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日语讲解,为什么日语100
日本茶道文化日语讲解,为什么日语100?
中国文化是日本的文化养父,日本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确实有先进部分,但是中国汉字文化,对于日本假名文化,就永远是父亲般的存在和地位,日本民族还也根本不掩饰毫不怀疑,明确承认,唐朝时期,日本根本没有文字和姓名,日本从中国学习汉字文化到了日本,中国鉴真和尚三次东渡日本把中国的文化,佛教,建筑,司法,官僚管理体制,礼仪,诗歌,服装,茶道,唐手,武术,教会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这些优秀中国文化,日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所以顶礼膜拜,全面学习接受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国汉字彻底从零学起,日本人为了表示尊敬中国汉字,称中国汉字为真名,区分把简化的日本文字成为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我20年前在日本留学时,日本的教科书和教授,都是这样清楚描述的,日本文化很多经典著作,典故,都来自于中国的左转,汉书,论语,日本日常的成语,很多来自于中国的三国演义,对于中国的唐诗宋词,更是日本中学大学,必须学习内容,日本每年有汉字检验考试,4500多个汉字,考试合格者,日本大公司,会重点提拔晋升好工作,
日本音乐真的比华语音乐强那么多吗?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日本音乐和华语音乐之间,我无法回答具体差距有多少!但是差距是一定有的!
1.日本音乐可以算是亚洲一流的音乐 早在七八十年代就一直在发展 人家的音乐全部都是十分产业化的。(音乐提早发展)
2.我们国家的流行音乐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 而且当时几乎都是接收外来的音乐 根本没有好的原创音乐 都是拿别人的歌直接填中文词就唱 而且国内到现在对于版权意识都是极其淡薄
日本这方面比我们做的好得多 港台由于制度不同 所以当年的发展比我们的也快的多。(发展较晚 发展缓慢 版权意识不强)
3.虽然改革开放 但是我们国人当时的思想还是很封建的 你要知道连邓丽君那样的音乐都会被称为是“靡靡之音”,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机会能够发展。(早年思想封建 没有较大机会发展)
4.日本乐坛与华语乐坛的所谓巨星都没欧美乐坛的普通歌手在世界的知名度大。主要是因为人家的音乐发展的比我们快的多得多得多得多,而且人家的主流媒体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非欧美歌手把登上时代周刊,Billboard这些作为荣誉呢?(缺乏能够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名声在外的主流媒体)
5.国内很多人都太过崇洋媚外。一个结石姐来中国参加比赛,参加了个歌手就让很多人都惊讶的跟什么似的(当然这样的歌手愿意来中国参加比赛的确也是值得惊讶的),但是你要知道,结石姐在美国甚至在英国,都只能算是二三线歌手。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确拥有出色的演唱实力,但是一个连在外国比赛获得冠军后自己本国媒体都极少报道的歌手来说,地位由此可见。而且我们国内除了周杰伦,陈冠希外,真的极少数看到有歌手在一次又一次强调中文歌的厉害之处,并且在努力的为华语乐坛做贡献的(缺乏民族自信)
6.国内环境实在难以培养得出一个或几个有实力的起码在国际社会有点知名度的歌手。唱片公司也难捧新人,因为要捧红一个新人的人力物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做歌手这种很难赚钱的职业(现在指望卖实体唱片赚钱已经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很多歌手都选择转为数字专辑或者开演唱会来赚钱,可是没有名气,你怎么可能卖的动这些)。有钱的资本家们都是冲着小鲜肉去的,只要你有颜,哪怕你唱的再难听,再低俗,经纪公司以及所有的粉丝都会为你美其名曰“低沉”,“发挥不好”,“有磁性”和“苏音”等等等等,正因为音乐难有市场,所以你看现在火的那些个差不多都是演员,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全能艺人”。(音乐被资本控制)
7.我们国内也不是没有在国际上知名的歌手,就好比以邓丽君为首的:张惠妹,王菲,张学友,张国荣,周杰伦等(其实几乎就这几位了)。你看这里面除了周杰伦,哪个出道没过二十年的。有点知名度的都是早些年太过成功积累下来的,他们的巅峰时期都是其他歌手难以企及的高度。可是这些,放在国际市场来看,都是小巫见大巫。(华语歌手知名度难以打开)
8.日本的唱片市场可以说算是亚洲第一了,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唱片市场萎缩严重,但日本的实体唱片依旧很有市场。例如安室奈美惠最后一张专辑《Finally》首周卖出过百万,目前已突破两百万,位居2017全球女歌手唱片销量第二(超越粉妈,仅此于霉霉)。而华语乐坛除了早些年有较大市场外,进入二十一世纪00年代中后期后就没有几张专辑卖过百万张。作为最大的内地市场,盗版猖獗,虽然这几年也有正版销路,卖的也不错,但是主要的还是台湾以及香港市场。港台都有专门的数据统计以及年销榜单,也发展了很多年,各排行榜也都是厮杀激烈,虽然卖的不多,但起码也有一个所谓的市场在,但是差距就显现。(日本唱片市场与中国唱片市场规模差距过大)
9.我们国内除了台湾金曲奖,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公平公正的权威音乐奖项。近几年内地还出了一个CMA才有点好的势头,但终归影响力不够。而且一个权威的音乐榜单都没有,为什么台湾的流行音乐走在我们前面,就是因为人家的音乐环境很好,虽说每年都会被诟病本土保护,但总归还是十分权威。大环境取决了音乐的发展趋势,销售有五大金榜、佳佳唱片等榜单,都是购买后直接统计。而音乐榜单有hito、kkbox等,而且还有年榜,周榜。而反观日本呢,人家有Tower Records销售人气榜,oricon日本公信榜等,还有唱片大赏,MTV音乐大赏等,欧美走在我们前面也是因为人家版权意识强,权威的音乐奖项比之国内要多得多。单美国就有格莱美 全美 公告牌三大音乐奖项,榜单也有billboard这种做了几十年的,还有iTunes什么的。别的国家也有全英音乐奖,水星音乐奖,朱诺奖,MAMA等等。(缺乏公正可鼓舞行业进步的权威音乐奖项,大环境恶劣)
10.最致命的 就是音乐类型。人家玩了几十年的R&B,一个陶喆或者谁唱了类似的歌曲就立刻被封为“R&B教父”。且不说陶喆担不担得起这个名号,就是那怕他被如此赞誉,依旧难以跻身一线。人家在玩创新,甚至是为种族做贡献,华语乐坛还依旧沉浸在男欢女爱的苦情芭乐里,一首《体面》就能霸占各大榜单长达几十周,怎不引人唏嘘。(不是说华语乐坛没人创新,只是很少。哪怕是像周杰伦这样曾经先驱者如今居然还能写出像《连名带姓》这样放在十年前都不为过的曲子,你说怎能不令人失望。)(音乐形态和主流内容长久不变,且落后于世)
为什么日本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
日本对中国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中国的一切。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至于具体原因,应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是古代日本对中国感兴趣是基于“以华为师”的主导思想,另一个是现代日本对中国感兴趣则是基于他们欲时时解剖中国的一种复杂心理。下面就笔者所认识到的分别做一下说明。
