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主题曲,南北少林哪个地位高呢
南少林主题曲,南北少林哪个地位高呢?
难以评价南北少林哪个更重要,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按照起源历史更早?是按照建筑占地面积?是按照服务信众人数?是佛理研究还是武学功夫?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简单说一下南北少林的历史,大家自行判断吧。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西域来了一个僧人跋陀,获得佞佛的孝文帝所敬信,便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丛林中,兴建一座寺院,施给跋陀。
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王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 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又名毗卢殿)等。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书,展长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李世民)壁画。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却纹丝不动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
这座寺院,就是嵩山少林寺。所谓“少林寺”就是指“建在少室山北麓丛林中的寺庙”。
那么问题来了嵩山少林寺就是“北少林”吗?
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经公开澄清:在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南少林寺”字样,但“北少林寺”是有的。不过,“北少林寺”不是指嵩山少林寺,而是指天津市蓟县的少林寺,康熙皇帝两次幸临,乾隆皇帝31次常住,让北少林寺一度声名显赫。
就算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没有“南少林”的记录,那么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南少林”又是哪儿呢?有关“南少林”的说法很多,仅福建省,就有3个少林寺。如今,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福建省的“泉州南少林说”、“莆田南少林说”和“福清南少林说”,其中“泉州南少林说”和“莆田南少林说”两种说法最多。
(一)泉州南少林寺
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康熙十三年应为1674年),康熙突然下旨三千御林军火烧南少林,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其藏身地一直是个谜。近来有人证实,泉州市德化县福建省著名的戴云山脉是当年南少林武僧的落脚点。在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现位于东岳山脚下的泉州市少林寺,挖出了大量唐宋时期南少林寺的建筑构件之后,位于南安石井镇埭头村的颜岗寺又发现了一处“南少林五祖”之一的墓塔,为“南少林发源地在泉州”的说法再添一重要左证。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复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陆续出土一批唐宋时期古石础、石柱、石塔刹、药碾槽、宋瓷花瓶等珍贵文物。此间考古人士称,这是南少林考古的又一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泉州南少林遗址历史。但所有这些的证据还是难以服众,最重要的一点是无直接记载“少林寺”的字样,但它对我国的宗教与佛教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莆田南少林寺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 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面三刀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他根据先辈叮嘱,暂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现在,莆田南少林寺已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山门以及赵扑初题额的 “南少林”牌坊等,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周围的古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 环绕着南少林寺,形成气势昂扬的寺院群落,重现了当年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唯一的遗憾是所有记载只是“林泉院”的痕迹,并无记载“少林寺”的字样,还是不能服众。
(三)福清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 (药臼)、石碑、石础、石春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使少林寺遗址得到科学的验证。福清发现的少林寺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遗物分布之广泛丰富,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
特别是经过省、市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福清南少林寺是与史籍记载相符的福建少林寺(史称南少林寺)。这个重大成果已得到各界专家肯定。特别是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法师、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校长释永寿听说后,特地率团到福清考察少林寺遗址,经过七天的考察研究,他向外界郑重宣布,福清南少林寺的寺址无可置疑是名副其实的少林寺遗址。
综上所述,历史中就连“南北少林”究竟是哪两座寺庙都难以确定,就更不要说谁地位更高了。就连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只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寺庙,而不是建造最早的寺庙,建造最早的寺庙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不过这还不算颠覆你的认知,最颠覆你认知的是这样一个知识点:“寺”这个字最初很长一段历史都和佛教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单位,“寺”约等于现在的“部”。历史中“三公九卿”中的“卿”就是 “寺”的最高长官,而“佛寺”就是国家九个寺之后设置的第十个寺。
为什么说天下武功出少林?
“天下的武功都出自少林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跟两个门派的的历史和教义是有关系的,这要追索到两个门派的起源,话说达摩祖师渡江传法,建立少林寺,并没有习武之意,但是看到寺内和尚整日念经,打坐,日久之后很是颓废萎靡,体弱多病。于是便有了习武强身之意,起初,习武只是为了强身,也就是以侍佛为主,修身为辅,这个阶段少林的功夫不是很出名,还是很浅显的阶段。又过了几百年,直至隋末,天下大乱,少林也难逃乱世,也就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王李世民登基之后,感谢少林,允许他们拥有僧兵,这个时候又是“儒”“释”“道”三家发展辉煌的时期。少林才被天下熟知,然而还没有到“天下武宗”的地位。
2、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其实在宋朝时期,少林寺并没怎么闹腾,一直很安稳,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给足了少林寺的戏份,其实这个时候的少林寺的武功并没有发展到那么辉煌。这个时候少林还是以讲经释道为主。到了元朝,少林也开始壮大起来,主要原因是天下大乱,元朝统治太过残暴,很多人为了填饱肚子,出家当了僧人(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为在乱世之中留的性命,所以习武之风再次兴盛,元朝末期兵荒马太乱,少林也开始荒废起来。
3、明朝少林寺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这是因为闽南南海地区出现了“倭寇”,久不征战的明朝士兵,和积重难返的明王朝对倭患一时无可奈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优秀的抗倭将领——俞大猷,戚继光。话说俞大猷老将军对枪法十分痴迷,又甚是喜爱少林棍法,此间少林为辅佐朝廷抗倭,派出了自己僧兵,话说这些僧兵可以以一敌十,许多故事和美谈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少林功夫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倭刀很长,对明军的军刀很有优势,但是对少林的铁棍,毫无优势可言。一时间少林僧兵的美名天下大为歌颂,少林寺的地位开始逐步确立,抗倭后期,明军节节胜利,俞大猷曾率兵上少林与众方丈切磋棍棒之术,把自己的枪法交给了少林,戚继光更是喜欢少林棍法曾明明军习练少林棍法对抗倭寇。而少林寺在这个时候与外界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无数武术大师奔赴少林在哪里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无数人把自己的平生所学留在了少林,所以才有了少林的“72”绝技和“藏经阁”,少林的绝技正式在这个时候积攒的。天下武宗!
