为低。近几十年来,法国悄然兴起一股茶文化热,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目前,法国已是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相差无几。
法国茶叶的早期输入
1636年,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法国人开始接触到茶叶。法语中,开始有了“茶”一词。由于茶最早是由荷兰人转运至法国的,因此法语中“茶”(the)和荷兰语中的“茶”(thee)一样,都源于福建厦门的闽南话“茶”的发音“te”。1700年8月3日,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Amphitrite)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此后,往来于中法两国,运送茶叶等货物的船只逐渐增多。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开来,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清雍正六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从中国收购茶叶等货物更为方便快捷。
社会上层接受饮茶
茶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一度反对饮茶。1648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黎医生归·巴丹(Gui Patin)说茶是不适于本世纪的奇物,而一些法国医生却认为茶叶中含有一些可能的医药成份,于是医药界人士展开笔战。1648年,毛芮斯特(Monsieur Morisset)医生曾撰写一篇论文,宣称茶叶具有精神上的兴奋刺激作用。可惜,这份论文在他提交给巴黎大学之前,就被一些激烈的反对草药的官员们焚烧了!
不久,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约在1653至1666年间,法国神父亚里山大·德·科侯得斯(Aiexander de khodes)在所著的《传教士旅行记》中,称:“中国人之健康与长寿,当归功于茶,此乃东方常用之饮品。”1657年前后,教育家塞奎埃(C.Seguier)、医学家德雷斯·鸠恩奎特(Dthis Jonguet)等人也极力推荐茶叶,赞美茶是能与圣酒、仙药相媲美的仙草。1685年,菲利普·西尔韦斯特·杜福尔(Philippe Sylvestre Dufour)出版了《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the Traites Nouveaux et Curieux du Cafe, du The et du Chocolat)一书,这是在法国最早论述有关茶叶的书籍之一。书中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它甚至可以当作处方笺来开。
在法国,最早接受饮茶的是皇室贵族。在茶叶刚刚输入法国之际,由于价格昂贵,茶叶被视为奢侈品。饮茶的皇室贵族一般也是将茶视为医治疾病的“万灵丹”和“长生妙药”。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马萨林枢机主教(Cardinal Mazarin)患有痛风病,他坚信经常喝茶可以减轻他的病痛,经常喝茶使他愈来愈喜欢品尝茶的风味。“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从1665年开始喝茶的,他也认为喝茶有助于减轻痛风病情。更有趣的是,他听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因喝茶而从来不患心脏病。
由于皇室的倡导,饮茶逐渐在法国巴黎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路易十四时代的史学家德·塞维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在作品中经常提到喝茶。她曾经写道:“看看塔兰托(Tarente)公主,她每天都喝12杯的茶,所以她所有的病都痊愈了。她告诉我说,德·兰德格拉弗伯爵(Monsieur de Landgrave)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喝40杯茶;但是他的太太可能也喝了30杯左右。不是,是40杯。她太太本来快要死了,就是因为喝茶,所以又活过来,现在还活生生的在我们眼前呢!”
进入18世纪,饮茶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在法国上层社会中仍盛行不衰。1713年,巴黎出版了法国远东学家雷瑙杜德(Eusèbe Renaudot,1646-1720年)翻译的《印度和中国古代记事》(Aucient Account of India and China,该书为9世纪的两个阿拉伯旅行家讲述,附有注释和插图)。在书中,雷瑙杜德称:“中国人以饮茶防百病,休忒亦很相信茶有治病效能,1718年刊行自传《备忘录》,说茶治愈了他的胃病和眼炎。”茶叶在巴黎及凡尔赛逐渐赢得了许多热情的支持者,正如帕拉丁(Palatine)公主在1714年评论说,中国的茶叶在巴黎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就好比西班牙人爱好巧克力的情况一样。当时的皇家大臣主管马萨林(Mazarin)、剧作家拉辛(Racine)、知名作家德·让利斯夫人(Madame de Genlis)都成为爱好茶道的人士。
成都有哪些文化?
成都有哪些文化?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今天的成都武侯祠,是清初在刘备庙遗址上重建的奉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祠庙。那么,成都历史上的武侯祠在哪里?
