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情人节 武艺mv,好的婚姻是怎样的

2023-03-03 138阅读 0评论

天天情人节 武艺mv,好的婚姻是怎样的?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但是我想恩爱不是秀给别人的,在婚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幸福。

要问什么是恩爱的,那么我们肯定就会想,造成不恩爱的原因或者现象有哪些呢?

天天情人节 武艺mv,好的婚姻是怎样的

如果天天吵架甚至打架,夫妻双方感觉不到对方的温暖,感觉不到家的温馨,肯定更无法感觉到恩爱了。

那么恩爱的家庭就是没有争吵吗?其实也不对,压抑自己也是不正确的。

婚姻是一个学堂,相处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件事,只有积极地去学习,不断的改变自己,才能做的更好,婚姻亦是如此。

我是@美太太姐,我认为恩爱的夫妻,有以下几点表现,一起学起来哦。

第一,恩爱并不是不吵架

记得刚刚结婚的时候,我很怕别人说,哎呀,你们怎么又吵架呀?觉得让别人发现自己吵架会觉得很没面子,会因此更加生老公的气,觉得他不包容我,让我没面子。

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了,觉得那吵架很正常呀,人着急的时候都会情绪不稳定,自然会唠叨几句,这个是一个正常现象啦。

现在的我不回避这个问题,吵了就吵了,我会很快从争吵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并不很进入心里去,该吃饭吃饭,该工作工作,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负担。

适当的发泄也是有必要的,一方一味忍耐也容易积累更大的矛盾,容易把问题隐藏起来,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约翰•格雷认为,婚姻和恋爱中的矛盾源于婚姻与男女思维差异。

男性更习惯于理性思维处理事情,注重目标;女人更感性,注重感受。沟通不畅,可能只是你们思维不在同一条轨道而已。

两个人互相吵,没有高低之分,也代表了一种平等的关系。

第二, 有沟通的余地

虽然会争吵,有时候意见不统一,或者工作、经济上的压力会产生焦虑,不免多唠叨几句。

但是最后两个人都会体谅对方,过后会心疼对方。爱人外出会担心他的安全,担心对方生病,能感受到对方为自己的一点一滴的付出。

女性更容易焦虑,我以前觉得别人家老人都有收入,而我的公公婆婆是农村的,买房不能补贴我们,还贷压力大,经济上的压力造成思想上的焦虑,总时不时就埋怨老公家人。

老公开导说,你看看周围不如你的,为什么非要和比你好的去比呢,看看不如你自己的,你心里平衡了吗?不要总是高攀,往上看,看看周围有不如你的,你不就心态好了吗?

经常这样的交流,让我心态平和下来,也慢慢地很感激老公为自己的付出,当我生病了,总是积极的陪我看病,怕我累着了,总是自己去买菜。

当然虽然争吵是常见的现象,能够少吵更好啊。后来,我总是不停地看看今日头条等网上关于如何相处,心理学等方面积极的知识,让自己提高对人性弱点的认识,努力克服这些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有所进步,而不是当一个“粗鲁的母夜叉”。

古话说,妻贤夫自良。所以妻子在家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要能沟通,会沟通。

约翰•格雷认为,男性更倾向于解决问题,女性更倾向于分享感受。人们总拿“多喝热水”来调侃男性对女性的关心,比如女性说今天来例假了,肚子痛,男生会说“多喝热水”了事。实际上女性不是在向你寻求解决方案,她知道要喝热水,她真实的意思是指的自己来了例假不能服,希望他的理解。男性如果顺着她的意思说,嗯,是呀,看你的脸色就知道你不舒服了,你手一直捂着肚子,肯定很难受吧?然后,去再去帮她倒热水喝,告诉她多休息会,自己来干家务。这样更具体的回应及更细致的照顾,使得女性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另一半的温暖。而男性遇到麻烦,更喜欢安安静静地自个儿消化烦恼,女性需要给他一个适当的空间和信任,不要抱怨他。第三, 生活需要调剂

生活不是一味的清苦,要适当地放松放松。如偶尔地出去吃吃饭,互相添上一两件新衣服,偶尔去周围游玩游玩,看看大片啥的。

学一学别人的幽默,互相调侃调侃,让家庭的氛围更轻松,让自己和他都心情好一点。

就像邓超和孙俪两个人总是很能互黑,邓超送给孙俪的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而是一双奇怪的袜子,上面有一些穴位图。

仔细想一想,很搞笑,也很温暖,逗得大家欢声笑语一片,觉得他们很恩爱,又很幽默,情商高高,很让人羡慕他们的相处,我们也可以学学啊。

张歆艺和袁弘也是超级的恩爱,在《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张歆艺带上孩子去探班,袁弘很自然地上前去抱起孩子,还给了张歆艺一个甜甜的热吻。张歆艺开心的笑容让大家觉得他们真是甜蜜又恩爱,好生让人羡慕。

适当地“制造”恩爱,可以让自己的夫妻关系更和谐。

怎么样?有没有学到一招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都嫁给了谁?

民间传说,七仙女姐姐都嫁给了仙人,唯有她嫁给了董永,凡人董永有啥能耐?让七仙女对他死心塌地?

