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课心得体会,建盏怎么泡茶
茶道课心得体会,建盏怎么泡茶?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泡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现代人要备有泉水都很难。待三沸后,水就偏老了。泡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度。
3、点茶 重头戏来啦。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
宋代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4、分茶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分茶时行茶艺礼仪,更显雅趣。
茶茶艺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随着时代更替,除非在某些特定场所,有专业茶艺师表演仿宋点茶法,现代人已经很难体会一场雅趣十足的点茶茶艺。
泡碧螺春茶的茶艺步骤?
泡茶步骤有(绿茶第一开可以喝,发酵茶要洗): 1:先选择好杯子,要选择玻璃杯,口稍大,不要太高,要光滑. 2:要选好水,泡茶的水最好是泉水,其次是河水,再次是井水,泡茶对水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上等好水才能泡出上等好茶,泡碧螺春的水的温度在70-80之间. 3:先用一点点水烫一下杯子,使杯子的温度身高,在往杯子里面倒水,水到杯子的三分之一稍下一些,在放茶叶(5克左右)进去,茶叶要让它慢慢的自由落下去. 记住:要先倒水,在放茶叶.等茶叶全部沉淀之后(好的茶叶会较快的沉淀下去,不好的不会了),在倒掉一小半水,在冲水进去,水一定要沿着玻璃杯的边缘下去.这样就可以喝泡好的碧螺春了,这称之为第一开.等茶喝到茶水与茶叶同等高的时候,在沿着杯子边沿往里面倒水,这为第2开,这一开味道最好,带有甜味.喝完第2开后,在按照泡答2开的程序啪第3开,这一开早倒完水后可以用杯盖盖住杯子一两分钟.在此3开之后,这茶叶的使命也就完了.这就是碧螺春茶的泡法.碧螺春茶的最好采摘时间在3月25到4月5号. 碧螺春茶茶艺(上投法) 一、器皿选择 玻璃杯四只,电随手泡一套,木茶盘一个,茶荷一个,茶道具—套,茶池一个,茶巾—条,香炉一个,香一支。 二、基本程序 1.点香——焚香通灵 2.涤器——仙子沐浴 3.凉水——玉壶含烟 4.赏茶——碧螺亮相 5.注水——雨涨秋池 6.投茶——飞雪沉江 7.观色——春染碧水 8.闻香——绿云飘香 9.品茶——初尝玉液 10.再品——再啜琼浆 11.三品——三品醒醐 12.回味——神游三山 三、解说词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的贡茶。新中国成立之后,被评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现在就请各位嘉宾来品啜这难得的茶‘户瑰宝,并欣赏碧螺春茶茶艺。这套茶艺共十二道程序。 1.焚香通灵 我国茶人认为“茶须静品,香能通灵。”在品茶之前,首先点燃这支香,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以便以空明虚静之心,去体悟这碧螺春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信息。 2.仙子沐浴 今天我们选用玻璃杯来泡茶。晶莹剔透的杯广好比是冰清玉洁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我对各位的崇敬之心。 3.玉壶含烟 冲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开水,在烫洗了茶杯之后,我们不用盖上壶盖,而是敞着壶,让壶中的开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请看这壶口蒸汽氤氲,所以这道程序称之为“玉壶含烟”。 4.碧螺亮相 “碧螺亮相”即请大家传着鉴赏干茶。碧螺春有“四绝”——“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赏茶是欣赏它的第一绝:“形美”。生产一斤特级碧螺春约需采摘七万个嫩芽,你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多像民间故事中娇巧可爱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5.雨涨秋池 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个很美的意境,“雨涨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满,留下三分装情。 6.飞雪沉江 即用茶导将茶荷里的碧螺春依次拨到已冲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翻飞,煞是好看。 7.春染碧水 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 8.绿云飘香 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在杯中如绿云翻滚,氤氲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袭人。这道程序是闻香。 9.初尝玉液 晶饮碧螺春应趁热连续细品。头一口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10.再啜琼浆 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感到茶汤更绿、茶香更浓、滋味更醇,并开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满口生津。 11.三品醍醐 醍醐直释是奶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来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12.神游三山 古人讲茶要静品、茶要慢品、茶要细品,唐代诗人卢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后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茶歌》,他说:“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后,请各位嘉宾继续慢慢地自斟细品,静心去体会七碗茶之后:“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绝妙感受。
习茶感悟心得50字?
谈起茶,相信不少人肯定会自然而热的想到“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语了,是啊,茶文化历史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妙用,再到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到卢仝《七碗茶诗》,再到苏东坡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从有宋一代的“抹茶”、“点茶”艺术再到东传到日本的茶道文化,茶文化延续千年而不觉,到如今依然气场浩大,深入人心。劳动教育课收获感悟350字?
为期四天三晚的劳动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实践活动。首先感谢中小学劳动基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无论是在野外平整土地,挖沟浇菜,还是在基地学习陶艺,茶艺,垂钓等技术,同学们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次实践让同学们品味了劳动有快乐。一个个精美的康乃馨,一盘盘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无不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无不表现出同学们的智慧,无不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
这次劳动实践也整合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同学们训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特别班主任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次劳动,不少班级增强了凝聚力,劳动实践让同学感受到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
劳动虽然结束了,但我希望同学们把良好的奋斗精神带回我们的校园。在学习的基地中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虽然基地的生活或许远不如家中的生活惬意,但是与同学们一起生活,却有一份特别的快乐,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平常的艰苦而略带枯燥的学习中。基地的学习、在校的学习,都是一种增长知识的过程,我们应该要珍惜,应该要学会从中寻找快乐。如果我们能把基地中的快乐带回学校,快乐的学习、想必我们的学习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喝茶需要仪式感吗?
有两种情况,一种不需要,另外一种最好有一点仪式感才能更加体会茶的美妙!
第一种情况。
只是为了解渴,时间也不是很充裕,有很多别的事情需要做,或者有别的心思,喝茶就相当于喝水,就是解决口渴。那么,就完全不需要仪式感。不需要讲究茶具的美感,茶叶的季节搭配,喝茶场所的布置,气氛的营造,心不在焉,干啥都毫无意义!
第二种情况。
悠闲的假日,或黄金季节的节日,时间充足,心无旁骛,无聊的时光,闲散的心情,需要诗情画意的装饰。那么,一场仪式感的茶饮,是很好的打发时光的美丽选择。在清净的书房,或宽敞明亮的客厅,窗明几净,阳光洒下金色的光辉,收拾茶杯,布置桌面摆设,烧开水,沏茶,品茶,这时候,愉悦的劳动也是一种美丽,来一次仪式感的茶饮,就是一次是美妙的享受。
一张干净温馨的木质书桌,或典雅别致的茶几,三两盏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或一套优雅的白瓷器,热气腾腾的开水壶,茶香飘逸中,或把盏临窗看风景,或端坐观花赏鱼,听一曲轻松悠扬的歌曲,读一本无关功名利禄的闲书,音乐入耳,飞鸟入目,茶香若隐若现,岁月静好,寻一段自得其乐的逍遥,何其乐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