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是什么意
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是什么意?
和敬清寂 [hé jìng qīng jì]“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如花在野什么意思?
“如花在野”是日本茶圣千利休“茶道七则”中的一则,意思是“花要插得像在原野中绽放一样”,因为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花朵才是最美的,这是用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敬畏,借而以此悟道。芸芸众生,我们每一个个体,何尝不是这茫茫沧海中一颗野生的植株,经历风雨洗礼,感受悲欢喜乐,在打击中蜕变,在伤痛中自我救赎,然后再重新出发,所以再普通的植株,也有动人的生命力,需要充满敬畏的过好这一生。欧洲的骑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何异同?
要真正了解这两种精神的异同,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骑士精神?什么又是武士道精神?两种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与我们而言,有何借鉴之处呢?下面我们分别详细说明:
一、什么是欧洲的骑士精神?
法国历史学家傅花萨曾说过:"如果上帝也有灵魂, 它在自己的时代里也是一个异常勇敢的骑士。”
中世纪时的欧洲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 他们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 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封地。他们是参加镇压农民起义, 或掠夺战争中级别最高的战斗人员,是以马代步驰骋于沙场的贵族。他们就是骑士阶层。
1、骑士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欧洲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 后来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但是完整的骑士制度到公元11世纪左右才形成。之后罗马天主教和统治者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把骑士阶层推向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战士的骁勇和基督教的神圣信仰开始结合,使骑士具备了一个新的身份:基督的卫士。 披上天主光辉的骑士成为深受崇拜与尊敬的人物。他们忠诚于统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义感召下乐于救助鳏寡老幼。这样,骑士脱离了蛮族和异教的背景,而被整合于基督教文化的社会结构中。
2、骑士精神的实质
骑士精神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同时它也积淀了欧洲远古民族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严格规范了骑士的思想和行为。其精神实质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信仰基督而又忠于领主;勇敢无畏而又诚实守信;尚武好战而又不失风度;尊崇女性而又追求爱情;行侠仗义且荣誉至上。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人们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到处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骑士是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基督教教义对骑士思想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忠于领主。领主给予骑士领地,骑士回报领主忠诚。这样,领主与骑士之间才能保持长久的关系,维护共同的利益。
骑士的另一种身份就是军人,在中世纪的欧洲,勇敢不仅是骑士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精神。勇敢是骑士荣誉感和高尚品格的集中体现,也是骑士精神的核心内容。骑士在十字军东征是所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令后人敬仰。因此,如果对某个骑士的勇敢进行怀疑,无疑是对其人格的最大诋毁和侮辱。
骑士是尚武好战的,驰骋战场不仅是其必须履行的军事封建义务, 而且也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中世纪的骑士既是军事艺术的体现者, 又是军事战略战术的谋划策动者。从古老的骑士文学中,人们就能感受到骑士对战争的狂热。但是骑士在尚武好战的同时又不失风度,他们会不吝啬钱财、慷慨解囊来接济穷人。
中国古代有侠义精神,中世纪西欧的骑士也有着行侠仗义的品质。骑士有着骑士的荣誉,不能违反自己的荣誉,他与道德一起被看做是比他们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骑士的荣誉观建立在他们的贵族地位之上,在中世纪,骑士认为自己拥有贵族血统,而贵族则往往将自已的身份挂靠到祖先的骑士身份上,从而出现了贵族与骑士身份相结合的现象,于是形成了一系列以荣誉、高贵、高尚为标签的贵族骑士荣誉观 。
3、骑士精神的影响
骑士精神在价值观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宗教信仰上。从军事角度上看,中世纪的骑士要驰骋战场履行军事封建义务, 他们是骑士城堡的保卫者。艰辛的作战需要顽强的精神来支撑。对当时的欧洲而言,骑士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军事价值。此外,在长期的征战中,他们需要宗教来寻求精神寄托、安定内心。基督教的适时出现让骑士精神被打上了信仰、慈善、谦卑等基督教义。骑士精神与基督教特征紧密相连,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重要影响。
骑士精神对欧洲文化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史诗、抒情诗、骑士传奇等文学作品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上。骑士精神影响着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 构筑了贵族文化氛围。骑士精神对欧洲人的民族性格、道德素养等影响甚大。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品格。
