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桌子高度多少适宜,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2023-03-06 121阅读 0评论

茶道桌子高度多少适宜,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欢迎关注【懂茶帝】!

一个有水,一个没有水?很多人认为“干泡法”就是不用水泡,“湿泡法”就是用水泡,可是不用水怎么泡茶呢?可见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小懂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做一个界定,干泡法和湿泡法的区别,不在于“入水”,而是在于“出水”。像茶友“白色玫瑰”之所以理解错误,是误把两者的区别定在了“入水”,即冲泡环节上。

茶道桌子高度多少适宜,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实际上,干泡法和湿泡法的区别在于“出水”,指的是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废水的问题。但现在确实有一个趋势,就是干泡法逐渐地更受大家的欢迎。

除去日常泡茶时常备的茶具,判断干泡法和湿泡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茶具进行区分:

茶盂

茶盂是干泡法区别于湿泡法的一个典型茶具。因为干泡法的茶席需要保持干爽,这就需要一个容器来接纳废弃的茶水和茶渣。

茶盂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干泡法的茶席一般都要备有一个茶盂,用于盛放多余的茶汤和茶渣,温杯时候的热水也要倒在茶盂里。

▲干泡法茶席上的茶盂(左侧容器)

当然茶盂也是可以用其他容器替代的。比如水桶、垃圾桶等,只是相比与茶盂,这些容器少了些许美观,不能和茶席恰当搭配。

而茶盂可以是各种材料做成的,有瓷的、陶的、紫砂的、塑料的等等,能适应各种茶席风格。因此,茶盂还是干泡法茶席的标配。有些湿泡台上也配有茶盂,但主要是用来盛放品茗杯的。

不过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专门用来盛水和茶渣的茶渣桶,这个容器带有过滤网,可以实现茶渣和茶水的分离,有些做工也比较精致,是干泡法茶具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带滤网茶渣桶的构成

茶台(茶盘)

目前来说,湿泡法相比于干泡法,还是更为常见的。湿泡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是否有茶台或者茶盘。茶台和茶盘的作用,就是既可以作为支撑起各种茶具,作为泡茶、喝茶的平台,又可以直接接纳泡茶时的废水。

▲湿泡茶盘连接水管将水排出

茶台和茶盘本身在装置上就是盛水的容器,此外还配有出水孔,可以连接水管将废弃的茶水排出。这样就可以实现湿泡的泡茶方法,在湿泡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冲泡者直接将茶水倾倒在桌面上,所以整个茶桌看起来会是湿漉漉的。

孰优孰劣

干泡法和湿泡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干泡法之所以能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使用,是因为可以和茶席的布置进行搭配,非常的简单整洁,便于收拾。

干泡法茶席上垫着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台布,可以和各种材质的茶具相映成趣。还可以配合插花,让整个茶席清新素雅,别具风格。

▲干泡法茶席

而湿泡茶盘来源于潮汕工夫茶,因为需要淋壶,所以湿泡茶盘从一个小茶盘慢慢的发展成了方便、简单的湿泡茶盘、茶台。

习惯用紫砂壶的茶友,湿泡台可以提供干泡法无法做到的淋壶平台。虽然干泡法可以搭配壶承,但一不小心很容易弄湿茶席,那样反而影响其美观。

但整个茶桌茶水横流,茶盘虽形态各异,但大多略显笨重,相比之下美感略输,且不便于出行携带。

▲湿泡法茶台

现在喜欢干泡法的茶友,大多是因为其更具艺术的雅致,并且方便简洁。但不能说湿泡法就过时了,以上也说到两者各有优劣,湿泡法也有干泡法无法做到的有点。

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干泡法还是湿泡法,保持茶具的整洁以及合理的布置,才是对自己和客人最大的尊重,是让大家都能身心愉悦的不二法门。

如何做好关于茶道精神的传承?

谢谢邀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1]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的核心在于品

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对于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过茶道的最终理念一个“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么复杂,不变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为喜欢茶,所以爱上了茶道,茶之静,洗涤了灵魂。

茶席之美如何建立?