民间传说之谜

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尤其是在民俗文化中,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已婚妇女和未婚少女,都会去祭拜七仙女,希望得到她的眷顾,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

民间传说中,董永只是一介凡人,但七仙女自从嫁给他后,对董永是百依百顺,甚至夫唱妇随,王母娘娘三番四次要召回她,她都不愿意回去。

这里不免让人感觉很奇怪,七仙女是个王母娘娘的宝贝女儿,玉皇大帝视若掌上明珠,容貌和才华不弱于嫦娥,甚至她一手织云锦的好手艺,还是天宫中的一绝。

如此的一位出身不凡的仙女,按道理应该是门当户对,许配给起码是二郎神一个级别的神仙。但七仙女却嫁给了董永,还逾越了仙界的规定,与凡人董永成亲,还生下了一双儿女。

董永和七仙女,两人无论是身份地位,生活习惯,还有家庭条件都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生活中在两个世界的人,为何却能相亲相爱的走在一起,还成了令人羡慕的员人间眷侣。

从这点看,这个民间传说完全和现实生活是大相径庭,因为有过婚姻经验的人,都懂得从古到今,门当户对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都是民间女子,想努力嫁入豪门,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很少出现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嫁给平凡的农夫,两人还过的非常滋润和睦的情况,即便是有女子的复出也很大,例如董文卓跟了司马相如,富家小姐迫于生计,要抛头露脸的开酒肆,王宝钏跟了薛仁贵,在寒窑苦等了18年。

虽然这个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最终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结局,也并不完美,但不妨碍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神话小说的经典之作,甚至人们还非常喜欢这个神话传说。

那么这个神话传说打动人心之处在哪里呢?为何上到皇宫贵族,下到民间百姓,都喜欢这个神话传说呢?

董永和七仙女故事广受百姓喜爱,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其实古代民间传说能够被广为人知,并且一直流传,必定是受到朝廷的支持,也就是说朝廷对这个故事,也比较认可他才可以代代流传下来。

同时民间传说中,许多的天上的许多规矩,其实不过是人世间的一种反应,也就是借故事寓言的一种方法,只要撕开民间传说的面纱,其实人们看到就是现实的生活。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也不例外,按照民间传说,王母娘娘有七个女儿,她们每个都生的如花似玉,婀娜多姿,体态动人,常年陪伴在王母娘娘的身边,因此她们在天宫身份也非同寻常。

民间传说七位仙女,并非一直陪伴在王母身边,后来她们也是各有有了婚配对象,

那么七位仙女都嫁给了谁呢?

关于七仙女的夫君,民间的说法很多,列举其中之一:大仙女嫁给了食神,二仙女嫁给了黑鹰,三的夫君是金吒,四女儿的丈夫是鱼日,五仙女的丈夫是马天龙,六公主嫁给了柳宜室,七公主的就嫁给了董永。

在《西游记》七仙女的名字叫做:红衣、素衣、青衣、皂衣、紫衣、黄衣、绿衣。名字也很好听,叫做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足、天庆、天羽。

从这些名字我们能看出,七仙女的起源和上古的天宫有关,根据专家的考证,民间传奇中七仙女的起源,与上古天空中的星宿有关,据说是源自二十八星宿之一的昴宿七星。

经过历史的沉淀,到了先秦时期,民间开始逐渐流传董永和天仙的故事,不过当时并非是董永和七仙女际遇,和现在我们流传的完全不同。

虽然民间没有明确七仙女中另外六位仙女的夫君是谁,但按照天仙配的记载,她们都是嫁给了门当户对的神仙,因此王母娘娘才不认同七仙女和董永的婚姻,

因为他们夫妻结合完全是天庭不允许的,故事中的人仙有别,其实这寓意着两人的阶层有别,这样的身份阶层在古代是不可逾越的,轻易逾越则会受到传统礼法的谴责。

其次两人除了虽然不顾礼法的规矩,私自成亲成为了眷侣,但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因此也不适合古人婚姻的观念,因为古人的心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必须是经过复杂的明媒正娶,方可得到世人的承认,而明媒正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双方的父母认同这门亲事,其中一方反对,哪怕是双方再恩爱,也不能成亲。

父母不同意,棒打鸳鸯的例子,历史上可以说非常多,但也正是如此,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才那么的令人向往,他们的结局才如此令人唏嘘,

因为历史上太多的情侣,相爱但是因为古代礼教的束博,不能结合导致终身遗憾,因此两人的经历,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古人对婚姻的态度

董永和七仙女,本身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人能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巧合,同时和董永一些特殊的手段有关,

根据民间传说,董永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农夫,家里只有一条老黄牛外,没有任何的财物,但他运气很好,这条老黄牛是一条修炼成精的牛精,

老黄牛为了报答董永,见董永没有媳妇,就透露了一个天机给他,让他深夜到一个湖边,设法顺走七仙女的衣服。

本来一个凡人,要想见到仙女是很难,要见到仙女下凡泡澡就更是不可能,但董永有黄牛的指点,成的到了池边,

真的被他见到了在泡澡的七仙女,本来对黄牛半信半疑的董永,连忙拿起其中一件仙衣就走,七仙女们泡澡完毕,要回归天上的时候,

走在最后的七仙女才发现衣服不见了,此时董永抓住机会,本来七仙女对付凡人,只是举手之劳的事,可能是出于羞涩,又或者没了仙衣,她就是法力顿失,

反正她的心态,并非仙女面对孙悟空那么镇定,反而是有点心慌,只能在泡在池水中不敢出来,其后在董永的诚恳劝说下,七仙女只好跟了董永回家,

在归家的路上,七仙女逐渐喜欢上了老实敦厚的董永,回去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而七仙女还和董永生下了一对儿女,

现代人这个民间传奇,可能会认为七仙女为何那么快,就随了董永?

