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国家破产,我们的钱包该怎么办

2023-12-18 86阅读 0评论

冰岛国家破产,我们的钱包该怎么办?

谢谢邀请。樱桃番茄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专业回答,因为自己不是属于这个领域的。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这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全球经济放缓将影响我们的收入与消费,央行开启印钞模式,意味着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增加,后果是“钱不值钱了”。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万元与现在的一万元,同样的数额,购买力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你还会对正在面临的这场经济衰退无动于衷吗?(如果你仍然意识不到,那你真是个幸福的人。)

冰岛国家破产,我们的钱包该怎么办

最新的疫情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确诊人数达1337749人,死亡74169人;美国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疫情的中心,累计确诊突破362759例,死亡超10689人。(截止2020年 4月7日)

疫情首先对中国经济、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随着隔离时间的持续,一些企业的运营出现困难,倒闭和失业时有发生。A股受疫情拖累出现下跌。

但当国内局势稍有稳定,复工复产逐步展开,A股市场的信心也在恢复时,指数依然拉不起来,因为国外的疫情加重了。尤其是随着美国国内疫情的倍数极增长,特朗普政府应对措施的失误,恐慌情绪导致美股连续暴跌,10天之内触发4次熔断,引起A股北上资金持续流出,回流美国补缺。而我国的外贸恢复,也受到国外疫情恶化的影响,一些订单被取消。

越来越明显的是,冠状病毒的爆发将导致经济放缓。全球供应链正在被打乱,旅游业正在急剧下滑,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其他大型活动都被取消,国际商务活动基本停滞。

第一阶段:美元回流美国,危机来临,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在3月19日之前,全球股市一片哀鸿,多国股市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被腰斩,美股道琼斯指数也在29个交易日天,从近期高点的29568.5点下跌到18213.6,整整跌去了38.4%,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并且,10天内发生了4次熔断,这是史无前例的。

如果任由股市下跌,那么金融危机是必然的事情,金融危机爆发势必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信贷危机,然后是经济危机,金融机构倒闭,企业破产,失业潮来临,社会动荡。

救市,成为唯一选项。

于是,美联储在1个月内三度推出超常规货币政策,继实行“零利率”后,又推出不限量、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QE)。这意味着美联储加大开启印钞机力度,对金融市场的短期稳定是有利的。

但如果政府可以无限量买入美债、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向有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不限量提供流动性支持,的确能够缓解市场现金流,然而,钱从哪里来?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GDP总量超过了20万亿美元的国家,但它的政府债务水平也处在历史高位,接近26万亿美元。其总体债务水平约占GDP的120%。以美国政府当前的财政收支情况,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还债,反倒还需要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发行新债来补贴财政。

美国经济顾问库德洛表示,美国的救市总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美元,其中包括财政救助的2.2万亿美元和美联储贷款担保的4万亿美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钱只能通过印钞来完成。

美国疯狂印钞的目的就是增加市场承接力,阻止股市深度下跌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信贷危机给人印象深刻。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随后引发欧洲的债务危机,导致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特别是希腊、冰岛等国家甚至为此破产。(当年中国对希腊可是有救命之恩的。)

5年前的2015年A股发生股灾,也是靠央行给证金公司无限流动性支持,投入了2万亿人民币才稳住的。

然而,是药三分毒。印钞模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为市场止血,却会在未来引发通货膨胀,即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钱不值钱了。

这次美联储救市的6万多亿美元,远远大于2008年的时候,也难怪特朗普在签订2.2万亿刺激计划的时候,都自嘲自己从来没有签订过万亿开头的法案。

美元回流,各国汇率震动,金融将受其波及

当美元回流美国,会造成其它国家美元荒。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与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瑞典等他的友好国家央行签订规模分别为600亿美元,与丹麦、挪威、新西兰央行签署规模为300亿美元,期限至少为6个月的货币互换协议,就是要增加这些国家的美元流动性,帮助稳定当事国的汇率。

但那些没有得到帮助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的东南亚经济体却在承受货币风险。在美元加速“出逃”的影响下,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5国货币汇率大跌,印尼盾汇率甚至创下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人民币兑美元也受到波及,但我国于3月26日,在香港发行了为期6个月的1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以回收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流动性,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同时,为了增加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各国也不得不开启印钞模式。比如3月26日,韩国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量化宽松政策,将从4月份起,向其金融系统提供期限3个月的“无限量”流动性支持。