作为一名有文化积淀的成都人,面对外地朋友可以这样展示底蕴: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李殿元在成都晚报撰文,讲述三国典故,原来,历史我们曾有7个武侯祠。
最早的武侯祠
在古代少城内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后,开始成都没有建祠祭祀。当时朝廷认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就是说,在成都建祠,不合礼制。一段时间里,百姓便“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
成都有武侯祠是在诸葛亮死后70年。据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桓温伐蜀,夷少城,犹存孔明庙。”李雄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称王。少城为秦时张仪筑,其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由于无资料,此祠的规模不得而知。桓温伐蜀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祠宇当在此后荒废。
第二座武侯祠
并列于刘备墓旁
君臣合祀武侯祠:在唐宋时代,刘备和诸葛亮有祠庙,并列于刘备墓旁。宋人任渊在绍兴三十年(1160)撰的《重修先主庙记》指出:在刘备墓东侧,即今天祠庙的位置上,有刘备庙、后主祠、武侯祠,三者约呈“品”字形相毗邻。此武侯祠始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可能建于南北朝。
位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在唐宋时,是成都的一大名胜,前来拜谒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有的立石为记,有的吟诗抒怀。杜甫上元元年(760)春来此踏访时写下的《蜀相》诗。此外,岑参的《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的《武侯古柏》、陆游的《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诗,也不失为凭吊感怀之佳作。
唐、宋、元三代,这一祠宇屡经修葺。明初祠宇被废除,诸葛亮像移入刘备庙内。明代张时彻的《诸葛武侯祠堂碑记》对此事记之甚详。蜀献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廿三年(1390年)来成都。拜谒了刘备庙与武侯祠后,他认为,祠庙并列不合君尊臣卑之礼,君臣应分上下在一个庙里。因此,他废去了武侯祠。
明代末年,那“君臣一体”的刘备庙毁于兵燹。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因其旧址重建,形成今天合祀君臣的武侯祠。
第三座武侯祠
武侯故宅旁的祠堂
诸葛亮在成都居家廿一年(214-234年),有故宅留世,后人因其宅曾建祠。《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
这一武侯祠极少为人重视,而前代记载混乱,又往往将它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混为一谈。《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而刘备墓“在府南八里”。故宅和墓旁的武侯祠是各在一方的。
宋人魏了翁的《鹤山集·成都府朝真观记》记载,武侯故宅之祠当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前,章仇为剑南节度使时,该祠才圈入观内。后乘烟观改名为朝真观。
据唐宋人的记载,武侯故宅、读书台、乘烟观,都在“章城门路西”。章城门,是古代成都少城西北方向的一座城门。因此,故宅处的武侯祠在今城区的西北方。
朝真观毁于明末,观西偏的武侯祠可能在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已荒废。
第四座武侯祠
曾与杜甫草堂并列
过去,在草堂寺旁有一座武侯祠。此祠屡见于明代文人的著述中,例如,何宇度的《益部谈资》说:“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与子美草堂相接,庙貌虽未颓坏,森森之柏不复存。”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说:“今武侯祠在百花潭,与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所增?”
与草堂并列的武侯祠为明代中叶所建。诸葛亮在南郊的专祠被蜀献王朱椿废祠移像后,百姓便把刘备墓侧的昭烈庙称为武侯祠,“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认为是刘备跑到诸葛亮的祠里来了。
因此,在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四川巡抚王蘖谷奏请蜀王,另辟一地为诸葛亮建祠。他说:“侯之功德大矣,不专何崇,不崇何称?”诸葛亮的功德是必须建专祠祭祀才相称的。蜀王同意后,就在草堂寺旁建起了一座武侯祠。此祠毁于明末战火,其他情况不详。
第五座武侯祠
诸葛井边的祠堂
成都有诸葛井,见载于《方舆胜览》。这井可能是因诸葛隆中故宅有井而附会。据晋人习凿齿的《襄阳记》说:“襄阳孔明的住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葛井。”成都的诸葛井有二,一“在成都县西五里,浣花溪旁。《明一统志》:相传蜀汉诸葛亮欲通井络王气,故为此井。又一井在府城东门内,有祠,明杨名有记,今存。”
对此祠宇,《华阳县志》载:“就诸葛井为祠,乃明万历建,杨名有井祠记,在今城东锦江街。”解放初期,井及祠均在。祠有房十余楹,内有孔明塑像。现在井已废,祠改作他用,去江南馆街尚可寻其遗迹。
第六座武侯祠
九里堤上的诸葛庙
据《成都县志》:“九里堤,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以捍之……旁有诸葛庙。”还说:“在九里堤之南,名诸葛庙,创建年月无考。国朝乾隆九年重建。”
九里堤是成都的一古老长堤,为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所修,宋成都知府刘熙古再建。人们为纪念刘熙古,将原来的龙神庙改为刘公祠(亦称刘侍郎庙)。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才说是“诸葛亮筑”,称“诸葛堤”。由此可知,该庙为刘公祠改成。
第七座武侯祠
城北的丞相祠
《成都县志》载:“县北二里簸箕街,名丞相祠,汉末建,国朝有培修。”此祠在成都第六中学所在地,尚有断碑可寻。明末已有此祠,其余不详。
成都历史上的这几座武侯祠,虽然建有先后,各有兴废,但都与诸葛亮在成都的遗迹有关,尽管有的遗迹纯属附会。孔明治蜀,遗爱于民。他死后,从街头的私祭,到官方的建祠奉祀,一千多年来,百姓对他的追思有增无减。这一座座祠宇,记录着一位前代伟人的业绩。
以上就是本人的回答了,欢迎大家探讨!
