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杯子摆放,两个人喝茶为什么要倒三杯
茶道杯子摆放,两个人喝茶为什么要倒三杯?
这个说法一般都是潮汕那边喝茶的方式,潮汕人爱喝功夫茶,也就是更注意茶道和茶文化,一般他们的茶杯都是摆成个品字型,也就是三杯,因为他们认为,品字型是最牢固的,这也就意味着来喝茶的朋友,关系都是非常好的,友谊也是非常牢固的
茶具六大君子的摆放?
茶道六君子摆放顺序为茶筒、茶夹、茶匙、茶勺、茶漏、茶针,茶筒的作用类似笔筒,起到收纳其他茶具的作用;
茶夹主要用来夹洗茶杯,防止烫手;茶匙主要用来将茶叶拨入泡茶器具之中;茶勺主要用来量取茶叶;茶针的作用为疏通茶壶;查漏用来固定茶具。
中日建筑茶文化特征和原因?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如何打造一个漂亮的茶室?
这次疫情,让我好久没有去办公室了,昨天就独自去了办公室,搞搞卫生,给花花草草浇浇水。
安静下来,点一柱香,泡一杯老茶,估计好久没有喝茶,晚上辗转难眠,就萌生一念头,整理下有关禅意设计风格素材,给大家分享,因为喝多了茶,那就从茶室开始。
当我说禅意设计风格的时候,我想先得了解什么是禅,我才学疏浅,不敢妄下结论。记得《易中天说禅》里面他是这样说的:禅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
禅教人专注空明觉察的心灵,在日常一呼一吸的修行中获得解脱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体验。李连杰、乔布斯、马云、李嘉诚等明星大佬也都会禅修。
那我肤浅的认为禅意设计风格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设计风格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如同佛祖拈花迦叶一笑一样。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这种设计风格可以带给你,获得解脱的、自由的、美好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禅意设计风格。
《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色空不二。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万事万物;空,是空性,虚空,空并不是虚,空是实然之相。
如果把这十六个字,用于到我们的设计中,那也是对禅意设计恰到好处的解读,但是要充分理解这个空字,才可以理解这个其中的空的门道。
这个空不是空无,有点像我们说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不是说就是空的,什么也不画,什么也不设计。
比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这就是空的境界,画中也充满了禅意。
再比如唐代号称“诗佛”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有人说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里的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境界。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澄明宁静,空灵的心理体验。
一个好的禅意空间,一定不能太满,要有留白,也是空,空的恰到好处,空的让人充满想象,空的让人生出智慧,空的让人静谧空灵。
那就再说说茶,我喜喝茶,却不懂茶,常让懂茶的好友笑谈。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说的也是一种禅的意境,所以禅茶禅茶,茶和禅是分不开的。
我不会喝茶,听他说:我教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每次把茶拿起来喝的时候,先念一个句子:好好地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不可能再喝到跟这杯一模一样的场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见爱人时的欢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离别爱人时的缠绵之心。那样的生活就不会有压力了。
后来我就常这样子来喝茶。
再后来再读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学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茶的理解又是另一番景象。他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可见不完美的设计有些残缺的设计也许就是完美,也许这也是禅意设计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解读吧。
茶室乃是绝对的“空”,其中的摆设,只是符合某种暂时性的美感情怀。
所有的对象,都是为了增添与主题应和的美感,而刻意挑选与安置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才会加入一些别有用意的艺术作品。
就如同一个人,无法同时聆听一首以上的曲子,美丽的事物,也只能经由不断回到某个中心主题,才能真正地掌握。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冈仓天心先生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
很多人都讲过茶道,我说你要是练习过书法或者打过太极,那基本就可以理解其中道道了,茶道无非就一个字,就是气。
从倒水到清洗茶具到泡茶喝茶,每一个动作,你关注自己的呼吸,带着气带着觉知去做去喝,就是茶道。至于什么动作那不是最重要的。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茶人是去造就茶室,而非受限于茶室。因此茶室的具体样貌,自始就是为了一时所好,而非流传百世,自己喜好的才是最好的设计。
室内设计毕竟是一个商业艺术,不是纯粹的艺术,也是一个当下设计,设计出来就得用的上,而不是等待100年才让人看的懂。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设计,泡一杯自己喜欢的茶,那一刹那间,你已经入禅。
卢一/2020
两个人喝茶摆几个杯子?
三个杯子,一个杯子专门泡茶(相当于分酒器的作用),另两个杯子是喝茶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