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动作,中餐餐桌上茶壶如何摆放

2023-02-15 154阅读 0评论

茶道礼仪动作,中餐餐桌上茶壶如何摆放?

摆放功夫茶具时,茶壶和茶杯要有序,遵循平衡的原则,避免有遮挡。倘若有遮挡,则要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序摆放,把低矮的功夫茶具如茶杯摆到客人的面前。在茶道礼仪上来说,如果把高的茶具摆到客人面前,不仅有失待客之道,同时也会造成客人拿东西的不便。

品茶有什么讲究?

道,一阴爻,一阳爻,自,走四部份组成。

茶道礼仪动作,中餐餐桌上茶壶如何摆放

阳为天,乾卦,君子健,自强不息。

阴为地,坤卦,地势坤,厚德载物。

清华以此为校训,告诫学子要在天地之间自已走路。

黄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皇帝下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号只是:“替天行道”。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儿子,喝了几口茶汤,竟厚颜无耻自诩为:道。

让一盏茶汤的汤花在手中变幻无穷(如图)。你不会讲究就站一旁去,练上十年再出来胡说八道。

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一入茶门深似海。

想当年,粗糙软萌的我一心想学茶的初衷,仅仅是想将一枚女汉子变成女神而已。

经过在茶乡之地的多年洗礼,终于彻头彻尾变成了一枚——安静的女汉子……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你没看错,是安静的……女汉子。

茶艺师啊,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

起初想要学茶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扮端庄古典、举止优雅的美女茶艺师,在茶台前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人心,举手投足皆是风景。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泡茶时的举止不能浮夸和太女汉子,所以首先要练习站、坐、行。

站军姿大家应该有印象,练习站姿还是简单的,像空姐那样头顶书嘴咬筷子倒是不用的,但是!手势要练习千百遍,依照古人的礼仪,双手交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腹前、掌心放空,手和小腹的位置要一拳为距,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从肩膀到手腕的胳膊的幅度也要有曲线有轮廓,要优美。这只是站姿要求的手势摆放。

泡茶前要先站直,鞠躬(正常是颔首礼,日常一般不用),茶艺动作里只有10秒钟不到的站姿,练习手势时我都要怀疑人生了。结果坐姿时,我更泪流满面……坐下后,上体应自然挺直、挺胸,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肩平整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茶桌桌沿,一坐基本半天,耳听八方眼观四方……

姿势到位了之后就开始练习泡茶了。

对于任何一名茶艺师来说,学茶艺最大的一个槛,就是烫!以前烫多了经常会露出狰狞的模样,现在一般都是烫在手里,选择在心底默默流泪……学习茶艺初期最开始练手法的时候都是用冷水操练的,然后用开水不放茶叶,最后来就开始练习茶叶。我刚开始学用凉水练了多少遍啊,真正用开水开始泡茶的时候还是砸了好多个盖碗、好多个公道杯……还好黎叔这里的茶具够多。

具体说到泡茶的姿势那就很多了,茶艺表演什么的,我至今只在考试的时候表演过一次,平时喝茶那么个泡法,实在太虐心了,正常我泡大红袍,重点是泡出来好喝就行。

茶艺师从很早的时候就被贴上了表演者的身份,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茶艺师的形象气质都不能差,也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战斗力。从16年的全国茶艺大赛开始,茶汤质量在茶艺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于是真正的茶艺师,除了在动作方面要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泡出一泡好茶。

而要泡好一杯茶,要学习的东西绝对不会少,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而茶艺师则为承接者。

与其被称为茶艺师,自身其实更喜欢“泡茶师”这个名称,总觉得“艺”在茶这个字里多了份花俏,而泡茶师更像是专注于泡好茶的一类人,所做的一切只为事茶。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龙门镖局》中有一集大家抢夺一棵茶树,茶树主人视若珍宝的原因:"当我品尝时,好像看到了那茶树的一生,从生长到消亡……"那一刻我好像懂得了,为何几千年来,茶,深深埋藏在人们心中,源远流长……

茶,从古至今,一直呈现出不同文化传承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了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

虽然日本的茶道我一直都很不喜欢,但是他们对于茶道的精神是我们作为泡茶人应该要去学习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全世界备受推崇,里面的浮躁文字写的很是浮夸,但是有些话我是承认的,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我对事茶的含义是:莫负好时光,款款待四季,日日是好日。

行走一世,记录生命的办法很多,但是事茶,是其中最美的一种。这是财富、地位、权力等等世俗功名都无法妨碍你的地方,是自己心田的一片世界。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里说:“学茶是一条没有终点、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而我觉得是“从来佳人泡佳茗”,从来,一杯最好的茶,都是要有事茶心的泡茶师来泡的。

做一个茶艺师,是学无止境的。

也很庆幸,学茶的日子以茶为师,通过茶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如何成为一名傲娇的新时代茶艺教师?

