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汤花变幻_____说点茶
之三《宋徽宗五步法点茶》
从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的故事说起
在茶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的徽宗皇帝在上朝时,突然会心血来潮,当着大臣点起茶来给大家看,然后赐给群臣分饮。事实上史料对这个故事都有记载,徽宗一朝宰相蔡京,一连三篇,«太清楼侍宴记»,«保和宫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都记载着金殿点茶的事。
其中«延福宫曲宴记»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宋徽宗点茶的整个过程。文中叙述 :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次诣 平成殿,凤烛龙灯灿然。昼,奇伟万状不可名言。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是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这段文字中,讲述了五个层次的故事:
1,上命近待取茶具……准备点茶。
2,亲手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3,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4,而如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5,饮毕,皆顿首谢……分饮。
因此整个过程为,佈席,点茶,成乳,成画,分饮五大步骤。
第一步,取茶具。……准备点茶。
点茶茶具,按目前现有资料,有风炉,汤瓶,茶筅,建盏,盏托,茶匙,茶勺,茶粉瓶,分饮茶盏等。
(插图:仿宋代茶席具)
第二步,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1,注汤。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汤手法有:环注法,半环注,点注法,滴注法,抖注法,推注法,飘注法,淋注法等八大注汤手法,让盏动,汤动,水动,壶动,通过人动实现动态平衡,使汤面茶变之变的“汤纹水脉”变幻无穷。
(插图,大鹏展翅图)
2,击拂。
击拂过程中四指持筅,指不露缝。
作W或M型往复击拂运动。
在击拂过程中分底层,中层,上层根据汤面变化分层击拂。
腕动臂不动,要求是和练习古琴,钢琴,月琴,琵琶等乐器手法是一样的。
如果你一时半会练不规范,那么你先用二根筷子练起来,若二根筷子能打到白乳浮盞,那么这时候一把茶筅在你手上会变得“得心应手”。
(持筅图)
第三步,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从目前看,能“少倾,白乳浮盏”的茶品质量非常好,《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汤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白乳浮盏”现象,史书上都有记载,西晋杜育“煥如积雪”。唐陆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皤皤然若积雪耳”。所以,“白乳浮盏”是宋代点茶的重要环节,是点茶是否点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白乳浮盏图)
第四步,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茶汤经高速击拂,产生大量的沫饽和乳花,特别是“七汤法”击拂至第四汤,沫饽量开始超过总体积的一半时,而盏底液体也被击打成颗粒状水珠,以悬浮状的形态存在于沫饽中,随着击拂力不停地被送上液面,产生水痕水迹和堆积的乳花产生反差,以致出现水乳交触奇观,汤纹水脉不停变化,形成转眼即逝的动态画面,尤如花鸟鱼虫走兽,变幻无穷。
(鱼乐图)
“疏星淡月”画面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位点茶高手信手拈来的奇观。也表述了宋代点茶在宋徽宗手中达到了时代的巅峰。
第五步,分饮。
宋代点茶,是喝的,把茶点好是为了茶更好喝,啜一口含在口中,随着气泡破裂,尤如茶汤在舌尖跳舞,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齐并发,让你产生一种“美好而有动感”的享受。而一盏富有诗意般变幻着的画面的茶汤,进入你的口中,让你仿佛沉浸在宋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中。
(分盏图)
蔡京的记述宋徽宗在宫庭点茶宴群臣的《延福宫曲宴记》,其五步法点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宋式点茶”程式。五步之间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直至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直叹其鬼斧神工。写于公元1120年这篇文章盛景,侃称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之作,但于公元1126年就不复存在,宋徽宗赵佶在"琴,棋,书,画,茶,丹,经,香"八雅的极致造诣中丟失家国,以致后人在«梦梁录»告戒世人: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作者:彭克荣。刊载于茶博览2018第十一期)
图片为作者的点茶作品。
味轻醍醐香薄兰芷的意思?
此句话的来源是:《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意思是:斗茶的味道胜过醍醐,茶香胜过兰芷;醍醐是牛奶提炼出的一种极好的酥酪;兰、芷以香著称。
斗茶,即比赛茶品的优劣,又称斗茗、茗战。斗茶始于五代,兴于唐,盛于宋,是古时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也是中国宋时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建盏出窑诗句?
一、宋徽宗赵佶治国无能,却精通书法、茶道。由他著作的《大观茶论》里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就指明建盏出产的兔毫盏釉色黑,毫毛长,为上佳茶具。他在《宫词》赞曰: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其意指用兔毫建盏烹建溪上好的茶饼,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二、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与浦城籍的同僚章岷斗茶时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美学为何一千年还能不过时?
