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茶,没有暖气空调

2023-02-15 146阅读 0评论

古人喝茶,没有暖气空调?

马上就要到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在现代社会,北方人有暖气,南方人吹空调,大家出门有羽绒服、手套、帽子、围巾,甚至暖宝宝。在古代,不仅气温远比现在低,就是各种御寒设备也不能比拟,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过冬的呢?难不成真靠浩然正气?

吃火锅:乾隆一个月吃了23种、66次火锅

在漫长的年代里,古人们的御寒衣物大多是由动物皮毛、麻葛、丝织品等制成的。除此之外,古人们还需要其他的方式来驱寒保暖,“首当其冲”的便是食物,而食物的烹调方式中有一种方式深受古今人的喜爱——火锅。

古人喝茶,没有暖气空调

在中国,火锅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那时候还没有锅,是用鼎来煮食物,功能有点类似火锅。汉朝时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今天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器皿——分格鼎,可以同时煮不同的食物。

据《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篡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制的火锅出现,人们用来涮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西晋左思的《三都赋》中,就有关于四川火锅的记录。到了北宋,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之后的元代,又开创了涮牛羊肉的吃法。清朝的时候,火锅涮肉是宫廷必不可少的冬令佳肴。据史料记载,清朝最爱吃火锅的非乾隆莫属,他曾创下一个月吃了23种、66次火锅的纪录,还举办了550桌火锅的“坝坝宴”。

冬天吃火锅,能带来身心的极大温暖。烧得火红的木炭,滚烫的汤汁,丰富多样的食材……简直是冬日之光了。

酒与茶:酒暖身子,茶添雅趣

吃着火锅之外,如果再有一点酒那是极好的。在古代,喝酒取暖那是很自然的。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雪天,与好友共饮一杯热酒,好不惬意。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会采用的一个小方法,虽不一定科学,但饮酒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短暂时间的取暖还是可以的。白先生用火炉来暖酒,酒来暖身子,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绝妙取暖办法。

当然了,现代医学专家告诫:“冬季少喝一点白酒有活血化淤、通经络等作用,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超量。否则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一些慢性病。”

除了酒之外,茶也是一味取暖的良药。宋人杜小山有首著名的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于取暖之外,更得一种雅趣。

“暖足”、负暄:晚上绕城跑步,白天晒太阳

吃火锅、喝酒、饮茶,虽说都是御寒良方,但却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染指的。在古代,一些寒士和贫困的人,冬日里活得课没有这般滋润。

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世人皆知,但关于作者吴敬梓为完成这部巨著,历经艰难、贫困之苦,并留有“暖足”的感人故事,却鲜有人知。

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时,生活已经穷困潦倒,全靠典当衣物、卖文和周遭的朋友接济为生。他的朋友曾写诗这样形容他当时的落魄境况:“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

冬日天寒地冻,屋里无火取暖。夜间写书寒冷难耐时,他便邀约一些穷朋友,乘月明绕城跑步取暖,称之曰“暖足”。他的密友程晋芳在《文先生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出城南门,绕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生活的窘境并没有压倒吴敬梓,他仍然奋笔疾书,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在他四十九岁那年完成了这部传世名著。

说完寒士再说古代穷人。《列子·杨朱》记载: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说的是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经常穿乱麻破絮,勉勉强强地挨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晓得天下还有高屋暖房、丝棉绸缎、狐皮貉裘,回头对妻子说:“背对太阳,暖和极了。别人都不知道,我去告诉君主,一定得到厚重的奖赏。”这个故事与其说农夫的无知,不如说农夫的生活可怜,只知道“负暄(晒太阳)”取暖。

以上观点,欢迎各位转发评论,谢谢!

你会去求长生不老药吗?

我无法确认,穿越时空时是否还有现时的科学世界观以及历史唯物观念。即使有,在那样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皇帝世袭终身的封建体制下,封建君主一言九鼎,一呼百诺,口含天宪,执掌生杀,千人邀宠,万人献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诱惑,也难怪皇上们都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其实,也不是秦始皇的个人问题,英明神武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自号:天子,射雕大汗,名曰“一代天骄“,哪个君王不想寿与天齐?

