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叶,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吃茶叶,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 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首先,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元代赵原画《陆羽烹茶图》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然而,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最早出现的:荼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是,《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曾经应用最广泛: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 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蜀地方言:蔎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同音异体字:诧、(木茶)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那么,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唐代茶宴盛况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出自(唐)陆龟蒙《煮茶》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唐代的饮茶风俗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茶是文人雅士生活的标配。
嘉木英:草木精华。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传世名画中有很多饮茶图景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那么,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唐代宫廷茶宴图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说点儿题外话: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 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第二泡没冲泡放在冰箱保鲜等第二天吃?
谢谢头条邀请,欢迎关注小陈茶事。
按您的描述,其实这个就是隔夜茶,而且还是放冰箱保险的隔夜茶,对于隔夜茶,村姑陈的想法就是不建议喝。
隔夜茶不能喝,这是一个常识。喝隔夜茶,非但不能降血压,反而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一说法,说隔夜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喝生物胺结合,形成亚硝酸铵。亚硝酸铵是一种强致癌物,容易引发疾病。
另一说法,隔夜茶不能喝,在于它已经失去饮用价值。
茶叶放置太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从营养和卫生角度来看,茶汤放置时间长了,茶汤中的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会因逐渐氧化而降低。
另外,茶叶中的蛋白质、糖类等是细菌、霉菌的培养基,极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导致茶汤变质腐败,这种变质了的茶汤当然是不能饮用的。
从身体健康角度考虑,不建议大家喝隔夜茶。
想了解更多关于类似的茶叶知识,可以查阅小陈茶事之前的这篇原创文章:
“长时间闷泡茶叶、喝隔夜茶、喝发霉的白茶,这些都是错误喝法!”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我们都知道,白茶有着独特的保健功效。在饮用得当的前提条件下,白茶具备以下功效。
1、降血压
2、降血糖
3、降血脂
4、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
5、利尿
6、清热解读
7、降暑、消暑
8、护眼
9、抗氧化
10、抗病毒
11、抗肿瘤
……
不少没有喝过白茶的茶友,会觉得这些都是在吹牛,白茶又不是药,怎么会有这么多功效。
对此,村姑陈只想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长期坚持喝白茶的茶友,自然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且白茶具备一定的药效,是不容置喙的,北京同仁堂就有以白茶入药的配方。
只是,要想让白茶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一定要注意“饮用得当”,若是饮用方法不对,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如下文提到的三个错误喝法,大家一定要规避之。
《2》
保温杯闷泡4个小时,药效最好!
某日刷朋友圈,看到一茶掌柜,正在吆喝白茶的好处,措辞清新脱俗,果然与旁人不同。
开口就道:***大师说把老白茶泡在保温杯里至少四小时以上,倒出在喝,对男性大有益处。
末了,还一本正经地配了大师冲泡老白茶的图片。
(利用大师,一下把说服力提升了不知道几个档次,不过用保温杯泡茶,本人不太提倡,容易闷坏茶叶,破坏味道,更何况,要把茶闷在里头至少四小时,这简直就是摧残老白茶,误导茶友啊!)