第二阶段:转移风险,增量美元流向国际市场,通胀加剧

一旦巨量美元稳定住了美国股市和经济短期的危机,那么,美国国内就将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这是美国人不愿看到的结果,于是,他们将故技重施,美元会加速流向世界,以转移风险。

美元重新回到国际市场,首先会出现1998年汇率收割现象,美元正好趁着各国货币大幅贬值之际,收购各国优质资产。

另一方面,当国际市场上美元的流通量大幅增加,它将通过汇率的变动对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再次产生影响。同时,由于美元数量增多,其对别国货币会相对贬值,比如人民币因此升值,虽然提升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但也提高了中国商品出口的成本,减弱了中国商品出口的优势。人民币势必要相应增加流动性来稳定人民币的市场汇率,平衡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当然,增发货币也是我国国内市场的一种需求,毕竟我们的经济也处在困难中,A股还处在缺血状态,也急需宽松的货币政策补血市场。

这其实是个叠加效应,一边是我们的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现金流,一边是美元流入(美元进入中国后,美元持有人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才能在中国国内流通),逼迫我们释放更大的现金流来承接美元。

由此,市场货币供应陡增,通货膨胀的作用会突显,也就出现“钱不值钱了”的情况。你这个月的2000块钱,只能买到上个月1000块钱的商品,你上个月的钱还够吃肉,这个月同样多的钱只能吃“草”,你能不着急?

世人皆苦,我们应该怎么办?

疫情的影响是严重的,失业和倒闭正在发生,股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元气,没有哪项投资能阻止口袋里的钱贬值,作为普通老百姓,是时候开始为经济衰退做准备了。

首先,要学会控制生活方式的“通胀”。

当经济和市场运行良好时,你很容易让生活方式的通货膨胀远离你。但是现在,是时候回顾一下你的支出情况了,看看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哪些不必要的开支可以削减。在经济衰退中生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调整你的消费习惯。

其次,要确保你有足够的现金流(现金为王)。

全球股市下跌,数字资产暴跌,黄金在跌,石油也在跌,楼市并不见得能独善其身。许多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等待更低的价格,看似机会终于来了,但每个人的操作手法和认知能力将影响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以下有两种选择仅供参考:

1.资产配置。在适当的地方配置足够的流动资产,让你在痛苦中重新平衡。这里最简单的选择是高质量的债券或现金。

2.储蓄率足够高。高储蓄率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它不仅让你可以选择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金融资产,而且还为你的财务状况提供了缓冲。

以上种种推测,能否在中国产生如期的影响力,并不能绝对化。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就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率先遏制住了,各行业生产都在恢复中,A股市场也难得地走出了世界最强的格局,我们的过剩人民币会不会引起市场的通货膨胀?一要看政府采取的金融措施是否得当,二要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三要看世界经济在疫情结束后的变化。毕竟现在是中国在帮助全世界,美国在吸血全世界,公道自在人心。

有句老话说得好:“当你的邻居失业时,就是经济衰退;而当你自己失业时,就是经济萧条。”所以,无论你是否失去了工作,现在都是为经济衰退做财务准备的时候了。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为什么欧盟国家的国民都很懒?

我从来没听说过欧洲的国民懒,我只听说过人家的工作时间少,工作时间少和懒没有直接关系。

我可没有见过一个懒的地区能够创造这么多财富。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人是工作时间多,但未必勤奋,很多人上班只是磨时间而已,工作上根本没有效率。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家一个小时的工作量也许可以低得上你三个小时的工作量,所以不要说别人的工作时间少就懒,还要看别人的工作效率如何。

欧洲的工种职业性很强的,首先人家的职业教育很有针对性,所以人一到岗位上,就能快速熟练的进入工作状态。并且他们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很少跳槽的。其实这些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熟练工,工人对工种的熟练程度越高,效率就越高。

由此不要看别人工作时间少就是懒,在很多专业性的问题处理上,他们的效率比发展中国家处理的速度快的多。

很简单的一个比例,我一天可以写四章小说,你一天只能写两章,我一个星期只写四天,你写五天,最后结果是很明显的。

有些勤奋叫低效率的勤奋,磨时间而已,劳动含金量并不高。

这个只是人和人比存在的区别,其实除了人的考虑区别之外还有机器效率上的区别。

你拿一把锄头去搬开一座大山所需要的时间,和别人开一台挖掘机去搬开一座大山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时间谁多谁少。

这个是非常明显的,肯定是人家开挖掘机搬开这座大山所需要的时间少。欧洲的工业使用的机器都比较先进,效率上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高。

因此单单个人效率和机器效率加在一起,别人就比你高很多,你看到别的工作时间少就觉的别人懒吗?

