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基本特点,茶文化属于哪个垂直领域
日本茶道的基本特点,茶文化属于哪个垂直领域?
茶文化领域,姓名: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一)著述《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之大莫过于他的三卷《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茶经》的著述历时近30年。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经》中,陆羽在广泛深入考察,认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保健的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为饮茶开创了的新境界。早在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就对陆羽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
(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在钻研茶学,撰写《茶经》时,直接或间接地对茶叶生产历史、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叶功效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至少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一是陆羽的《茶经》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了茶叶消费。二是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各有关者俱受其惠。"也就是说《茶经》普及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指导了茶叶生产实践,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以及陆羽和他的一大批文坛茶友的共同努力,唐代中期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旷古0,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茶诗的创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唐代286年历史中,在陆羽成名之前(以结庐苕溪为分界)的142年中,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仅十多首。而从陆羽成名到唐朝灭亡的144年里,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多达378首。陆羽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由茶诗的激增也可见一斑。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从最先开始了解日本美学,是从“物哀、幽玄、侘寂”开始。
前几天重新看了《寻访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的一代茶圣,也是他将侘寂这个美学概念推向了极致。
最先开始,是信了别人推荐时说的那句话,“也许看懂了这部电影,就明白了侘寂”。
在概念里,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一直以来,我了解侘寂,但我从来不能好好说明这种感觉,或者像别人解释。
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也释然了,不仅是我,日本人本身也是如此,侘寂无法被解释。
包括《茶之书》,作者冈仓天心在文章里也避免直接提到“侘寂”这两个字。
因为侘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太过清楚的解释“侘寂”这个概念,也许只会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说清楚了侘寂是什么,也许这是失败的。
在美的国度里,理论永远次于感觉。
侘寂到底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理解是粗糙,不对称,简朴、节制、自然、亲切。
更具象一些,也许是长满青苔的庭院石灯,缺角的古旧茶碗,枯寂留白的禅寺山水。
在千利休的眼里,侘寂是这样的。
他打扫完满地的落叶,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落下来。这是侘寂。
他割下一捆捆草,使它们竖立在原野上,并把顶部绑紧束好,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后,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这也是侘寂。
后世给日本茶道美学列出了七个文化关键词,同时,这也是侘寂的。
自然,缺陷,枯槁,简素,幽玄,脱俗,静寂。
我在看《寻访千利休》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哭,因为每一个片段几乎都融合了一个或几个侘寂的关键元素。
自然之美
利休举办茶会招待前,走到樱花林,折了樱花,而归布置茶房。
轻轻推开房门,屋顶装饰的樱花被风吹落,大自然让整个茶室变成了气韵流动的“间”。(“间”,也是日本的八个审美要素之一)
这一点还有千利休年轻时造出来的水月。
乍一看只是普通的漆器,拿来给织田信长献宝时还遭到了同行的嘲笑。
而当它注满水,放置到月亮之下,月亮倒映进来,便是镜花水月。
朴素之美
黑乐茶碗是利休特别推崇的茶具,质感漆黑,极为朴素,甚至留有手工的痕迹。
千利休所创建的草庵风格的茶室“待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