中国旅游与饮食文化学什么?
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是2010年7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玉珠。本书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从饮食原料文化、面点小吃文化、菜肴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饮食民俗文化、名人名店饮食文化等方面探讨了饮食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各类饮食文化的个性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饮食文化与旅游作者冯玉珠类别饮食文化
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富有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类、餐饮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旅游业、餐饮业从业人员和旅游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旅游饮食文化的指南。
目录
第一章 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学习目标
一、饮食文化及其特征
二、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三、饮食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四、旅游餐饮发展势头迅猛
五、旅游中的饮食科学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饮食原料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饮食原料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饮食原料的概念和特点
二、饮食原料的开发与保护
三、饮食原料的博采与细分
四、饮食原料的选择
第二节 饮食原料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粮食与旅游
二、蔬菜、果品与旅游
三、药膳原料与旅游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面点、小吃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面点、小吃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面点
二、主食
三、小吃
四、面塑
第二节 面点、小吃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面点、小吃在旅游中的作用
二、打造面点、小吃特色旅游品牌的对策与措施
三、主要面点、小吃旅游资源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菜肴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菜肴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菜肴的命名
二、菜肴的属性
三、菜肴的种类
第二节 菜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菜肴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主要途径
二、农家菜的旅游开发
三、地方菜旅游开发的主要思路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酒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酒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酒文化的概念和性质
二、酒的种类、成分、度数、风格
三、酒的饮用
四、酒旗、匾对、题壁
五、酒人、酒礼、酒德、酒令
六、酒文学艺术
第二节 酒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酒文化的旅游功能
二、酒文化旅游资源
三、酒文化旅游项目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茶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茶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二、茶树、茶叶和茶类食品
三、茶叶的冲泡
四、茶会与茶宴
五、茶艺与茶道
第二节 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二、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
三、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饮食器具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饮食器具的基本知识
一、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
二、饮食器具的种类及造型特征
三、饮食器具的价值功能
第二节 食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举办饮食器具展
二、博物馆中的饮食器具
三、独具特色的饮食器具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筵宴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筵宴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筵宴的特点和种类
二、筵宴的起源和发展
三、筵宴食品的基本格局及举办筵宴的主要环节
四、筵宴菜单
第二节 筵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旅游筵宴的开发与创新
二、船宴与游宴
三、各地旅游名宴赏析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饮食民俗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饮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一、饮食民俗的基本概念
二、饮食民俗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饮食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一、饮食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二、民族传统节 日食俗与旅游
三、婚嫁食俗与旅游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名人、名店饮食文化与旅游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名人饮食文化与旅游
一、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内涵
二、历史名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三、历史名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第二节 饮食名店文化与旅游
一、餐饮老字号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餐饮老字号与名人、名菜
三、中国餐饮业著名老字号
四、老字号的旅游开发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旅游中的饮食科学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旅游中饮食科学的内涵
一、饮食营养
二、膳食平衡
三、适度美食
四、旅游中科学饮食的必要性
第二节 旅游中营养素的缺乏和补充
一、水分
二、维生素
三、蛋白质
四、脂类
五、糖类
第三节 旅游中的饮食卫生安全
一、饮水卫生
二、食具卫生
三、食品卫生
第四节 旅游中的饮食调养
一、不同季节 旅游的饮食选择
二、不同年龄段旅游者的饮食选择
第五节 旅游中常见病的食疗
一、晕车(晕船、晕机)
二、发热
三、鼻出血
四、中暑
五、食物中毒
六、感冒
七、腹泻
八、甲型肝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