其实这与古代女子对待婚姻的态度有很多关系,现代的女子即便是和许多男朋友好过,也不会因此而结婚,但是古代却不行,从周朝开始,就建立了一套非常规范的婚姻规范,这套规范在后来的发展,越来越细,同时也越来越严格。

到了南宋以后,节妇的观念是深入民间,许多民间的女子,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甚至是付出了性命,即便是到了上世纪初,这个观念依然深入民心。

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子,通常都是待在深闺中,即便是出门也是遮盖的很严实,轻易露出肌肤给外人看,如果女子和别人有了肌肤之亲,那么对于她来说,要不嫁给他,要不赶快找个人嫁了,要不就自己出家,还有一条就是远走他乡。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七仙女泡澡虽然和董永没有肌肤之亲,但董永拿走了她的仙衣,让她无法回归天庭,她贸然站起来,必然被董永一览无遗,所以她怎么成了董永的人,在古代婚姻的观念下,忠贞观念仙女也不能逾越,因此她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不过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董永虽然经过黄牛指点,娶了七仙女回家,但七仙女又为何不肯回天庭,非要和董永过着穷苦的生活呢?

难道七仙女想体验凡间的乐趣,董永有和能耐,让七仙女对他死心塌地?

对于七仙女死心塌地的跟董永,估计现在社会许多女孩子,怎么都想不明白的,有机会咋还不走,董永有宝吗?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董永还真是有宝,而且董永的宝贝,让天庭也乐意这段婚姻,最早记载董永和仙女故事的,是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在孝子传中记载,董永家里虽然很穷,但对父亲却很孝顺,为了给父亲下葬,卖身葬父给乡里一位土豪打工,

一天在打工途中,巧遇一位女子,自愿和他结为夫妇,女子不但答应和他成亲,还承若富公帮董永赎身,富公很好奇,为董永,这女的是谁?’,女子对大答说:我是董永的妻子,他的债务我帮他偿还。

富豪和好奇,就给她出难题,要她织三百匹布。没想到女子用了一旬时间,就织网完了,甚至织的非常好。富豪无奈只好答应了她,

董永很开心的和妻子回家是,女子忽然对他说,我是天女,玉帝见你孝顺,让我助你一臂之力,现在任务完成了,我也该回去了,说完就消失不见了。故事也到此为止。后来《搜神记》等典籍,对董永记载基本和《孝子传》差不多。

从这段记载,能看到董永的传说其实和孝子有关,也正是董永的孝顺,感动了上天,才让仙女去帮他一把,在古代孝子地位超然,民间认为孝子都是有德行的人,自然受到天道眷顾,

而这也是七仙女跟随董永的原因,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董永的孝顺,感动了上天,因此他得到了天道眷顾,玉帝安排七仙女嫁给他,并且帮助他。

这样也能说明了,为何黄牛忽然说话,有为何能知道七仙女下凡的时间,更重要的就是他告诉了留住七仙女的方法,而董永也把握住机会。

同时也解释了,为何七仙女的姐姐,在妹妹没有回到天庭,为何不回来救她,因为这都是设定好的任务,而七仙女也跟随董永一段时间,

可没想到董永人品的德行都很优秀,导致七仙女爱慕不已,逾越了天条,为董永生下了一对儿女,这完全跨越了阶层的行为,超出了任务范围,自然受到天谴,

也因此才有了王母娘娘要七仙女回去,才有了董永骑着黄牛追上的后续,同时王母娘娘顾全大局,只是轻轻划了一道天河,让两人无法见面,并没有用法力对董永干什么,可见她对董永这位孝子,非常的欣赏,最终为了成全两人的爱情,让他们在七夕会面一次,

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可见董永和七仙女在天上是一直在一起。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的七仙女,都终成眷属,各自有了美好的归属。

有哪些当女生有了男票之后才知道的秘密?

刚开始要不是看上这张脸,我也不会上这么大的当。

男人啊~看上去干净你以为就是香的吗??在一起久了之后,才知道自己选的男票被熏着了也要硬着头皮处啊。

题目是个好题目,知乎是个好知乎!

我要在这开启吐槽模式, 姐姐妹妹一起跟上来呀!!

1、 觉得自己不用洗澡

自称刘香香,说自己在部队时候大热天高强度的训练二十多天不洗澡,别人都腌出酸菜味儿了,他还是一点味儿都没有。

你说这我能信???

