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奇冤,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2023-12-16 102阅读 0评论

江南奇冤,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文以阳春白雪的高贵姿态与政治密切相连,小说、戏曲等俗鄙文学样式应是为民间传唱的内容。然而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发展雅正文学的政策,但却免不了统治阶级内部出于享乐消遣的需要,打破规则,如明宪宗“好听杂居及散词”;明武宗“好听新剧、看小说”;明神宗“好览《水浒传》”等,这些君王大臣对俗文学的喜爱,为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也促进了文学逐步走出政治服务的困境,开始面向普通市民,彰显个性和人欲。其中以《三言》(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著作,标志着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到达了高峰,代表了明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成为古今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本文认为,《三言》之所以成为明代文学的不朽之作,是因为它打破了阶级束缚,倡导了婚恋自主、男女平等,抨击了贪官污吏、拉近官民距离。

打破阶级束缚,官民平等成为《三言》主题

明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文化的形成,为明代小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内容题材和读者群体。明初时,统治者将手工业从工奴制中解放出来;明中期,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工商业者开始活跃起来,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加强了城市间的贸易,海禁的解除促使海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商人与文人士子之间的交往逐渐频繁,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形态。在《三言》中,作者冯梦龙也改变了对商人的态度,他们以正面的主人公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杨八老在考试不中,入仕受挫时与妻子商议说:

江南奇冤,为什么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会成为不朽之作

“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

杨八老而立之年选择去南方经商,告知妻子的时候,妻子说:“杨八老正是壮年,小孩儿已经长大了,我一人就能照顾,你不用过于担心家里的事情,既然决定了就赶紧收拾行李,不必迟疑”。唐宋时主张学而优则仕,到了明代商人地位得到肯定,《三言》中恰恰彰显了在明代的社会风貌。再如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主人公蒋兴哥从小跟随父亲做客,17岁时,父亲去世,蒋兴哥守孝结束后,与一女子结婚后便独自去广东做客,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商人讨价还价的场景,也记录了商人之间诚实守信、待人厚道的性格品质,更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商人地位的肯定,如:

常言道,一品官,二品客。

简短的三句话,便折射出明代工商业的发达,商人社会地位仅次于官员,这无疑打破了官民之间的壁垒,解脱了阶级的束缚。

冯梦龙的《三言》以商人为主人公,展示他们在从商过程中的艰辛与勤劳,冒险与奋进,这无不打破了唐宋时期“以官阶比地位”的思潮、“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立足社会平等的思想,表达对不同阶层人的肯定,为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倡导婚恋自由、男女平等,突破封建婚姻的枷锁

明代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跃,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为主的社会思潮与禅宗思想融合一起,冲破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促进了人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王阳明认为“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而禅宗大师认为“率性之谓道,率情之为倒”,意在强调人应该抒发内心的七情六欲,而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也突出人性精神,强调自我价值的觉醒,特别是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小说,多用通俗化的语言,真实的表达了明代时期,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大胆。

以《三言》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也以男女情爱为主题,打上了明朝的时代烙印,其中《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取材于元代戏曲《西厢记》,同是描写青年男女私定终身的事情,却一改《西厢记》圆满的大结局,使二人的婚姻大事闹到法庭之上,状告张浩及父母,要求法庭“礼顺人情”,这篇小说在描写莺莺状告张浩违背誓言、父母媒妁许婚时,极为细致的描写了莺莺状告的缘由:

昔文君心喜司马,贾午志慕韩寿,此二女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无媒之谤。盖所归得人,青史标其令德,注在篇章,使后人继其所为,免委身于佣俗。妾于前岁慕西邻张浩才名,已私许之偕老。言约已定,誓不变更。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切闻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若非判府龙图明断,孤寡终身何恃!为此冒耻渎尊,幸望台慈,特赐予决。谨状!

小说中,莺莺说,古代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西晋贾午爱慕韩寿,二人都是私定终身,白头到老,按照当今的律法,都应该有私奔的罪名,可是他们却没有因为媒妁之言的缘故被制裁,如今我莺莺因爱慕张浩的才华,我俩情投意合私情终身,现在因为父母的命令,拆散我们二人,我现在真的是孤独无望,如果今天的官府不能明断是非,我将孤独终老,所以我只能怀着愧疚之心状告父母,希望能够得到公平的裁决。小说的结局,也使二人“遂成夫妇,偕老百年”。此外,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小说中,也均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站在包办婚姻的对立面寻求社会的认可;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杜十娘在遭受孙富的羞辱后以“千金万两丢入大海,捍卫自己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而不是遵守女性的三从四德博得男性的可怜,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些小说主题,使《三言》以开放的思想,体现时代的特色。

