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坛,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蜜坛,三星堆为什么到现在都无人破解呢?
人类文明从来都是诞生在大河流域,只有充沛的河水才能孕育出璀璨的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但是中国有两条大河,黄河自古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则是如今我们的母亲河。而长江并没有孕育出自身的文明,更多的是黄河流域迁移过来的。
直到三星堆文明的被发掘,才让世人了解长江也有自己璀璨而悠久的原生文明。奢华而又精美的青铜器,神秘又风格迥异的面具,原始的动物崇拜等等,都让人们感到惊讶和好奇。
然而文字的缺失导致,偏居于四川盆地一隅。群山环绕,李白曾赋诗一首,相信大家都背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一方面充裕的食物,安全的环境,可以让古蜀人安心研究青铜器,发展宗教文化;另一方面与世隔绝的文化,原始的宗教统治,简单的部落联盟王国制,极易发生内斗。
做学术,研究历史,讲究: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虽说《山海经》具体何人创作不可考,但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到汉初。战国时各国宗教发展十分有限,但是其中有一国,自称“蛮夷”,亦是春秋战国一霸,它就是楚国。
其中大量的植物、山川、宗教、巫术、动物鸟类等等,这些都是楚国所特有的,只有更靠南的楚国才有如此之多的生物多样性。
古楚文化与古蜀文化有较多相似点:1.都重视宗教,国家政事、戎事都须占卜测吉凶
2.都崇拜鸟类,楚与蜀都出土大量含鸟类纹饰或鸟形文物,楚王用三头凤旗,蜀人尚杜鹃鱼凫等铜鸟
3.都存在长期的部落王国制,蜀行酋制,楚行敖制
4.生产生活上类似,都地处偏南方,土地耕作方面更弱,更依赖靠天吃饭,所以需要祭祀上天给予好的收成
5.两者曾经也是接壤的,在蜀被秦灭之前,虽说交流困难,但是绝对是可以交流的,不然秦也能攻灭蜀国。而最早交流的对象,只能是楚国。
曾有人大胆猜测,楚蜀极有可能同源。古蜀国存在开明氏族和鱼凫氏族两只及以上部族,后来其中一族,即创造三星堆文化的那一族,过度沉迷于宗教仪式,对生活生产的忽视,大量资源被占用,实力逐渐衰弱。随后被另一组兼并,在野蛮尚未开化的古代社会,奴隶和部落制盛行的年代,杀光男人,抢走女人,烧毁他们的房子是极为正常的(这也可以解释三星堆存在被匆忙焚烧遗弃的痕迹)。
然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接近商周交替年代。被灭的三星堆国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战乱中逃脱,向东逃亡到楚地。
宗教方和国王方双方产生争执,国王派系方决定在楚地重建曾经部落王国的辉煌,最终成就楚国八百载辉煌。
而宗教方则和当时被灭国的殷商人走到了一起,都极为重视宗教,决意另寻一片乐土,创立一个宗教国。随后这些人跟随殷商人,参与了“殷人东渡”,在青铜器风格上融合和遗失,但依旧可以看到相似点。一来双方都是黄种人,骨骼样貌也相似;二来都喜爱玉器,这在其他文化中极为罕见;三来有一些图案和文字相似。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老师们看看这个作业写得怎么样?
