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怎么读,历史上的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荼怎么读,历史上的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齐国原来最大的卿族是国氏和高氏,他们是天子任命的上卿世族,管仲、鲍叔牙虽执政,也不及他们的地位高,管仲仅受下卿之礼。后来齐灵公时,崔杼为大大受宠,庆克辅佐崔,崔氏和庆氏开始得势。
公元前554年崔杼立齐庄公,掌握政权。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齐景公,崔、庆两氏进一步控制政权。两年后庆封灭崔氏,独自当政。
田氏(即陈氏)原来是陈国的公族。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田敬仲)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田氏开始在齐国立足。
田氏利用与公室的关系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至齐景公时公室衰败,田桓子(无宇)为了争取民心,就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原来齐国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锺,四升为豆,由豆至釜也是四进位制,釜到锺是十进位制。田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他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
同时,田氏将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上出售,价格却不高于山上;将海中出产的鱼、盐、蜃蛤等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价格也不高于海边。田氏使用这些方法笼络百姓,以树立田氏的威信。与此相反,齐国君却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将百姓所得的三分之二掠归自己,只剩下三分之一维持百姓的生活。
国君积储的财物因堆积过多而腐败生虫,而百姓却挨饿受冻。由于公室的严刑酷罚,许多人被砍断脚,因此市场上鞋子不值钱,假脚反倒昂贵。百姓有疾苦,田氏就厚加赏赐,“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左传》昭公三年)。田氏将归依于他们的民众变作佃农,采用封建租佃制进行剥削,这样就建立起了田氏的封建制经济基础。
田氏在广收民心,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多次利用齐国贵族间的矛盾逐步削弱公室的势力,并夺取齐国的政权。公元前545年,庆封专权遭到其他大族的不满,田氏、鲍氏就联合公族栾氏、高氏(惠公之后,非前述高氏)共灭庆氏。
栾氏和高氏执政,他们非常专横,并互相争斗。公元前532年,由于栾氏、高氏“耆酒信内、多怨”(《左传》昭公十年),田桓子乘他们酗酒时,联合鲍氏将栾、高二氏消灭,并“分其室”。
田氏为了分化瓦解旧贵族,进一步争取人心,壮大自己的力量,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了表示谦让,将所分得的家产全部转交给齐景公,并请求告老;(2)对过去被驱逐的贵族,把原来的封邑还给他们,并增加了他们的俸禄;(3)对国内贫因孤寡之人,私下施合粮食;(4)通过齐景公的母亲,向景公索取高唐(今山东高唐东)为封地。这样“陈氏(田氏)始大”。
二、田氏独揽朝政田氏虽然力量日大,但齐国的世卿高氏、国氏仍旧掌握大权。公元前490年齐景公病重,让国夏、高张立少子荼为太子,把其他公子安置到莱地。齐景公死,公子阳生等逃至鲁国或卫国。国氏和高氏立荼为国君,并掌政。田桓子之子田乞一方面装出事奉高氏国氏,每逢上朝一定和他们同坐一辆车子;但另一方面却挑拨大夫们和高氏、国氏的关系,煽动大夫们起来反对他们。
公元前489年,田乞在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联合鲍氏和诸大夫,率领武装进入宫中。高氏和国氏知道消息后,也率领部下要进宫,结果被田氏打败。齐国的百姓倒向田氏,国夏逃奔莒国,高张等人逃至鲁国。同年田乞私下将公子阳生从鲁国接回立为国君,是为齐牌公,接着杀了国君茶。齐公上台后,田乞掌握国家大政。
公元前487年,鲍收和齐悼公关系不和,鲍牧想杀悼公,结果失败,反被除去。两年后,田乞杀齐悼公,立其子壬为国君,即齐简公。
三、齐政尽归于田氏齐简公即位以后,重用他的宠臣阚止(监止)执政,企图削弱田氏的权力。田常(田乞之子,又名田成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为了对抗公室的势力,就“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使大臣和民众都拥戴他。
因此民间流传着“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的歌谣(《史记•田世家》),连采野菜的老妇都愿归顺田常,表明人心之所向。为了一致对外,田常还努力加强本宗族内的团结,使“陈氏方睦”(《左传》哀公十四年),阚止想离间田氏没有成功。
公元前481年,田氏考虑到阚止得到齐简公的支持,决定先动手,先派田子行到宫中做内应,田常兄弟四人进入宫中,将阚止和齐简公隔开,遭到简公的反抗,田常一度犹豫想逃跑,但在田子行的坚持下继续进攻。阚止集合部下攻打宫门,没有取胜而逃走,田氏追击,将其杀死。齐简公逃到舒州(今山东滕县南),被田常逮捕,不久将他处死,另立简公之弟骜为国君,即齐平公。
齐平公即位后,田常为了巩固田氏的权力,对内对外均采用和亲政策,“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史记·田世家》)。为了防止旧贵族复辟,“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并将安平(今山东淄博东)以东至琅玡(今山东诸城南)的广大区域都划入田氏封邑,封地面积超过了齐平公的食邑,大大加强了田氏的经济实力。这样,“齐国之政归田常”(《史记·田世家》)。
四、田氏篡齐田常死后,他的儿子田襄子(田盘)继承。田襄子让其兄弟、宗族之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同时“与三晋通使”(《史记·田世家》),外靠韩、赵、魏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田襄子死后,他的儿子田庄子(田白)继承。田庄子死后,子田和继承。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迁到海边,作为一城的君主,他自己实际上当了国君。
不久,田和托魏文侯向周天子请求列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封田和为齐国诸侯,即田太公。这样,齐国地主阶级的夺权正式完成。八年之后,齐康公死,姜氏在齐国断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茶字下半部分是什么字?