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对的。

其实除了人力效率和机器效率的差距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生产管理效率。生产管理效率就是减少阻碍人力和机器效率持续性的要素。

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和机器的惯性动作不被打断。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一个修车师傅,他修车前把所有需要的工具都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并且有一定的至于,那么他修车的工作中效率自然会提高。

要是一个修车师傅工具乱放,修到一半的时候,需要某个工具时,还要跑到找半天,这样的修车当然是没有效率的。

因此在人力效率、机器效率、管理效率上人家就比你高很多,人家工作时间少,就一定比你懒吗?

不要用工作时间衡量一个人勤奋或者懒,这明显是不科学的。

但是效率高只是欧洲富裕的基础而已,欧洲富裕的根本是他们劳动价值在市场交易中损耗率低。

保证劳动价值在交易中不出现损害,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劳动转化为财富。

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那么你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等于零。

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按照预订的价格出售,进行打折低价出售,这就会出现劳动价值在市场上交易的时候出现损耗,这会降低劳动付出所获得的财富回报率。

总得来说欧洲那边生产的产品都是脱销型产品,他们生产的东西首先要保证在不降价的时候可以全部卖出去。

一旦需要降价才能卖出去的商品,他们会减少生产维持价格,如果减少生产都无法维持价格,他们就不再生产,目的是为了减少劳动价值在交易中的损耗。(这个跟他们的人口少有一定关系。)

由此欧洲那边生产的东西都是不愁销路的,你看光刻机、奔驰、宝马、LV、空客飞机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都不愁没人要,而且价格还贵的要死。

最近国内到欧洲那边收购了一些欧洲的企业,其实能够让你收购的,都是那些在他们手中已经无法保证劳动价值和财富回报形成正比的企业,那些企业对他们来说是负资产,不然也不会让你们收购。

欧洲人算的比较精明嘛,那些负资产对他们来说经营下去是对他们经济的一个拖累,迟早也会破产,与其这样还不如趁值点钱的时候卖掉。

从降低劳动价值交易中的损耗率方面来讲,这需要依赖尖端的科技以及特定文化来维持。

中国人在对待劳动这个问题上应该进行重新定位,不是你劳动时间长就有用的,你得提高你的劳动效率。不是有劳动效率就一定有钱的,还得让市场认可你的劳动价值。

不要整天说你多勤奋,每天做牛做马的还没钱,你继续在这种思维上打转,你再苦再累也会没钱。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对商品经济也得加深认识,不要老是生产那些需要打价格战争产品。任何产品一旦进入打价格战生存,都意味着成为将低端产品。

低端产品是让劳动价值在市场交易中损耗率最高的商品,完全依赖廉价劳动生存。

如果劳动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又太低,那倒没办法,他们工作能力有限,只能从事这种低端的工作,也只有生产这种低端的产品给他们提供一个维持生存的劳动岗位。

现实中有的人什么都不会,又不主动上进去学习,但又想获得高收入。每天要不赖这个,就赖哪个,无时不刻的抱怨、埋怨,难道他们认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北欧历史?

维京之后:北欧三国内乱四起

维京时代结束后,北欧三国都陷入内乱之中。

维京

在挪威,虽然国家在公元872年已经统一,但国王一直未能订立清晰的继承法,继承者有时是依靠贵族的支持,有时是凭力量夺位。发生争议的时候,甚至会有数人分享权力。

挪威地图

1130年,挪威国王“十字军战士”西居尔一世逝世,引发起西居尔的儿子马格努斯和西居尔的弟弟哈拉尔之间的继承战争。战争未有随两人过世而终结,因为他们的子孙总是继承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结果内战竟然持续足足100年。终于,在1240年,于哈康四世的领导下,他的对手在战事中阵亡,其他贵族的叛乱亦一一被平息,内战才告结束。哈康四世在天主教廷的支持下,采纳了其他天主教国家所使用的长子继承法,终于为继承权纷争划上句号。

1219 年的北欧

至于瑞典,也同样处于数个家族争夺王位的时期。1125 年,瑞典国王小英格逝世,丹麦王室阿斯特里德松家族的马格努斯一世和斯渥克尔一世一同称王。虽然马格努斯在1134年的内战中战死,但斯渥克尔却未能巩固家族的权力。他在1156年被刺杀以后,另一家族的埃里克获贵族选为艾里克九世,斯渥克尔家族和艾里克家族长期的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权之争由此开始。1250年,在斯渥克尔和艾里克两个家族都绝嗣后,比耶博家族的瓦尔德玛凭借与两个家族都有血缘关系,获选为瑞典国王,才把国家重新统一。

