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茶道,为什么三体中智子的形象是日本女人
和服茶道,为什么三体中智子的形象是日本女人?
关于这个问题,刘慈欣本人并没有给出过具体原因,但是总结刘慈欣的所有作品我们会发现,日本人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几乎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出现频率一样,远超欧盟俄罗斯等其他组织和强国,包括但不限于:
《三体》里的智子小姐和山杉惠子,《流浪地球》里主角的日本妻子,《超新星纪元》中捕鲸的日本孩子,《朝闻道》中的日本物理学家,《全频带阻塞干扰》中的日本军官等。
《三体》中的智子刚出场的时候只是一个负责锁死地球科技的微观粒子,是三体人制造的由微观粒子“质子”被二维展开后蚀刻电路然后再合成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它变成了一个控制着智能机器人的日本和服少女形象,居住在竹木环抱的庭院中,身穿和服,体态优雅,懂的待客之道,并且精通茶道,初见时:
“欢迎,欢迎,本该到府上拜访,可那样就不能用茶道来招待了,请多多见谅。真的很高兴见到你们。”智子再次鞠躬说,她的声音和身体一样轻细柔软,刚刚能听清,但似乎有一种魔力,仿佛她说话时别的声音都停下来,为她的细语让路。关于为什么智子机器人是一个日本和服少女的形象,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个是“质子”和“智子”同音“智子”是“质子”加工过后的产品,文中雷德尔曾用代表女性的“她”来指代“智子”,给出的原因是他有一个中国同事说“智子”听起来就像一个日本姑娘的名字,而三体人对人类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监控,很了解人类的文化,也很有可能听到了这句话,所以选择将智子控制的机器人塑造成日本女人形象。
第二个说法是和云天明有关云天明作为人类世界发射到三体的男性大脑,刚到达的时候曾被全面扫描,有人猜测三体人在他的大脑里发现了岛国演员武藤兰的浏览记忆(武藤兰以高产出名,并且饰演的角色经常名叫智子),这个设想甚至还被写进了另一部较为出名的同人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中,甚至有人说智子刚出场时的造型描写和武藤兰的和服浴袍形象简直如出一辙。
第三个说法是最为广泛的解读,认为智子的形象代表着作者对于日本人的理解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生存空间小,而且地震频发,同时也是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国家,曾经对中国进行过丧心病狂的侵略,失败之后转而又把自己塑造成一副先进文明的美好形象,但是在古代的大多数时期,它都是中原文化的学习者,和古代中国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友好交流。
如果对比三体人和文中的智子形象,就会发现多少有点相似。
从上面引用的智子刚出场时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智子刚出场时还是一副谦卑、温婉有礼的形象,因为那时候人类掌握着和三体人同归于尽的坐标发射器,但是后来确认发射器失效后,三体人决定将全体人类赶到澳洲大陆上生活,她的形象立即就有了转变:
智子纵身一跃,跳回了食品垛的顶上,用滴血的长刀指着下面的队列 说:“人类自由堕落的时代结束了,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要重新学会集 体 主 义,重新拾起人的尊严!”而在后来地球坐标和三体人自己的坐标同时暴露,移居地球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智子被迫跟随三体舰队离开地球。离开时智子走得优雅淡定从容,并且后来又恢复了当初那个温婉有礼的和服女人形象。
网友设想的主人公“执剑人”罗辑形象然后再看看刘慈欣作品中的其他日本形象,无论他们的表面形象怎样,实际都是坚韧凶狠的角色(比如山杉惠子),这似乎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对日本这个优秀却又充满野心的普遍提防心态。
其实对比三体人的经历和日本人的经历,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共同点。
三体人:生存环境过于恶劣,甚至要脱水,于是决定寻找新家园,然后发现了距离最近的美好地球,于是决定侵略宜居地球,并且事先在地球实施了长时间的监视间谍活动,还培养了一个间谍组织ETO。侵略没能完成,还把自己老家赔进去了,自己的三体星被一个更高级的文明炸了,灰头土脸地离开并且开始苟且偷生。
日本人:岛上要啥啥没有,眼巴巴地望了隔壁富裕的大陆上千年,通过长时间的侦查,终于等来了机会,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结果又惹上了另一大强国,不仅输了侵略战争自己本土还挨了大炸弹,被迫接受另一个强国的种种条件活下去。