再换一个角度,如果封建君主知道2000年后生物科技的实力,你说他会不会更加坚信可以”长生不老“,即便不吃重金属超标的”丹药“,也不意味着他不会寻求其他长生不老的药物或医疗手段。

秦皇,是这样求仙的:

公元前210年盛夏,他还是没等到那颗长生不老丸。

汉武,是这样求长生的:

公元前87年,”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唐朝,是这样求长生的

唐高祖以道教老子为祖先。23帝中,自太宗开始,唐朝有十一位皇帝服食丹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朝居然先后有六位皇帝——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为求长生而服丹药,结果“暴崩”。

继位初期的李世民,对秦皇汉武寻仙问药的行为嗤之以鼻,贞观十一年下诏: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寿者修短之一期。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含灵禀气,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也是不得已选择了寄希望于丹药。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土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不过还是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

武宗”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宣宗亲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即位后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赵归真等处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个衡山道士刘玄靖为师。大中十三年(859)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

明清

明代16帝中,服丹者达9人之多,堪称历代之冠。服食丹药之皇帝,实肇于太祖朱元璋,又以嘉靖为最出名。嘉靖皇帝酷好神仙方术,荒淫无度,不断服用稀奇古怪的丹药。

不让服的,杖毙:

(十九年)八月丁丑,太仆卿杨最谏服丹药,予杖死。

以身试丹的,表彰鼓励,交流体会。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十日严嵩的奏疏:

“伏蒙圣问服药一件,仰惟圣慈惓惓轸念,勉臣以大道难迂,天高地厚之恩……无任感激。臣昨岁八月服丹只五十粒,乃致遍身燥痒异常,不可以忍……至冬发为痔疾,痛下淤血二碗,其热始解……臣……惟一意尽忠报主,以祈天之佑而己,伏乞圣明俯察。”(《嘉靖奏对录》卷十)

公元1566年,嘉靖,享年59岁。次年,丹友严嵩去世,寿终87岁。

公元1735年,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死因,但伴随着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大量关于雍正在圆明园中炼制丹药的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总之,还是希望科技繁荣,政治昌明,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惠及更多的普通人。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还不错,请关注、点赞或评论。我会持续给您带来精彩、走心的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茶坊喝什么茶?

中国古代喝什么茶?与朝代和茶叶的发展历程有关,而中国古代的茶坊喝什么茶,就不得不关注中国古代的“茶坊”这个前定。

中国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它却未衰反盛,兴于唐,盛于宋。宋代,饮茶已经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从宫廷一直到下层平民。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已广为流传,宋代饮茶达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局面。

今天的小资们以喝咖啡为生活时尚,仿佛不到星巴克喝过咖啡,就不算了解现代都市生活品质。而一千年前的宋朝人,就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爱饮茶。

因宋朝市民爱茶,宋朝的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就如今日的咖啡馆。《东京梦华录》说,汴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南宋也一样,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骷髅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茶坊构成了宋代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场所。清雅的场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聚会之处”;高端茶坊可供“富士子第、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学习乐器,上教曲赚”;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还有“楼上专养着妓女,名曰“花茶坊”的,“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高档的茶坊布置得非常雅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等,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今日一些咖啡馆、酒吧、茶楼为显示清雅、高贵,也喜爱挂名家的书画作品。

这类高端茶坊,不论是品味,还是价位,都比星巴克高出几个段位。宋人并不会因此而质问“为什么一杯茶汤卖得这么贵”。显然,高端茶坊卖的并不是茶汤,而是格调,是生活方式,是身份识别标准。

宋代茶坊喝什么茶?

【点茶】宋代饮茶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一步,迅速发展合于时代、精致典雅的点茶法。日本的茶道,即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将宋代的点茶法传至日本,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成日本茶道。宋朝点茶所用为饼茶(蒸青绿茶白茶),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

【斗茶】是随着宋代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产贡茶而闻名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未来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后来被广泛传播,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参加者也不仅限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都差者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低。南宋画家刘年松的《茗园赌市图》就非常传神的描绘了市井间几个茶贩正在斗茶的生动画面。斗茶选用的茶以建茶(福建建安所产)中的白茶最佳。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里,就描述了令他珍视的白茶。

日铸茶北宋欧阳修记载的日铸茶,就是典型的炒青绿茶。

四川乌茶宋代遭遇了地球第二个寒冷期,导致江南地区清明前的贡茶产量大幅降低,茶农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贡额,因此贡茶重心转向温暖湿润的建州,因建茶味厚,南宋时期出现重建茶轻蜀茶的局面。蜀茶主要于边疆地区茶马交易之用,茶为粗茶,长途运输的湿热作用,便出现不同程度自然发酵,茶叶色泽黄绿泛黑,便是历史上著名四川乌茶的由来。由于乌茶用于茶马交易之用,应该不出现于茶坊用茶了吧~

部分摘自《宋代的拂小时辰》

古人立春有什么活动?

