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茶道礼仪,交友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三指茶道礼仪,交友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我是菜菜Di,我来回答
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
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
胶漆之交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
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
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喝茶流程?
茶道的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道:净手、赏具。为了喝茶卫生,首先要洗手,再请来宾来赏茶,然后再来欣赏茶具,这些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准备。
第二道:烫杯温壶。烫杯温壶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也给茶具预热,要把所有的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将沸水倾入茶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这叫洁具提温,给茶具预热后出来的茶更香。
第三道:马龙入宫。将茶叶放到器具里。
第四道: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去掉,另一方面也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第五道:冲泡。将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也就是分三次倒,不要一次把壶倒满。

第六道: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第七道:封壶。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
第八道: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壶。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第十道: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茶道的程序茶斟七分满,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第十二道:闻香。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第十三道: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喝茶的叩首礼?
1.长辈给晚辈倒茶:这时,晚辈应将右手握拳,拳背朝上,用五指轻敲桌面。一般敲三下即可,意思是五体投地,为倒茶之人行叩拜之礼!
2.平辈给平辈倒茶:只需要食指和中指并拢,轻敲桌面三下即可,表示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
3.晚辈给长辈倒茶:长辈可以用一只手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一下,表示尊重。或者,如果长辈遇到比较欣赏的晚辈,可以用中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三下,表达你的欣赏。
铁观音在泡之前需要洗茶吗?
必须要洗茶,一洗灰尘。二来醒茶。三洗茶的时候散发香气更让人期待。。
关于茶礼的诗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出自《寒夜》
宋·杜耒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林间携客更烹茶。
《鹧鸪天·自古高人最可嗟》
宋·辛弃疾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杜荀鹤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北斋雨后》
宋·文同 诗家冷淡作生涯,有客相过旋煮茶。题汪水云诗卷十首其一》
宋·胡斗南 茶(chá):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
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
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茶道(chá dào):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 现如今,茶道已在日本流行并发扬光大,成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茶道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