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识12懂礼仪,茶对人生有什么启迪
茶道知识12懂礼仪,茶对人生有什么启迪?
【茶道文化】:如果一个人能把茶喝好了,办其他的事情也不会特别难,因为茶里面有很多学问。茶是一种清雅而隽永的文化,中国是茶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和喝茶的国度。当你回归到品茶生活,就是认同这种留白的生活方式;茶,是一种暗号,让人们心领神会的接头,在这祥和吉日,让我们回归自然,步入山中,采茶品茶,领略茶文化的精髓:
茶与自然――亲近绿色;
茶与身心――怡情养生;
茶与文化――生活哲学!
【功夫茶道】:这喝茶“品的是味道,花的是功夫”,若功夫不到,这味道自然就品不出来。。。喝茶最好是三个人,三口为一品,中国人的三指多数,“三”在中国是个吉祥数字,众人的“众”、森林的“森”、水晶的“晶”、品位的“品”。。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
【闻香茶道】:它的香味不能常闻到,只有在你心最静的时候才能闻到,然后瞬间而逝,你想闻就再也闻不到了,用心者闻道也。。
【茶道茶语】:灵芽、择水、养壶、茶道、寻香、灵性。。。茶、水、壶,佛家讲“无情众生”,在爱茶人心目中皆有情,水有优劣之分,泡茶要拿捏好时间,过与不足都是遗憾;紫砂壶盏经茶水浸染,日久则呈现出陶瓷般光泽叫“养壶”。。。我们不能区别两杯茶的孰优孰劣,却能清楚的辨别一杯茶的好坏。。。
【礼尚往来】:朋友请喝的茶自然是最好的茶。。。请人喝茶是不抱目的,这才能喝到好茶!
【茶道自在】:《归去来兮辞》里渴望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适然。。茶给了时间味道,禅给了人生味道。。《烛光·茶香·禅音·乱翻书》:和茶有时候不是让你来会客的,是让你来静心的,一个人泡泡茶最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喝一杯咖啡叫苦涩人生,品一泡茶叫高山流水。如果人类只可留下一种饮品,我想西方人会不假思索要咖啡,而东方人会脱口而出选择茶。。。
为何也要保持与日常生活的紧密性?
谢邀答。
茶艺,是有关烹茶、饮茶、用茶待客时所用礼仪的艺术。与其说它是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技艺,就和厨艺一样。
茶艺是一种宫廷士大夫艺术,最开始是上流社会为了有意识地区别于普通大众而研究、琢磨、强行包装出来的东西。
茶艺是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弄出很多规矩规则,通过艺术加工,来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饮茶的境界,赋予饮茶 艺术性。
茶艺在艺术性包装过程中融合了表演、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从而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感觉。
人生如茶。文人们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来增强自己的创作灵感。
但是,不管把茶艺包装得再时尚和诗意,它也脱离不掉采摘、炮制、烹煮、喝下去这个基本的,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没啥两样的过程。如果茶艺不和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那么它就会像折下插在花瓶里的花朵,用不几天就会凋零。
人类的艺术史早已证明,劳动人民的艺术是一切上层文化艺术的土壤与源泉,即从宫廷 贵族艺术、宗教艺术、士大夫文人艺术、市民艺术到现代、当代专业艺术,无一不是劳动者创造或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源泉滋润出来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研究学习一下茶艺还是不错的。
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
看《雍正王朝》,复习历史知识点(1)。在胤禛受命负责追比国库欠款期间,胤礽前后总计借了国库50万两银子。对于这样一个窟窿,胤礽的第一心腹司马尚建议他们将河南布政使四川盐茶道等几个实缺卖了还债。胤礽作为储君,带头问国库借款,本来此事已错。现在是一错再错,卖官鬻爵,将自己拖入更深的泥潭。
但是这里有个细节引起了观众的关注,那就是这个“盐茶道”究竟是个什么官?为什么能和一个省的布政使卖出同样的价码,还喊亏了。“盐茶道”是清朝的一个四品的官,说大不大(放在京城),说小不小(放在地方)。因为四川“盐茶合署”,所以叫“四川盐茶道”。而其他地方管“盐的生产、运输、流通,物价平抑等”的叫“盐法道”或者“巡盐道”,品级大致都一样。
但是四川这个“盐茶道”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从宋朝起,四川的盐茶专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级别了。原因是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缺乏养马的地盘。而宋朝将“盐茶”作为战略物资转运至大理(云南境内),从大理换来良马,所以这这个职位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只不过在宋朝的时候,并不叫“四川盐茶道”,而是叫“茶盐制置使司”。
后来蒙元有些地方设立的“榷茶盐转运司”,本质上和这个“盐茶道”是一样的。到了明清两季,除了“盐税”是一个重要税种之一,所以盐只能朝廷专卖外。茶叶就不一样了,茶叶分为3种,第一种,“榷茶”,主要用于朝廷边疆贸易,这些朝廷统购统销;第二种,“商茶”,只要交税就可以自由市场买卖了,朝廷只负责收税;第三种,“贡茶”,专门进贡给皇室的,这个通常有专司机构(如内务府)来专门“采购”。