“茶”是由“荼”转化而来的 从唐朝开始 才将“荼”减一笔写为“茶” 因此可以断定 “茶”下面的并不是木
荠麦青青读音?
qí mài qīng qīng
“青”,普通话读音为qīng。“青”的基本含义为深绿色或浅蓝色,如青绿、青碧;引申含义为绿色的东西,如踏青、青黄不接。
在现代汉语中,“青”还有茂盛的含义,如青芜。
“青”,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字原由“丹”、“生”构成。后来逐渐见于秦朝小篆时代,最终演变成楷书体的“青”。
吁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吁 xū
〈动〉
(1) 叹息,叹气 [sigh]
香车辗尽关山日,弹罢琵琶只自吁。——《明珠记》
(2) 又如:吁唏(吁嘘。嘘唏,叹息);吁气(叹气);吁嗟(哀叹;叹息);吁嗟(慨叹);吁然(感叹的样子);吁叹(叹息;哀叹);吁嘻(感叹)
(3) 吐 [breathe out]。如:吁呵(口中默念);吁吸(嘘气与吸气;呼吸);吁呼(指吐气);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吁气(呼气,吐气)
云何吁矣。——《诗·周南·卷耳》
(4) 另见 yū;yù
常用词组
吁吁
基本词义
◎ 吁 yū
〈象〉
(1) 吆喝牲口的声音
(2) 另见 xū;yù
基本词义
◎ 吁
籲 yù
〈动〉
(1) 呼天而告 [appeal;petition]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书·召诰》
(2) 又如:吁天(呼天而告);吁号(呼叫);呼吁(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3) 另见 xū;yū
草字头如字是什么意思?
rú
(1) ㄖㄨˊ
(2) 吃,引申为忍受:~素。~荤。~痛(忍痛)。含辛~苦(原意吃苦辣的东西,引申为忍受辛苦)。~古涵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识)。
(3) 臭,败:“以~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4) 柔软:“柔~而寡断。
(5) 菜:“菜~有畦”。
(6) 根互相牵连的样子:“拔茅~”。
(7) 姓。
茹 [rú]
〈动〉
(形声。从艸,如声。本义:吃)
同本义
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方言》。注:“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
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孟子·尽心下》
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
柔则茹之。——《诗·大雅·庶民》
柔亦不茹。
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庄子·人间世》
茹啖其草木荑实。——明· 刘基《苦斋记》
又如:茹荤饮酒(吃肉喝酒);茹毛(太古时人们连毛带血捕食禽兽);茹草(吃草);茹恨(饮恨,含恨);茹素(吃素食,不吃鱼肉等荤腥);茹菜(吃蔬菜);茹荤(本指吃葱韭等辛辣的蔬菜。后指吃鱼肉等);茹薇(采食野菜);茹斋(吃素食)
喂[牛马]
茹,饭牛也。——《玉篇》
贪;恣
茹,贪也。——《广雅》
茹,恣也。——《广韵》
包含
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唐· 皇甫湜《韩文公墓铭》
又如:茹内(容纳);茹古涵今(犹言博古通今)
引申为忍受 。
如:含辛茹苦(受尽辛苦);茹恨(饮恨,含恨);茹荼(比喻受尽苦难。荼,苦菜)
猜想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诗·邶风·柏舟》
包,围裹
十月初冻尚暖,未须茹瓮;…——《齐民要术》
杂揉
辰放氏作,时多阴风,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风霜。—— 宋· 罗泌《路史》
估计;猜度
塞
诸船人行船、茹船、写漏、安标宿止不如法,…笞五十。——《唐律疏议》
腐烂
以茹鱼去蝇。——《吕氏春秋·功名》
又如:茹鱼(腐败发臭的鱼)
〈名〉
蔬菜的总称
白露之茹。——枚乘《七发》
菜茹有畦。——《汉书·食货志上》
植物的地下部分的真根、球根、块根或其他变茎 。如:拔茅连茹
〈形〉
柔软
茹,柔也。——《玉篇》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楚辞·离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