古人立春有什么活动?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经历过寒冷的冬天之后,立春开始慢慢地升温,但是温度上还是有些凉,所以还是需要注意保暖。关于立春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一起往下了解吧。大寒过后第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东北,太阳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本日春气开始降临,是四时开端,所以称作立春。立春前七日,各级官员整理积案,视情节轻重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前一日,众人黎明在东郊迎春,车马、旗帜、服饰都用青色。举行骑马、蹴鞠等比赛。立春当天,五更之后,天亮以前,儿童开始起床,相互呼叫:“卖春困!”黎明,地方官员率领当地农夫祭祀神农,祀毕,亲自下田耕种。农户敢打长秧鼓。检查农具。煮白芷、桃皮、青木香为汤,用来沐浴。养蜂人整理养蜂用具,准备割蜜、分封。吃春饼生莱,就着小葱吃酒,吃红萝卜‘烧樟叶,烧煮茶叶。儿童塑土牛,贴“宜春”二宇于门,踢毽子。拔河。本日适宜行嫁娶以及冠礼。开始赏梅。梅花、宝珠茶、山茶、铁杆海案、瑞香、报春、木瓜等上市。

允许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孤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所以,在古代,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月更新。

迎春

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入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要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走马

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入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着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歉。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诸侯都有亲耕借田的礼仪。精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典籍中记载,天子有精田千亩,诸侯百亩。《礼记·月令》关于孟春载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来耙,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参,即所乘之马。这句话是说,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护君王,农具放在马匹与驾车者之间。汉文帝、景帝时,先后颁布诏令,告示全国“联躬耕以给宗庙粟盛”,又说“联亲耕为天下先”。从那时起,皇帝于立春皆亲自在精田耕种,祭祀先农,又建造精田仓,把收上来的谷物全都用来祭祀,作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历代遵循这种规矩,只在时间上小有差异,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汉章帝、唐太宗、晋武帝时都用正月,汉明帝、齐武帝则用二月。到了清朝,从雍正五年开始,京师以及各府、州、县都要在当地东郊选择洁净丰腴的田地,修建先农坛。坛内开辟有稻田四亩九分,耕牛一头,农具一副,挑选勤劳谨慎的农夫两名,免除他们的差役,酌情给予口粮,让他们在农坛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为粟盛。每年二月,挑选一个属吉的亥日,在黎明时分。由官员率领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及农夫代表,在先农坛恭敬致祭,祭祀完毕,官员脱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种的条例,行九推礼,农具为赤色,牛为黑色,种箱为青色。在县上,由知县扶犁,典史播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牵牛,奏庆贺丰年的礼乐,九推九返,最后由农夫将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种子,应悉数按照当地的土地性质,精心挑选。仪式非常隆重。

理农具

立春过后,即将开始耕种。农家须把农具归类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齐,不能使用的重新购买。宋朝陆游有诗道:“立春新戏岁,最先理农器。”农家在试验农具的时候,敲鼓庆贺,叫作长秧鼓,意在希望秧长禾秀,收成丰盛。

浴兰汤

白芷性质辛温,能够解肌发表,散除风燥湿,使全身血行增速,润泽肤色,可以用来敷脸。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疗心腹疼痛,解蛊虫,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马兜铃的根,性质辛、苦、冷,能够散除风湿,解毒清热,消肿,还能够治疗皮肤病、恶蛇咬伤,医家常用作解毒药。相传,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药物煎汤沐浴,全年都会少生疾病。

养蜂

立春之后。天气日渐回暖,植物萌芽开花,此时,原本潜伏在巢内过冬的蜂群,也会逐渐开始活动。所以,近日应检查巢房,加以整理,并准备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继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烟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笼、给饵器等,以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至于刚开始养蜂的人,由于经验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开始入手,由于天气温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会轻易导致失败,尤为便利。

