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香炉放什么香,关于香道文化

2023-03-01 144阅读 0评论

茶道香炉放什么香,关于香道文化?

题主您好,关于香道的一些基础知识,回答一下,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多多交流,共同成长。

一、 香道简要发展历史

用香文化始于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

茶道香炉放什么香,关于香道文化

秦汉时期,西方香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源,香料得到发展;

六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通过香来传教,香的使用更广;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尊奉黄老之术,祈求长生不老,崇尚用香;

唐朝时期,香道文化相对完备;

宋代时期,航海技术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香更加发展;而且宋代士大夫阶层,有围炉、闻香、谈情赋诗的雅趣;

元明清时期,香道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二、香的种类形态

原态的香经人工加工处理后,香味会更加醇正,因此原态的香材一般不直接使用,而是经过蒸煮炒炙后,磨成细粉,再加入其他附着剂,制作成不同美丽的形态。

1.线香

竖直燃烧的线香叫“立香”,横倒燃烧的线香叫“卧香”。在古代,线香不仅能用来敬奉神明,还可用来针灸治疗,“线香点灸”便是中医治疗中的常见灸法。

2. 捧香

又称签香、芯香,其香芯子用细的竹梗或木梗做成,呈直线型,使用很方便。

3. 盘香

又称“环香”,为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可用支架托起熏烧。

4. 锥香

又名“小塔香”,是由一种或多种香料磨制成粉后,制成的圆锥形香。

5. 塔香

其形如盘香,悬挂燃烧,垂挂如塔状,佛寺等宗教场所多用塔香。

6. 香膏

将香料磨成细粉,再加入蜂蜜等膏状的混合而成。香膏常直接涂敷在皮肤,附着力较香粉更强。

7. 香丸

是将一种或多种香料磨制成粉后制成的丸状香。多用于熏炉焚烧,也可入药。《红楼梦》中给宝钗治病的冷香丸就是用多种香材制成。

8. 香珠

是将一种或多种香料磨制成粉后,制成的圆柱形的香球,或直接用木雕成,可串成香串,道家、佛家多用做配饰。

9. 香灰

又称“香末”,为粉末状的香。点香末时应先于净香炉底铺香灰,然后把粉铺成细长状或环状,再点燃即可。

10. 香印

又称“香篆”,即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字形或图形,延绵不断,一端点然后循线燃尽。

11. 香粉

古代的香粉是将香料磨碎后经过筛滤,再混合铅粉或米粉制成。可加入红蓝花、朱砂等植物以及矿物色素,制成敷面的胭脂。现代的香粉可用于隔火熏香、篆香等。

三、香道中的工具

1. 香三事:香炉、香瓶、香盒

香炉是香道中必备的器具,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在这里先了解,以后在细说吧,也是一门大学问。

香瓶用于插放香器。流行于清代。口微收,长颈,扁垂腹,圈足。整器呈胆式也有圆筒形、方形的。

香盒为古代香席用具,以盛放沉香,枷楠香粉之用,故多精巧,雅致。

2. 香道七君子

从左到右依次为:

香压:压平及整理炉灰所用;

香铲:打篆时刮平整理香粉等;

侧灰押:用于隔火熏香是整理香灰;

香匙:取香料用;

香箸:夹取香料、香炭、松散香灰所用;

香扫:清理炉具上的香灰用,以示敬意;

香夹:用于隔火熏香时夹取银叶、云母片等;

3. 另外隔火熏香还会用到点炭架、点炭打火机等

比较讲究的还会用到香席、切香板、香刀、银叶收纳盒等。

最后放一张比较全的工具图,仅供参考。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感恩!

第一个你会想到谁?

导读: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有个朝代的繁华与强大,让世界为之侧目,那就是:唐朝!这个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的朝代是继汉代文化以来最为强盛的朝代,我们都称之谓:盛唐!

前言:

能被称之谓盛世的朝代,令人记得住的朝代其主要原因再于名人众多,历史上的唐朝无论是文化界的名士,政治界的人物,大名鼎鼎有名的人才比比皆是。做为曾经的一位学生,启蒙文字就是古诗。而被首先推荐的就是:【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时年幼在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被熟诗词,在心里根本没有什么朝代的概念。而在这样的启蒙诗词中另一个人的出现频率相当的高,所以我记住了他的朝代,他的名字叫: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到他的诗词时,己经上了一年级,对于这位诗人我记忆深刻,讲课的语文老师对此人推崇备至。老师讲这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朝在诗词界有两座高峰无人能及,其中一座就是李白。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渴望,书籍满足了我的要求,在各类型的历史书籍中唐朝的名人与事件,纷纷拥入我的脑海。在从简单阅读到精心阅读,唐朝的文化底蕴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此以后喜欢上了文学,学习诗词歌赋,在这些诗词鉴赏中知道了唐代多位的诗人;谈到对唐诗的发展绕不开这些顶级诗人,对于唐诗的传播与传承,可以分为四个间段;那就是:初唐、中唐、盛唐、晚唐。

