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怎么读,中国历史上最旺夫的一位女人是谁

2023-03-01 137阅读 0评论

滹沱怎么读,中国历史上最旺夫的一位女人是谁?

⒈说到女人旺夫首先要理解一点:即某某男性在未婚之前很平庸,甚至运气很差,娶了某某女人之后运气好转,飞黄腾达,各方面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滹沱怎么读,中国历史上最旺夫的一位女人是谁

⒉历史上“最”旺夫的一位女人就要从那些皇帝身边挑选了,使自己的男人都当上了皇帝,代表旺夫指数很高。

再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旺夫的女人,武则天、杨贵妃、慈禧这些女人肯定不是!像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汉高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文德皇后)、明太祖朱元璋老婆马皇后(孝慈高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老婆孝庄皇后等都算旺夫的女人,她们嫁给了这些男人后助其打下江山或巩固了江山,旺夫指数不言而喻。

⒊既然提问者说到“最”旺夫的一位女人,就要从各方面分析以上提名的几个皇后:包括这些女人旺夫时间、是运气旺夫还是手段、对后代旺不旺、以及她的男人幸福不幸福等因素!

对比下来吕雉显然不是最旺夫的那一个,因为刘邦死后她就开始乱来,自己恨不得要当皇帝,这样的女人不能成为最旺夫的那一个。

皇太极由于在世时间和其他几位相比又是最短的(活了51年),死因是猝死。所以他的老婆也被排除在“最”旺夫行列!

剩下就是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和朱元璋老婆马皇后了,这两个其实很好比较,从她们分别为李世民和朱元璋生的儿子可以看出来,马皇后要更胜一筹!而且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还让皇位被武则天夺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可是大有所为之人,其能力、功绩仅次于朱元璋。因此历史上“最”旺夫的女人非马皇后莫属了。

马皇后(马氏)有哪些旺夫事迹?

⑴马皇后(马氏,原名不详)祖上是富豪,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且长得落落大方,端庄优雅!除了脚比较大以外,没什么缺点。在遇到朱元璋时,朱元璋还是一无名小卒,马氏当初嫁给他可以说是下嫁。朱元璋长得什么样大家都知道。要颜值没有,要钱财他也拿不出来,身份地位当时就一新兵,而且当过乞丐出过家。马氏和朱元璋成亲了以后,马氏就开始帮他打点家务,做好贤内助!一次,朱元璋因为自己的多疑性格惹怒了上司郭子兴,郭子兴下令不许朱元璋吃东西,关了起来。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做肉炊饼,另外把随身带的钱财送给了郭子仪的夫人,请她帮忙说说情,最后通过她的打点和说情,朱元璋这才被释放出来。

⑵公元1355年,朱元璋准备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马氏和部分将士留在和州(现安徽和县),但是长江交通线被元军切断,导致朱元璋无法与和州联系。此时马皇后的胸怀和大将之风体现了出来:她鼓励将士们不要灰心,安抚家眷们不用担心。甚至亲自为一些将士们缝制衣服,做新鞋,以此来提高军中士气。

⑶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大军直逼南京,朱元璋亲自率队应战,此时南京城内的官员和老百姓们一片大乱,他们听闻陈友谅大军很强大,准备伺机逃跑。马皇后此时镇定自若,把自己的一些金银细软全部拿了出来分给守城官兵们,她的暗中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朱元璋稳住了城内将士们的军心,稳住了后方,老百姓看到将士们如此有信心,自然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小结:朱元璋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离不开马氏的付出,是她稳定了后方,让朱元璋没有了后顾之忧!朱元璋一生脾气暴躁,唯独在马皇后面前很听话,因为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成功马皇后有非常大的功劳!

马皇后对内的旺夫之举!

