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人生的意义,闲暇之余你会带上志趣相投茶友一起去有禅境的山品茗
茶道人生的意义,闲暇之余你会带上志趣相投茶友一起去有禅境的山品茗?
禅境?我居住的附近十平方公里有寺庙十余座,其中不乏是五代时期就建立的古寺,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晋代,而且有不少是名寺。五代时的吴越国是东南佛国,杭州群山中的佛寺之多之集中,在其他地方很罕见,而且很多是名声大噪的,现在国家对宗教的管理,很多寺庙是修缮或重建以后开辟了茶室,专门让游客喝茶休息的,特别是收费还不贵,如龙井寺,理安寺,烟霞洞,慧因高丽寺,南天竺等等,但是除了喝茶休闲消磨时间之余对景色的赞美之外,真有几人能领悟禅道?说起茶禅一味还是一种文化入侵,三十年前大家喝茶就是喝茶,赏景就是赏景,看书就是看书,礼佛就是礼佛,简简单单的。港台茶商把日本茶道的阉割版创制中国茶道的时候,顺便把日本茶道的茶禅也拖了进来,于是出现了很多带着大金链子,手上套着手串,墙上挂着茶禅一味,喝着口味最差等级最差卫生最差的普洱黑茶这样不伦不类的所谓禅意的茶道。有几人能分清佛教的禅宗,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法性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这些流派的差别?我相信不少带大金链子的茶客这些词都没有听说过吧?
如何能让年轻人更加关注茶?
据说中国是有茶道的,起源于唐朝以前。我用”据说“二字,是因为很难界定当时的茶道仅是喝茶的工序,还是为了修生养性,还是只是两者兼具。陆羽的茶经讲什么,选什么茶叶好,选什么水好,这都是追求的味道。而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说茶道的精神只有四个字”和、敬、清、寂“, 不是“色,香,味”哦~ 茶道,不能够说跟茶的味道没有关系,但是茶好不好喝根本就不是茶道所追求的目的。
茶本身是一种生活饮料,其次才能说是文化的载体。
茶树,上万年的伟大植物,老祖先在六千多年前选中的这片叶子,到今天,茶已经惠及了全球不同肤色的几十亿人, 这是每个中国人自带的福利。
在中国,人们的印象中,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眼中,茶=传统文化=古板=无聊。
我觉得茶真好喝啊,茶让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好了许多,所以我喜欢茶。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茶还有那么多奇妙的文化内涵。
虽然茶叶的大品牌品质质量口感都会比较有保证,但价格往往不亲民。年轻人喝茶虽然知道品牌好,但也是仅此而已。年轻人虽然也爱品牌,但是他们更看中性价比,更愿意选择质量和价格平衡的产品。因而,茶老板想做年轻人的生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广告中推荐产品时,记得突出性价比这一点。
口感比历史重要
虽然有故事的产品往往更吸引人,但对于大部分的非发烧茶友来说,什么名山产名茶、什么名人饮茶、什么特殊纪念茶饼,他们只是听听而已,特别是年轻人喝茶根本就没有深究的欲望。因此众多的茶老板想凭借着历史文化让年轻人买茶是不可能的。当然并不是年轻人不爱中国茶文化,而是如果想了解茶文化,那自己上网查查就很多,干嘛非得在这花钱买文化呢?所以茶老板买茶的时候跟年轻人多说说口感和质量吧。
茶叶店向年轻人推荐茶的时候,只讲便捷的泡法,从不吹嘘茶应该怎么喝才能有意境,怎么泡茶才能更出味。不可否认,年轻人喝茶偶尔也爱玩一下,但是真正有心思去好好琢磨茶艺的还是比较少的,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看看茶艺表演,逛逛茶博会。年轻人喝茶还是最看重的还是便利,什么水温、克数、茶具选择,对于忙着工作的他们压根没时间讲究。因此,茶老板卖茶的时候还是给年轻人介绍一些,耐泡又好喝的茶品吧。
虽然年轻人喝茶追求时尚,喜欢一些与传统不一样的东西,但前提是安全。玩时尚追个性的方法有很多,可是命只有一条,所以年轻人喝茶还是很理性的注重茶品安全的。年轻人也知道喝自己泡的茶比冷泡茶、奶茶健康,花果茶、糖果茶看起来比普通茶叶更有意思,但是质量却未必有保证。所以,茶老板卖茶的时候多谈谈”茶叶的香味是不是因为添加了香精?”这类工艺、茶叶食品安全问题。
茶叶店要像年轻人的朋友一样,了解他们的心声,懂得他们的需求,知道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卖茶方式自然也变得年轻,活力,时尚。想让年轻人爱上茶文化,得先让年轻人爱上茶!