第四个说法是关于时代文化入侵的刘慈欣年轻的时候,正是中日关系缓和的时候,彼时大量的日本工业品和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刘慈欣去日本签售的时候接受采访时回答的话就不难看出来,他表示自己童年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书和电影,基本都是靠来自日本的动漫和游戏打发时间,很喜欢宫崎骏。
这里摘录几段日本媒体对刘慈欣的采访:
问:您常常会读一些日本的科幻小说吗?刘慈欣:读了很多,但是这里有一个障碍,就是语言问题。所以,我阅读日本科幻小说需要仰仗专业翻译。幸运的是,很多日本的科幻小说被翻译为中文。问:您读了各个国家的很多的科幻作品,您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呢?还是成年以后才开始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与中国在科幻领域的特殊渊源。最初引进到中国的一些西欧的科幻作品实际上是通过日本介绍到中国的,这些作品不是从法语翻译到中文的,而是从法语翻译为日语,再从日语翻译到中文。除此之外,日本本土的一些科幻作品也很早就被译介到中国,有一部名为《海底军舰》的日本科幻小说,在清朝末年就被译介到中国。也因此,中国和日本的科幻业界形成了极其特殊的关系。今天,每年都有不少日本科幻作家到中国参加各类科幻活动,与中国科幻业界有着深入交流,并产生了融洽的关系。当然,除非作者自己出来解释,不然我们是没法确认具体原因的,但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科幻作品更是给了人进一步无垠的想象空间。不过联系日本角色在刘慈欣作品里出现的频率,我们不难看出日本这个国家的一切对他来说印象相当深刻。
如何看待女大学生上课逛街汉服不离身?
女大学生穿汉服出国旅行,被中外游客当成韩国人
90后女生赵晨月是四川音乐学院影视编导专业17届毕业生。由于成功考取了研究生,作为奖励,7月份妈妈带着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去俄罗斯的旅行团。赵晨月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于是她随身携带了一套襦裙形制的汉服。可是,在国外穿着这类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汉服时,却遇到了尴尬事。
入住的酒店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天她花了1个多小时梳妆,身着汉服外出时,很多外国人用英语好奇地问:“你是韩国人吗?”这令晨月非常失落,每次都要跟对方解释一遍。最遗憾的是,即便是多数中国游客也不认识这类服饰,把她当成韩国人,或者日本人。
为什么要穿着汉服出国旅行呢?晨月说,穿着汉服去旅行一直是自己的心愿。“因为对我来说,其实旅行拍照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介绍我们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更多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晨月说。
晨月不解地问:“为什么日本人韩国人把自己国家的传统服装穿在大街上大家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而当我们穿自己国家的服装就是被当作cosplay,当作是别的国家的人呢?”
大一时候,学校有化妆班,在给化妆班同学做模特的时候,晨月开始接触汉服。于是,她很快深深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服饰。
课余时间,晨月会有意识地参加各类汉服活动,如花朝节等等。
不过,当她把这类照片发朋友圈时,朋友们会问她:“为什么穿韩服?”这使得晨月每次都要解释一下:不论韩服还是和服,都是发源于中国的汉服。
汉服并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款式复杂,每个朝代各具特色,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晨月常常穿着的就是襦裙。
晨月还是名动手能力很强的姑娘。平时,她会采购一些便宜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服装。图为晨月自己剪裁制作的带有影视风格的戏服。她希望未来能够自己制作一套经典的汉服。
这次俄罗斯旅行还有遗憾,由于当地天气非常糟糕,穿着汉服的时间很有限。晨月说以后出国都要带着汉服,她说:“我的心愿是,以后穿着汉服时,外国人都能够一眼认出这是中国的传统服饰。”的确,中国作为一个有着灿烂历史的古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成功,还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本文来自青年网)
日本国粹与中国古代有什么关系?