看完之后,村姑陈满脸黑线,如此一本正经的满嘴胡诌……大师果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首先,用保温杯泡茶,就容易让白茶的味道被破坏,还不容易控制茶水比例,一个没注意,茶汤变得又苦又涩。
其次,用保温杯闷泡四小时,这属于久泡。白茶久泡后,茶叶里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容易过度析出,茶汤过浓,成了浓茶。
过量的咖啡碱,对身体反而是有伤害的,尤其是有结石,更不能喝浓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要是有肠胃敏感者,也不能喝浓茶,会引起肠胃不适。
要是要放大老白茶的功效,煮茶、冲泡都可以。
老白茶经过煮茶之后,茶汤温润、绵柔,物质被充分利用。在煮茶时,也不建议过长时间闷泡,煮2-3壶后,可适当更换茶叶,以保证享用到最醇厚的茶汤。
《3》
隔夜茶,降血压效果好
与“保温杯闷泡白茶四小时”这种雷人的说法,还有一个——隔夜茶,降血压效果好。
听到此论调,更觉天雷滚滚。
隔夜茶不能喝,这是一个常识。喝隔夜茶,非但不能降血压,反而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一说法,说隔夜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喝生物胺结合,形成亚硝酸铵。亚硝酸铵是一种强致癌物,容易引发疾病。
另一说法,隔夜茶不能喝,在于它已经失去饮用价值。
茶叶放置太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从营养和卫生角度来看,茶汤放置时间长了,茶汤中的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会因逐渐氧化而降低。
另外,茶叶中的蛋白质、糖类等是细菌、霉菌的培养基,极易滋生霉菌和细菌,导致茶汤变质腐败,这种变质了的茶汤当然是不能饮用的。
从身体健康角度考虑,不建议大家喝隔夜茶。
《4》
白茶受潮发霉没关系,晒干还能喝
白茶受潮会变质,变质后不能喝,这也是一个约定俗称的观点,然,又有一些口出狂言者,发表了自己“独到”(坑人)的说法:“白茶受潮发霉没关系,晒干、烘干还能喝。”
此时,只想告诉对方,门在左边,好走不送。
白茶受潮发霉后,品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不能继续喝。如变质的食物,及时外表看起来依旧光鲜,却早已失去了应用的价值。
同样,白茶受潮发霉后,即使通过特殊的手法进行处理,外观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内部已经变化。
发霉,同时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毒素,霉变茶叶中最常见的细菌为青霉菌,其次为青霉菌,这些细菌中含有青霉酸,环氯素,黄天精等多种不同结构的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对人体危害很大。
如果喝了变质的茶,会有什么后果?
常饮霉变茶叶水,可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发生变性,坏死,而且有致癌危险;此外还有可能发生中毒现象,中毒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头晕,四肢无力等,极易与常见肠胃炎相混淆,长期饮用这种霉变的茶叶,远期中毒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为身体健康着想,若是白茶发霉后,请尽快丢弃。
《5》
正确、科学饮用白茶,可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若是喝茶方法不对,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长时间闷泡茶叶、喝隔夜茶、喝发霉的白茶,这些都是错误喝法。
正确喝白茶方式——泡茶不闷杯,及时更换茶叶,喝品质正常的白茶。
长期坚持饮用白茶,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送老人家什么茶叶比较好?
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又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喝了很多年了,口味也比较重 这样的老人喝茶讲究的实惠。
第一,先把推荐普洱黑茶这些屏蔽了,不要让自己的孝心不小心变成孝子,换二三十年以前,没有喝那些烂草鞋味玩意的,你爷爷七十多了,也不需要装B了。
第二,我虽然是做龙井的,其实芽茶也不适合他们那些老人喝,他们会感觉味淡,而且老人一般会比较珍惜,以为芽茶珍贵,万一是舍不得喝的话,就是浪费了茶叶,虽然价格也不贵,就三四百块。
第三老年人推荐喝的茶,最好是发酵过的,尤其是最忌讳生普,可以选择红茶或青茶乌龙类的,红茶以祁红英红这些发酵工艺透,味甘性温和的,价格也不会很高,我是批发商以批发价来衡量的,批发价两三百块为上品,一百多块为中品;青茶乌龙的大红袍之类也是类似等级,没有必要去要求那些顶级山坑洞涧,普通商品大红袍就行,还有一个北方的话推荐茉莉花茶,至少老人会喜欢香味,但是花茶类要注意添加的茶叶,老人身体比较好的话还有一个值得推荐的是炒青类的茶叶,口味符合,价格也实惠,我一般推荐的茶叶价格都不高,两三百块上品,一两百块中品(以批发价)。
其实送老人茶,不用跟风炒作忽悠的神茶陈茶,毕竟老人是不用交智商税了,另外一个是方便,散茶就行,不要让老人拿刀斧去砍撬,还有就是卫生有保质期,吹嘘越陈越好长生不老包治百病的也不用了,总之一句话还是防火防盗防普洱。哈哈哈哈哈哈。
能介绍下茶叶吗?