看了一作品文字内容,有颜真卿的笔意,但一时想不起是颜真卿的什么碑刻,没有印象,百度了一下,就文字内容看可能是元溥光的 楷书《戒坛寺石刻-万安寺茶牓》。
如果题主确实临摹学习的此碑作品 问题就多了首先入门不正。不过感觉有没有完全安全此帖去写,似乎有颜真卿笔意或技法书写的感觉。题主自言学习书法不久,从就这个角度来看,题主的学习方法就是选帖就有非常大的问题,初学书法一定要入门正,因为我们要学习书法的技法,入门就直接进入歧途显然不利于以后的书法学习。
查了一下资料分析碑为确实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书法家所写,问题就来了,既然喜欢颜真卿,为什么不直接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呢?不明白题主为何从此入门。学习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这是其一。
从题主作品的章法来看有是学习的元溥光的书法,从原则看,其作品格调不高,不适合初学作为入门学习技法的楷模。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章法问题,横有行书无列,严重的是行与行之间的字有些跨界了,特别是题主临摹练习的作品,甚至有两行之间字的点画都出现粘连了。虽然题主临摹其作品确实下了一下功夫,但由于取法不对,已经影响的自己的学习,进入了误区。
这种章法布局就不好,从单字来看点画形质略具,但不够精到,结构布势处理上也比较混乱。
建议题主从颜真卿的楷书临摹学习,部部分先从《多宝塔》或者《勤礼碑》开始临摹,因为前者法度严谨,笔法清晰,结构规范,非常适宜初学,或者则具有典型的颜体书法风格。
我们看一下这几个范字,点画线条造型和用笔轨迹非常清晰虽然是碑刻,几乎和墨迹没有太大的区别。以题主对书法的临摹基本功,学习起来不会太难。
学习书法入门一定要从经典入门,方不至于误入歧途。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从欧颜柳赵四大家的楷书作为学习书法技法的入门首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楷书技法全面成熟,而且自成体系,法度完备,字形规范美观和清晰,艺术性非常高,其作品非常经典,就是元代的这位书法书法家溥光同样也是学习的颜真卿,我们为什么不像老师学习而学习老师的学生的作品的,何况其书造诣也不属于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现代的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同样也认为我们初学书法就要从欧颜柳赵四大家入门学习书法,实际上唐以后的大书法家,可以说几乎没有不从欧颜柳三家取法的。欧颜柳赵四大家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最适合初学书法入门的范本。这是选帖的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且记贪多,因为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书法学习不是写字,我们要从法帖中学习技法和字形,不是抄课文。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学习到技法,抄写的结果可能囫囵吞枣都称不上,因为方法不对,就意味着我们在反复重复自己固有的错误,这不断培养错误的习惯。并不能让我们在不正确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技法和书法知识,不断规范我们的心和手,只是在于误入歧途。
顶端结果小灌木?
地菍。
学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属的匍匐状小灌木,长10-30厘米;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顶生,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地菍是一种集药用、观赏和保健于一体的优良地被植物,地稔果实为球状浆果,直径在0.5-1.5厘米,每年7-9月份分批成熟,成熟的果实外皮深紫色,果肉酸甜呈红色,也是良好的天然红色素原料。
形态特征
小灌木,长10-30厘米;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时被糙伏毛,以后无毛。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急尖,基部广楔形,长1-4厘米,宽0.8-2(-3)厘米,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3-5基出脉,叶面通常仅边缘被糙伏毛,有时基出脉行间被1-2行疏糙伏毛,背面仅沿基部脉上被极疏糙伏毛,侧脉互相平行;叶柄长2-6毫米,有时长达15毫米,被糙伏毛。
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通常较叶小;花梗长2-10毫米,被糙伏毛,上部具苞片2;苞片卵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具缘毛,背面被糙伏毛;花萼管长约5毫米,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疏糙伏毛,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较裂片小且短;花瓣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厘米,宽1-1.5厘米,顶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花丝较伸延的药隔略短,短者药隔不伸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顶端具刺毛。
果坛状球状,平截,近顶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长7-9毫米,直径约7毫米;宿存萼被疏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披散或匍匐状半灌木;茎分枝,下部伏地,长10-30厘米。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4厘米,宽0.8-3厘米,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主脉3-5条;叶柄长2-6毫米,有毛。花两性,1-3朵生于枝端,淡紫色;萼筒长5-6毫米,疏生疏生糙伏毛,裂片5;花瓣5,长1-1.4厘米;雄蕊10,不等大,花药顶端单孔开裂,二型5,枚较大,紫色,有延长且二裂的药隔,5枚较小,黄色,基部有2个小瘤体;子房下位,5室。果实稍肉质,不开裂,长约7-9毫米,生疏糙伏毛;种子多数,弯曲。
有哪些诗人临死之前作出的诗句?
当诗人临死的时候,他们都在想些什么?
陆游:忧心与希望之诗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朱自清说:“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项羽:悲叹与深情之诗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一字子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随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王。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在《垓下歌》中,既洋溢着项羽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他对虞姬的满腔深情;既显示出霸王的自信,却又为时运不济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却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谭嗣同:慨然赴死之诗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领导戊戌变法,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作为戊戌变法领袖的谭嗣同身处险境,但他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在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准备“曲线救国”时,谭嗣同决心一死,决定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文天祥:悲壮激昂之诗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将。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著有《文山先生全集》等。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李煜:愁怨回忆之诗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李煜的词前期多写宫廷的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与他当皇帝的生活环境有关。后期反映亡国之痛,题材从宫廷延伸到社会,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也与他成为亡国之君的生活环境有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皇帝变为阶下囚后,李煜整日作诗饮酒。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牵机”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尽情晒晒你的记忆可以吗?