因古代日本最先接触到的文明即为中华文明,那时候日本真的就如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值得庆幸的是,它的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强大的文明古国存在,于是,借汉代以前的稻作、铁器等传入日本,日本终于有了一个飞跃,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到汉末三国时期的邪马台国卑弥乎朝魏受封“亲魏倭王”,日本与中国开始有了官方互动,日本人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接下来日本即当时的倭国开始了发展。
300多年后,感觉良好的日本联合朝鲜半岛的百济与大唐、新罗联军在白村江正式第一次开始武力比划起来。正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了日本宝宝一大跳,明白了啥叫差距的日本至此蛰伏下来,而且是蛰伏1000多年养精蓄锐,直到感觉有了和中国再次比划的资本后才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众所周知,日本终于如愿以偿扳倒了老师,不过这是后话了。
认识到了自己与唐朝的差距后,天性崇拜强者的日本马上又开始谦卑的全面向唐朝学习,派了很多官员、留学生、和尚来大唐学习。无论是文化、制度、工艺甚至行政区划等等,有啥学啥,而且学以致用,所以就连当时他们的首都建造都直接照葫芦画瓢了,包括文字也选择了汉字和以汉字为基础的衍生出来的平、片假名。等等、等等。这一学就到了明治维新,日本找到了新老师,于是放下包袱打败了前任老师,自此,彻底不再学习中国了。
其实,确切地说,早在唐末日本觉得中国已没啥好学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派使来华学习了,非但如此,在宋朝时,日本已经开始扛着经过改良的学自我们的“唐刀”来大宋门前耍大刀了。 接下来的元明清,除了对明朝日本尚存一点敬意以外,至于蛮夷统治下的元清时代,日本基本就没把他们当作过正统的中华统治者。即使在明朝,不可一世的丰臣秀吉还要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并意欲建都中国呢!这就算是古代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史吧,也算是日本古代对中国古代之研究。
而到了近现代,尤其是现代日本对中国感兴趣的是正如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讲的那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有如此真切的认识”。是的,正是这样,也正如今天我们去日本最普通的书店去看到的那样,关于中国的书籍,无论是原作、翻译还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论述,在书架上可谓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包您惊诧,有时,那种惊诧度都仿佛我们已经被日本剥光了一样,尤其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看到一本在中国也绝对称得上是冷门书籍的时候。这就是今天的日本、日本人对我们的兴趣所在。
至于中国对日本的历史不感兴趣,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论》中同样有过论述:“中国人对于日本,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的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 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时至今时,我们可以悲哀的告诉泉下的戴老先生的是,这种一副大国心态,一副依然老师的心态,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理智、冷静的看待日本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能冷静理智实事求是的对待日本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一批致力于研究日本的国内学者、专家和旅日学者、作家们出版、翻译了大批的关于日本的著作,使得国内的书店里日本方面的书籍有了很可观的数量,图书馆关于日本的藏书也是越来越丰富。唯愿这种势头不减,发展下去,最终达到也能让国人像戴老先生说的日本人研究我们那样,把日本、日本人也解剖他个万八千遍,当然不是为了出气,是为了更加知我们这位所谓的一衣带水的近邻之“彼”,以期能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
日本有哪些不好的风俗?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和饭店一般没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间。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民风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其来自于唐朝文化。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文化
语言
日本宪法并未规定法定语言,所以日语并非官方语言。日语 五十音图
但是实际上日语是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实际上的官方语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通日语,现行的公用语言称为标准语(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语(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户山手地区(今东京中心一带)的中流阶层方言为基础。在17世纪前,京都作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当地的语言曾经是日本的标准语言。但是自从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江户(即今天的东京)的语言便成为日本的标准语。
民风
文化活动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也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现代,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日本茶道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17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起源于中国。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日本和服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8世纪至9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汉服的很多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剑道是指从武士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比赛者按照严格的规则,身着专用防护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对方的头、躯体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合气道是日本一种以巧制胜的武术。