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

尽管这段时期的瑞典内忧不断,但每任国王都会视对外扩张为“政绩”,因而未有停下扩张的步伐。瑞典的势力范围于是扩张至诺尔兰(今瑞典北部)及芬兰的沿海地区。14 世纪初,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更继承挪威王位,虽然他在1364年被篡夺瑞典王位,但他留下的血脉依然影响深远。

现在的北欧五国

而在丹麦,反倒在12至13世纪拥有一段相对统一的时期,因此得以用其称霸海洋的传统,把波美拉尼亚(今德国及波兰北部)和爱沙尼亚纳入其统治之下。虽然王位没有太大争端,但国王却与贵族与教会关系恶劣,王权、教权及地方权力之间的拉扯,最终在13世纪末导致王权没落。

波罗的海

在克里斯多夫二世在位时期(1319-1332),王权跌至最低点,丹麦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教会和贵族又豁免缴税,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国家大部份领地都由地方领主全权统治,国王毫无实权。克里斯多夫死后,更有八年的时间王位悬空,各领

如果南北极的冰川全部融化?

如果南北极的冰川全部融化,人类会灭亡吗?

相信大家第一个就会想到,如果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的话,全球海平面会上升66米,然后赶紧查查自己家所在位置到底会不会被海水淹没,当然这确实非常重要,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问题必须要考虑!

仅仅是海平面上升吗?更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即将来到!

冰块都融化了,海平面上升是必然的,但陆地会不会变少倒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海平面上升和陆地增加怎么会同时发生呢?其实各位需要了解一下的是有一个叫做“冰后回弹”的术语专门来形容这个现象,大意是压迫在大陆上厚厚的冰块融化后,这些陆地会反弹,原本在水下的部分渐渐会跑到水面上!

冰后回弹

不过这些跟你家没啥关系,尽管两极冰川融化后哈平面上升有好几个说法,比如上升60米,66米和70米,其实都差不多,不过是计算了高原冰川或者没有计算的关系,我们可以来看看,上升66米后你家还在不!

海平面上升后亚洲的版图

中国的版图损失比较大的,其中整个华北都不见了,中原还形成了两个内陆海,不过似乎孟加拉更惨,整个国家都快不见了!日本和菲律宾也零零散散的挂几个岛屿在上面,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中国还是有大片的陆地面积,尽管最富饶的平原不见了,但相信按中国人勤劳的习惯来看,这难不倒中国,但最可怕的并不是陆地减少,而是温室效应!

未来的温室效应有多可怕?

海平面上升只是开胃菜,因为能达到海平面上升的,全球变暖已经走出太远了,它已经没法回头,因为有两个大家最不愿意的过程发生了:

温度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比例会上升永久冻土带融化,大气层中的甲烷比例大幅上升

这两种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可能大家熟悉的温室效应气体是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以及含氯氟烃(比如氟利昂(空调制冷剂))这些温室气体,但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水蒸气和甲烷也是温室气体,下文简单说明下两种温室气体的效果。

水蒸气的温室效应

尽管等浓度的水分子导致的温室效应比不上二氧化碳,但架不住全球水循环中的大量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停留,所以地球的温室效应的2/3甚至可能更高都是水蒸气贡献的,当然您不要以为温室效应都是坏事,假如没有温室效应的话,地球现在应该还处在雪地地球时代,所以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的温室效应都是积极的!

但未来温度继续上升,两极冰川融化,将会有更大量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这个结果可能会让本来就极为严峻的温室效应火上浇油,未来走向如何?还有一个甲烷没说!

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

我们可以从一张照片中看出永久冻土带中封存了多少甲烷气体!

贝加尔湖冰层中冻结的甲烷气泡

被北极的永久冻土带的冰层中,有着比例很高的甲烷气泡,正常状态下这些永久冻土带常年冰封,但冰融化有一个临界温度,比如从-5℃上升3度到-2℃,其实没啥问题,因为还没到熔点么,但从-1℃上升1℃到零度,很抱歉,这次是冰就是冰水混合态了,尽管上升温度只有1度,但冰融化了,气体慢慢就是释放出来!当然提醒一下,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当然并不是说冻土带会一夜之间都化掉,但随着气温上升,这个消融的冻土带会逐渐向北极圈靠拢,最终可能就存在永久冻土带了,变成季节性冻土带,那些释放出来的甲烷气体都将进入大气层,这个结果可能是地球无法承受的,因为已经有水蒸气在助纣为虐,现在又来甲烷,还让地球活不?