骑士精神不仅对中世纪的军事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在无形中影响着骑士文学的创作,骑士精神的八大美德被诗人作家们诉之于作,记载着骑士英勇作战事迹的故事被广为传扬。在今天,骑士精神已经演变成“绅士风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优雅,给人以彬彬有礼、富有教养的印象。它已然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礼仪规范。
二、什么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1、武士道的产生
从一个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崇拜往往可以发现其价值取向,而这种信仰与崇拜往往积淀为文化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的决定力量。
在《日本书记》及《古事记》中,伊奘诺尊用神剑斩杀火神柯遇突智,后来倭姬将神剑授予日本武尊,日本武尊用神剑东征平定虾夷地方,把神剑供奉在热田神宫。可见,刀剑既是杀人的工具,又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很明显,对刀剑及武力的膜拜折射出了日本民族的尚武传统,这便是武家文化产生的原始土壤。
2、武士道精神核心本质
早在公元八、九世纪,武士道便随着武士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武家文化拉开帷幕而初现端倪。关西军阀首领源赖朝集团战胜关东的平清盛集团,官拜“征夷大将军”,“1185年在镰仓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幕府,”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武士对大名(封建诸侯)及将军的效忠机制正式形成。武家政治孕育了武士道,武士道经历了平安主从道德、镰仓/室町武士道和德川武士道、近代武士道的发展轨迹,但“武士道”的称谓却是出现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是大名的家臣,精于弓马、骑射、刀术,效忠和服从主君,为主君征战沙场,攻城掠地。武士领取俸禄,为了报答主君的恩情,对主人忠心耿耿。武力社会的胜负由武士的向背决定,镰仓/室町和战国时代的武士道较之平安主从道德,给武士的礼遇越来越高。武士作为职业军人,是幕府统治的中坚,也是各政治派别极力争取的力量,拥有社会精英的政治地位;武士的道德规范自然成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的伦理观也极大的左右了社会标准体系,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伦理道德的核心。
3、武士道精神的特点
(1) 忠诚至上
“在武者之习中,主从意识居最重要的地位……以从者对主人忘我的献身精神为核心。”无论平安主从道德,还是各个时代的武士道,都把“忠”放在第一位,这是身为武士必须具有的美德,讲求对大名和将军绝对的忠诚和彻底的服从。武士为了自身和后代在武家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惜生命来效忠,“这是武者最大的本份。”为主君忠诚赴死的武士人人称颂,背叛主人、不忠的武士在社会上无立锥之地。
(2) 重名轻死
武士将名誉看得非常重要,如果面临名誉与生命的两难抉择,武士会毅然选择名誉。名誉不仅关系个人的得失,还关系到家族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在必要时刻,武士不惜牺牲性命保全名誉。武士“驱使于矢石之间,出身于生死之门”,因此“武士好禅”,武士修禅宗来凝聚精神,积蓄能量,置生死于度外,随时准备用生命的绝唱换取崇高的名誉。
(3)以武勇为本
武士们生活在杀人和被人杀的暴力世界,必须拥有高超的武艺才能生存。武士以战争为职业,以武勇为谋生技能和晋升途经,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家庭的贫富贵贱统统取决于武勇。武家社会极其推崇武功和勇力,剑豪宫本武藏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武士典范。刀作为武士之魂,刀不见血不算武士。所有这一切,决定了身为武士,必须武勇。
(4) 正直与礼仪
应仁、文明之乱时,一条兼良在《文明一统记》说:“神佛均说正直,所谓正直即直心……待他人以直心,即正直之政。””’但此处说的正直,主要是针对家臣武土须以正直之心侍奉主君。日本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武士、大名、将军层层效忠,这种体制对武士而言,要恪守本份,谨奉礼仪廉耻,报答主君恩德,以背叛不忠和逆上作乱为羞耻。
(5) 美化切腹死亡
武家社会的价值观视死亡为“光荣的解脱法”。切腹始于平安后期,在整个武家政治时期,几乎成为武士自杀的唯一方式。切腹的体位有立姿和坐姿的区别,方法上有一字腹、二字腹、三字腹和十字腹。楠木正成(1294—1336)与侍奉丰臣秀吉多年的日本茶道千家流始祖千利休(1522—1591)作为著名的武士典范,皆切腹而死。由于切腹是武士结束生命的方式,自然受到全民的推崇。江户时代旅居日本的西方人米特福德曾亲眼目睹武士泷善三郎的切腹过程,在他的游记里,形容自己对这种血淋淋的场面目瞪口呆,但他同时观察了在场日本人的反应,却是敬羡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切腹自杀以外,还有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甚至上百人。切腹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追求名誉,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人看来无尚光荣,是完美的升华。
武士道作为昔日武士的精神信仰和“大和民族之魂”,在日本法西斯军队里找到了用武之地。1890年,明治天皇发布的《教育敕谕》中,要求国民象武士一样“忠君爱国”,“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1912年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于明治天皇的下葬之日,为了对天皇“尽忠”,剖腹殉死。军国主义分子对其武士道“壮举”大加赞颂,奉其为明治“军神”。《军人敕谕》宜称:“武勇乃日本自古以来最尊贵的特色,身为日本人若无武勇,则愧对日本臣民。”武士道有两面性,对天皇和日本民族利益来说,是献身之道;对其它国家与民族来说,则是战争与屠杀之道。
三、两种精神与我们而言,有何借鉴之处呢?