饮食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而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及肉质鲜嫩的炸虾,日本的主菜是鱼。“生鱼片”、“寿司”则是唐代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良,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并且选用的鱼类都是健康的海鱼。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
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酒水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设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哪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自己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和日本姑娘结婚之后的生活是什么体验?
历史上日本女性的确以对丈夫千依百顺温柔贤惠闻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推行义务教育时就曾明确指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目的上是不同的:男孩子上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服务大众;女孩子上学是为了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从而让男性能在没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明治政府为贯彻这种理念就把茶道、花道、手工以及各种家务活都列入到女生的学习课程中,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都是科班出身的家庭主妇。
然而如果你对日本女性的角色定位认知如果还停留在这种在家相夫教子的全职家庭主妇印象可就out了。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由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中江兆民等人率领的使节团访问欧美各国。与使团随行的还有日本派往欧美各国的留学生(这其中就有五名女团员)。五名女团员中最年轻的津田梅子学成归国后创办了女子义塾大学。这是日本第一所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学校。身处时代转折关口的津田梅子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历史人物。
津田梅子将全副心力都奉献于女子高等教育,然而她对当时社会上逐渐开始兴趣的女权运动却持反对态度:尽管她认为女性应当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她认为女性受教育重在提升个人修养。她并不认为女性应当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参与社会活动。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津田梅子心中依然是根深蒂固。不过当时另外一些女性解放运动人士则比她走得更远。明治政府曾要求昔日的武士们把传统的发髻改成西式的发型。
谁知社会上一些活跃的女性们站出来要求:既然男人能改换发型,那么女人自然也能改换。当时一些日本女性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要求成员一律留短发,从而以清新爽洁不紧绷的形象示人。明治政府得知此事后立即对此予以取缔,之后又颁布了禁止女性剪发的法令。政府对女性的歧视引发了一些女权运动人士的抗议:这一时期日本全国范围内陆续诞生了一些呼吁男女平等的团体组织。这一时期日本最著名的女权运动人士是岸田俊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列强,以致于连自己的发型服饰都进行了变更,然而却唯独在一夫一妻制这个问题上并没立即效仿。岸田俊子就到处发表演讲要求废除男性可以纳妾的传统婚姻制度,后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都聚集到了岸田俊子。这些人家务也不干了,孩子也不带了,整天跑去听岸田的演讲。那时的岸田成为了一大群家庭主妇的偶像,也成为了当时的日本男性最痛恨的人。在岸田等人的争取下日本最终还是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女性已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可以自由出入一些夜店等公共场所,也可以和绅士们搭讪、喝酒,甚至还有一些女性开始进入政府担任一些职务。不过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一些开风气之先的上流社会女性身上。直到二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依然过着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日本女性直到战后的1945年12月17日才破天荒地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从此日本女性可以与日本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
二战后日本女性不仅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在经济地位上也逐渐有了显著的提高: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战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从事各种工作。到了1973年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日本已婚女性是专职主妇,然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已减少到19%。日本社会的主流观念也由过去那种认为女性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思维向包容女性独立意识转变:1973年35%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婚后应当专注于家庭,到了2008年这一数据减少到了12%。
