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想问问喝什么茶比较好
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想问问喝什么茶比较好?
我推荐你喝花茶养胃护胃。年轻人最常患的疾病就是胃病,尤其是上班族,加班、三餐不规律引发的胃病更是常见。这时不妨喝一些花茶来调理。
1、桂花茶养胃护胃
中医认为,桂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痔疮、痢疾、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做法:将七到十朵干桂花加入适量的红茶、红糖后,以热水冲泡。
2、茉莉花茶养胃护胃
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故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镇定、舒缓紧张情绪。
保暖、饮食、按摩、茶疗,这四大护胃法王,给你的胃创造一个安定舒适的养胃条件,让你不在为胃病而烦恼。
3、大麦茶养胃护胃
大麦茶具有极为明显的健脾作用,尤其是一些因为饮食过度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只需要将大麦炒黑研磨服,便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小儿以及老年人等脾胃功能比较虚弱的人群,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多喝些大麦茶,以此来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从而预防各种肠胃疾病。
散装的大麦茶可以用锅煮着喝,一把大麦茶加上两升水,煮15分钟左右,或煮开后倒入茶壶中多次冲泡。如果是袋装的大麦茶,用沸水冲泡即可。
4、梅花茶养胃护胃
食材:梅花干品5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梅花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泡3分钟,打开盖子,待茶水温热后调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调养功效:梅花性平,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调理脾胃,还能舒理气血。
宜忌人群:一般人群适宜饮用,尤其适宜食欲缺乏,胸闷不适,胃脘疼痛者,无明显禁忌人群。
5、洛神山楂茶养胃护胃
食材:洛神花3朵,山楂干品6片。做法:将洛神花,山楂一起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闷泡大约五分钟后即可饮用。调养功效:洛神花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柠檬酸等成分,能促进消化,调节血脂,和山楂配合更能发挥养胃作用。宜忌人群:食欲缺乏,消化不良,高血脂者适宜饮用,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
养胃护胃饮食原则
1、软而缓:选择的食物要容易消化的,烹饪时要蒸煮熟透,使食物松软易消化,少吃烘焙、烧烤、质硬的食物,以免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加重胃肠负担。进食速度要缓慢,细嚼慢咽有助消化,不可狼吞虎咽。
2、鲜而淡:食物一定要新鲜,不吃过期或放置过久的食物。烹饪食物要清淡,不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温而洁:食物温度要温暖适宜,不吃不喝冷的、冰的饮食,尽管天气寒冷,但是也应该不吃过烫的食物。食材一定要清洗干净,烹饪食物时也应该注意清洁卫生。
4、少而精:每餐饮食量要少,七八分饱即可,忌暴饮暴食。食物的品种和烹饪要精细易消化,粗糙的、含粗纤维的食物不易消化,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饱胀等。
养胃护胃注意事项
1、不要饿了才吃。有句话叫“饥不择食”,顾名思义,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酸甜苦辣、冷凉温烫的东西一股脑儿塞到胃中。如此吃食,胃是要“提出抗议”的。因为胃有自己的好恶,有所能承受的极限,需要我们时刻细心呵护。
2、不要渴了才喝。不少人因工作脱不开身,经常连水也顾不上喝,而体内一旦缺水,不仅会使人精神不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消化不良等,而且还会造成肝、肾功能下降,毒性物质蓄积,使各种疾病得以乘虚而入。
3、不要累了才休息。许多人误以为累了是应该休息的信号,其实这是身体相当疲劳的“自我感觉”,这时才休息已为时过晚。有研究认为,疲劳过度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黏液减少,使胃黏膜受到损害。
4、不要困了才睡。由于工作忙碌、家务繁琐,失眠成了不少人常年的困扰之一。其实,酿成“想睡睡不着”的原因,往往是“等到困了才睡觉”。因为,困倦是大脑已经相当疲劳的表现,长期熬夜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
七步诗是在什么境况下写出来的?