每每看到小时候的场景,都会很欣喜。除了小时候的无忧无虑,还有些啥呢?说不清道不明。 小时候,不是这种,只是比较接近吧。那会儿,在土屋里,楼顶吊了好多猪肉,从中间吊一根铁丝,下面挂一把又大又圆的砂吊子烧开水,黑不溜秋,年岁已久,洗都洗不掉。
现在,妈妈放的铁三角,用的平时在炉子上烧水的壶。这把壶,补过底子,30多年了吧。 蓑衣,在娃娃眼里,估计很普通吧,但在我眼里,会赋予太多的情感。
小时候,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在大棕树上割棕,一年一年攒着,够了,就请敲蓑匠到家里来织蓑衣,有的也会做棕垫子,用途就是现在的床垫,不过,需要很多很多棕。
这个蓑衣,主要用于下雨。雨大,屋漏,或者屋后的水沟漫了,大人就会披着去盖瓦,或者用锄头把沟的水排除。时间久了,也是会湿透的,只是披着总比没有的好。
还有,小时候都喂猪,也会披着去地里弄猪草,或者排除地里水沟的水。当然,蓑衣比较繁重,去地里大多用的一剪两开的塑料纸。 说起棕,就是这样一片一片从棕树上割下来的。现在,没人织蓑衣了,也就没人割了。妈妈把它拿来晒香瓜籽,是来年的种子,小时候经常这样晒。
棕树,很高很高,老屋边还有两棵大棕树陪我长大。那会儿,村里流行放电影,经常的就是拴在俩棕树上。现在,棕树还健在,放电影的那个爷爷也老了。 石磨,这只是一部分,还有磨槽,拐子。记忆里,奶奶推着拐子推几下,停下来喂黄豆,又去拐几下,直到泡发胀的黄豆全部推完,出来一桶白花花的懒豆腐。然后,加萝卜菜叶子煮,就是鲜美的懒豆腐了。
现在,有黄豆粉卖,可以直接豁成懒豆腐,风味却远远比不上石磨磨出来的。 破旧的大铁锅,用来烤火,可以边烤火边烤红薯橙子。听老辈说,烤橙子可以止咳。
小时候,一般是把地面挖个四方窝,就当是锅的用途了,然后把柴火放进去。现在,我们都是烧的每年春天修剪下来的橙子树枝。那会儿,都是在大老远的高山砍柴,背回来。
听妈妈说,爸爸清晨就去砍,妈妈中午做好饭送去,然后和爸爸一起砍,晚上背回来。那会儿和现在比起来,真是太苦了。现在,边种地柴禾就被背回家了。 鸡蛋是土鸡蛋,我要晒的是葫芦瓢。小时候,每家都有好多葫芦瓢,它们都有分工的。有的舀清水,有的舀洗碗水,有的舀高粱面喂猪,有的过年用来装瓜子花生。
现在,我们年年也会种葫芦,只是仅仅用来吃了,偶尔会锯开几把,很耐用。 野韭菜,小时候的春天,跟着姑姑到很远的地方挖野韭菜,半天回家就是满满一背篓。回家把根和黄叶择干净,洗净撒盐腌,最后切沫晒干。
那会儿,姑姑还是姑娘家,没有出嫁。她的兄弟姐妹多,每一个人都是有分工的。好像记得三姑主要和她哥哥们干农活,小姑就是专门洗衣做饭打猪草。 豆酱,也是黄豆的加工品,做起来可麻烦了。每年冬天,做一次,晒干吃全年。妈妈做的,知道大概步骤,我没打算学估计也是学不会。做这个,真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做不好,不好吃,还会有难闻的气味。
晒干的黄豆泡发,一晚,放到大铁锅里煮,时不时注意水,不多了,就加,时不时搅拌,不然粘锅就有糊味,煮上大半天吧。时间久了,妈妈的胳膊肯定酸。
煮熟了,这个熟,也是有讲究,不像炒菜,七分熟九分熟都可以。熟后,把水汽煮干,一定不要煮糊了。趁热舀到之前洗干净晾干的袋子里,封头,赶紧装进有好多稻草木渣的窝里,盖好。
第一天没事,后面几天,时不时去摸摸,窝里热着还好,不太热就赶紧用塑料瓶装热水去接,尽量要窝里暖和起来。如果窝里凉了,就失败了,做出来的不好吃。
几天后,豆酱上丝蛮好了,就可以出窝了。弄出来,丝网网的,还冒着热气,就是做成功了,必定好吃。妈妈再切姜丝蒜沫,撒盐辣椒面一起拌进去,有时候妈妈也会加一些橙皮丁。