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一名好的茶艺讲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专业的学习和不断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新时代茶艺讲师需要具备综合的素养。涵盖茶艺、审评、美学、礼仪、心理、摄影、演讲、课件、茶会等等。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茶艺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得具备综合的素养才行。

让爱茶人士共同探讨一下?

汉语中的单词的意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意蕴十分丰富, 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 在《辞海》中就列了15 种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行的途径, 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 还代表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也可以说“道”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还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人生观, 并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自已的一种宗教---道教。

“茶道”一词也一样, 它既可以指茶的采造煮饮的方法和技艺, 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的思想、理念及宗教性观念, 这里的“道”即茶事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所以,“茶道”,茶中之道, 既是法规,又是理念。

“茶道”一词在我们所见的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相关的记载还见于唐·刘贞亮概括的茶之“十德” : “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在释皎然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中也有此说: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需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言, 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与被后世称为“茶圣” 、“茶神” 的陆羽(鸿渐)有密切关系。

陆羽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 , 幼时即被龙盖寺(后改称西塔寺) 的智积禅师收养, 在寺中长大。

《全唐文·陆文学自传》: “始三岁, 载露, 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他自幼好学, 为积公煮茗, 但他不愿阪依佛门, 十一岁即逃出寺院, 去学演戏, 受到当时被贬到竟陵当太守的李齐物的赏识, 李齐物介绍陆羽去天门西北火门山的邹夫子处求学。

此后, 陆羽四处游历, 曾到过鄂、赣、皖、苏、浙的茶区, 最后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若溪结庐隐居。其间结交了皎然、李治、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僧高士,于765年根据32 州、郡的实地考察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初稿。

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陆羽《茶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说, 由于陆羽的功绩, 在唐代,中国茶道已经基本形成。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 这决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 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饮茶的方式在唐代逐渐由药饮和粗放式煮饮发展成为细煎慢吸的品饮, 发展演进为艺术化、哲理化的茶艺、茶道。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时以茶解毒至秦汉和魏晋时期基本上是茶的药用和粗放煮饮时期, 但那时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了茶的本性。《神农本草》: “茶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梁代·陶弘景《杂志》: “苦茶轻身换骨” 。

诸如此类的记载还很多, 多涉及身体与精神两方面, 这些对茶性的认识为茶后来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宗教中的用途奠定了基础。茶文化在唐代的大发展, 陆羽的贡献功不可没。

陆羽(733---804年) 生活的中唐时期(唐玄宗开元21年至唐德宗贞元20年),正是饮茶之风由南至北大为盛行的时期。陆羽的《茶经》系统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 包括茶的采造煮饮方法和技艺, 其中着重阐述了煮茶和饮茶的要求和方法、用具等等。《茶经》既是对唐以前茶事的总结, 又包含了陆羽对茶煮饮方法的革新与完善,可以说是陆羽在对以前茶事的总结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汇贯通的基础上, 综合创造了中国的茶道。

说到茶道, 包括茶道思想、茶道程式、茶道规则、茶道用具等几个方面。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这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因素在唐代已经基本定型。

下面仅以陆羽的《茶经》为例概略地加以叙述。

首先探讨陆羽《茶经》中所反映的中国茶道的思想。

《茶经·一之源》: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强调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旨在正雅精俭, 把茶当作养廉和励志、雅志的手段。

“精行俭德” 即为陆羽的茶道思想。

《茶经·五之煮》中又说“茶性俭, 不宜广, 广则其味黯淡”。

唐朝另一著名茶人卢仝流芳百世的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诗)中也有赞茶“至精至好且不奢” 的诗句, “不奢” 即“俭” 。

刘贞亮的“茶十德” 中也强调“行道” 、“雅志” , 这些也正是中国茶道的基本思想。

历代茶人也大多崇尚俭朴, 以茶来养廉, 陆羽在《茶经· 七之事》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的一系列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养廉、以茶示俭的事例。

如齐国的布衣宰相晏婴“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 茗茶而已”。

又如陆羽称之为远祖的吴兴太守陆纳, 陆纳用来招待卫将军谢安的只有茶和果品, 陆纳的侄子陆椒私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 谢安走后, “陆纳杖责陆椒四十板” , 因为陆纳认为陆椒玷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