因为明朝虽然“北伐”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有了养马基地。但是因为长期仍然受到北方蒙古的的侵扰,为长期战争的需要,仍然保留了“榷茶盐转运司”。其中战略目的就是为了“换马”,当然也就不仅仅限于云南了。而清承明制,也保留了“以茶换马”的战略意图。明朝初期朱元璋的驸马欧阳伦就是因为贩私茶,最终被朱元璋杀头的。
这就意味着“四川盐茶道”看似一个很小的四品官,但是这手中的油水则非常大。不但负责一省的垄断贸易,还负责战略物资的国际贸易。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一条龙,全握在这个四品官手里。康熙年间是清朝盐税最轻的时期,最少的盐税都在270万两每年,关税至少在200万两。四川是产盐(井盐)和产茶的大省,当时整个西部的盐茶集中地。
而剧情中任伯安一个江夏镇的巡盐道,每年进贡100万两银子给九爷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盐茶道”一年进项100万两也不为过。所以15万两,这价钱实在是卖贱了。当然了真实历史应该是没有这么大来去的,毕竟康熙48年,刚升平不久,全国的税收也就是那么个基数,人口尚未膨胀到乾隆年间的3亿。
所以即便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缺花15万两,估计也就一两年可以收回成本的事情,当然到了清末,盐税一度达到4000万两,和田赋一个级别的时候,“四川盐茶道”一年肯定超过100万两。不过到了那会(1910年),茶盐已经分家了,盐务归盐运使,茶务归劝业道。
但是“四川盐茶道”实际上是恰恰是《雍正王朝》的大bug。因为康熙年间并没有“四川盐茶道”这个部门和官职。一直到嘉庆25年( 1820年 ),嘉庆下令“移四川成绵龙茂道驻成都兼管水利盐茶道专管盐茶”,才正式建立了“盐茶道”。专职监督指挥所属官吏,管理盐茶的生产、运销、缉私和征收税捐等政务。说了半天,原来康熙年间根本没有这个官职,当然除了这个bug外,还有“九门提督”、“两棚御林军”这些都是戏词里的。
但是虽然有些小bug存在,并不影响《雍正王朝》的优秀。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点茶道茶艺按顺序来讲有哪几个大环节?
茶艺分为十三个步骤:净手、汤器、请茶、洗茶、泡茶、拂盖、封壶、分杯、回壶、分茶、奉茶、闻香、品茗,无论是茶道文化,还是茶艺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客人与自然的尊重,而茶艺的表现亦需要一定技巧和手法,因此需要不断实践。
茶艺的具体步骤:
第一道:净手
在给客人斟茶之前,一定要先洗手,不管你手上有没有脏泥,一定要先净手,更要让客人知道你洗过手了,这不仅是一个喝茶卫生问题,更是表现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第二道:烫器
在为客人正式泡茶之前,主人还必须要进行的步骤便是“温器”,即将泡茶的一套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卫生的需要,也是为了给茶具预热,使茶的味道更香浓。更重要的是,让客人看到主人的用心。
第三道:
请茶
在茶道里,人们往往将第三个步骤称为“马龙入宫”,即将茶叶放到茶壶里。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从这个名字,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茶道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重。
第四道:洗茶
在正式泡茶之前,一定要先经过“洗茶”这一步骤,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清洁茶叶表面的杂质,让客人得以放心的饮用茶水。
第五道:泡茶
前面几个步骤,可能大家平时在斟茶的过程中,都能做到。而泡茶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正式泡茶之后,在倒入沸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壶嘴“点头”三次,这也是茶道文化里所谓的“凤凰三点头”,以示向客人致敬。
第六道:拂盖
这个步骤,体现的是主人的用心。“拂盖”的意思是,泡茶时,沸水要高出壶口一点,然后,主人要用壶盖拂去漂浮在上面的茶沫儿,防止客人喝茶时喝到漂浮着的茶沫。
第七道:封壶
“封壶”指的是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这个步骤为的是保存茶水的浓香,保证客人的口感。
第八道:分杯
这个步骤,更体现“茶道”的文化。主人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为客人加茶。
这个步骤一定要注意,分杯时,先把杯子一字排开,而不是直接分到每个客人的面前。
第九道: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这个步骤也是体现着茶道“公正、公平、公道”的文化。
第十道:分茶
这个步骤就是把茶汤均匀的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中,一般而言,斟茶只需七分满,以免客人饮用时茶水溢出,烫伤客人。
并且,斟茶时,每个杯子的茶量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第十一道:奉茶
这个步骤,是茶道里主人的最后一步,等到泡茶、斟茶步骤都完成后,主人需双手把杯子送到客人面前,这也是中国“以茶奉客”礼仪的根本。
第十二道:闻香
这个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第十三道:品茗
闻香过后,客人便可以品茗了。品茗前,客人需用三指取拿起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品茗杯,显示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节,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各类茶叶都有哪些泡法?