❶1368年,朱元璋登基,国号大明,册封马氏为皇后。马氏当上皇后并没有盛气凌人之势,而是勤俭持家,稳定后宫。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严格要求!马皇后为朱元璋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周定王朱橚性格最为放荡不羁,马皇后对他很不放心,有一次朱橚要外出办公,马皇后就赐给了随行的周定王王妃一根木棍,并且放下话:如果周定王在外面胡作非为,就用此棍杖责!

❷马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对朱元璋的衣食住行依然亲力亲为,就连宫女不幸怀孕了,马皇后也会前去体恤,若嫔妃们有什么不和,马皇后也是及时调和。

朱元璋那个火爆的脾气,说杀人就杀人,不高兴宫女太监就要挨骂!马皇后会先跟着朱元璋一样假装的生一下气,看到朱元璋的脾气好了点,就会和他说道理。可惜的是朱元璋脾气性格根本改不了,还是杀了很多人。

❸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认为应该给马氏族人封官加爵,没想到马皇后不同意!她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也正是马皇后的制止,马家才没有在大明初期出现很多的马氏皇亲国戚。

马皇后对于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她在后宫穿着朴素,有时候衣服破旧了也还要缝一下补补再穿,这都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没有得意忘形!

总结语:如果说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那么马皇后也有一席之地。朱元璋从乞丐做到一国之君,背后真的离不开马皇后的默默付出!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旺夫指数放在整个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所以称马皇后为历史上最旺夫的女人一点不为过。

上图为故宫马皇后实拍图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马氏 马皇后就是这类女人的代表人物。