而这座国宝级的茶室大概只有三四平方,装修布置极其简素。
简素之美
幽玄和阴翳分不开。
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往茶室的路要穿越树木,栅栏,岩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与俗世逃离。
幽玄之美
而幽玄之美一定会引发脱俗之美。
脱俗,脱离俗世。
我觉得这是任何美学都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逃离感。
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官场失意,于是就来千利休的茶室讨一杯茶喝,接着就进入了一个安然、静谧的空间,茶室短短的帘,隔开的是一整个外面的世界。
脱俗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待在一起,他们自身的小宇宙,有时候就是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千利休在烛火前,放有剪着鸟儿影子的薄纸,上下晃动,移动在只有树枝的古画前,就像鸟儿在挥动翅膀。
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由千利休的妻子,宗恩说出来的。
深爱的丈夫被丰臣秀吉下旨自裁,而她却依然能保持镇定的盖一袭白布到一地的鲜血之上。
这又何尝不是“无常之美”的一种。
“格子拉窗、小炉床、
土制的柱子和天花板围成壁龛,
弯腰才能穿过的小门……
凡此种种,莫不为美,
皆为我夫利休,对完美茶道的极致追求“
千利休完成了对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自此,日本茶道不再是饮茶,而是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变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室的本身也从一个空间变成了一种场域文化。
千利休对于日本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茶本身,他所坚持的东西不仅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日本文化、世界观和哲学。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对“侘寂”这个概念的追寻,也许它就像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到夏日繁茂的树木,想到冬日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横过天空,看到华美的宅院大厦看似宏伟华丽,其实底部的地基长满了杂草和苔藓。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也许这就是侘寂的力量。
侘寂是动态的,是让你想象到过去或未来的,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也最不是固有的。
当衰减、染浊和退化的自然过程,都在你的眼前中如实呈现,那一刻,一朵花,一杯茶里,都能看到“人生有限,众生皆苦”。
也许侘寂的真相,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
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是未完成的。
《茶之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给很多人讲过,也很多次写过。
在16世纪,朝颜花在日本是非常罕见的花朵,千利休却整整种植了一个园子,并悉心照料。
这消息传到了丰臣秀吉的耳朵,他表示想要去赏朝颜,于是利休就邀请丰臣秀吉到家里喝一杯早茶。
在约好的那一天,丰臣步入花园,却发现所有朝颜花已消逝无踪。地已经整平,铺满精巧的卵石与砂砾。
暴君勃然大怒,可当进了茶室,映入眼帘的那一幕让他彻底转怒为喜:在壁龛之上,珍贵的宋代铜器中。
独插一枝朝颜。
这就是花朵的全部意义。花朵们自己也能理解与欣赏这种全然的意义。
有些花死得绚烂,将生命交于风,无拘无束,随之飘散。
当百年前,已被岁月附上痕迹的古旧铜瓶中,插着一只满是露水,但明天就会凋谢的花朵。
当被古旧的青苔和千年前被造好的房屋包围着的水塘中间,一只青蛙跳进其中,激起一圈涟漪。
我真的不懂这是什么,或为什么,却一次次因为太美,而流下泪来。
想要系统的了解日本历史?
我的答案是:想要了解日本的历史,先要了解其民族特征和文化。只有了解了民族的特征和文化,才算是了解了他的历史。
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一些推荐,希望对你有用。
1、日本文化-侍
日本“侍”文化,这种文化对日本人来说类似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影响了民族性格。樱花、武士刀、和扇是日本“侍”文化的代表。要了解“侍”在日本的意义,就要解武士刀代表的武士精神,樱花代表的性格,和扇代表的内心。
推荐文学作品:
《源氏物语》紫式部著
《春琴抄》谷崎润一郎著。
其他推荐:《侍》《最后的武士》《樱花与武士》
不推荐文学作品:
《菊与刀》,不推荐理由:这是美国人写的,最了解日本人自己的还是日本人。
2、日本文化—道
日本的“道”随处可见,茶道、书道、花道等等。想了解日本历史就要了解他们的“道”。这种“道”的文化造就了他们勤奋、好学、严谨、自律的个性。
推荐作品:《日本之道》
3、日本文化-建筑、人物、饮食、风俗
每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历史,有他自己的建筑和人物。可以通过了解花道、枯山水、能乐、歌舞伎、寺舍等了解他的历史。可以通过吃日本料理体验他们的饮食文化。
推荐作品:《日本古建筑行脚》(233幅古建筑插图)
冷眼藏匿(作者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曾经看了很多史书,努力的去记住史书中各种细节,可是后来发现记住了史书中细节还是不了解历史,因为史书只是一个记录而已。要了解历史就要了解他后面的文化,他的风土人情,社会性格,民族特点,历史遗迹,风俗饮食。这些才是历史。
但是对于茶道一点都不懂?