感谢邀请!
各类茶叶因为茶性不同,用不同的泡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茶性优势。呈现出最好的一面,这就叫“看茶泡茶”:
看茶泡茶近日,美国研究发现,红茶泡得时间越长,越有益健康。美国塔夫斯大学的营养学教授杰弗里·巴伦博格表示,时间长有利于其中有益健康的黄酮类物质充分溶解,最好泡够5分钟。
对于其他种类的茶叶,冲泡时间也有讲究,以下就介绍几种常用茶叶的冲泡方法。
碧螺春碧螺春芽叶小而细嫩,如冲泡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清汤绿叶、口感香醇。如泡得时间过长,不仅汤色会变黄,而且新鲜度也大打折扣。冲泡时,先倒开水再放茶叶,泡两三分钟即可。
龙井茶、黄山毛峰冲泡龙井茶、黄山毛峰前,先给杯子里倒点开水,把茶叶浸泡一下,闻到淡淡的清香后,再加水,盖上盖子泡4分钟。泡够这个时间,茶叶口感更好,其中的有益成分也能有效析出。喝的时候,不要等杯里的水全喝完再加水,喝一半时就加满水,这样可以保持浓郁的口感。
普洱茶普洱茶属于黑茶,一般泡5分钟,香味就出来了,与茶饼相比,散茶更容易出味。“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也正因如此,冲泡普洱茶最重要的步骤是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第二道茶不仅滤去了茶叶上的杂质,而且更香醇。
另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茶的效果,比如给红茶里加点柠檬汁,抗氧化剂含量可增加80%。另外,奶茶是用红茶作原料,但红茶配牛奶,可能会阻碍某些营养成分的吸收。
怎样泡最好喝?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冲泡方法,看茶泡茶,才能冲泡出不同风格好喝的佳茗,这需要经验。
对于刚入门的茶友来说,没有多少经验,我们可以从科学泡茶最为关键的三大要素入手——投茶量、水温及冲泡时间,为初学茶友在泡茶时有所借鉴。
记住投茶量原则,你或离泡好茶近了
这里所说的投茶量,即是投茶比例,又叫茶水比。
不同茶类的投茶量不一样,例如,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宜在 1:20 左右,即 5g 茶叶可用 100ml 的水来冲泡。而乌龙茶、黑茶的茶水比例,宜在 1:12 左右,即 8.3g 茶叶可用 100ml 的水来冲泡。
说明:普洱熟茶的投茶量宜在1:20 左右;普洱生茶的投茶量宜在1:12 左右
实际上,以上给出的仅是一个通用建议。正常来说,按照这个比例投放茶叶,茶叶基本都应处于比较适口的状态。
但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喝茶人数的多寡,品饮者喜好浓淡的口感不同,冲泡者可以自由调节其投放的具体数量。此外,同一种茶按照 " 细茶粗吃,粗茶细吃 " 的说法,细嫩的茶茶汁析出少,可适量多放些,粗老的茶可适量少放。
水温,是影响茶叶冲泡的重要因素
试验证实,水温高则茶汤析出更为丰富,水温低则析出较少。
但同时,过高的水温却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根据一般原则,不同茶类的冲泡水温,详见下表: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茶叶的老嫩与形态不同,其水温也应有所调节。
按照茶叶老嫩不同,一般茶叶越老,其越需要更高的水温,茶叶越嫩水温则需要越低。而冲泡的茶叶,若其叶片松散、或者是碎茶,茶叶浸出快,其水温可稍低。反之,条索紧实、不容易冲泡的相对高温。
值得注意的是,润茶之时,水温不宜过高。降低水温,可减轻茶的苦涩味。
冲泡时间,是影响茶汤的关键因素
按照一般原则,不同茶类冲泡时间,可按图索骥:
与之相对的是,越容易析出的茶叶,冲泡时间越短。而,越细嫩的茶类冲泡时间要略长。同时,冲泡次数越多,其冲泡时间则需延长。
针对初学茶友而言,若实在分不清各种类茶叶的冲泡时间。为此,给出一个较为 " 简单粗暴 " 的建议:
一是,所有红茶、普洱茶及黑茶,其冲泡时间大约掌握在 10 秒左右;二则,乌龙茶、白茶及花茶,其冲泡时间可控制在 20 秒左右:最后,绿茶与黄茶的冲泡时间,则需要在 30 秒以上。
以上,就是泡茶最为核心的三大要素。其目的在于,泡出口感不错,且每泡尽量均衡的茶叶。而,这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记的方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