李光弼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名将李光弼传 进军河北,初战告捷 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李楷洛,原为契丹族酋长,武则天时归附唐朝,先后任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一次反击吐蕃的战斗后,死于归途中,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李光弼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开始入军旅任左卫郎,以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天宝五载(746),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补为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特别器重他,常说:“光弼必居我位。”天宝十三载(754),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翌年,“渔阳鼙鼓动地来”,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李光弼在艰难的平叛战争中得以发挥其军事才干,因而使他成为“中兴名将”。 唐玄宗晚年荒怠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对安禄山叛乱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军事防御,因此,安禄山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于范阳起兵南下,所过州县,多望风瓦解,势如破竹,只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即迅速攻占了河北、河南大部,东都洛阳也陷于叛军之手。玄宗一面命哥舒翰率十几万大军驻守潼关,阻止叛军西进,另一方面下令朔方、河西、陇右各节度使率兵赶赴京师。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又加任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等职。至德元载(756)二月,率蕃、汉步骑万余人及太原弓弩手三千人东出井陉,以收复常山郡。 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是河北的军事要地,其“地控燕、蓟,路通河、洛”,西有井陉之险,是叛军南北的咽喉之地。李光弼率军进至常山,郡内团练兵(地方部队)立即响应,捆绑叛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由大西北刚到河北,人地两生,便亲自为他解绑,好言劝降了他,并询问他一些军事情况。安思义很受感动,遂向李光弼出谋划策说:“大夫士马远来疲敝,猝遇大敌,恐未易当;不如移军入城,早为备御,先料胜负,然后出兵。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思明今在饶阳,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书已去,计其先锋来晨必至,而大军继之,不可不留意也。”李光弼觉得他言之有理,遂将军队开进城中待敌。①史思明闻报常山失守,立刻停止围攻饶阳,迅速率大军赶来。第二天黎明,先头骑兵即奔至常山城下,史思明也随之而到,共有二万多骑兵,直压城下。李光弼命五千名步兵从东城门出战,叛军却堵住城门不肯后退,唐军不得出。李光弼遂命五百名弓弩手于城上齐射,叛军只得后退;李光弼又把弓弩手一千人分为四队,轮番射敌,叛军招架不住,史思明收军于道北。李光弼又出兵五千人,于道南组成枪城,夹滹沱水布阵;思明屡次以骑兵搏战,唐军弓弩手乱箭齐射,叛军纷纷落马,人马中箭者过半。史思明见只用骑兵难以取胜,暂时退下阵去,等步兵赶到再行决战。 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注出。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肃宗至德元载。 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告说:叛军步兵五千人从饶阳来,昼夜行军一百七十里,如今正在九门南逢壁(今正定县东)休息。李光弼闻报,立刻派出数千轻骑,偃旗息鼓,悄悄奔至逢壁,此时,叛军正在吃饭,唐骑兵一阵冲杀,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几乎斩尽杀绝。史思明失去步兵,势孤力单,只好退守九门县。李光弼初战告捷,河北军民受到鼓舞,常山郡所属九县,唯九门、蒿城尚为叛军据守,其余七县重又归唐。 河北大部分郡县仍为叛军占据,李光弼虽收复常山郡大部,但由于孤军深入叛军腹地,史思明又常用骑兵断绝粮道,因此其处境一时仍十分困难。这年四月,郭子仪亦率大军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师,蕃、汉步骑计十余万,官军力量大为增强。李光弼与郭子仪进击史思明,于九门城南大败叛军。叛将史思明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逃往洛阳向安禄山求援。李光弼又乘胜进攻赵郡,一战破城,史思明又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县)。李光弼军纪严明,当攻破赵郡后,他坐在城门上,每逢见到抢劫了财物的士兵,立命归还原主,城中百姓大悦。于是“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皆结营自守,以附光弼”。 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回师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尾随其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先选骁骑轮番挑战,持续了三天,弄得叛军人困马乏,迫使史思明退军,官军又乘机追杀,于沙河大败叛军。这时,安禄山使蔡希德率步骑二万北上,加入史思明军;又使牛廷珍从范阳等郡发兵万余人增援。