欢迎关注【懂茶帝】

看到题主的描述,就知道题主对茶道、茶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小懂就介绍一个茶席的“进阶技巧”:茶花。

切取青竹的洁净,装满清净的水,持有清净的心,插上清净的花。这是山藤宗山笔下的插花,极尽唯美。

在茶席上,插花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它可以创造出一种活泼的生机,因为除了主人和客人,花应该是唯一的生物了吧!

插花不是一道简单的摆设,而拥有特殊的生命意义。

通常将茶席(茶室)所插的花,称为茶花,并不是茶树上盛开的那朵茶花。在选择茶花时,意义会大于花的样子和价格,它会传达主人的心意,所以去喝茶时,万不要评价茶花的好坏,欣赏就好。

茶花的选择除了特殊意义、搭配茶席和表达主人心意,也可以选择各种时令的花卉来配合月份。

插花时,十二个月花卉的选择,与十二花神有关,不仅蕴含着韶光易逝,要珍惜每一刻的意义,也将花人格化,表达某种气节、操守。

正月茶花

梅花

梅花是文人、画家特别钟爱的花,一年之中最先开放的花朵,高洁傲骨,芬芳馥郁。被誉为"国魂"和"花魁",把它视为敢为天下先优秀品德的象征。

二月茶花

杏花

展叶前开放,花形与桃花和梅花相仿。杏花有变色的特点, 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

杏花的花神相传是杨贵妃,安禄山之乱平息后,玄宗欲移葬贵妃,但见马嵬坡下一杏花林,故后人以杨玉环为杏花花神。

三月茶花

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人心目中与世隔绝、安居乐业,没有祸乱的理想国就是桃花盛开的地方。皮日休在《桃花赋》中,赞扬桃花为"艳中之艳,华中之华",并以古代许多美人作比拟,使人见了桃花,犹如见到美人。

所以桃花常被作为吉祥美好、美满爱情的象征。

四月茶花

牡丹花

牡丹又名洛阳花、富贵花,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寓意繁荣富强,和平幸福。

五月茶花

石榴花

石榴枝梢生有短梗的红色小花,萼筒状、六裂,花瓣六枚。除了艳红色的花外还有粉色、纯白、杏黄等。

石榴有多子多福的意义,美丽的石榴花,象征着富贵、兴旺。

六月茶花

荷花

香、净、柔软的荷花,一亿四千五百年前就生长在中国,最晚在河姆渡文化的时代,就已开始被人利用在生活中。

周敦颐高度赞扬荷花品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荷花成为廉洁清正,不同流合污的道理规范的化身。

七月茶花

木槿花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它是韩国的国花,并称其为“无穷花”,日本人对木槿花也情有独钟,认为是代表夏天的花。

木槿花朝开暮落,但每一次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地开放。就像太阳不断地落下又升起,就像春去秋来四季轮转,生生不息。

八月茶花

桂花

桂花温暖的色泽,馨香远闻的气味,是茶人最喜爱的花。

清朝李渔曾赞叹:“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并且桂花名士般的气质也广受推崇。

九月茶花

菊花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也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欢。

十月茶花

兰花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

它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

十一月茶花

山茶花

古名海石榴。有玉茗花、耐冬或曼陀罗等别名。有单瓣、重瓣,花色繁多,粉红、大红、紫色、白色等。

既具有“唯有山茶殊耐久,独能深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牡丹之艳。

十二月茶花

水仙花

水仙花是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是农历过年时的应景名花。

由于水仙花生于水边,其姿态飘逸清雅,有若凌波仙子,所以人们以洛神为水仙花花神。

了解了十二月份所插的不同花,布置茶席时,一年选择花卉都有了方向。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只是一种方向。

以上内容由懂茶帝(公众号: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对吗?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崇尚的遵循之道,我想说这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

历代茶人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他们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哲们都强调的“道”是一个“大自然法则”,无法用言语去描绘,只能用心自己体会,“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始创于陆羽,兴盛于盛唐中期,那时候他们就把茶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了。