在被要杀头的境况下。
兄弟本是一种最铁的亲情,这是普通人,到了皇家,可能因为是兄弟,便会有杀头之祸。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处死,而曹植等其话落便应声而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七步诗还有一个版本,这个传诵比较广: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现在小学生大都背的这个。
有人说,七步诗是在情急之下吟诵出来的,属于急中生智。其实不然,曹植的文学造诣比较高,写诗是强项,尤其擅长五言,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没有这个基础,700步也写不出一首诗。
全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从诗的内容看,不是应景,寥寥数语,道出人生、政坛大道理,并成为千古名篇,应是曹植就帝位之争与曹丕如何释怀一直就想在心里,只是借这个机会说出来而已。
现代人读诗,如何读出新意这个比较难,”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其实,这句诗还可以做一个解读,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曹丕要杀曹植方法可以很多,不必叫他写诗,但通过写诗作生死约定,写诗就成了决定生死的阄,写得出生,写不出死。
求生是人的最基本欲望,不想死的曹植应该会经常考虑哥哥对自己将如何下手,自己怎样化解才能死里逃生。
经常的防着,才有化险为夷的可能。
最近,美国人打贸易战特朗普对华为下禁令断供,华为海思“备胎转正”令国人欢欣鼓舞,深深敬佩任总深谋远虑。
任总有个理论,“惶者生存”,类似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死是自然规律,如何不被人掐死,就要靠自己。
有没有人指点一下我的字的缺点?
不知道你年龄多大,也不知道你学写字多久,这些都不影响你字的好坏,因为书法不是和年龄成正比,也完全和练习时间长短成正比,有些人悟性很好又知道苦练还得其方法段时间就能很入路,有些人练习几年了也不见得多好。所以在不考虑年龄和年限的情况下,也正好能客观的评价你的字。首先,肯定的一点是你很认真,每笔每划都很用心;其次,你的字很工整,大小基本匀称;最后,你的书面很干净,字很朗利。这是你的优点,也是应该继续发扬下去的,也是最终引领你走向好书法的基本支撑。但就缺点我这里也客观评价一下。其一,你一定没有临摹古贴,或者说这副字,离贴太远。书法是传统艺术,是继承于古人,所以学习书法临写古贴是必经之路,谁也别耍小聪明绕路而行。建议即使是硬笔也要临写古贴,认真分析字的笔意,揣摩运笔,用钢笔或者中性笔基本能够提现的很好。用钢笔你可以关注我或者是看一下我的运笔,我是刚学两个月,看看是如何用钢笔提现毛笔的笔意的。中性笔你可以参考赵贺新老师的运笔。然后分析字笔画走向和结构特征,笔画的运笔和笔画走向是两码事,运笔可以理解为单独笔画,但走向却是在字体中位置问题,介于运笔和结体之间的一个范畴,往往很多人认为单独练好每个笔画就可以写好字了,其实不然。最后,你要去分析字的结体特点,不同的字体结体特点不同。但对于楷书而言,都不外乎一个字:“稳”,要考虑重心,要考虑呼应,要考虑平衡。你的字不稳。你的字缺点其二,就是笔画造型不对,书法是造型艺术,仅考笔画的组合来表达一种美,如果笔画都不准,怎么能表现整个字的美感。笔画的准确不是绝对的,仍然要看你写什么字体,就拿长横来说,有些字体长横是水平的,有些字体长横是右上方倾斜的,有些是一波三折的,有些是两头重中间轻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笔画写准确你写的字体。最后,你的结体,不符合规律,比如左小让右,右小让左,上宽覆下,下长载上,其余有横担,中分,三分,等等很多。要分析这个字的不同部分的位置和大小。下边是写钢笔字的样式,和昨天帮网友边写边分析结体的毛笔字样式。仅供参考。以上言论是我学习书法两个月来,和多年的美术好摄影功底的体会,如有不当,请海涵。
以上这是钢笔字。
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清高宗乾隆皇帝,名爱新党罗·弘历(1711-1799),,乾隆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的一些决策、措施,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多次出兵,平定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等的叛乱,平定四川西部金川土司的叛乱;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进行管理;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公布《钦定西藏章程》,密切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这些做法,都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安定社会环境的作用。另外,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续三通》、《清三通》等典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其中仅《四库全书》就辑有经、史、子、集四类书共79337卷,当然同时也篡改或销毁了对清政权统治不利的一些书籍,对中华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