这样史思明军又猛增至五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即壮士)占五分之一。因此,叛军一时声势大振,遂鼓噪而来。李光弼与郭子仪一面“深沟高垒”,一面又采取了“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灵活机动的战术①,叛军日夜不得休息。数日之后,叛军锐气尽挫,李光弼则与郭子仪抓住战机,与叛军在嘉山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虏千余人。在混战中,史思明跌下战马,丢失了头盔与靴子,露出发髻,光着脚,拿着折断的半截枪,至日暮才狼狈逃回军营。他感到军营难以坚守,遂弃营逃往博陵,李光弼随即包围了博陵。 李光弼、郭子仪的嘉山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的首次大捷,它沉重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河北军民的抗敌斗争,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相继归唐,叛军从范阳至洛阳的南北通路再次受阻,叛军“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②。 固守太原,痛歼叛军 李光弼与郭子仪在常山站稳脚跟后,便上言玄宗,请求率兵北击范阳,以捣毁叛军巢穴。这时,叛军西部受阻于潼关,南部受阻于睢阳,北路又几乎断绝。在安禄山一筹莫展的时候,唐玄宗却错误地决定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哥舒翰十几万大军一战而溃,潼关失守。接着玄宗逃往成都,西京长安也沦陷了。整个形势急转直下,李光弼与郭子仪不得不撤兵西守井陉,以阻止叛军西进河东。 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组成了新朝廷,又调集诸路军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接着,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唐称太原为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景城、河间郡兵五千人开赴太原。 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在李光弼开赴太原前,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荒乱,玄宗命侍御史崔众代其职务。崔众为人骄横,轻侮兵将,李光弼就任时又不肯即时交出兵权,光弼将崔众拘禁待斩。这时恰好使者奉敕来拜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执法如山,不理会敕令,并斩钉截铁地对使者说:“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使者畏惧不敢宣制。翌日,将崔众斩首示众,“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757)正月,叛军已攻占了绕阳、赵郡、常山数郡,河北全境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叛将史思明从博陵,蔡希德从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马计十几万人,同时向太原进发,来势凶猛。史思明对诸将说:“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企图在攻克太原后,长驱直入,以攻占唐西北重地。光弼先经河北苦战,后赴灵武时精兵皆已留下,如今手下只有团练兵等乌合之众尚不满万人,众寡悬殊。一听说叛军十几万鼓行而来,部将们莫不大惊失色,纷纷建议军民一起动手加固城防。李光弼则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周四十里,贼垂至而兴役,是未见敌先自困也。”于是亲自率士兵与百姓在外城掘壕以自固,并做土坯数十万块,将士们都不知有何用。当叛军兵临太原城下后,猛烈攻城于外,光弼则令士卒用土坯增垒于内,坏辄补之。李光弼又制作抛石车,从城上飞射巨石,一发则击毙叛军二十多人。叛军一时伤亡很大,被迫退后距城几十步远。①史思明率十几万大军围攻太原,满以为能马到成功,不料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他开始改变战术,选骁骑组成游兵,并约定说,我攻其城北,你们则奔城南,我攻城东你们则奔城西,利用一切空隙攻城。但史思明这一声东击西的战术未能奏效,因为李光弼军令严整,虽不见叛军来攻城,警戒巡逻未曾松懈。叛军在城下大声辱骂,以激官军出城作战,李光弼则选用善挖地道者从城内向外挖地道。叛军只顾仰着脸辱骂,忽然被唐军拖入地道,然后押到城上斩首示众。从此,叛军行走时,提心吊胆,往往低头看地,唯恐被拖入地道中去。叛军又用云梯攻城,还修筑土山,光弼则挖地道,一靠近城,云梯与土山则陷入地道中,梯毁人亡。 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命叛军拼死攻城,李光弼诈降,派人与史思明约定某日出降,却暗中把地道挖到叛军营内,营房底下几乎挖空,先用木头支撑着。至约定投降这一天,先派裨将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的样子,叛军将士拭目相看,不设防备。忽然轰隆一声,营中地陷,死伤千余人,叛军惊乱喊叫,乱成一团。李光弼乘机鼓噪而出,斩首与俘虏万余人。 当史思明围攻太原处于进退维谷之际,叛军发生了内讧,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自立为皇帝,下令史思明归守范阳,留下蔡希德仍围攻太原。这时,叛军上下离心,李光弼及时抓住这一战机,率敢死士出击,大破叛军,斩首七万余级,蔡希德夺路逃命,军资器械,全都抛弃不管了。自此,遂解除了叛军对太原的包围。 李光弼的唐军不满万人,却以一当十,同十余万叛军巧妙周旋了五十多天,歼灭了七万多人。在此期间,他在城东南隅设一幕帐,早晚即在帐里处理军务,从未回府,与将士同甘共苦。他有时路过府门,也不回顾。解围三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二载。 天后,军务处理完毕,才回府第。