还有引自《晋书》的记载: “桓温为扬州牧,性俭, 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

用茶来显廉示俭的例子还有: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 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

生活俭朴一直是中国人盛誉的美德之一, 这正和茶的本性相契合, 所以茶从一种普通的植物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凝聚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重大的主题都在茶文化中有所反映。

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这些名人轶事也正是他自己的茶道思想产生的土壤和基础。“俭” 是陆羽茶道的基本思想。他创制的茶道用具也大倡俭朴, 如制“鍑”(锅)“用银为之至洁, 但涉于侈丽” , 所以“卒归于铁也” 。

陆羽《茶经》对中国茶道的程式, 规则和用具作了统一规范。

《茶经》专列一节论述茶之器。

道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是无形的, 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的, 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

《茶经·四之器》对24 种煮饮茶器具的设计制造, 炙茶、煮茶火候的掌握,对水源的选择, 特别是煮茶过程中对水沸的处理以及对沸水面上茶的沫、饽、花的培育和酌茶分配、饮茶要领等等技艺,都有非常细致而具体的描述。

唐·皮日休评论说: “茶事, 竟陵子季疵言之详矣。…… 季疵以前, 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 与夫渝蔬而吸者无异也。…… 季疵始为《经》三卷, 由是分其源, 制其具, 教其造, 设其器, 命其煮。”

《茶经·六之饮》总结了从采茶到饮茶整个过程中九个较难掌握的关键及各个关节须禁忌的事。即陆羽所谓的“茶有‘九难’ : 一曰造, 二曰别, 三曰器, 四曰火, 五曰水, 六曰炙, 七曰末, 八曰煮, 九曰饮。”

陆羽认为, 在有云的天气采摘茶叶, 入夜后才焙炙, 这是不正确的制茶法。嚼尝茶叶的味道, 嗅其香味, 此非鉴定茶叶好坏的好方法。有腥味的鼎甑, 不是好的茶器。树脂多的柴薪或厨房用的木炭, 不是好的燃料。急流或静止之水, 水质欠佳。茶外层已炙好而内部仍是生的, 不算会炙茶。末茶呈绿色或青白色的,不是上品。手法生硬搅动急速, 这不是煮茶的方法。夏天饮茶, 冬天不喝, 无法知道茶味。

这“茶之九难” 应该算是陆羽总结归纳了前人的经验而制定的茶道规则。

陆羽在此还指出了待客饮茶的分配办法。在《茶经·九之略》中陆羽阐述了在深山、野寺、泉涧边、岩洞里等特殊环境下, 茶的煮饮过程中可以省略的一些程序和器具, 但同时指出: “但城邑之中, 王公之门, 二十四器阔一, 则茶废矣! ”

茶道自有其程式及用具的规则,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唐代社会已具备了中国茶道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积累。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帝国时期已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唐朝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国势强盛, 经济繁荣, 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学术思想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格局, 多种来源多种流派的文化在此进入文化上的综合创造时期。文化的融汇激发理论上的重新思考、融合、深化和提高。

唐朝前期的社会大发展是全方位的, 其经济繁荣也是全面的,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各个方面。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交通的发展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唐代的茶业( 包括制茶业和茶叶商业) 也十分发达。唐时的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地增多, 《茶经·八之出》记载了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 州, 分为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岭南、黔中、江南等几大茶区。可以说是产量颇大, 且名茶不胜枚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茶自江淮而来, 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唐·李肇《国史补》: “风俗贵茶, 茶之名品益出。” 这时饮茶也逐渐普及而形成风气, 《茶经·六之饮》中也说“茶之为饮, ……傍时浸俗,盛于国朝, 两都并荆、渝间, 以为比屋之饮。”

这些都为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茶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还有着丰厚的思想渊源。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陆羽创立中国茶道的总格局, 实际上是儒、释、道诸家思想的合流和对其的综合创造。随着隋唐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建立, 文化上表现为各种文化兼容并包、交融发展, 即不仅尊崇儒学, 而且佛、道并重。因此, 在陆羽的茶道思想中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时代特点。

陆羽创立的中国茶道中包含了儒、道、佛的思想精神, 这一点在《茶经》中有诸多反映。

在茶道的形式和用具上, 陆羽借鉴了儒家经典《周易》的思想。他所制的器具, “风炉以铜铁铸之, 如古鼎形。厚三分, 缘阔九分, 令六分虚中, 致其坛漫。” 此即利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定其尺寸、外形。

