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书法作品欣赏图片,苏轼的诗书法画之中

2023-03-01 131阅读 0评论

茶道书法作品欣赏图片,苏轼的诗书法画之中?

东坡书画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秀容烟雨/趙志丹

茶道书法作品欣赏图片,苏轼的诗书法画之中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黄州寒食诗帖跋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西夏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你喜欢的文人墨客都有谁?

我喜欢的文人墨客很多,由于书法教学职业所好,特别喜欢古代的文人墨客,历代书法大家兼具文学大家的我都喜欢,其中,我最喜欢北宋的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我是他的金粉。理由如下:一是,他的为人正直,有自己的独立主见不受世事左右。比如,他是苏轼的门生,和苏轼是亦师亦友的铁哥们,终生追随苏轼,绝不受新旧党争的影响,所以,苏轼倒霉他也跟着倒霉,三起三落一生也不后悔,不改初衷,是为君子之风。二是,他是中华民族孝子贤孙的代表,是个大善人。在《孝经》中黄庭坚名列二十四孝之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从小没了父亲,因此家中并不富裕,青少年时代随舅父李常游学,学有所成。进士及第终生最大的实权官做到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拥护。他不管走到哪,都将老母亲带在身边,精心侍奉,在老母亲得病卧床后,他不离左右端屎端尿,直到把老母亲送终,终年75岁。在北宋那个短寿的时代,黄母活了75岁,实属难得,一个寡妇,一个穷家,可以设想,没有黄庭坚精心的侍奉是很难想象的(当然,黄家有祖传的中医技术,黄庭坚也会开药方治小病)。黄庭坚的孝子形象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在当代也绝对有现实意义。三是,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鼻祖,是开宗立派的旗帜。江西诗派对我国文学史影响很大,在北宋时期就成了“气候”,很有名气,因为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可见其在文学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四是,他是千百年来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级人物,自北宋之后影响很大,孳乳后昆。在北宋时期,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黄庭坚位列其中,通过我个人对他书法的学习,窃以为他的书法造诣应位列北宋第一(排第二位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师的影响)。他的楷书学柳公权自出新意,他的行书对宋代崇尚“尚意书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草书尤其是大草更是开创了自唐以后的新境界,是宋代以后草书标志性人物。宋以后的很大大书法家都学黄庭坚书法,比如元代的鲜于枢,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清代的王铎,傅山和八大山人朱耷,以及近代的很多书法家都追随他的书法,尤其是写草书的,黄庭坚基本是必须学的一类风格。当然,黄庭坚在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学及书法艺术宝库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诗词歌赋与法书经典。

除了以上所言,还有他个人的修行,交友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篇幅关系就说这四点原因。

由于喜欢黄庭坚我读了他的四个版本的传记,也读了很多苏东坡传记,建议同好有时间读读会有收获。

我对黄庭坚书法的临习矢志不渝,终生追随,目前,对他的行书学习较多,等积累一定时期,专心研究学习他的草书。还请方家赐教。多谢!

现在城市小社区年复一年组织茶道烹调绘画书法班?

搞这样的活动是好事,但活动的意思和目的一定要明确。可聘请社区这方面的能人,帮助策划,大家集思广益,把活动搞得具体、明了!

品茶的时候听怎样的音乐最有意境推荐几首?

感谢邀请!喝茶,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精髓文化所依。古往今来,茶叶的清香沉浸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当然品茶讲究意境!往往都会配以下几种类型的音乐:

第一就是中国古典名曲

中国古典名曲大多由古筝、琵琶、古琴、 笛、洞箫、葫芦丝等乐器独奏或合奏演艺而来。可以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中国古典名曲大致可以分为反映月下美景、反映山水之音、反映思念之情、 拟禽鸟之声四类。