刚开始我还老盯着他洗澡,

“我又没出汗洗什么澡”“我又没味儿洗什么澡”“天气这么冷洗什么澡”“唉~明天吧”

。。。。。。。。+(\( ̄﹏ ̄m )~

2、 就算洗了澡也可以不换内裤。

不仅要盯着他洗澡,还要盯着他换内裤。搞得我就像电视剧里反侦察似的,看他洗完澡出来就跑厕所看那条已经作战N天的小内内有没有被换下来。

答案是:并没有!!

3、就算洗了小内内也可以不洗澡。

你们没看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作!

因为我们家小内内和袜子都是要自己手洗,所以他换不换真的是一目了然。

有一天我发现怎么内裤洗完挂在了浴室,但浴室是干燥的。

当时我都惊呆了~我问他你没洗澡?“没呀”

你换内裤了?“换啦”

。。。。。。。。。╰╮o( ̄皿 ̄///)

妈妈。。。救救我。。。。

4、 洗澡不用沐浴露,洗袜子不用肥皂。

猜得没错!就是干洗!我家的沐浴露永远只有我一个人用!

我已经什么都不想问,什么都不想质疑,我累了。

请问你们的男票也会掉色吗?

你们有没有同款男朋友啊?说出来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5、不出门就不洗袜子不洗脚,说脚气是他的男人味儿。

经常出门了也不洗袜子的事儿我会跟你们说吗?

你们也知道了,就算好不容易洗个袜子也不会用肥皂洗的人,还老问我为什么他总有脚气呢。

白眼真的要翻到后脑勺去了!就你这样没脚气还谁能有脚气!

总这样和他掰扯我都懒得~就他这人还特别拧,说又不听听又不做做又做不好!

那味儿真的熏得我寻死觅活的~受不了给他买了去脚气的让他喷,好在这倒是听话。

阿门~别说这是给他用的,怎么觉着救的是我呢!

6、常年只用一款洗发水,从来不考虑换。

和他在一起这么久发现,洗发水他是几百年不带换的。

我俩是各用各洗发水,我爱试新款,每次入新洗发水让他试他都假装听不见。后来。。我好像明白了~~

这洗发水都英文刚开始不知道它干啥的~后来扫一扫上某宝。。

发现人家是一防脱洗发水。。。

他这么一IT直男,自从探清洗发水底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有在担心自己发际线。

怪不得每次总听他回来叨叨,谁谁谁好像又秃了,谁谁谁发际线又往上了,谁谁谁座位底下全是头发。。。

7、买菜永远老三样(西红柿青椒茄子、猪蹄猪肘子猪头肉)

他说他要去买菜,永远不会有惊喜。

如果有一天他买回来一棵白菜,我会怀疑那天是不是水逆了。

8、 做菜永远加水炖就完事儿了。

别人家做饭不都是36式吗?煎炒蒸炸煮~

而他只有一式,炝锅下锅炒菜加水,炖!

虽说毫无惊喜吧,但味道都还很好。这是值得夸奖的。

9、冬天会自己悄咪咪抹我的身体乳

真的是悄咪咪,就是明明我在场,他都能气定神闲地假装我不在,然后飞快地抹完他想抹的地方。全程不说一句话,就当我真的不存在!

就当他好像什么都没抹。搞得我还不好意思问。。

讲真,以前不知道男人也抹身体乳,居然有点反差萌。。

10、 你知道他在偷瞄那个露大长腿的女孩,他也知道你知道他在偷瞄那个大长腿女孩,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偷瞄那个露大长腿的女孩。

11、 放屁巨响,长音阶带起伏的那种。

声调每次都不一样,时而嘶吼~时而低语;时而温柔~时而骂街。

而他完全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于色,剩我一人在P声中凌乱。。

12、 迷恋自己的身材。

脱光在镜子面前对自己比划~是每一个夜晚睡前都要上演的戏码。

再加上他最近在健身,更放飞自我了。

起初我觉得新鲜,觉得这样好可爱啊~~~

但每天都这样的时候,心中不明觉得有那么点油腻。但是我没有说。

虽然他有这么多槽点,但人无完人嘛~也别以为我就是口味重,就是单纯看上他的颜。

和直男在一起不容易,经常斗智斗勇。但如果练就一身武艺,他就会被你拿捏得SS的。

【拿捏直男小妙招】

1、 跟他一起玩儿,就算你觉得很傻。

他突然想跳舞的时候你跟他一起跳;突然拿你的咪咪罩当飞行眼镜的时候你也要哈哈大笑。

2、 在外人面前给他面子。

直男的点很简单的,就是在外给他面子。

朋友来吃饭主动做菜洗碗或者张罗着在外订好饭店订好菜。

在他朋友、同事面前夸他好,夸他体贴善良爱工作;乐观开朗负责任~

他会觉得很有面!