今天我只来讲讲初唐诗人,给中、盛、晚唐的诗人做出的表率与影响

初唐诗人的代表性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四人的出现一改南北朝时期的纤巧绮媚之风,作品显得刚健而有风骨,诗词远离宫庭之靡靡之风,开始了江山风景与边陲大漠的描写,唐诗正是在这四位的影响下开始走向声律与风骨的思想转变。

四人的审美观点,给初唐时期的诗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的一面,题材的扩大与诗风的转变给未来的唐诗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七言古诗的发展,给中、晚唐的发展繁荣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我们熟知的王勃,其真正成名的【滕王阁序】:

其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七言古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的诗词清新自然,一篇诗词中总会有惊喜出现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百读不厌。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仅仅活了二十七岁就逝去了,原因:唐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渡海去交趾探父,不慎惊悸溺水而亡。

另一位诗人:杨炯;是边塞诗词擅长,其风格豪放气势轩昂,为世人所称道。其代表性作品如:【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虽为一诗人,可内心里建功立业的雄心一直没有熄灭,渴望着报效国家的心情在其诗句中表现的极为强烈!他的风格深深的影响着后来的岑参,而后者的文才与功劳远远是杨炯不能相比的,杨炯一生虽才华横溢,可惜命运不济,官终至于盈川令一职。

比起杨炯的不幸运,而:卢照邻。

他的一生可以已命运多舛来形容都不为过。这位出身于被唐代称之谓;范阳卢氏的年轻才俊,从幼年起就博学能文,因出身豪门巨族,早年仕途一番风顺。为邓王李元裕所欣赏,颇受器重;然而有才华的人物大多数性格孤傲,目无于子,卢照邻在诗词上颇有建树,其古诗【长安古意】中有两句诗句至今为人所乐道。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这两句诗句被后世誉为爱情诗中的经典之句。

这首【长安古意】成就了卢照邻的盛名,也间接因诗中另两句诗句毁掉了他的一生。

身处武则天时代,卢照邻因诗中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诗句有影射梁王武三思之嫌疑,因此入狱。虽然后得人解救出狱,但以身患暗疾,不久又染风疾在身,只好居于长安附近的太白山隐藏疗养,然而用心太急服丹药过量导致中毒,手足残废,虽有医仙孙思邈救助,也是只挽留了生命。其后又多次辗转多处隐居,最终居于阳翟具茨山下,颍水之旁!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卢照邻最后的归宿之地。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长期病痛的折磨,让卢照邻万念俱灰,在一个微雨的深夜,卢照邻爬向了颍水…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我们熟知他要从幼儿启蒙古诗认识他。【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可以想到这绝对是个神童!而我们从历史资料上看到了骆宾王的生活轨迹,这是个才子。

做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早年家境贫寒,虽有才华但生活上的困顿,使其性格变得敏感而孤愤。因性格原因,屡屡在仕途上碰壁,骆宾王成年时正是武则天当政之时,而骆宾王受封建思想影响屡屡上言讥讽武则天。因言而入狱,幸运的是第二年遇到了朝廷大赦而安全回归。

骆宾王虽然在四杰之中,屈于末位,但一生著作颇丰,对于诗词歌赋,多有产岀,是四杰之中唯一一个高产作家。其一生大江南北多见其身影,诗词风格迥异,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然而身处武则天时代,以他的个性只有做个怀才不遇的人物。

其诗词上,五言,七律,骈文都有名作遗世。无论是托物寄兴,还是感慨国事,都能写待格高韵美,有朗朗上口之感觉。

其著名的【帝京篇】刚一面世,便被成为佳作。洛阳为之纸贵。可见骆宾王之才,因诗作篇幅原故,节选一二于诸君欣赏。

山河千里国,城门凯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候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全诗着重描写了长安的繁华,显示出唐代的强盛和蓬勃发展的时代面貌。这是一首写情写景的优秀名作,而骆宾王同样的诗赋还有几篇,最著名与世的就是那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据说武则天见其檄文,都惊讶其才华,感叹其才,而使之沦落不偶,为宰相之过也!可惜的是徐敬业兵败被杀,而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至今成秘。

总结:

唐朝的建立至灭亡,足足三百余年,其中名人辈出,我做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只是掀开了唐代早期微微的冰山一角。

做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感受着时代气息,对于金戈铁马的盛唐心向往之,在诗句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唐代诗词的繁荣是带给了我们后世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发展…

人像摄影中茶道人像应该有哪些表现形式?

人像摄影的表现力主要在几点:美姿、服装、妆容、场景、道具。

关于茶道人像摄影——

1、关于摆姿,模特本身要有古典优雅的气质,会做“捧香茗而品古茶之韵”的pose,然后是要对茶道的坐姿,以及夹茶叶泡茶的姿势做标准,还有采茶时候也可以拍一组照片。品茶时,另一只手遮挡住嘴巴。

2、关于服饰,最好是穿棉麻宽松的衣服,或者旗袍也可以,服装颜色不要太深沉,要活跃一点的颜色,民国风的服装、简单的改良版汉服效果也不错。

3、关于妆容,无需太过浓妆艳抹,简单的妆容,还有发饰显得清纯自然一点比较好。

4、关于场景道具,要是室外拍摄可以选择去茶园拍一下采茶的过程,如果是室内摆拍的话,桌椅、茶具要准备好。

其实个人感觉不添加椅子效果会好一点,坐在一块垫子上,比较日式的效果。而且桌子最好是木桌,桌子上茶具的摆放也很有讲究,不要呈横竖直线型摆放,要错落有致。背后的背景,最好不要太复杂。

以上就是我对茶道人像摄影的建议……

如何进行茶室熏香?