仅仅是全球气候变暖吗?还有更严酷的环境等待着人类!

其实上文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下面这个话题作铺垫,因为整个冻土带(包括北极永久冻土带和高原冻土带)里封存了上一个间冰期保留下来的远古病毒,同时代的原始人可能对此有免疫,但经过数万年的发展,人类早已失去了这种免疫能力,简单的说,当这些位置的病毒穿越到现代人类的时代时,它们会发现,所有能动的不会动的都是肉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能感染人,但没有人知道冻土带中封存了多少种未知的远古病毒,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对青藏高原冰川的病毒研究中,总共发现了33组病毒的DNA,其中有28组是此前从未发现过的,不过各位可以放心这些病毒对人类没有威胁,但谁又能保证下次发现的病毒对人没有威胁呢?当然有另一个北极冻土带中的病毒案例即现在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这就是2004年2009年间发生的瘟热病毒感染率是其它年份的9-10倍,这和当年北极气温异常升高成正比关系,这种病毒是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食肉目、鳍足目等动物致病的一类相关病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这种病毒并不对人类有威胁,但问题是下一次呢,下下次呢?

似乎从SARS到新型冠状病毒两个案例中,蝙蝠可能都脱不了干系,它们的存在和冻土带无关,不过各位快要注意了,蝙蝠同时也是一种除了两极不存在,全球到处都存在的物种,而且蝙蝠优良的身体素质是一种极佳的病毒载体,今天它能携带SARS病毒,下一次另一种蝙蝠可能会带着别的病毒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似乎好莱坞早已遍布编排过类似的题材,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未有卖座的大片出现,不过嗅觉灵敏的好莱坞在这个话题上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冰岛经济怎么样?

提起冰岛人们都知道的是“幸福指数第一”、“人间仙境”,谁能想到十年之前,冰岛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倒在了那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一:经济支柱的变更

2006年夏天,美国学者米什金正忙着撰写冰岛经济报告,数据显示,冰岛三大银行去年发行的债券,超过了全国GDP,但想到冰岛贸易协会承诺的12万4千美元稿酬,米什金在报告中写下“冰岛的金融监管很有力”。他对着经常账户的赤字皱了皱眉,心想:问过几个冰岛人,都对自家央行有信心,可能数据错了吧”。

同年,美国评级机构宣称,冰岛信用级别达到最高的3A。

然而2008年底,冰岛举国破产 。

曾经,冰岛的经济支柱是渔业,在过度捕捞导致渔业瘫痪之后,冰岛开始利用地热资源兴建电解铝厂,但在铝业独当一面之前,国家急需一项支柱产业,金融和房地产当选新的发展发向。

1994年,冰岛开放了金融市场,高利率使国际资本蜂拥而至。

1998年,时任首相戴维奥德森为了迅速赚钱,开始推进银行私有化,毫无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的人们接管了银行,他们认为,冰岛市场很小,必须向海外扩张才能实现繁荣。

于是,银行对外大举发债,借钱吞并欧洲同行;对内,以宽松的条件贷款给富豪和企业,供他们买房置产、收购外企。在加杠杆的过程中,房地产被炒热,房价在8年间,上升3倍。

二:全面崩盘的来临

2006年,金融地产业经济占比达到了支柱水平,但是,与实体经济脱钩的金融业,永远不可能成为国家支柱。

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和国际性特征,让冰岛的经济命脉握在了国际投资者的手中。

2008年,冰岛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7倍,无力抵抗任何风波,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冰岛一夜之间资不抵债,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三大银行全部破产。

之后,世界三大央行拒绝了冰岛央行的求助,失业率剧增让大批冰岛人移民邻国,火山也找准时机喷发,媒体戏称,冰岛从金融到领土全面崩盘。

国际纷纷指责冰岛政府,却忘了曾宣称冰岛金融监管铁板一块的学者和机构。在米什金的简历上,文章《冰岛的金融稳定性》不知何时被改成了《冰岛的金融不稳定性》。

好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冰岛在危机过后迅速转型,十年后的今天,冰岛还是那个曾经的世外桃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点个关注吧,每天三分钟,玩转财经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