这次面子给足了,里子什么都是你的。

3、 还是夸他。

吐槽归吐槽,该夸还是要夸。

如果他做饭,你就要夸他做饭好吃。这样他才有做饭的动力。

如果他拖地,你就要夸拖得真干净,这样下次还继续拖地。

如果他叠衣服,你就要夸他叠得有棱有角的,这样下次才会继续努力。

你想要他做什么,就夸他做什么。那些“你怎么笨手笨脚的,干什么还不如我干”这样的话~说出去了,你就等着都自己干吧。

4、 对他的家里人好

逢年过节的时候想着给他家里人送点什么东西啊~

或者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想着他的家里人啊~

直男你想要他主动关心你的家里人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就没有这跟弦。

但你可以教他。就是在日常中你做给他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5、 撒娇装柔弱是技术活

经验之谈:态度强硬的作风可能只能用在工作上。

我发现直男们你要是心里不爽对他怒吼,那不免是要来一场大战的。

你很委屈~说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但其实是踩到他的点了。

扮可怜装柔弱,同样一句话软着说,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回答写得很爽!吐槽也吐槽了,分享也分享了。

宣泄了情绪也满足了精神食粮。

好了~我要回去拿捏我家直男了。

祝大家感情好合,升官发财!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怎么样?

来自一名大四学前教育老师姐的分享,关注雨水微甜,了解更多有关学前教育的咨讯。

其实现在本科学前教育挺平常的了。各大师范学院在2016年二胎政策开放后就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我高考后选的也是学前教育,下学期开学就大四了,很开心能分享我这个老师姐对于学前教育的深切感受。

一、学前教育是什么?学什么?

首先你需要理解什么是学前教育,因为在我们班很多同学当初就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学前教育,就直接填报了这个志愿,然后填报完了之后就很后悔,一直想着怎么转专业,但其实转专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选这个专业或已经选了它,你就要确保你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下面我先来给你简单地说一说什么是学前教育吧。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0-6岁婴幼儿进行的所有教育的总和,而狭义的学前教育主要指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对3-6岁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学龄前儿童,我们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主要针对的是3-6岁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给你看一下我们学的一些专业课课程(部分课程显示不出来)弹、唱、跳、画、手工”这些技能我们都必不可少。除了要学习各种相关理论知识,我们还要学习各项基本技能,俗话说十八般武艺,我们就已经要掌握6大“武艺”了。本科层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更高,所以我们的这些技能课相对较少,弹、唱、跳只学了一年,(因为我刚好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届本科学前教育,各种资源都还不完善,不过从我们的下一届开始弹、唱、跳都学两年),画画、手工都学一年。所以我们的这些实操技能相对专科学生较弱,(所以我们其实很羡慕专科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技能课,也很佩服他们的技能水平)二、面临的一些困难。1、不少人对学前教育存在偏见,决定选择这个专业就要坚强地面对各种“冷嘲热讽”。2016年我们国家刚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我也在这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高考。因为各种原因,我考得并不是很好,只能上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为什么会想选这个专业?因为我想学校既然拼不过一本,那还不如选个比较容易就业、而且还能在同行竞争中处于“佼佼者”的地位的专业,所以,我果断地把学前教育填为第一志愿专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这么想并同意我这么干的。

(1)爸妈的反对。我的爸妈当初也非常反对我选这个专业,反对的理由无非是“你一个本科生,选个幼师,你浪不浪费?”“现在的幼师工资那么低,你以后怎么养活自己?”等,但我认为职业无关学历,不好好努力,认真付出,学历再高又能有什么收获呢?在向爸妈耐心地分析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表明自己的决心后,他们最终也理解并支持了我选这个专业。

(2)大众的偏见。在一次搭滴滴去见习的途中,滴滴司机问我去幼儿园干什么,我直率地回答了“见习!”结果他回了一句“什么?大学生去教幼儿园??幼儿园小学生都能教啦”好气!当听到这句嘲讽时,我恨不得脱了鞋就直接扔过去。但我知道这么做只能把自己的形象越抹越黑,最终我选择了忽视。在见习中,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的亲戚朋友都会“歧视”我们的职业,但我想说,每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认真付出的人都是伟大的!

2、零基础学习钢琴难度较大

学钢琴起点晚,难度大。我是一个完全的音痴,加上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只知道“do re mi fa so la xi”怎么念,但对应钢琴上的哪个键都完全不知道。这使我刚开始对学钢琴有很大的恐惧感,我会不会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去学钢琴?我学不会怎么办?但其实真正学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都是零基础学钢琴。所以老师也比较能理解我们,一般上课的节奏不会太快,而且我们主要学的是简谱。我们一般两三个人一间钢琴房,每天排时间争着练钢琴。只有多练,我们才能熟练地弹奏!

3、薪资低,工作量大。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不仅仅像人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只是简单的照顾幼儿的吃喝拉撒睡。当然,照顾孩子是必须的,因为这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保育部分。但幼儿教师主要的工作,还是在于恰当的时间给予幼儿适当的教育,使他们在掌握自然知识的同时,形成3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技能。除此之外,写教案、写总结、写报告、写学习心得等各种写,以及组织活动、环境创设等这些都是教师的日常工作。工作繁杂,但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教较低。见习中与教师交流发现,在编幼儿教师工资一般在3000多,而编制外教师1000多2000的很多。所以,幼儿教师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要不要从事还得看个人追求。三、优势就业很抢手。因为现在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教师队伍还是以专科为主,所以本科生在应聘幼儿教师的时候相对来说竞争力较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专业能力如何。心态年轻,不容易老。每天都和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一起,虽然他们有时也很调皮,但大多数的他们也只是因为好玩、好动才这样。和孩子们每天一起游戏、互动,也让我们始终保留着一种童真。3.装饰环境更省钱!还能赚钱!上手工课一定要认真,老师教的一些手工真的很棒!玫瑰、百合、康乃馨、马蹄莲等,这些做出来真的很好看!下面这幅图是我刚做的玫瑰🌹,摆在客厅真的很好看!有些同学乘着一些节假日,特别是情人节,出去卖一晚的花,扣除成本卖了800左右。还有石头画、马勺、漆画等,这些手工做出来不仅好看,还能卖钱💰!