风炉一足上铸有“ 坎上巽下离于中” 的铭文, 坎、巽、离都是《周易》中八卦的卦名, 坎(三) 为水, 巽(二) 为风, 离(三) 为火。陆羽还将这三卦及代表这三卦的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因其“‘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 风能兴火, 火能熟水, 故备其三卦焉。”

五行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理想, 陆羽把它引入茶道之中, 认为水、火、风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

风炉另一足上铸的“体均五行祛百疾” 也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 观念的反映。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调和, 从而可以达到“祛百疾” 的养生目的。阴阳五行观也是中国道家的基本观念范畴。

第三足的铭文“圣唐灭胡明年铸” 本来是起纪年作用的, 但从陆羽对所处的唐代誉之为“圣唐” 、对平定安史之乱的盛赞也可以看出其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表达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陆羽创造的“鍑”(锅) 也特意“方其耳以令正也; 广其缘以务远也; 长其脐以守中也” 。这“令正” 、“务远” 、“守中” 的思想也正是儒家的治国之理。

在中国茶文化中, 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中国儒、道两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实际状况。中国的士大夫和文人阶层, 大多推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既主张积极入世, 又不反对退隐、避世。

在中国茶道思想中, 十分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顺乎自然的精神,这也是道家思想在茶道中的反映。在道家看来,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 又是养生的媒介, 还是可借助用于修道成仙的灵物。

陆羽创立中国茶道的基本技艺也十分推崇自然之美, “六之饮” 中陆羽慨叹“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五之煮” 中详细描绘了煮茶时沫饽的变化之美“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诸, 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 有浮云鳞然。其沫者, 以滓煮之, 及沸, 则重华累沫, 蟠蟠然若积雪耳。” 茶之情趣与自然之美的神韵相合, 也一直为中国的茶人们所看重, 于是才有松下煮茶和煎雪品茗的雅趣, 在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才有山寺野泉物我合一的意境。

这样的诗句在唐代茶诗中不胜枚举。

唐·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 看煮松上雪。”

唐·钱起的“竹下忘言对紫笋,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代僧人灵一的“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唐·皇甫曾的“幽期山寺远, 野饮石泉清。”

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的一个关键成因与佛教中的禅宗在唐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唐代初期至中叶, 佛教发生了一个重大改革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派, 这就是“禅宗” 。

“禅” 是从印度的 “禅那” 一词转化而来, 指的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宗认为, 自己接受了释迦牟尼的直接的秘密的传授, 是“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的心传, 它的根据就是人自己的“本心” 。照禅宗的说法, 释迦牟尼的这种秘密传授, 称为“密意” 或“心法” , 在印度经过27 代的传授, 到梁武帝时经达摩传到中国, 又经过5代传给慧能(638一713年)。

禅宗一派经慧能的发扬光大进而逐渐取代了其它宗派, “禅” 在中国成为了佛教的别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禅宗是汉化了的佛教或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它既不象小乘佛教那样宣传出世迷信, 也没有大乘佛教那样多纯粹的哲学思辨, 而是多了一些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 偏重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 所谓“参禅悟道” , 重视“顿悟” , 主张佛在“心内” 、内心清静空无便是佛。

从上可知, 由于禅宗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 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清静无为等思想都有相通之处, 并且免去了许多清规戒律, 比较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禅宗在唐代发展很快, 僧人行遍天下。而茶的平和、益思、去魔祛邪、淡泊去欲、令人清醒不眠等品性又正与禅宗相通, 所以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期间,寺院饮茶之风也大盛, 南方名刹大多建于名山之上, 江南名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大都适宜种茶, 我国的许多名茶最早就是寺庙茶或由此发展而来的。在古刹禅寺中, 还常备有“寺院茶” , 并且以最好的茶叶用来供佛。

据《蛮匝志》记载, 觉林寺的僧侣“待客以惊雷(中等茶), 自奉以营带草(下等茶), 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 最下以自奉也。” 寺院还多按佛祖规制, 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总之, “茶禅一味” 是有所体现的。

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所说: “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大兴禅教。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

以上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唐代中国茶道形成的影响,可以说,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

陆羽一生勤读古籍, 精研佛、道经典, 学识广博, 喜交良友, 其中不乏名儒、高僧和道士。这些也是陆羽确立中国茶道的指导思想和创立茶道基本格局的有利条件。

可以说,茶道在唐代由陆羽始创, 这绝不是偶然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