咏春

立春吃春饼生菜等,俗称嚼春、咬春或者尝春。唐朝时,立春这一天有制作春盘的习俗。《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逃青丝。”岑参有诗道:“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宋朝苏轼有:“青蓄黄菲试春盘。”金朝元好问亦有:“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动春情。”这些诗句用意都在迎新。昔时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盘颁赐臣下,制作极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燕都游览志》则有:“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据《乾隆岁时记》记载,由后苑所制的春盘,每盘价值数万钱。冯应京《月令广义》中写着:“春饼者,薄剂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称为春卷,大多在油锅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面粉烙成薄饼,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饼。《随园食谱》有:“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又有:“秦人制小锡雄,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雄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日西饼。”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虾仁、鸡肉、蟹粉、冬笋、肉丝等作为馅料,制成春饼,用来款待客人,尤为风行。

食葱

生葱能使皮肤生机畅顺,柔滑细腻,促进血液循环,镇定神经过敏,还能使人生热发汗,抵抗恶寒,预防感冒。与酒配合食用,可以畅通五脏。

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萝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种。萝卜根部肥大,味甘质脆,颜色发红的还可以顺气醒睡,化痰清热,健身美容。萝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红萝卜,尤其以鲜嫩者为佳。我国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萝卜,据说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诗注)说北京的风俗皆在立春吃萝卜,叫作咬春。此时,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萝卜,并叫卖着“赛过脆梨!”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咬春词》中写着:“萝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万钱人,食万钱,态游戏,笙歌岁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边去,九十韶光睡梦中。春人谁识春滋味。”

接春

樟叶就是樟树的叶子,性质辛温,香气辛烈。烧樟叶可以辟邪,除湿气,杀虫。本日,浙江东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烧樟树叶,使其噼啪作响,传说可以祛阴邪,俗称接春,也称烽春。

煨春

茶叶,性质温苦,微寒。饮茶能够清热,降火,消食,醒睡,还能治疾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湿,令人少睡有力,治疗疲劳性神经衰弱。把茶煎成浓汁饮用,可帮助吐出风热痰涎。茶汁具有强大的杀菌功用,常饮可以预防传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达阳气,振作精神,俗称煨春。

剪花彩

修剪彩纸,以之为花果形象,这种技艺在汉朝就已十分发达。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曾讥讽花彩之费,可见当时剪彩即已盛行。晋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为业,用染色的丝绢制成芙蓉花,将蜡捻成菱藕的形状,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实物。晋惠帝曾下令宫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荆楚一带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头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员,赐“春罗蟠胜”,对宰辅、亲王、近臣,赐“金银箔胜”,入宫拜贺之后就可以带回家里。民间剪彩做成春蟠替在头上。唐中宗景龙年间,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内派出彩花,每人赏赐一枝。《酉阳杂姐》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播,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该风俗直至宋朝未改。欧阳修有诗写道:“共喜钗头燕已来。”王曾《春帖子》中写有:“彩燕迎春人鬓飞。”南宋临安立春这天,女子都喜欢做春播、春胜,缕以金线,色彩相错。做成紫燕黄蝶之类,用以赠送亲朋。

贴春字

在门楣上贴“宜春”二字,是为了预兆新春嘉福。

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赞美春牛的勤劳强健。

拔河

拔河,即拖钩,一名牵钩。原本是荆楚地区的风俗。唐朝封泊我封氏闻见录》:“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古用蔑缆,今民则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嚣,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晋唐时盛行。唐代兵士、宫女以及宰相、将军等,多以此为戏。《唐书·卷五·兵志》:“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增彩,食果肉,壮者为角抵、拔河、翘木、扛铁之戏。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书,卷四·则天本纪》有:“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景龙四年“及后妃宫主,观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时,拔河规模更大,挽绳的多至千余人,呼声震天,观者惊骇。当时考为进士的河东薛胜写有《拔河赋》,用以记录当时的壮观景象,人人竞相传阅。

春乱

古时之人举行婚礼。多在春季,《诗经》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万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时的,今日可以举办婚礼,取意春到人间,万物滋育。广州一带俗称为春乱。

行冠礼

冠礼是礼仪的开始,不可不恭敬谨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资格。可以结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间风俗,男子到了十五岁,在岁首、清明、冬至,都可以举行冠礼,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长。为了方便的缘故,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并且即将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礼吉期同时举行冠礼。故亦可在立春日举行冠礼,取意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也寄托了对青年男子勇猛进取的美好祝愿。

梅花信

本月俗称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最早。春梅的开放时间,因气候和土地关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开始盛开。近代广东惠州的罗浮山,广东南雄的大庚岭,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广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称。此外,南京的陵园,无锡的梅园,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开,红英绿等,相间万重。堪称香国。

中国古代人喝茶时是怎么坐的?

中國古代喝茶時怎麼坐著?正襟危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