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鼎则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食器。、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涉及择水(挹彼清流)、选器(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茶(酌之以匏)。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总之,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五代、宋时期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具体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创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
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中日茶道的不同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江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经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人”、“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泥于形式,打躬静坐,使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于道教的追求静清世界也有很大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更强调自然美学的精神,于是变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厅、茶室。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行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心,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的那种,两只手持杯,特郑重,好像手里捧的不是一只茶杯而是几百块钱似的,就差跪下磕两个了。而我们国内的茶文化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这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饮茶,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为什么说“饮茶”而不说“喝茶”呢?因为“饮”带有细品慢咽的动作,而“喝”,行为上比较粗一些,有大口喝尽之意。并且,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尽相同。要懂饮茶,首先就要懂茶。中国是世界上茶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几千年来,对茶叶的加工和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分出来的类别也各有不同,要细数的话,中国名茶也不下千百种。也很难究其细节,目前我国的一个最主要分类方法,就是六大茶系分类,是茶界最广泛的基础知识。所谓六大茶系,是按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茶色,以色定类别的。分为:绿茶、黄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各种类别的茶都各具特色。但怎样别具一格都好,它们共同拥有的都是茶本身的特性和功能。茶具有发挥理化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及各种无机元素等。普遍的作用都是能消暑解渴、提神醒脑、消脂减肥、软化血管、润泽肌肤。至于各种茶宣传的特效与功能,无非都是夸大其词装饰门面促进销售搞活经济而已。先说绿茶,绿茶是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由于绿茶不发酵,因而鲜叶内的天然物质极少被破坏,并且还含有其它茶类所没有的黄酮类物质。也是WHO唯一承认的天然功能性饮料(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绿茶,不是某些公司的绿茶产品。而是来自天然的绿茶茶叶)。在唐代《本草拾遗》中记载“绿茶,味甘性凉,能消暑解渴,醒脑提神,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久食令人瘦”,说明在唐代以胖为美的时代,就知道绿茶具有减肥养生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期、怀孕和哺乳期间不建议喝绿茶。黄茶,是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 黄茶叶在杀青和揉捻后,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铺盖,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闷黄”工序是黄茶独有的加工方法,使得黄茶具有黄汤黄叶的特色。黄茶色泽金黄光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茶叶嫩香清锐,茶汤杏黄明净,口味甘醇鲜爽,口有回甘,收敛性弱。这种闷茶法又叫沤茶,茶叶中天然物质成分保持在80%以上。功能接近绿茶。红茶为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根据发酵出来的特色,又分为祁门红茶、荔枝红茶。 红茶在发酵过程中,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80%以上转化形成茶黄素类和茶红素。成为红茶中最为主要的理化物质。是红茶水浸出物中的主要着色和生理活性成分,是红茶颇具特征性的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影响茶叶的品质及风格。红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与绿茶接近;氨基酸及肽、有机酸和游离糖略高于绿茶;维生素类却远低于绿茶。