反映月下美景的有

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

平湖秋月

月儿高

关山月

小霓裳曲

汉宫秋月

彩云追月

秋湖月夜

灯月交辉

反映山水之音的有

流水

汇流

潇湘水云

幽谷兰香

反映思念之情的有

阳关三叠

塞上曲

远方的思念

拟禽鸟之声的有

平沙落雁

空山鸟语

渔舟唱晚

鹧鸪飞

海青拿天鹅

第二就是近代专为品茶谱写的音乐

为了让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与茶艺表演的主题更接近或是直接突显主题, 近代作曲家专门为品茶而谱写了一些音乐。如《闲情听茶》、《香飘水云间》、《茶诗》、《桂花龙井》、《清香满山月》、《茶雨》、《乌龙八仙》、《听壶》、《一筐茶叶一筐歌》、《茶禅一味》、《奉茶》、《幽兰》、《竹乐奏》等。

第三就是精心录制的大自然之声

山泉飞瀑、小溪流水、雨打芭蕉、风吹竹林、秋虫鸣 唱、百鸟啁啾、松涛海浪等都是精心录制出来的极美的音乐, 我们称之为天籁。如果是在以山水布置为背景的场景中或是就在山水之间进行茶艺表演, 精心录制的大自然之声则是最佳的选择。

第四就是现当代音乐

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只要与周围环境、茶席的设计、茶艺表演的形式、内容以及茶艺表演传达的精神相一致即可, 因此, 现当代音乐只要是符合的也能作为背景音乐。

选择背景音乐的原则

一、根据周围环境

茶艺表演的周围环境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 如若在室外, 还应该考虑是在空旷的地方还是在人多的地方, 亦或是在自然的山水之中, 周围有没有高山、流水、鸟鸣声、古朴的建筑物等; 如若在室内, 则应该考虑是在具有现当代气息的室内环境中还是在具有古典气息的室内环境中。

二、根据表演形式

对于单纯的茶艺表演,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只需要考虑周围环境、茶艺表演的类型等即可, 但是如果在茶艺表演的同时穿插有书法表演、绘画表演、舞蹈表演或是话剧表演, 则还应该考虑背景音乐与书法、绘画、舞蹈、话剧是否相适应。

三、根据民族习俗

民俗茶艺表演各具特色,如客家擂茶、四 川掺茶、广西六堡茶、藏族酥油茶、蒙古族咸奶茶、 苗族打油茶、白族三道茶、俸族竹筒茶、佤族烤茶等。为了保证和谐统一同时体现民族特色,背景音乐的选择可以用代表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具有民族特色风情的音乐。

四、根据不同茶类

由于不同茶艺的冲泡方式各具特色,在茶艺表演时, 应该结合不同茶叶旳茶性以及冲泡方式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绿茶茶艺

绿茶茶艺表演中选择的背景音乐应该能体现一种明快、素雅之感, 其节奏也应该快慢分明。古筝曲、笛声曲能较好的彰显绿茶茶艺表演的特点。如《姑苏行》、《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秋湖月夜》(俞逊发) 、《出水莲》、《风摆翠竹》等。

红茶茶艺

红茶茶艺表演中, 可选用《出红莲》、《梅花三弄》等作为背景音乐。

乌龙茶茶艺

乌龙茶茶艺表演综合考虑表演性质、表演动作、文化底蕴等,《春江花夜月》较为合适。

花茶茶艺

花茶茶艺表演中可以选用古筝曲《茉莉芬芳》作为背景音乐。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国潮艺术在文化振兴中的传承?

国潮艺术之所以在文化振兴中产生传承作用是以国为傲,大隐于潮。国潮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组成,衡量一个品牌做“国潮”是否成功,先要看它是否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再看它是否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相结合,而更具文化属性的时尚感。最近各个行业开始大行国风之美,也带动着“汉服热”、“诗词热”,这些我国传统文化一并以高热度话题出现在社交网络讨论中。

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汉服,从“汉服复兴”很快演变成了“汉服日常化”。

一向紧跟最新科技与文化的新媒体艺术也抓住了这股大热国风,在设计领域中开始涌现越来越多具有中国风味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