讲究细细品味,在喝茶的过程中,或独饮,或三五知己一起品茗,感受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对你人生的影响,真正感受到“和”,“谦”,“静”,“敬”,“美”的那种心境,让你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很好的感染的这么一个过程,我认为是你领悟茶道的一个过程,所以,你说的慢咂、细饮还是很符合茶道的这么个行为现象的,但是这并不能说就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还需要在品茶过程中去体会道法自然的精神理论,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为根本。不是说浓茶、慢咂、细饮就是茶道,这只是一个人的喝茶行为习惯。

当然,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根据茶文化界的专家们的归纳有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融、理、伦、健等等,但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静、和、雅。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可以很形象的说这是所有茶文化的典型特征,一袋宗师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论》中说,茶道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中华茶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精神的符号而广布海外,增益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惜茶爱人的茶道精神,中华茶道有望对治诸多现代文明病,为当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成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新贡献。

希望以上能给与您对茶道多点理解,感恩!

喝茶到底要买多少茶具呢?

我是一枚客家妹子。茶是从小伴随着长大的一种饮品,而且一直被灌输一种观念,女孩子要懂点茶文化,学点茶礼仪,能让姿态更优雅。因此对于茶,有种不可言传的亲切感和喜爱感。

茶的起源源自神农氏时代,陆羽的《茶经》就有一句:“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传说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就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先认识下茶的器具有哪些,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组合,也被称为茶道六君子。六君子指的是:茶筒、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

茶筒:是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针:疏通茶壶的内网,以保持水流畅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漏:便于将茶叶水倒入茶壶时用,以稳固茶壶。能有效过滤茶汤中残留的各种杂质,保存茶汤中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过过滤的茶汤会更加通透明亮。

茶夹:可将茶渣从壶中夹出,也用来夹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则:取茶时,用茶则从茶荷中取得茶叶,用茶则分三次将茶叶缓缓分入茶壶。

除了最基本的茶道六君子外,茶器具一般还包括:

一、公道杯

用公道杯分茶,每个茶杯分到的茶水一样多,以示一视同仁。它用来盛放茶汤,再把茶汤分倒各品茗杯中,使茶汤浓度相近、滋味一致,并起到沉淀茶渣的作用。杜牧诗言:「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现在看来,饮茶亦然。

公道杯也称茶海,有一个「海」字,言其有容大之心,如果客人多,可利用较大的茶海冲入两壶茶再平均分茶,人数少时,茶汤置于茶海中,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生苦涩。

二、随手泡

随手泡,也就是电动烧水壶。现在泡茶时最常用来烧水的用具。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煮水快。

三、盖碗

盖碗,也称三才碗。三才是: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

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最早使用盖碗的是四川成都,也叫盖碗茶文化。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四、闻香杯

闻香杯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品好茶,讲究一嗅二闻三品味。因为闻香杯只是用于闻香气,最好用瓷的材质。

使用方法是:第一、将炮制好的茶汤倒入闻香杯。第二、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第三、用手将闻香杯、品茗杯托起,迅速将闻香杯倒转,使闻香杯倒扣在品茗杯上,此时茶汤以倒入品茗杯中。第四、再将闻香杯竖直向上提起,使闻香杯杯口朝上。第五、双手搓动闻香杯,靠近鼻端闻香。

五、品茗杯

品茗杯,用于品茶及观赏茶的汤色的专用茶杯。故此品茗杯多为白瓷、紫砂或者玻璃所制。

所谓好茶配好杯。茶杯应保证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饮;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一般以瓷质品茗杯最为多见。观看茶汤真实的色泽,则宜选用白色内壁。

六、茶荷

茶荷经常用来欣赏干茶,观赏性很高。在用茶荷盛放茶叶时,泡茶者的手不能碰到茶荷的缺口部位,用手拿茶荷时,拇指和食指及中指捏住茶荷两侧。

七、杯垫

用于放置品茗杯,在茶礼仪中,一般主人放置好杯垫后,客人不应对杯垫进行移动,客人喝茶后放回杯垫,以方便主人再次斟茶使用。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无论如何忙碌,趁着明月,邀几个闺密,在自家喝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悠哉悠哉,何乐而不为。

--------------------------------------------------------------------------------------------------------------------------

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哦,持续不断输出干货,么么哒。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