1973年42%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照顾家庭。包括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山口百惠也在婚后完全放弃了个人事业。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她就过得不幸福,因为这毕竟是她自己的选择。不过当时的日本社会对女性在成家后继续在外抛头露面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的确是偏低的。然而如今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早已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1973年只有20%是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还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然而到了2008年一半左右的日本人都认为女性在成家后是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的。
1973年只有50%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然而2008年有86%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仍是“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长。高学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配偶有高深的资历;高收入是为了确保婚后的物质生活有保障;高身长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在身高上看着更顺眼。这三条标准中高身长是身材颜值方面的要求,而高学历和高收入实际上都是要求配偶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所谓日本女性的温柔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形成的:长期以来日本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缺乏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更多只是男性的附属物。那时的日本女性在婚后就一门心思忙着照顾家庭:对丈夫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即使丈夫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通常也都会迁就了事。不过这种现象如今正逐渐成为历史。目前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已由“三高”悄然转变为“三强”:做家务能力强、生存能力强、体质健康强壮。
日本女性在择偶观上对房、车之类的物质化的东西要求相对不是太高。请注意是相对不太高,但这不代表她们不要求经济物质条件。事实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男性女性在择偶时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要求的,只不过日本女性在择偶时对经济物质条件这块没太多的硬性要求,只要觉得还过得去就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也不存在天价彩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日本夫妻是租房住的。相比之下日本女性对男性做家务的能力、生存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会更多。
以前日本女性无论在婆家做多少家务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有了独立自主意识后家务就成了需要夫妻分摊的事。如今专职家庭主妇早已不再是日本女性所追求的目标了。有了自主独立意识的日本女性甚至已开始反过来要求丈夫应当如何如何。日本女性对丈夫在社会上交际应酬的能力比较看重——这被她们视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丈夫在外面交际应酬活动多会让妻子觉得有面子。
一些日本男性甚至因此不敢在下班后直接回家。在中国如果丈夫回家晚了可能会被妻子清算盘问干啥去了;在日本如果丈夫回家早了会被妻子埋怨:“你这么早回来会让我没面子的”。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回家晚证明受公司器重,所以需要经常加班应酬;回家早则说明此人在公司无事可做。这种偏见导致一些日本男性下班后哪怕在外闲逛也要拖晚一些回家。所以真正了解日本男性的婚姻生活后也许并不会觉得他们真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一样对丈夫是有所要求的。
当然如今的日本也依然还有一些专职家庭主妇。尽管这种现象在日本已越来越罕见,不过在有些地区也的确依然客观存在。那么这些家庭主妇是不是不会要求丈夫这这那那的呢?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家庭主妇所谓的“温柔贤惠”是建立在不工作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家庭主妇的确会任劳任怨承担一切家务,也不会对丈夫在外的交际应酬有太多要求,然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她们不会帮丈夫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一前提下她们只需要料理好家务即可。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太太只需要在丈夫下班之后嘘寒问暖就可以了。这种家庭的女人在婚后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丈夫、孩子照顾好,剩下的也就是做做家务、化妆逛街之类的。在这种家庭中男人的生活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因为他必须用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即使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丈夫也是不敢轻易得罪妻子的:这种家庭的男性通常都是不会做家务的,所以一旦离开老婆可能连饱饭都吃不上。这种家庭的男士如果和妻子吵架了,那么可就不知道第二天妻子会给自己准备什么食物了。
在日本甚至出现了一个专属名词——复仇便当(恶妻便当)。所谓复仇便当就是妻子在吵架后为报复丈夫而恶意制作的包含愤怒和怨恨的便当。由此可见所谓日本女性的温柔更多只是我们长期囿于传统观念而形成的定势思维。事物永远都是发展变化的:日本这个国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日本女性的思维观念也是在悄然变化的。事实上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一样都有温柔的和不温柔的。盲目认定某个国家的女性都是温柔娴淑的贤妻良母只是一种固定思维下贴标签的行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