总的来说,本科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挑战多多,但认真去学也能收获多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大学中关于学前教育的那些事(或者想做一些手工,只要我知道的,都可以分享给大家。)可以关注雨水微甜或者私信我,期待与大家的交流分享。

中山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汉族习俗一样,实质上是指过春节。《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而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但中国古代岁首的时间不尽相同,直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87年),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并把正月初一定为夏历新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后,宣布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日,以夏历(俗称农历或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由于历代沿袭之故,中国人习惯上称公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因而过春节亦称为过年了。 自古以来,过年均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礼仪活动。而汉族人过年,其活动更为特别隆重。中山的古人也循之。从古到今,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扫屋: 扫屋,亦称为扫尘。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大致与中原汉族地区的“扫房”习俗相似,是过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年廿八(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为中山人过年前的一句口头禅。扫屋实质是以大扫除的形式来送旧迎新。但是过去中山人扫屋,是颇为讲究的。 扫屋开始时,先扫门口,再拿起长扫帚或是鸡毛扫、竹枝等工具在门楣上下划几划、扫几扫,然后就从外到里一直扫进去,即从大厅扫到厨房、从屋顶扫到地下。这里有那么一句俗话:“好的扫入,坏的扫出”。而扫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与此同时,家中的女性就负责家里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门窗、抬椅杂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壶、饭煲炒镬、灶头等等,无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干净为止。这种大扫除的习俗,与其他风俗习惯一样,不竟还是掺杂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因而,传统上的年前大扫除开始前,必须要“择日”才能进行。虽然,过去从农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扫屋了,但均要找本黄历、通书来“择日”,不管是富、是贫的家庭,年前扫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开“火星”之日,当然最好是“黄道吉日”了。另外,过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萨的习俗(一般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烧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扫除一开始,首先就是“洗菩萨”,洗菩萨所用的水,虽不是“圣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干净清水。洗菩萨的水要放进几片“碌柚”(柚子)叶,这样做据说是可以“辟邪”,还表示家里的主人“神心”,这种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来做。 2、办年货置新衣: 正所谓“年关紧过债”,中山人在过年前的一头半个月里,就开始忙于办年货了,旧社会中山的农村商店较少,货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时,农村的群众便纷纷到石岐城区及各镇区府所在地的农贸集市去购置年货,诸如: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应有尽有一大箩。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人们在春节前碰面第一句便是“办齐年货未?”这是中山人过去在春节前,最普通的一句口头禅了。直到今天,每逢过年前的“圩日”(农贸市场)或各大商场,都可见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为着过年,中山城乡的人们是多么紧张,多么重要啊。同时,这种置办年货的习俗,也相应带旺了城乡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妇女对置办年货更为着紧。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过年时,有句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这种习俗是中山人过年较有特色的风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见那些“生毛发普”(糕面上长出五颜六色长毛、发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戆车”(傻瓜的意思)。但尽管人家笑话,中山人过年炊糕的习俗,却历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为中山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同样,炊糕也要“择日”,都要选在过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户的主妇们便起床净手装香拜神,然后开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黄(红)糖浆,搓成整团的糊状,加上咸猪肉、咸蛋黄等佐料放在用蕉叶、竹叶等垫底的竹蒸笼里,用慢火炊十多个钟头而成。年糕蒸好后,要说上几句吉祥大利的好话,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然后还放上红枣,榄仁及一封“利是”、挂上两个红桔等物,直至过了年(即过了年初一以后)才开糕。取其意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长大”等寓意。 这里有一习惯,就是在炊年糕期间,家中的小孩不能讲错说话或讲不吉利的话,只能讲好话,要不然就会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山人认为:炊年糕炊得好与坏,是对将来一年的运景好坏的象征,所以小孩的说话也很重要,俗语讲:“童音无戏言”,恐怕也是一个论据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还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语。“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黄色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中山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可见过年前炸煎堆这一习俗,中山人过去是较为重视的。加上炸煎堆所费无几,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过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习俗。