乾隆一生喜欢读书,喜爱写诗。他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写诗的习惯,他曾说过:“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文赋不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初集诗小序》)。又言“平生结习最于诗”;(《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笑予结习未忘诗”;(《题玉澜堂》)。可见其对写诗之笃爱与写作之勤奋了。乾隆是我国诗歌史上创作最宏富的诗人,其诗作之多,在我国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清代昭梿在其笔记著作《啸亭杂录》卷一中记载,乾隆有“《御制诗》五集,至十万余首,虽自古诗人词客,未有如是之多者”。昭梿所言“十万余首”或另有所本,而经乾隆本人手定,现存世的《御制诗》五集却有41800多首;此外,加上他当皇太子时所写的《乐善堂全集》1030首,当太上皇时写的《御制诗余集》750首,合共有43580多首。这样的数目,几乎抵得上《全唐诗》全部的数量,真是令人惊奇。
乾陵诗作之多,一方面是他写得快,他有时兴头一来,一天可写诗十几首。如他乘舟游幸昆明湖,就是“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过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不到一个钟头就写了八首诗,其写作之神速,令人咋舌。又如他游香山,五天之内就“得诗凡六十七首”,(《香山旋跸》序)每天平均有十三、四首诗脱手,速度也真够快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诗并不是他亲手撰写,而是由臣下捉刀代笔的。如当时的大文学家沈德潜就曾替乾隆写过诗,沈德潜在徐述夔的文字狱案中受到牵连,死后官爵被夺,墓碑被砸,乾隆命人“搜其遗诗续之,则已平时所乞捉刀者咸录焉,心窃恶之。”(《清朝野史大观》卷三)替皇帝作诗,又把其诗收进自己的集子里,这当然又是沈德潜的一大罪过了。不过关于请人捉刀之事乾隆本人也直认不讳,他在《乐善堂余集》序中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且朕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态度还是比较坦诚的。
诗写得多、写得快,并不见得写得好。纵观乾隆全部诗作,虽不乏有清新自然、韵味淳厚之作,但总的来说是佳篇不多,艺术成就不高。他因为时时持着帝王的身份,又想在短小的篇幅里因事见理,同时还总想表现自己“文治武功”的政绩,所以他的诗歌给人总的感觉是矫揉造作、自诩夸矜、说教与八股气浓厚,与康熙的诗作相同,乾隆的诗中没有吟咏儿女风情、悱恻缠绵的诗句,没有描写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官廷宴饮场面,没有出现美女艳妃的形象,在乾隆诗中,连“酒”字也从来不用。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和乾隆本人的文学见解和作诗原则密切相关的。乾隆主张诗要言之有物,诗主要是用来言志的,故此他反对绮词丽句、轻靡浮艳的诗风认为凡属词意媟狎、有乖雅正的浮靡之作,都应该摈弃。“言志要归正,丽句却须删”;《藻韵楼》),“触兴便拈吟,绮丽非所羡”。(《盘岗精舍》)。
也正是基于这种正统的儒家文学主张,乾隆在历代诗人中最推崇的是杜甫。他对杜甫每事不忘君、诗纪史实的作风大为叹赏、心折:“每一见之不忍舍”,“磬折吾当拜风下”;(《杜诗》)“葩经到此千余载,只爱杜陵菽粟文”;(《漫兴》)其钦佩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杜甫,自觉以诗纪事、以诗纪史,是乾隆诗歌的最大特色。“予向来吟咏,不为风云月露之辞,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即游艺拈毫,亦必于小中见大、订讹析义,方之杜陵诗史,意有取焉。”(《惠山八景》注)在乾隆执政期间,举凡国家的政治活动、用兵征战、制度政策、政治设施,以及他本人的行踪游迹、思想观点、文艺学识等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描写,得到反映。
可以说,乾隆的相当一部分诗作,是他这位帝王的具体、形象的“起居注”,它对于了解、研究当时的历史和乾隆其人,都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史料,如他创作的关于军事征战和农业生产题材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实录材料”,很有参考价值。乾隆晚年自称“十全老人”,他对自己在朝执政时的“十全功”,(即征战准噶尔、金川、廓尔喀各两次,以及出征回疆、台湾、缅甸、安南役)时时引以自矜,而他在每一次的军事行动中都写下了不少诗歌。这些诗及其序文、注解,都详细地记录了各次战争的始末过程,对每次战争的缘起、发展、局部战役的情况,都有翔实的描述;而他对战争的关注、胜利的喜悦、失利时烦恼、焦虑的心情等等,也时时在诗中透露出来。如《西陲》、《阿桂奏报净剿番回信至,诗以志事》、《明亮等奏新疆事宜-诗以志慰》、《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等。这些诗或取材于前线的奏折军报,或是从由战场返京的将领口中获知,虽然是第二手材料”,但也可以裨补史书记载之阙,是今天了解乾隆朝历次战争过程的形象材料。比起康熙亲事征伐、躬身边塞战线所写的作品来,乾隆关于军事题材的诗歌,毕竟囿于军旅营地、金戈铁马、边地旖旎风光的真切生活感爱,而且诗意流于就事记事,闻报生感,因而诗的数量虽多,记录的材料也较全面翔实,但诗风显得枯索,艺术上的成就是远不如康熙同类题材的诗作的。