题主的问题得分两个方面来回答:绿茶、红茶和普洱茶是茶类名称,是六大茶类里的三类茶,还有另外三类是白茶、黄茶和青茶(乌龙茶)。而题主后面提到的龙井和碧螺春都是绿茶,铁观音是青茶。
▲六大茶类是以加工方式差异来划分的
再来说说这些茶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绿茶为不发酵茶叶,最明显的特点是“清汤绿叶”,喝的就是鲜爽与清新之感。但绿茶性寒凉,脾胃虚弱或体寒者应少喝。所以大家都喜欢用玻璃杯泡绿茶,可以看到茶芽在水中舒展的漂亮样子,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茶是典型的外貌协会骨灰级会员,非常注重外表(干茶外形、冲泡的芽叶状态等)。
▲烘青绿茶 黄山毛峰
红茶是全发酵茶,跟绿茶刚好相反,显著特点是“红汤红叶”,滋味特点是甜香醇口。红茶茶性温和,适用性和适口性都比较高,人人能饮。
▲泡开的红茶叶底
▲艳丽的红茶汤
需要注意是,传统红茶发酵度高都呈现“红汤红叶”的特点,现代工夫红茶尤其是单芽或一芽二叶的高等级红茶普遍都采用轻发酵的加工工艺,汤色会呈橘红色或金黄色(如下图所示),只是颜色有变,茶性依然温润宜人。
▲轻发酵的高等级红茶多为黄汤
普洱茶有点复杂哈。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产于云南,多为紧压饼茶形态。生茶属于云南晒青毛茶紧压而成,但能越陈越香,即优质的普洱生茶会随着时间而愈加温和,所以新生茶滋味浓烈、茶性寒凉;老生茶更醇口,茶性温和。而普洱熟茶是晒青毛茶经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成,茶性温和,汤红浓味甜醇。
▲生茶饼
▲熟茶饼
▲生茶汤
▲熟茶汤
最后来说龙井、碧螺春和铁观音的特点。
龙井,扁形长炒青绿茶的代表,地理保护标志茶品,产于浙江。根据产地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西湖龙井产自杭州市西湖区、钱塘龙井产自杭州市除了西湖区以外的其他区域、越州龙井产自绍兴、嵊州、新昌等地。龙井茶的特点是干茶糙米色(西湖龙井尤为明显)、香气以豆花香和板栗香为主,具有“色绿,香郁,形美,味甘”四美之誉。
▲西湖龙井
碧螺春,特种炒青绿茶,产自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洞庭东西山,所以也叫洞庭碧螺春。东山碧螺春质量优于西山碧螺春,所以东山碧螺春的价格也比西山高。碧螺春的特点是外形卷曲如螺、条索纤细多毫,香型以浓郁的花果香为主,嫩香持久,滋味鲜醇。
优质碧螺春的原料都来自小叶种——小山种或群体种,小山种是早生种,群体种是晚生种,每年春先上市的高价茶是小山种碧螺春,明前即可采摘;群体种于接近清明才能采,一般明后上市。
▲碧螺春的干茶特点:纤细卷曲,银毫满披
▲小叶种碧螺春
铁观音,核心产区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故大家买铁观音或卖铁观音的都脱口而出:安溪铁观音。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属于青茶类(乌龙茶),茶性平和,人人能饮。传统铁观音的特点是:外形砂绿,卷曲成球,呈“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的特征,香气是高扬的兰花香,有独特的音韵。
▲铁观音
为什么去茶室喝的茶有股香甜味?
这个问题我积压了一个星期,想了几天是什么茶叶,以我个人的认识来说,茶叶中能够泡出甜香味既为茶氨酸比较高的茶叶,茶氨酸高两类茶叶,一类是茶种中比较高,如白茶黄金芽极白等珍稀茶种,由于没有叶绿素低,茶氨酸分解慢,;第二类茶叶是高山山谷间的云雾茶,日光照射时间短,云雾间都是漫反射,也是茶氨酸分解慢,茶叶的甜香味主要是茶氨酸体现的,而且能泡出甜香味的都是春茶头采甚至是开园茶。
在茶室能够泡出甜香味,而自己回家泡不出,与之有关的大都是泡茶时候水质,水温和火候。头采茶都比较幼嫩,温度高能激发香味 ,所以我个人一般是用开水润茶,温水冲泡方式,开水95度以上,温水八十度以下,这样既能够激发茶叶的香味,又不至于茶叶被开水烫熟产生焖味,同时两次冲泡又容易茶香入水;水质的话采用矿泉水就行,一般的山泉水使用之前需要比对过,并不是泉水就行,我在杭州居住,附近泉水有十几孔,称得上好水的才五六孔而已;火候的话就靠经验的积累了,投茶量,茶具大小,冲水量,以及各步骤之间的时间长短等等。
泡茶不难,泡好茶不易,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茶叶,少听普洱那些忽悠之词,慢慢在喝茶的过程中享受喝茶乐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