4、纵观整个明王朝,共有8位皇子在少林寺出家,可见少林之地位。历史仍在向前,到了清朝,清朝初期,少林并没有受到皇家恩宠,我猜有两个原因第一,康熙他爹被一个和尚被骗到五台山出了家,爱新觉罗家对和尚不是很爽。第二,少林寺的确跟“天地会”的反动分子有过来往,雍正时期曾火烧南少林。但是佛道毕竟是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权者为了促进政局的稳定,通过宣扬“满汉一家”和“仁政”多次对少林进行过修缮,此时天下武功出少林已经深入人心了。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不是少林寺发明了很多武功,而是少林寺积攒了各个流派的武学。将其整理,融合,创新。天下武宗的地位也是明末确立的。
黄少煌主演电影?
黄少煌?是樊少皇吧,他参演过很多影视剧,其中电影有《秘不可言》,《天下第一镖局2长风厉》,《南少林之怒目金刚》,《兰若行者》,《龙虎山张天师麒麟》,《狼群行动2》,《大圣伏妖》,《特种使命之绿色军团》,《深海巨妖2》,《荣誉至上之精武大英雄》,《石将军石勇》,《猎仇者》,《赏金猎人》,《少年当自强》等
南方中学是公办还是民办?
民办。
仙游县南方中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古玩之都---仙游县赖店镇,系民办初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其前身是仙游南少林文武学校。
南少林被毁的原因?
一、南少林被大火烧毁
我们所说的南少林,即福建莆田少林寺。它自南朝初年(420年-450年左右)建成后,历来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双峰并峙,即令在世俗世界也影响颇大,比如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及《笑傲江湖》都曾提到,李连杰的电影《南北少林》也名噪一时。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又何以会最终毁掉呢?
相传,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王朝突然下令火烧福建少林寺。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也化用了此次事件,不过却将其延后到了乾隆年间,徐天宏说:
他(方有德)勾结成璜、瑞大林,调兵夜袭少林寺。天虹老禅师不肯出寺,在寺中给烧死了。
红花会众人杀出重围时,陈家洛曾要求乾隆拨库银重建少林寺,且“佛像金身,比前更加宏大”,显然乾隆也并没照办。
二、为什么被烧毁?
按《书剑》,方有德为什么要火烧南少林寺呢?
原来他想讨好皇帝。
南少林的戒持院中,藏有当年红花会总舵主于万亭被革出少林和乾隆身世之谜的重要案卷。里面写道,乾隆的真实身份乃是海宁陈世倌的大公子,陈家洛的亲大哥,陈母生下乾隆四日,便被雍亲王府上抱去,以狸猫而换太子。然后又派出杀手,要杀陈家满门。适逢于万亭武功大成,格毙刺客后又暗中保护了数年方才离去。
于万亭将这一切经过及证据都保存在师门南少林中。文泰来逐成璜和瑞大林,随之陈家洛也寻来,本待要杀二人,却被那帮迂腐的僧人放了性命。两人下山,便勾结上了方有德,纵火焚掉了这座千年古刹。
小说之外,这个故事要涉及到少林五祖、天地会等名词。
少林五祖有五人: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他们本出身北少林,朝廷火烧北少林后,五人逃到福建南少林,组建天地会,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
南少林之毁的故事又是这样的:
西鲁国入侵边疆,官兵作战不力,无奈之下朝廷放榜招募壮士,以封官进爵许之。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杀敌。可是得胜回朝后,康熙帝却翻脸不认人,火烧南少林,屠杀寺众。有五个僧人侥幸逃脱,从此矢志反清,成立天地会。
两个故事综合来看,可以推测出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朝廷火烧少林寺,五个僧人逃脱后组建天地会反清复明。
其实认真推敲,这个故事有很多疑点。
首先西鲁国当然是子虚乌有。西鲁有两说,一说以为是俄罗斯,但俄罗斯从前的译名是“斡鲁思”和“罗刹”,在元代时就有了,清初正式定名为“俄罗斯”;二说西鲁即西藏之虏,但清初称西藏为卫藏,卫即卫藏,藏即后藏,西藏是后来正式确定的词语,凡国家省略称呼西藏之处,皆用“藏”字省称而非“卫”“西”。
其次,两国相争讲究的是刀枪剑戟和算无遗策,康熙也算一代帝皇,怎会把希望寄托在一群不闻世事的和尚身上——就算他们是武林高手,去了又能济得什么事!
而且,康熙也算英明之君,就算那些和尚要谋反,诛其首罪就行了,一国皇帝怎会小家子气到要以烧掉寺庙来对抗天下汹汹之论?
最后,天地会基本可以考证出为郑成功所创建。
结论:西鲁传说透露出浓浓的演义风,少林五祖及火烧少林寺之事太过荒诞不经,以上应该都是天地会的伪托,目的是为了凝聚会众志气,增强国仇家恨之感。
如此说来,南少林之毁,或许真因火烧,但真正的放火人,清军和郑成功军队都有可能,而最大的可能是,毁于两军交战之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