关于农业生产题材的诗歌,在乾隆诗集中占有大量的比例。乾隆对农业生产非常关注,他在中南海的丰泽园及西郊的圆明园都辟沼良田,试种农作物,以验丰俭收成。“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御园耕种》)就是这种“亲耕”所得的体验与感受。当然,所谓“亲耕”,不过是种象征性的行为而已,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乾隆重农劝耕、殷切关注农事的心情。乾隆还写了不少求雨诗、喜雨诗,如《转晴量雨》、《躬举大雩祈雨》、《舟中夜雨》、《雨》,以及赈灾诗,如《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等等。这些诗表露了他体恤民情的心愿,叙述了他积极赈济灾荒的行动。昭梿《啸亭杂录》卷十载:“纯皇(乾隆)忧勤稼穡,体恤苍黎,每岁分命大吏报其水旱,无不见于瀚墨。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六十年如一日”。把这些记载与乾隆诗中所描写的史实互相参參看、印证,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乾隆执政期间所采取的政治措施,为正确地了解和评价乾隆本人在历史上的功过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除了描写军事征战和关心农事的诗歌外,乾隆还写了大量的巡幸纪游诗。他一生喜欢离开宫廷出巡外地视察游赏,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名山胜地。当然,皇帝每一出巡,都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但因为是离开京城,离开宫苑,所以使他接触了一些下层情况,了解到一些地方风俗和民情,因而也写出了一些体恤劳动人民,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好诗。如他南巡到浙江,看到了盐工们艰难的劳作,于是写下了描绘他们劳动情况以及对盐商盘剥行为不满的《塘上》、《咏煎盐者》等诗;他看到“老农背耘田苗,汗湿田土如流膏”的辛劳状况,不禁对自己“身为玉食人”产生了惭愧之情(《耘田者》)。这些诗虽然在乾隆诗集中数量不多,但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也是颇不容易的事了。
每到一处登临巡幸、观风赏景,都要纪游、吟咏,都要留下诗篇,这是乾隆的老习惯。而所写之诗,大多数为陈词滥调,板滞寡味。他的许多题景诗,信口吟咏,信手挥毫,有题一景数十首、或数百首的重叠往复,千篇一律,了无诗味可言。有些诗为了遵照旧制程式,规定体裁、字数,依样填写。充斥着陈言滥调,实是诗中劣品。另外,乾隆又很喜欢杜撰词汇,滥用虚词,随意增减成语、名词,以就诗律,凑足字数,所以他的诗歌又显得晦涩难懂。如“土尔扈特”减成“土尔扈”,“札什伦布”衍成“札什焕伦布”;又如《题史可法》:“象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中“月与霁”句,实是成语“光风霁月”的意,但在这首诗中,为了求得对仗,不惜把成语割裂,铺衍成联,这也是乾隆诗历来为人诟病之所在。
说到作为今天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飞雪”一诗,是乾隆四万多首诗中唯一入选课本的诗作了。读罢此诗,笔者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同时代郑板桥所写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这首诗和乾隆的飞雪相比,二者是惊人的相似。当然创作上的时间孰先孰后已不重要,但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背后,肯定是有借鉴的成分了。笔者并没有对此考证一番,不能妄下孰是山寨的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的这首飞雪诗,还是比较符合低年龄学生对于识数、算数的需求吧,所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不可否认,乾隆也写了一些较好的纪游诗,这些诗自然流畅,较少说教与郊庙气味,有一定的艺术性。如《平湖秋月》:“春水初生绿似油,新娥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又如《萧山道中作》:“溪窄绿鰧阔,水肥乌榜轻。开篷画芃蒨,挂席剪澄明。南国春方丽,越天云复晴。山阴指明月,已是镜中行”。描写江南山色风光,笔调明快清丽,语言生动,是其诗中上乘之作。在乾隆纪游诗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东巡盛京时所作的诗。如《驻跸吉林镜望叩长白山》、《科尔沁》、《柳条边》、《松花江捕鱼》、《翠云屏》等等。