红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特性与绿茶差异很大,从中医的角度上说,红茶性温,绿茶性凉。因此,红茶品质特征和保健作用也有其独特性。青茶,这种叫法应该比较少人关注。但是并不少见。比如说乌龙茶、铁观音。这些名称就熟悉得多了。这些都属于青茶类。更少为人知的是,铁观音也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并且是乌龙茶中的极品。 青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叶。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青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大多出口日本。所以,很多人去日本买回来的青茶产品(如青茶粉、拌茶...原材料都来自中国)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黑茶,是持续发酵的茶,或叫后发酵茶。发酵度为100m,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在唐宋茶马交易时期,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所以又称为“马背茶”。各种黑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通常以煮茶最妙,茶色、香味都会达到最佳。高温泡也行,初泡入口甜、润、滑,味厚而不腻,回味甘甜;中期甜纯带爽,入口即化;后期使汤色变浅后,茶味仍沉甜纯,无杂味。如今市场上的黑茶,都是通过现代发酵技术,采用发酵菌发酵出来的。跟真正的黑茶貌似神非,品味相差甚远。还夸大其效,吹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稍有常识的人清楚,那么多的有效物质,人的身体受得起吗?这是茶还是药?还是补品?是药也好,是茶也好,都不是每个人都适应的,个体体质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选择就会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普洱也列入了黑茶系列。但是历史的考究和品质的差异令人难以接受亦无法理解!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洱茶的养生作用一直为茶友们津津乐道,但其独特的发酵手法造成了它独特的味道、形态和物质构成,这就使普洱茶容易和一些食物产生冲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所以,一直传说黑茶和普洱能治百病的说法都是一些误导。要明确的是,茶就是茶,它具备的只是茶的功能,尽管加工方法不同,也是略有偏差而已。永远不能代替食物和药物。无可否认的是,所有的茶都是以绿茶具备的物质作为鉴别指标的。其它茶类的标准都必须要以绿茶所含的物质为基础。虽然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说,但如果脱离了茶的基本标准,这已经不再叫茶了!
最后说下白茶,白茶是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m。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白毫显露。 白茶也不是现代性产品。同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茶经》和《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茶经》是中国茶道奠基人陆羽所著的茶学专著,其中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的药学著作,其中记载:“白茶性寒凉,功同犀角。”中医药理证明,白茶味温性凉,具有退热降火、祛湿败毒的功效。长期以来,在福鼎等白茶产区,白茶炖冰糖常用来降火去燥、治疗牙疼、便秘、水土不服等疾病,陈年白茶甚至用来治疗小儿麻疹、发烧。 可见,在中医眼里,真正有药用价值的茶是绿茶和白茶。绿茶是既有中医理论为基础,又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分析出有效成分的茶,所以,在国际WHO被列为保健性饮品。而白茶也是具备中医理论基础的保健养生茶,虽即如此,但如果不正确的饮用白茶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作用。饮茶要饮出健康,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选择不同的茶品种的。并且茶宜兼饮,不宜偏饮,绿茶、白茶又宜常饮,不宜间断,不宜太浓,一般根据自己喜欢浓茶还是淡茶泡制。而且不要饮用过烫的茶,过烫热水泡茶,不但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直接饮用更会伤害咽喉、食道和胃壁,反而损害健康。 空腹时饮茶,胃液会发生异常分泌现象。造成消化道粘膜收缩而引起胃痛,对于胃“热”者还可在空腹时适量饮用。胃中性者,随时饮用都无妨,而胃“寒”者则最好要在饭后饮用。根据茶的特性和功效,老年人用于保健每天也不要饮用太多,饮用过多反而起不到保健作用。 根据本人的经验,总结了饮茶有三忌: 1、空腹不饮,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是“茶醉”;
2、睡前不饮,否则难以入睡;
3、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欣赏茶艺为什么要六根共识?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Hello茶叶:
从传统意义上说,六根是泛指人的观感,进一步来说应该是意境或者境界。佛教所谓的“六根”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 意,分别代表六种感觉功能,是心之所依者。外有“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的感知称 为“六识”。茶艺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必须调动“六根”去 感受。即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口舌品,用手去抚摸把玩,还要用心去全面感悟茶艺的过程美和结果美,所 以称为“六根共识”。以上只是简单的表述,更多的指泡茶者的形洁,心静,气合,整体的涵养得体,泡茶给人舒适的感觉。六根皆共识,一品天下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