在今天,骑士精神已经演变成“绅士风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优雅,给人以彬彬有礼、富有教养的印象。它已然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礼仪规范。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最初,日本武士道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我想中国人对于已经变质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并没有多少好感!
以上愚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喝茶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开始喝茶,其实觉得茶又涩又苦,浓茶甚至难以下咽,但是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或者是自己喜欢茶,想和茶“靠近”,于是乎在七大茶类之间摸爬滚打,寻找自己的口味和爱好。
第二阶段:有自己的偏好,开始喝单一茶类。刚开始学喝茶的人,就如同新生婴儿般,口味清淡寡味,追求茶香四溢,对茶汤滋味的要求比较低,可以说是能喝下茶但是品不出(品不来)。
第三阶段:在不断接触和学习下,对茶叶的优劣好坏有了自己的见解,开始真正地能“静下心”地来喝茶,口味变得刁钻,喝茶的档次越来越高,对茶的品质追求越来越好,遇到好茶会感恩,会激动,会分享,会怀念……
第四阶段:会慢慢看淡茶叶的本身,珍惜的是每一泡制茶人的辛苦付出与用心呵护,重在“心境”,茶友的选择,追求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看淡了这泡茶到底是五万还是三千,因为在茶叶的相伴下,与茶友们愉悦分享的时刻是无价的。
茶发明人?
关于茶的发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这三种说法的侧重点不一样,也代表了人类对茶认识的不同阶段。茶树本是从云南迁徙至江南、东南的一株植物,茶树一直都在,而茶叶的发明史其实是一片树叶的发明史。
神农说:
神农氏是中国传说发明各种农作物的皇帝。
传说神农氏有一个水晶肚,吃下去的东西看得到。在试吃的过程中不幸中毒,后发现茶可以解毒。
在这个传说中,人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远古先民是在不断地试吃中,把所吃的东西进行分类:一类是鲜美可口、补充营养的,包括蔬菜和五谷;另一类是并不怎么好吃、但可以治疗疾病的,包括中草药。
在古代,中国现民把茶归属于上天的恩赐万病之药。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而这边叶子恰好对所有的病都有一点效果,人民就认为它可治百病。
茶这种植物可以补充营养、可充饥,但是有点苦涩;虽有解毒的功效,但与中草药相比,疗效有限。所以茶既不是用来补充营养,又不是专门治疗疾病的植物,它是用来调节营养平衡的。
神农说强调的是茶的解毒功能即茶的药用价值。
达摩说:
达摩原是印度王子,它舍弃繁华入佛门,成为一代禅宗佛师。
达摩来到中国宣扬佛法,立志九年不眠,日夜修炼。它非常虔诚,认为经过这样的废寝忘食的修行就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
修行到第五年的时候,达摩身体有些困乏,一次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后十分懊恼,一气之下把自己的眼睛割了下来,扔到地上。地上竟长出了茶树,之后达摩犯困就会吃茶树叶,瞌睡就没有了。
在日本包括印度,都一度认为茶树是这么来的。且日本的茶,乃至日本的佛学都来自于中国。
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道。它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千利休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わび)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
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
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它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达摩说讲的是茶与禅学的联系,是人们熟悉的东方美学——禅茶一味,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达摩说强调的是茶可提神即茶的养生属性。
陆羽说:
758年,陆羽下了一本《茶经》,陆羽是茶的缔造者.
唐朝以前,茶的身份一直不明朗,喝茶的概念叶没有形成。茶因带有苦味,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会添加各种东西,例如:盐、胡椒、姜、桂皮等。
到了唐朝,喝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相反,把茶当作菜吃、当药用的现象少了。
这种状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唐代的以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的中医文明已经比较发达了,人们找到了更好的药物去代替茶。
陆羽在758年,写了一本著作《茶经》,这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茶才真正成为茶。茶字是陆羽定的,是对一片树叶的重新定义。
从此,茶被独立出来了,有了固定的程式,煎茶变成一种仪式性的形态。
陆羽最伟大的的地方在于,它把茶的饮用功能固定化了,把食用功能、药用功能弱化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