搅拌好,就可以吃新鲜的了,放一些到泡菜坛,大部分都会晒干,保存起来,炒腊肉,直接加葱花炒,香喷喷。 水桶,小时候挑水吃的。那会儿,好多户一个水井,妈妈很早起床,挑满一缸水,差不多够人猪一天,还得节约用。 葫芦,等它老了摘下来,干了,就可以把表皮刮干净,用锯子一锯两开,搞成葫芦瓢,舀水舀粮食。 晒酱缸,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一大坛子酱,也是吃全年。有的人户密的,就这样几大坛晒一起。一般都是清晨或者傍晚舀酱吃,顺便搅拌一下,去舀时,勺子不能沾水沾油。特别夏天大中午的,不能去动。 丝瓜,等它老了干了,就摘回家剥皮,把丝瓜籽抖出来,里面的丝瓜络,洗碗超好用,不沾油。 桐叶,现在连梧桐树都少见了。小时候,山上好多梧桐树,最好看的就是梧桐花儿,洁白的边缘,上面有紫红丝丝,美丽无比,记忆犹新。
桐子,可以榨油,这种干枯的桐叶,更是宝。手冻了,可以煮桐叶水,烫,治疗预防冻疮。 小高粱苗,小时候,我们这里会种一些,不是为了收小米,而是把苗子弄来扎刷锅的刷子。
铁树苗也是,用来扎扫帚,那会儿,扫帚都是这样很重的,自己做的。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小时候经常到处地里挖,妈妈时常教我,不要在人家田埂上挖,不然,把路挖坏了。
这种地里野生的,很香,还有叶子,嫩的时候也可以吃,酸酸的。 红薯,小时候,果园空隙里种好多红薯,挖地、扦插,没有我的事,但是,挖红薯了背回家,我经常充当那个背的角色,小小个头,一背篓一背篓的背。
父母背的多,好多挖了背回家,堆在角落像山一样,隔几天妈妈洗一次,然后每天捡一些,煮熟,够猪吃一天。
现在,地里种一点儿红薯,烤火时烤了吃就成了一种奢侈,因为少呀。红薯叶,我们也会经常摘一些嫩的叶尖清炒,小时候,可都是猪的食物呀。 南瓜,和红薯差不多,小时候也是种好多,背回家喂猪。不过,种南瓜比种红薯轻松好多,还有,南瓜不占地,可以种在地的边缘。 藠头,现在种的少了。小时候,父母种太多太多。每天爸爸挖好多回来,晚上我们剪根,拿着不太好用的剪子,冲的眼泪流。后来睡去了,父母一直剪到半夜。天不亮,爸爸就起床背到镇上卖,贴补家用。 薅锄,专门薅草用的。我家大大小小好几把,果园里的草,每年要锄好多次,我薅不动,喜欢拔草,爸爸又说拔的没用。因为,薅草,不仅仅是锄草,也是疏松土壤,给橙子树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香椿,就如同那两棵大棕树,很高,但是很细,也是很多年了,依然健在。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掰一些回家凉拌吃,我超喜欢。掰了长,可以掰两三次。 风斗,很古老的农具了。小时候,果园空隙里种了好多高粱玉米粮食,父母背回家弄成一粒一粒,然后从上面的斗里缓缓倒入,一手把控速度,一手摇把儿,粮食就从下面的口流出,叶子渣子从旁边的口吹出来。多年,已经被搁置。 大锅灶,小时候,都是双灶,就是两口锅。现在,随着电器化的发展,都是一口了。 烤玉米,有一种玉米是甜玉米,嫩嫩的时候,烤出来特别香甜。烤时,外面的皮不要撕,连皮烤,开始火大,慢慢的用小火,皮烤掉了,玉米就熟的差不多了。
小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就是在玉米地周围,找一小块空地,捡一些干的树枝,掰了玉米就在地里烤起来,烤好,用一小根树枝从一头插入玉米棒,真可谓现掰现烤现吃。 小时候,时不时会见到牛,黄牛、水牛,现在,能够见到实属难得。 小时候家家户户喂猪,我们家一般三四头。妈妈要干农活,洗衣做饭还得挑水打猪草喂猪,一天到晚的忙,忙到半夜。过年时自家留一头年猪,其余的都卖了贴补家用。
我小学放学,学校没午饭,先吃饭再去打猪草,最后才是做作业。现在,不喂猪了,少了好多事,当然,年猪也得靠到高山买粮食猪。每年都要做腊肉的,长辈的话,体力活,要吃腊肉,有点儿油气,才有力气干活。 燕子窝,每年,都会看到燕子们一粒粒泥土衔来垒窝。有时候两年会垒在同一个地方,这不,只是进出口不同。