一个政治不太行、积贫积弱的宋朝,凭什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上的“黄金时代”?而且其美学还能作为中国美学的标准范式,流传一千年毫不衰败?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赵宋之文化最为繁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之繁荣。
繁荣的代表就是文化之风在市井。
宋人爱饮茶,而饮茶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大体分为点茶、分茶、斗茶等几种基本形式。这几种饮茶的形式反映出宋代饮茶之风的精致化、雅致化的特点,同时又充满了竞赛的乐趣。
就斗茶而言,宋代士大夫之间此项活动非常普遍。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围绕斗茶,将采茶、制茶、品茶、茶之效用等写得跌宕多姿,神采飞扬。
宋代人喜欢收集高雅清远的日用器皿。
他们崇尚古拙清逸、平淡简易的审美风格。居室中所常见的如香炉、花瓶、茶具、屏风、瓷器等,都是士人日常起居中增添闲情逸致的载体。
宋代日用器皿中那些散发着清雅淡远意味的陶瓷器,更是在士人眼中成为日常生活艺术化的一部分:“厅堂、水榭、书斋、松下竹间,宋人画笔下的一个小炉,几缕轻烟,非如后世多少把它作为风雅的点缀,而本是保持着一种生活情趣”。
二、宋人的艺术生活化文化繁荣的当然不只是宋,但是宋代美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还有一个特点居功至伟,那就是宋代美学的艺术生活化。
“雅俗兼备”的宋人对生活意境有很高的追求。
比如,当今在日本和中国时尚圈慢慢流行起的“性冷淡风”。
这种去繁求简、质朴素雅,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极简主义风潮,曾弥漫在宋朝服装、家居、建筑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里。
比如茶具,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汉唐的豪迈粗犷、堂皇富丽在此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平淡天真、直率自然、古朴简约、闲和严静的禁欲系和性冷淡风的审美。
在老庄、禅宗和理学的影响下,内敛而保守的风尚成为宋代主流。五大名窑中的汝窑作为极简的代表作,它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犹如现今极简主义的作品,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
在书画方面,宋代的书法山水画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美学影响从未衰减。唐朝的美是富丽堂皇,到宋朝竟敢用墨来画画,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要高,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宋朝歌颂梅花、枯木,他们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把缺陷变美,花很美,枯木也美,裂纹也可以构成美,鹧鸪斑、兔毫、窑变都是缺陷之美,美无所不在,只待发现美。
欧阳修说过:“道尚取乎反本,里何求于外饰。”大致意思是: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
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促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在宋代全面兴起乃至繁荣。
三、宋代美学成就最高有人说,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也就是说,东方美学的当下,仍然是由宋代美学引领的。
元代撰写的《宋史》曾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由此可见赵佶作为政治家的失败,但他却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极大发展。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举几个宋是文明高峰的例子。
第一,还是要提宋汝窑,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全世界都在仿宋瓷)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是素,雾面、亮都不亮,却很美,没有一点花边、没一点火气,完全不表现,这是很难的。
其二,宋的版书是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化,它的排版印刷方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
在拍卖市场,宋版书是一页页卖的。十一世纪宋朝的活字排版印刷术,让当时的知识、教育普及,造就庶民文化。还影响到十五世纪德国古腾堡圣经(第一部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圣经)的印刷。(图为宋的版书 南宋张即之书金刚经)
其三,是画作。范宽《谿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想要“奢侈”地把这三张画挂在一起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太珍贵。(图为《谿山行旅图》范宽)
有人说,能验证一个历史阶段文化是否繁荣,就看诗人生活得如何。
宋朝的文人不仅活得好,还有这自己独特的生活品味。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他们可以潜心诗词歌赋、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并被世所公认。
可能因为如此,所以,宋代的“文化人”面对权利和财富时也不曾贪婪,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
生活得很自信,感悟生命比权力和财富更高的价值所在。
这就是宋代美学过了一千年还不过时的原因吧!
羡慕年轻的诗句?
1.关于羡慕的古诗词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卢照邻《长安古意》
自笑此身无定在,风蓬易转孤根。羡君归意满离尊。——元好问《临江仙》
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皮日休《贫居秋日》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荷花欲拆犹微绽,此叶此花真可羡。——晏殊《渔家傲》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袁枚《湖上杂诗》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郑谷《海棠》
君莫羡花间女郎祇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白居易《新井篇》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
结网空知羡,图荣岂自诬。——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储光羲《田家杂兴》
他年名上凌烟阁,谁羡当时万户侯。——贯休《献钱尚父》
狼藉红衣脱尽,羡芳魂不埋黄土。——赵孟頫《水龙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
尝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李白《去妇词》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李白《 下途归石门旧居》
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刘希夷《公子行》
肯羡孤松不凋色,皇天正气肃不得。——皎然《湛处士枸杞架歌》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高适《金城北楼》
嗟我久离别,羡君看弟兄。——高适《别张少府》
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孟郊《伤时》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元结《系乐府十二首》
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许浑《七律》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王维《瓜园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