相扑是日本的国技,抹茶日本的最有名,日本人怎么就喜欢穿木屐……这些在日本流行甚至被认为是日本元素的东西,你知道其实都是起源于中国吗? 1、相扑源自秦汉“角抵” 相扑尊为日本的国技,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运动,每年都有多次相扑大赛,吸引大量观众观看。
这项在日本流行在中国鲜有人为的运动,实则起源中国。
相扑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才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2、榻榻米源自汉朝 看日韩剧会发现很多日韩人家里都有榻榻米,去日韩本大家也都想体验一下榻榻米,在日本榻榻米尤为传统与普及。
事实上榻榻米源于中国汉朝,盛行于隋唐,于盛唐时期传播至日韩等地。
目前中国家庭装修也会有榻榻米,更多的是追求现代化和多功能性。
而日本的榻榻米则十分传统,在日本甚至形成榻榻米文化,与茶道、宗教仪式精密相连。
3、木屐源自尧舜木屐 说道日本人形象,我们总会想到他们穿着和服踩着木屐。
日本木屐很有名,日本人穿木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而你知道木屐在中国古代其实也是普遍服饰吗?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不过现在穿着木屐出门,总会有人侧目。
4、和服源自汉服 总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在江户时代以前称为吴服,源于三国时东吴通过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和缝纫技艺传入日本。
日本人在吴服的基础上有所改良形成了现在的和服,并当做传统服饰。
而现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服装早已退出了平常人的生活舞台,好不容易有人提倡穿汉服还要被当做是穿的和服被人打,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5、抹茶源自汉族 说道抹茶普遍认为日本的最有名,抹茶产业在日本非常庞大。
不少人认为抹茶起源于日本,实则抹茶是由汉族人发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在唐朝年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
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来,却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
为何于现代科技面前苍白无力?
谢谢邀请。
中国儒家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是有丰富的内涵,对人生的选择有指导性的作用——后面要用,别忘了。
现代科学看起来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但是其实这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错觉。
现在科学只能解决事实判断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
来
事实判断有对错,可计算,可比较。比如我说北京在上海的北边,俄罗斯在中国的北边,这是对的,这就是有对错。
举个例子我从天津到北京,最物美价廉的方式就是高铁/城际,开车也算不错的选择,如果我从天津到北京坐飞机,那就赔大发了——这就是可比较。
所以从事实判断上来说,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人们容易达成一致。
价值判断说——我喜欢,我愿意价值判断,就是各种选择各种观点,哪个在你的心中价值更高,你更喜欢哪一个。
你喜欢吃甜的粽子,我喜欢吃咸的粽子。
你觉得养狗是爱心的体现,我觉得肉好吃(表打我)。
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只要你说一句我喜欢,你就是对的。
甚至你可能今天更喜欢吃芒果,明天又更喜欢吃火龙果。你自己也说不准。
所以价值判断这里面,没有对错,没法比较。
问题来了现在选择的时候特别多,选择的结果又没有办法立刻显现出来。选择又特别重要,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在选择的时候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问题是人生的选择中没有正确答案。人生的选择中用不了事实判断。
这个时候,在人生选择这个价值判断上,儒家和国学文化可以出场了。
儒家国学文化前面说了儒家国学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是多少代人总结出来的,对人生的体会,也是对人性的理解。在现代的社会学研究上,人们越来越发现,研究到最后很多结论都是“老话说得好”。
所以让孩子从小就浸泡在儒家国学文化的熏陶里面,是有益于他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做出选择的。一个人作出选择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有多高的眼界。这就是儒家国学文化在现代的用途。
再有就是科学精神带来的意义感缺失。这个在学术上叫“祛魅”(马克思.韦伯),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把原来的宗教全都扒拉到一边儿去了,顺手把宗教提供的人生意义也踢倒了。但是科学精神本身是事实判断,没有办法提供人生意义。所以现在的人就很空虚。——每天下了班就只能刷手机,儒家国学文化就可以提供给你人生意义,因为它是价值判断。
本人也只是粗通现代思想和国学文化,期待你的留言交流。
和服的由来和用途?
由来:和服(着物--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1] 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源自日本本土弥生服饰结合中国古代吴地汉服的混血产物,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
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吴服”是“着物”的一种,着物除了包括吴服之外还包括肩衣袴、狩衣等,这些都非源自吴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弥生服饰,属于一种古老的传统服饰。十二单则是弥生服饰结合吴服、唐服的优点,后期加以改良而成,之后又有变化和创新。和服可分为公家着物和武家着物。
德川幕府时期由“着物”、“吴服”改称为和服,成为大和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ようふく),指来自西洋的衣饰。需要注意的是吴服只是“着物”的一种,而和服是由“着物”直接演变而来,因而不能单纯地说和服来自于吴服。只能说和服中的浴衣来自吴服,来自对吴地汉服的改进,和服受汉服影响较大。
用途: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庆祝传统节日,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
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50多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制作和服的越后上布、小千谷缩以及结城紬[3] 更是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