另外,还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习俗。民国后,中原地区的包饺子、炸馄饨等饮食习俗,也在中山流行。 4、挂挥春贴门神: 挂挥春俗称挂桃符,此乃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由于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迁而聚居的,此传统习俗亦循之。据西汉·刘安《潍南子》记载:“桃符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话,岁首钉于大门两侧,以驱鬼避邪”(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在此不提了)。这种挂桃符的风俗沿袭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时候,开始有人将联语题写在桃符板上而称为春联,文字上记载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恐怕这是中国最早之春联了,而挥春则是在过年之前即席挥写或印成对联的联句,特别是在乡村,多有请村中有文化、书法好的人帮忙写挥春,而商人习惯上是从集市上或文人雅士、书法家等手中购买、雅属,于春节前夕,多在年卅晚,贴在或挂在大门两侧,称为春联。春联多以吉利言语,祈望美好生活之词语组成,从对联中,人们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职业。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除了挂挥春,还有贴门神之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这么一段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说,贴门神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贴门神开始流行时,是为了驱邪镇鬼,这与过去挂桃符是并存的,因而岁时贴门神是贴钟馗打鬼的画和“神荼”、“郁垒”的字,直至现在,我们还可看到一些区镇,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区,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字样的门神。相传宋代开始,人们为祀三国时的关羽,并将关羽称为关帝,遂将其绘成年画作门神,贴于门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绘制或剪贴一些喜庆欢乐的年画张贴,这就将贴门神改称之为贴年画了,而这种习俗也与挂挥春并存流存至今。一般贴门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饭后,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张贴的,主人在贴门神之前要烧香、烧炮仗,并要在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说上几句吉利的话,再出门口恭恭敬敬贴上。古时的人喜采用“图像意念”,如福、禄、寿三字,多采用蝙蝠、方孔钱、桃子等图象的物品,来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将福字贴倒过来贴作门神,这种倒贴福字的习俗,是取其谐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岁团年烧爆竹: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称之为除夕夜,也称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随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举家提着年货贺礼等返祖家吃团圆饭。团圆饭做好后,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讲先拜祖先,后全家团聚吃饭。中山人吃团圆饭时的菜式主要以猪、鸡、鸭等家禽,以及鱼丸、肉丸、发菜等菜肴为主,多为九道菜式,中山人习惯上称之为“九大簋”,取其意为“长长久久”、“合家团圆”、“新年发财”等吉祥意义。饭后,一家老少济济一堂,吃瓜果,闲谈家事或进行各种游戏。而小孩子们则走到屋前屋后空地燃放烟花炮仗或点燃灯笼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还通宵达旦)。到了子时(即夜晚十二时)各家各户就大放烟花爆仗,以示送旧迎新。 这里,除了一家团圆的意思之外,还有送旧迎新,祝长辈长寿健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意义。俗语讲“守冬爷长命(即冬至),守岁娘长命”。在《牟平县志》上有这么一段:“年终为除日,……子弟称觞,为长春寿,环侍香案,通夜不寐,谓之守岁”。 中山另一习俗,就是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古时,使用方孔钱币,长辈就用红线穿编成串,挂在家中的小字辈脖子上或腰间,又或是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解放后这种风俗因使用的钱币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后,这些压岁钱改用红纸或利是封包住,放于孩子袋中或交给孙儿手上,让孩子们买文具玩具或买零食、烟花炮仗等了。但总的来讲还是一种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6、初一拜年派利是: 《香山县志》载:“元日拜年,烧爆竹,禁洒扫”。按中国旧俗,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卅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 早茶后,城里乡村,各行各业的人群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据《宛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恐怕中山拜年之俗也源出于此吧。相传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有这样的习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后,男仕们便出门到族中长辈或亲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拜年期间,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均要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 在饮食方面,年初一这天,一般市民都吃斋菜素食为主。究其原因是年卅晚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容易“撑住”消化不良或是吃得太肥腻等缘故,因而年初一多有吃斋的习惯,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大年初一吃斋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另外在年初一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在中山沙田区一带,尤其是中山民歌发源地的坦洲地区,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习俗“初一龙舟周街唱。”如当地俗话说:“初一狮鼓响,龙舟叮当敲,穿街基围过,百子又千孙……”。过去在年初一清早,在坦洲地区,你会看到当地的一些人手里拿一根竹子或木棍撑着一条用红木或杂木精工雕成的,约一尺半长十来公分粗的龙头或整条木龙,脖子上挂着一面龙舟鼓,鼓上连接着锣钹;另一只手举着一幅写有“恭喜发财”、“龙舟送子”、“百子千孙”等字样条幅对联的民间艺人,边舞手中的木龙,边走边唱龙舟,凡到了新婚的门户或有钱人的家宅前,便上前叩门,尤其高声地唱着民歌,龙舟鼓点也敲得特别热闹一些。一般来讲,年初一唱龙舟,在过去来讲,主要内容是唱百子千孙、早生贵子的主题,为新婚人家祈福,寓意“送子”。