在阳台上,有时真想偷偷躲在一个地方,拍照它们进进出出喂食的情景。 猪圈,有散圈紧圈,连一起的。紧圈里比较干燥干净,有猪槽,主要是吃食睡觉的。散圈,是这样露天的,用来晒太阳拉粑粑的。
最早的记忆,就是这种简易的石头砌墙。这种,有时候遇到那种特别“不听话”的猪,也会拱石头跑出去,后来就慢慢的改造了。 捡松毛,小时候,经常到树林里捡松毛,好大一口袋,却不重,压的很紧很紧,弄回家就是好东西了,可以烧很长很长的时间。不管是生火做饭还是发炉子,拿一点儿点火一着就燃,极好的引火毛。 摘花生,小时候,果园空隙里种了好多花生。暑假,是我的假期,也是花生成熟的季节,爸妈拔了背回家,堆满一间屋,在门口只能看到花生山。
我们伙同一些小伙伴,在花生堆里爬来爬去,捉迷藏。估摸着父母干农活快回家了,就赶紧认真摘花生。有时,也会遇到父母回来还在疯狂玩耍。
现在,就种一点点花生,够自家人吃。清晨很早拔了背回家,几个人很快就摘完了。还有,那会儿父母说好多钱一斤,让我们在家快点摘,回来称重给钱。 娃娃背,娃娃有几个月,可以坐了,就可以放到这种背篓里背了。这种背,方便,放进去就可以直接背起来。也只可以背几个月,再大点儿,也背不了,有可能娃娃往上爬,脚踩到高点儿的坐凳上,搞不好就摔下来了。 小背褂,小时候,妈妈经常用毛线打毛衣给我穿,这种无袖的,就是背褂,用于加冷加热,有袖的,就是毛衣。那会儿,穿四件衣服,一件内衣,一件毛衣,一件背褂,一件外套。这些毛衣,各种颜色,各种花草,妈妈有空时,就和附近的婶婶一起研讨新花样。 一个一个挨着过小河,然后一起采蘑菇。小时候,孩子多,总是聚集到一起满山跑,长大了,孩子少,有的在家里,有的在外地,这样的场景就只能在记忆深处了。 筛菜籽,奶奶妈妈那代人,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筛,打理粮食的,会搞的,随便筛几下,就搞好了,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现在的80后,几乎都玩不转了。 浇菜,好古老的东西,现在也浇,但不是这种工具了。 农家粪,小时候,种菜种粮食,父母都这样吧,现在,少之又少了。 猪槽,就差不多是人吃饭的碗,这个猪槽,还是比较精致的了,石匠一点一点打出来的,不喂猪了,猪槽就成了现成的水槽。 蒲扇,小时候的夏天,没电扇,就是在妈妈的怀抱里,用它扇着凉风睡着的。这么些年,它们还在,比早些年更加好看了,只是用的比较少了。 小布鞋,真不知道是出自谁之手,奶奶,还是太太(奶奶的婆婆),小时候,这种手工纳底布鞋都舍不得穿,总是怕弄脏弄破。 高大的皂角树,小时候,姑姑经常摘好多皂角回家,放在火上烧,然后包在毛巾里用棒头砸,最后包着洗头,大抵就是后来的洗发水了。 大水缸,左边这口大水缸,就是小时候我家的,妈妈每天清晨,天不亮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挑好几担,只到满满一缸水。节约点,一家人吃喝拉撒,还有猪鸡的生活,刚刚好。 芝麻笼,小时候,经常可见这种,芝麻成熟了,就这样捆好,三四捆一笼,隔几天来收一次芝麻。把旧床单铺在地面,散开一捆一捆的倒,拍打,弄好,再这样捆起来,倒几次,就好了,再把干的芝麻杆背回家烧柴。 小时候,大夏天,经常好多小伙伴一起,到沟里戏水,捉螃蟹,现在,沟还是原来的沟,没有那群人了。 用竹叶折小船,沿着沟水划向远方。 竹扫把,专门用来扫场院的。 斗笠,和蓑衣是成套的,头戴斗笠,身披蓑衣。 蒲公英,轻轻一吹,随风飘去。 小板凳,特别矮桌子,吃饭最喜欢用小板凳。 刺泡,小时候漫山遍野跑,用梧桐树叶做一个临时的小兜,摘了装进去。爸妈在地里干农活,看见也会摘了给我们带回来。 鸡窝,小时候,屋里、杂屋里,都会有好多鸡窝,竹筐桶呀,底部垫上稻草,鸡生蛋用的。当然,有些鸡,会自己找些小角落生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