李光弼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成功地坚守太原,不仅守住了河东的这座军事、政治要地,而且打破了叛军进犯西北的军事计划,有效地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大本营,并从容组织力量平定安史之乱。 激战河阳,力挫敌锋 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率军收复了东、西两都,并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困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率十三万大军从范阳南下,以救安庆绪。第二年三月,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之北。由于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步调不一。加上一交战,忽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霎时天昏地暗,虽近在咫尺却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一溃遂不可收拾,其他诸军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整勒队伍,全军以归”①。这年七月,郭子仪遭宦官鱼朝恩谗毁而解职,李光弼代其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之职,并知诸节度行营。李光弼奉命离开太原,走马赴东都上任。不久,史思明分四路南下,兵临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未能遵照李光弼坚守的指示行事,一战失利,投降了叛军,致使东都无险可守。李光弼认为叛军乘胜而来,利在坚守,不利速战。洛阳之北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北连泽、潞两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叛军不得西进。于是他整军退守河阳。史思明进入洛阳时,已人走城空,一无所获,他又怕李光弼从背后袭击,不敢居洛阳宫,退驻白马寺南,并于河阳南筑造月城,与李光弼军南北对峙。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日于河南岸洗马,以示其多。李光弼于诸营搜罗牝马五百匹,当史思明的良马来到水边时,群牝马嘶鸣不止,史思明战马闻牝马叫声,皆浮河水而来,被唐军抓获赶到城内,史思明千余匹良马一时丧失殆尽。史思明欲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驻军野水渡设防。傍晚回河阳城,留下部将雍希颢率千余人守栅寨,并对他说:“贼将高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领卒待贼于此,至则勿战,降则俱来。”诸将莫明其妙,有的还觉得好笑。这天,史思明果然召来李日越,让他引兵至野水渡,袭劫光弼军营。最后还告诉他说:“必获李君,不然无归。”李日越率骑兵于凌晨突至野水渡唐军营,方知李光弼已回城,怕回去被史思明杀害,遂投降,与雍希颢一同来拜见。将士们无不佩服李光弼料事如神。①得此消息,史思明气极败坏,列战船数百艘,前面是火船,欲顺流烧毁河上浮桥。李光弼事先制造了数百根百尺长竿,后边以巨木支撑着,竿头装用毡包着的铁叉,以阻止火船。由于火船不能靠近浮桥,不一会自焚而灭。光弼军又于桥上发射炮石,叛军战船多被击中而沉入水中。最后史思明损兵折将,狼狈败逃。①史思明重整旗鼓,再次进攻河阳。河阳有南、北、中三城。李光弼命骁将李抱玉守南城,自己据守中城,兼顾北城。史思明与伪宰相周挚先攻南城,李抱玉血战两天,杀伤甚多,史思明攻不下,改命周挚攻中城。李光弼先于城外设置木栅,栅外挖壕,深、宽各二丈,由大将索元礼据守。周挚依仗人多势众,直逼木栅。又用车运土填壕,并开栅为门。当叛军刚进栅门,立脚未稳时,索元礼率敢死士突然冲出,奋勇杀敌,大败叛军。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元年。 ① 《太平广记》卷一八九。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 周挚收兵,整军布阵,猛攻北城。李光弼立即率军进入北城。这是一场殊死战。李光弼命其将郝廷玉率三百名骑兵攻击敌阵西北角,又命论惟贞率二百名铁骑攻击东南角,其余将士进击中部。他与诸将约定:要视麾旗作战,如麾旗挥动缓慢,任你们自由冲杀;如连挥三下触地,则万众齐入,拼死冲杀,少退者格杀勿论。他常把短刀置入靴中,这时对诸将说:“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刎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表示誓与诸将同生共死。部署已毕,诸将率军冲入敌阵。经过一阵厮杀后,李光弼见时机成熟,连挥三下,麾旗触地。唐军立时奋勇百倍,呼声震天动地,一起拼命冲杀,叛军抵挡不住,溃不成军。这一仗,叛军被斩首千余级,俘虏五百人,溺水而死者又千余人。叛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周挚率数骑逃去。史思明不知周挚军全线溃败,仍在攻南城,李光弼出示俘囚,史思明才知周挚败退,只得垂首丧气退回。①河阳大战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挫折了史思明叛军的锐气,也阻止了叛军的西进,保全了西京长安,使关中地区免遭叛军的再次蹂躏。李光弼劳苦功高,肃宗加授他为太尉兼中书令,并诏令褒奖其赫赫战功。诏令说:“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臣心,勋庸著于王室。顷者余孽,尚稽天讨,蚊蚋相依,仍侵河外,是用仗其深略,为我长城,有穰苴之法令,亚夫之威略,远能挫群凶之锐,全百胜之师,为庙堂之宗臣,成军国之重任。”②邙山之败,愧恨而卒李光弼于河阳同史思明大战数月,成功地阻止了叛军的西进,同时又收复了河阳之北的重镇怀州(今河南沁阳),改变了腹背受敌的局面。这时有人传言:驻守洛阳的叛军都是燕地人,久戍思归,上下离心,如果出击,可一战破敌。毫无军事经验的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信以为真,屡次上言肃宗,请进攻洛阳。