这种风俗与畲族的“盘龙歌”有接近之处,历史上,汉族的习俗多以“麒麟送子”为主,而畲族的“盘龙歌”亦是送子的意思为主,坦洲唱龙舟,一般是以道情或叹情为主旋较多,但年初一唱龙舟却是以欢乐的旋律为主,因而在过去,坦洲人年初一大多数都欢迎唱龙舟,演唱者所唱的内容,多是迎合群众的口味,主要唱“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等内容,屋主在听完龙舟后,则封利是给演唱者。这种习俗至今在坦洲群胜一带尚流行,只不过内容有所改变罢了。 7、年初二祭财神: 年初二俗称开年。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亦称为“送年”、“开年驾”等。古时候在开年这天,一早就由家中的男仕以及儿子或孙子用扫把从门口庭院开始向屋门扫去,再从门口向屋内扫地,清扫完毕,就烧炮仗,点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历代祖先,祈求神灵庇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子千孙等等。主要的是祭拜财神(传说中主管财帛的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过去多为商店和食肆在年初二开市前拜祭,习惯上称为“开牙”,多做九种菜肴,俗称为“九大簋”,以示“开门大吉”、“财源茂盛”之意。 这一天与年初一恰恰相反,年初一不能扫地及用刀剪利器,而年初二一早各家各户都大动干戈,劏鸡杀鸭,打扫卫生。在拜祭完毕后,家中各人互相道贺后,已婚男仕便携妻带子前往外家给外父外母(岳父岳母)拜年,直至晚饭后才返家。而未婚者则趁此佳节前往恋人家去或好友家去拜年道贺。各醒狮、舞龙队伍则鸣锣敲鼓穿街过巷去采青表演,发新年财了。 8、初三赤口泼水洒米祷神: 汉族的旧俗里,大年初三俗称“豕日”(古代家畜的一种,体肥尾短、鼻长、耳似蒲扇,俗称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有:“……三日不杀猪……”。古人认为正月一岁之首,而岁首的头七日更为重要,禁忌也特别繁多。古时的人们平时肉食较为缺乏,对于汉族来讲猪更是主要的肉食。因而在农村养猪是很重视的,在中原一带年初三为“豕日”,而“豕”是猪的别称,所以在年初三之日,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观看气候的阴晴来决定养猪业的兴与旺、灾与难。中山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过去中山人迷信占卜术,有道士预言,正月初三容易与左邻右里争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农户要养猪,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苍庇祐,因而在初三一早,家中主妇则开门泼水洒米,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愿,而后返入里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更避官非,且不出门去拜年,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一种陋俗。解放后,这种所谓陋俗已逐渐改变,但尚有农村的长者遵循并指责后辈初三赤口不要去拜年。另外,中山个别的人家有称大年初三为“车公诞”的,因此多在大年初三日到车公庙去参拜,并去转动庙里的风车、占卜问卦。 9、初七人日炒粉拜神: 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而隋·薛道衡《人口思归》则有这么一段:“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史书及前辈老人口中所述,古时的“人日”,同样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占卜活动,沿袭至汉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祭祀和社火活动,中山古时候,人日时各家各户均先拜祭神灵,祈祷人、畜兴旺。而后用七种蔬菜或是七种水果,做成羹汤,称之为“七宝羹”、“七宝斋”,多数人家这天不煮饭,吃斋菜,而更多的是煲粥炒粉或炒面,饭后纷纷出外参加各种社火活动,直至晚间才返。 自一九八八年以来,中山一班文化人牵头倡起了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弘扬“博爱”精神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慈善敬老”、“扶危济困”等内容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并在每年的年初七举行,这就将过去年初七祭祀活动改变为慈善公益的大型社会活动,给人日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注进了博爱、慈善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观念和生机,而成为中山的新民俗文化活动,现在每年的年初七中山人都举行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称为慈善万人行,而“提起万人行、中山人脚板痕(痒)”,已成为中山人新的口头禅。 10、元宵十五闹花灯: 据历代《香山县志》称:邑人多信道。而历史上,元宵俗称上元、元夜、元夕等,相传源出于道教。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历史上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故又称“灯节”。《香山县志》则有:“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的记载。元夕张灯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古时中山人在十五这日,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尤其是在石岐(现城区)的妇女,多数涌去城西三元庙庆贺上元大帝诞。据史料载:自古以来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风俗,在中山到正月十五夜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故而,元宵十五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节”等,是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流传至今。 元宵这天,人们在饮食上多以全家一起吃年糕、汤圆之类食物,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寄寓家人团聚圆好,生活幸福美满,而恋人们则手拖手去拍拖“晒月光”,因而又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夜晚,各家门前张灯结彩,以吸引左邻右里;文人雅仕则在彩灯上写上谜语、诗词,让游人猜谜或对联,称为“射虎”。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清代期间,在中山的一些地区,如小榄等地,一些民间的社团在元宵那天晚上,还组织以民间故事、典故等为题材的花灯巡游活动,称为灯会,男女青年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因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闹花灯,这种民间社火活动,直至正月十六日晚才结束,称为散灯。 11、正月开灯与结灯: 《香山县志》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其实灯节是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但中山过去习惯上,凡生了男孩的(即添丁)人家,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起的一个月内,择黄道吉日开灯。开灯那日,先到纸扎店定制花灯,一般是定造四个:一个挂在祖先灵前;一个挂在祠堂;一个挂在住宅门官神前;另一个则挂在社稷坛上。开灯那天,添丁的人家必备上一席丰盛的佳肴以祀神,或同时摆上几台酒席宴请宾客。而各族的祖祠内或祠前的禾堂中,也有本族人祭祖开灯派彩的习俗。既然有开灯,就有结灯。结灯一般在二月二日土地诞日举行,也有在旧历三月三清明节前结灯的。同样,结灯那天,也要备上几席丰盛的佳肴酬神拜祭祖先和宴请氏族乡亲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