这些诗对地处僻远、比较闭塞的东北地方风光及人性习俗,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比如《松花江捕鱼》,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诗从松花江“潭清潦尽澄秋烟”的风光叙起,接着描写松花江边渔民的捕鱼场面:“施罟涉涉旋近岸,清波可数鲧鲈鲢”,“波里颓如玉山倒,掷叉百中诚何难”,“钩牵绳曳乃就陆,椎牛十五一当焉。举网邪许集众力,银刀雪戟飞缤翻”……飞叉捕鱼,呼号拖网,经过作者形象的描写,当时松花江边热烈的捕鱼情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见得作者状情绘景的艺术表现功力。又比如《柳条边》一首,其在历史上的价值更是不可忽视。柳条边是清顺治年间至康熙中期陆续修筑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也称盛京边墙、柳城等等。清政府在盛京设置柳条边的目的,是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柳条边猎牧、采参,乾隆的诗歌也反复说明柳条边是表明禁区界限的标志,以及行政区域的分界线,而绝非清朝的“北部边界”;“不关呃塞守藩篱,更匪春筑劳民惫”,“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因而这首诗在历史研究上的作用自不待言。
乾隆好读史,读诗,擅长书法,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写了许多咏史诗,如他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出106首以历史为题材的组诗,即《全韵诗》。此组诗按照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共30韵, “举唐虞以迄胜朝历代帝王之得失”,即是评价从上古到明朝灭亡的全部历史。《全韵诗》规模宏伟,全面体现了乾隆的历史观点,显示了他深湛的史学见识。他的《读贞观政要》一诗,流露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景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励精图治的愿望;他的《读项羽纪》,对项羽这样一位失败的英雄,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些怀古鉴今之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乾隆的政治、哲学、历史观点。
要而言之,乾隆的一些读史诗比较能够抒写出他真实的性情,较少矫矜,虚饰成分,而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比较突出。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方面外,乾隆还写了大量的赐赠诗,与宫室诸王及臣僚们的联句诗,以及反映宫中体育、观戏、娱乐的诗作……,不一而足。他的诗歌作品数量巨大,取材范围广泛,思想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虽不以艺术上的高超成就为后人所注目,但却以强烈的与时代政治密切联系的特点,和纪要写实的风格而著称。客观的评价,他的诗作,对于研究这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关键性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你觉得国画底子是书法?
有关绘画艺术,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国画与油画,我曾这样说过,若想安静,那可以欣赏国画,因为国画是一门抒情艺术,抒发情怀,享受意境;若想热闹,那可以欣赏油画,因为油画色彩丰富,刺激人的视觉,从而情绪波澜,问题来了:你觉得国画底子是书法,还是素描?
国画的底子是书法,不是素描有必要重复一下,国画的底子是书法,,不是素描,而且是和素描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说的那么绝对呢?古人都说了“书画同源”,讲的就是书法和国画出于同一源头,不过书法和国画的学习路径并不完全一样,值得注意了,是并不完全一样,也就是存在一样的地方,
自古以来,国画是线条造型艺术,以笔墨为创作工具,在简练的线条造型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和书法艺术的理念是一样的,所以古代书画家都是以书法入画,就是以书法的笔法作画,为的是讲究笔墨趣味,追求写意效果,
既然国画注重写意,那么要素描做什么呢?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只有西方油画采用素描,其目的是强调写实,空间透视效果,说到这里就容易明白了,国画是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实,所以说国画完全不需要素描,那为什么现在的国画才用了素描了?说来就话长了,
现实摆在眼前了,国画采用了素描,就变得不伦不类了,素描毁了国画,更何况,几百年前的国画也没采用素描,反而都是精品;现在的国画有了素描之后,就好比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长了男人的胡须;国画的写意,是强调意境感,不带情绪感,是在抒情,如果国画也以素描为基础的话,就是在写实了,写实就带有情绪,就跟油画一样,从而缺乏笔墨趣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