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唐肃宗又犯了当年玄宗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的错误,命令李光弼立即进取东都洛阳。深谙敌情的李光弼上奏说:“贼锋尚锐,未可轻进。”这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嫉恨李光弼军法严明,也随声附和鱼朝恩,妄称东都可取。于是,唐肃宗促使李光弼进取洛阳的使者相继于道。李光弼迫不得已,命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遂与仆固怀恩率兵并会同鱼朝恩及神策节度使卫伯玉进攻洛阳。 上元二年(761)二月,唐军在洛阳之北邙山摆开阵势。李光弼命唐军依险设阵,而仆固怀恩却布阵于平原开阔地。李光弼告诫他说:“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①命他把军队移到险处,勇而刚愎的仆固怀恩却拒不听命。史思明乘唐军布阵未定之际,挥师冲杀过来,唐军阵脚大乱,死者数千人,军资器械遗弃殆尽。李光弼、仆固怀恩渡过黄河,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鱼朝恩、卫伯玉也逃回陕州。李抱玉听到邙山溃败的消息惊慌失措,丢弃河阳而逃。邙山一战,官军损兵折将,河阳、怀州这两个军事要地皆拱手让给了叛军。叛军乘胜西进,惊恐不安的唐廷急忙增兵陕州,以阻止叛军西进。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 ② 《唐大诏令集》卷六○。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上元二年。 邙山之败完全是由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的无知妄言而作出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但身为副元帅的李光弼却引咎责躬,一再请求贬职,肃宗只得罢免了他的副元帅、太尉之职,以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领河中节度使。 叛将史朝义乘邙山之捷率军南下,进攻申、光等十三州。唐肃宗不得不再次启用深孚众望的李光弼,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河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治今江苏盱眙)。李光弼奉命,即刻带病开赴临淮,而监军却以为兵少,请退保扬州,以避敌锋。李光弼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说:“朝廷以安危寄我,贼安知吾众寡?若出不意,当自溃。”遂一路疾驱进入徐州,然后挥师西进,一举收复许州,斩敌千余人,并活捉了二十二名叛将。史朝义分兵攻宋州,李光弼又击败其军。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王,并图像于凌烟阁,给以功臣殊誉。 安史之乱已持续了七年之久,关中、河北、河南连遭兵燹,唐朝的赋税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八道,人民负担日渐加重,于是在翁山(今舟山群岛)爆发了以袁晁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了台州(今浙江临海)、信州(今江西上饶)等郡,一时发展到二十万人。李光弼遂命部将张伯仪进攻衙州,击败了袁晁义军。至广德元年(763),张伯仪擒获了袁晁,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 宦官鱼朝恩因建议肃宗进取洛阳,致有邙山之败,他在羞愧之余,反迁怒于李光弼。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程元振嫉贤害能,也深忌李光弼的战功。肃宗末年,二人专权用事,一再中伤李光弼。自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遭程元振谗言被诛,李光弼深自不安。这年十月,吐蕃军进犯京师,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仓皇逃至陕州,诏令李光弼勤王。他虽拥有重兵,但因惧怕遭鱼朝恩等宦官的陷害,迁延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其意向。李光弼又以就江、淮运粮为由,领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代宗将其母迎至京师,供给优厚,以解嫌疑。 由于李光弼处危疑之地,拥兵不朝,诸将田神功等举止轻慢,李光弼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他抑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八月卒于徐州。享年五十七岁。赠官太保,谥曰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在其戎马生涯中,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治军威严而有方,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改,而当他号令后,军威更加威严。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①。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① 《册府元龟》卷三九三《将帅部》。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到大明的开国皇帝,绝对是历史的第一人,也是励志成才的典范。朱元璋得江山不容易,所以后来就开始疑心武将,后期更是杀戮功臣,一时间开国功臣屠戮殆尽,目的很简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可是老朱也有不对的时候,有的功臣并不该杀,或者没必要杀,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敢于说话的人来劝解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是皇帝啊,朱元璋说一不二,谁敢劝解,还真有一个人可以治住他,那就是马皇后,马大脚。