在茶室里面焚香,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同时又能怡情助兴,使品茶的效果更加理想。

当然在茶室里面,茶是主角,所以品香的过程宜简不宜繁。

归结起来说分为八个程序:释名、赏器、点香、追香、迎香、听香、送香、施礼。

一、释名:即由茶艺师向客人介绍当日所用之香的香名、香方等,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香品的知识和典故。

二、赏器:主要是请客人欣赏香炉。

香炉也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收藏品,很多香器非常精美,颇有审美价值。

三、点香:点香分隔火熏香和直接焚香两种。

隔火熏香法是把完全点燃的香碳埋入香灰中,然后放置云母片或金属片,最后再用香匙放置入香粉,并双手把香炉捧放在香炉坐座上。

四、追香:人的嗅觉在感知气味时有一特性。

当人闻到一种独特的气味时,嗅觉会很快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兴奋状态,会自然而然地试图追根溯源,专一地去捕捉香气的来源及特征。

这种状态称为追香,追香的过程,也是宁神静气的过程。

五、迎香:即追寻到香气后进行深呼吸,吸入香气,吐出浊气。

吸入天地赐给的生气,涵养自身体内的元气。

吸气时要令胸腔尽量扩展,使肺活量达到最大,呼气时要舒缓,把浊气吐尽。

如此数次,有益于身体健康。

六、听香:人的嗅觉是最容易审美疲劳的。

在追香迎香时深呼吸几遍后,即可开始播放与茶会主题相关的音乐,让悠悠袅袅的香烟,伴着轻柔的乐曲在茶室内曼舞,如敦煌的飞天仙女,把你的心引导入高雅而神奇的境界,为茶艺表演作好铺垫。

七、送香:即收拾香器。

八、谢香:主人向客人行礼,客人还礼后主人捧起香器退场。

品香告一段落。

在品赏特殊的香或香气过于淡雅时,客人可以用手抄法兜取香气闻香,也可以由主人捧起香炉请客人传着闻香。

另外,购香和购茶一样,最好认准品牌,这样才能保证香气的醇正,给人带来诗意的享受。

秘藏无数盛唐珍宝的法门寺地宫是如何被发现的?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经过和雷峰塔地宫的发现类似,1981年8月24日,历经372年的宝塔轰然倒塌,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板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挪开石板,手电筒往里那么一照,不得了,一片金碧辉煌。法门寺地宫就这样被发现了。

整个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地宫一道四室通彻全坛,体现金胎世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四室四舍利表征四方四佛。

这里着重讲一下4枚舍利及装舍利的宝函: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的法门镇,最初是叫“阿育王寺”,直到公元618年,李渊将其改名为“法门寺”。公元631年,唐太宗开启法门寺地宫,将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供奉在地宫。此后,基本上每30年才会打开一次地宫。每次迎奉舍利,场面都十分隆重。

图中左数第2枚即为佛祖真身舍利。这枚佛祖的真身佛指骨,全世界只有这一枚,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这枚佛祖真身舍利与地宫出土的《志文碑》上记载的完全吻合:

“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

供奉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铁函在地宫秘龛(kan,1声)被发现,“秘龛”供奉佛像的小格子。

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宫秘龛→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银包角檀香木函→水晶椁→白玉棺→真身佛指骨舍利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lu,4声)顶银宝函顶部为“大日如来”,“大日”能扫除世间一切黑暗。

伴随这枚指骨舍利出土的还有3枚影骨,所以法门寺一共出土4枚指骨舍利。其中一枚内壁绘有北斗七星图案。

唐懿宗供奉的八宝重函

八宝重函是法门寺地宫内最为精美的舍利宝函,被放置在地宫后室北壁正中的位置,是整个地宫最重要的供奉物。

第八重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

出土时仅为残片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银宝函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

第五重释迦说法鎏金银宝函

第四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

第三重金筐钿珍珠纯金宝函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ǔ fū)石宝函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塔座正中有一根银柱子,佛骨舍利就套在上面。这枚佛骨舍利为玉质。

汉白玉灵帐→铁函→木函→鎏金双凤纹银椁→佛骨舍利(玉质)汉白玉灵帐及佛骨舍利

这枚佛骨舍利是当年武则天迎奉过的那枚。在汉白玉灵帐旁还有一双金丝绣花鞋,不知道是不是属于武则天的。

篇幅有限,就不说太多了,大家有空可以去法门寺博物馆参观一下,馆内的布置是仿照当时地宫内模样布置的,感受一下大唐当年的繁华。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感谢关注点赞转发互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