谢谢邀请!对于“茶道”,以我个人的理解,不必刻意拘泥于某种形式,更不需要一定遵循所谓的程式,因为无论是形式还是程式,都是人为的硬性规定,在我看来反而与喝茶追求的随意,放松心境的状态背道而驰。当然,要想泡出好茶,根据不同的茶叶属性必要的冲泡技巧是需要掌握的,除此之外,一切皆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状态为标准为最佳!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日本人的信条是什么?
其实,如果你善于观察生活,你会发现,所谓的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行为举止,其实非常奇怪。
新年去拜寺庙神社,结婚仪式在教堂或者神社举行,死后又要请和尚来念经超度。
日本文化厅每年都会发布『宗教年鉴』,根据2019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各类宗教的总信徒数达到了1亿8千万之多,而日本总人口也不过1亿2600万。
之所以会出现信教人数比日本人口总数还要多的结果,其实就是因为有很多日本人会同时信奉几个宗教,完全没有我们所熟知的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
日本人可以在神社里祈完福,然后立马就去寺庙里再求签,还能再去教堂参加一场朋友的婚礼,回到家后还要在逝去的亲人的佛龛前点一炷香。
然而,比起这个统计结果,还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你询问一个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或者直接问日本人信仰什么宗教时,大部分日本人又会回答你,自己或日本人是『無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
两个答案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很难去理解一个在新年凌晨去排队参拜神社寺庙,在教堂或者神社举行婚礼,亲人死后都要在家里设置佛龛的民族,为什么会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
我们知道,日本独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没有特定的创始人或鼻祖,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义,认为自然万物里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后也可以成神。
日语里的『八百万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万物皆神)充分体现出了神道教的精髓,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严格教义的宗教有着极大的反差。
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为基石的神道教在经历了『国家神道』等历史阶段的洗礼之后,在日本文化中扎根,不断沉淀,在潜移默化中,对日本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使得日本国民在接触基督教、伊斯兰教这种有着排他性宗教时,有着说不出的抵触感。
或者也可以说,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观念本身就与其他国家的人就有着很大不同。
除了日本独有的神道教之外,6世纪传入的佛教对日本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日本人对寺庙、佛像都有着高度的亲切感。念经超度、摆设佛龛等文化现象,也是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不断沉淀,逐渐传统化,世俗化的结果。
神道教与佛教的交错影响,不断扎根,使得原本宗教化的东西逐渐习俗化,习惯化。再加上日本人本身就有的执着的『仪式感』,"不管对不对,先要和大家一样”的『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拜神社、教堂结婚、摆设佛龛、寺庙神社祈福等看似是宗教活动的行为,其实早已日常化,习惯化。
在日本人心中,只不过是找了个地方举办了一场婚礼,庆祝了一下新年,找了个东西摆放了下亲人的骨灰,顺便祈求已经死去成神的亲人,能够看护在世人的安康而已。
其实,这就跟很多中国人过年贴灶王爷相,贴门神一样,与其说是信一件东西,不如说是一种习惯,根本上升不到信仰的高度。更何况,到底何为信仰,日本人心中或许也有他们自己的解读。
所以,在外人看来,日本人一生在各个宗教中穿梭,进行着各种宗教仪式性活动的实质,或许只不过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感。
日剧中主人公早上醒来,睡眼朦胧,便去佛龛前跪拜,并不是自己有多么地信仰佛教,而只是简单地缅怀下死去的亲人,顺便祈求保佑自己的平安罢了。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进行着各种有着宗教仪式感的活动,却还在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了。
所以说,日本人在新年排队去寺庙和神社参拜,与所谓的宗教信仰,或者说信仰,基本没什么关系,更别说什么所谓的暗示日本人“有信仰,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种话了。
当然这背后的背后,在暗示讽刺什么,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清楚。我也懒得去反驳这种段子般的妄自菲薄的言论了。
其实,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信,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