马皇后,本命不详,郭子兴的义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因为长着一双大脚,都称她为马大脚。少年时父母双亡,她父亲去世前把她托付给义兄郭子兴,后来郭子兴收她为义女,并把她许配给了朱元璋。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婚后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见大业的过程中,与朱元璋患难与共,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并且马皇后还救过朱元璋的命。

患难见真情,怀饼救夫。

朱元璋刚开始投奔义军时就得到了大帅郭子兴的重用,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是他本人,性情暴躁,而且及其护短,因为受儿子的挑唆,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饭吃。

马皇后没办法只得把洛好的饼放在怀里去送给朱元璋吃。可是路上遇见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子兴的儿子知道她是去看朱元璋,就故意多聊几句,戏弄她一番。等到她把饼送到朱元璋手中时,胸前都起了燎泡。

朱元璋看到后,无比感动,发誓,无论此生贫穷富贵,都不负马皇后。后来也是马皇后相郭子兴求情,才放了朱元璋。

马皇后当上皇后,依然保持节俭朴实的风格。 她平时粗茶淡饭,穿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她还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一些绸子,被面,送给公主王妃,并说你们出生在富贵家庭里,不知织布的难处,一定要爱惜。

正是因为马皇后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极其敬重,谁的话都不听,就只听马皇后的。

朱元璋想杀朱文正,马皇后说那是你的侄子啊,朱元璋想杀宋濂,马皇后说,宋濂是帝师,平常人家都知道尊师重教,我们皇家怎么能不知道呢?

后来朱元璋又想杀了刘伯温,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时,很多将领包括李擅长等人都主张退守逃亡,唯有刘伯温认为陈友谅虽然势大,可是我们可以利用其骄兵必败的道理,诱敌深入,给予重创,灭了他的锐气,一举歼灭。后来事实证明刘伯温是对的,在朱文正洪都保卫战的英勇抵抗下,朱元璋准备充分,最后在决战中一举歼灭陈友谅,为去得天下奠定了基础。

现在朱元璋要杀刘伯温,马皇后肯定不能看着丈夫犯错,于是派人连夜给刘伯温送去一个篮子,刘伯温打开篮子立马明白了皇后的深意,原来篮子里有一个梨和两个枣,寓意着让刘伯温早早离去。第二天刘伯温就辞官归隐,终于洪武四年,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辞职,刘伯温回到了自己青田故乡,不问世事,也不说自己的功劳有多大。

可是后来刘伯温依然没有逃掉厄运,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并且还给刘伯温带去了药,刘伯温吃了胡的药,病更重了,没多久就死了。

关于马皇后给刘伯温送东西暗示要其离开,还有一个版本,说是送的一个桃子的工艺品,桃下面还有一个叶子,意思是连夜出逃。不管哪个版本,说明马皇后确实一直在阻止朱元璋杀功臣,确实救了刘伯温一命。

可是,最后刘伯温还是难逃一劫,关于刘伯温到底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被胡惟庸的药毒死的,还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估计已经无从得知。但是马皇后确实救过不少功臣,这其中也有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如果不是马皇后死的早,估计后来朱元璋也不会杀这么多功臣,毕竟旁边有个劝解的人肯定好点。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可见马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三点水虎字头一个子念什么?

三点水虎字头一个子没找到这个汉字,可以组一个相似的如滹字。

汉语汉字

滹,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ū,最开始见于秦国小篆时代。六书中属于会意字。“滹”的基本含义为水名,源出中国山西省,流入河北省,如滹沱河。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荒胡切,音呼。滹沱,水名,在信都,北入海。或作瀖恶淲泘。《周礼》作虖池。

梗概作文树林后面的父亲50字?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 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 ——飞向天空离开树林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