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大量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主张“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抨击了封建社会男权为主的传统观念,这是对“人情”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男女平等”思想的肯定。

抨击贪官污吏、拉近官民距离,促进文学艺术世俗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唐代白居易以《卖炭翁》《观刈麦》《卖花》等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贪官污吏的恶劣行为,有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等戏曲反映政治黑暗、官员贪污受贿成风。而明代的小说更是继承了前人的艺术创作方式,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文学的内容,以《三言》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不仅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政治的黑暗,也体现了官吏的清廉,赞美了官吏越来越走下神坛,往市民化、平民化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小说体裁的人文色彩、世俗艺术。如《滕大尹鬼断家私》中描述了一位79岁的太守娶了贫民家的女儿梅氏,生下一个儿子,太守死前将财产都留给了嫡长子,而与梅氏的儿子仅分到了一幅画儿,并留下遗言说:

“等得贤明有司来,可将此图前去诉理,求其细细推详,尽勾你母子二人受用。

可太守刚死,梅氏母子便被赶出太守府,此时梅氏的儿子拿着这幅画,只见画中的太守抱着一个婴儿,手指地下,便找人来看画儿的内涵,此时得知滕知县贤明善德,就去求他断案,滕知县看了这幅画之后说:

家中旧屋地下埋有留给你的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

滕知县在读懂了这幅画之后,虽然帮助梅氏渡过灾难,但是看到这么多钱,也心生垂涎,亦神亦鬼的说“右壁有一坛金子,太守说要送我作酬谢之意”,于是梅氏母子便把这坛金子私吞了。这篇小说中,滕知县断案可以称得上是尽职尽责、为民请命,可是看见钱财万贯时,也不忍起了私心,白白落了千两黄金,小说不仅称赞了滕知县的精明公正,也批判了他做官时的贪婪无餍。此外,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也展现了官吏在为民做事时的糊涂无情,但是无情中却促成了喜剧的结尾,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受到市民的称赞。所以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刻画的官吏,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情残暴,更多的是以一种亲民、热情的姿态站在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受到了明代市民的拥护,彰显了明代官场的变化,体现时代进步。

冯梦龙的短篇小说《三言》中,一方面抨击了官吏的昏庸贪污,写出他们身上背负着的黑暗色彩,另一方面也略显光明之意,以心系百姓、爱民如子的官吏形象,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将官场的判决之事,搬进文学体裁,扩大了文学的内容,促进了文学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结语

冯梦龙自幼接受儒学思想的熏陶,生长于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州,后又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潮,使得他在通俗文学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就。以《三言》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更是体现了极致细腻的描写人情世态、彰显悲欢离合之意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评价为“《三言》标志着古代白话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这部小说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与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主题不无关联。《三言》打破了官商束缚,肯定了职业平等的价值观念,冲破了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三言》倡导青年男女婚恋自由,倡导男女平等,打破了古代女子“妻为夫纲”的伦理观念,彰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失为一种进步思潮;此外,《三言》中消解了自古以来官民的矛盾,以亲民的官吏形象打通了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社会政治氛围走向和睦。总之《三言》立足于普通社会中的繁琐之事,极力刻画了人情社会中的点点滴滴,将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又夹杂着一些时代风尚,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推向高峰。

作者:蔡小记

中国四大奇冤叫什么?

中国四大冤案:大清真案、杨月楼案、张汶祥案、淮安奇案

四、淮安奇案

案件发生时间:清朝嘉庆十三年

案件发生地点:淮安府

案件过程:当时江淮间发生洪水,淮安当地几十万百姓受灾,于是官府拨款赈灾其中府治山阳县获得九万多的灾银,赈灾完后朝廷派李毓昌去查赈,知县王伸汉要李多开户口李不从于是买通李家的仆人设计毒死李毓昌。后来知府王毂因为收了王伸的贿赂于是以自杀报案。后来李毓昌的叔叔整理遗物发现衣服上有血,于是怀疑毓昌并不是自杀,于是打开棺材验尸,检验结果是毓昌是中毒而死,于是去京城告状,后来经审查王伸贪赃银两万多两,被处以死刑,王毂处绞刑,陷害他的那些人在李毓昌的墓前处死。这个案件被列入中国四大冤案之一,反映了当时官员腐败贪婪的过程。

三、张汶祥案时间:清末

事件: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

张汶祥案主要讲的是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重大刑事案件,这个案件流传最广,案情疑点重重,众说纷纭。据说这个案子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最多的说法是是张汶祥十太平天国的余孽,而且非常憎恨马欣贻于是就将他杀死了。慈禧太后盘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一方面是因为案件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一些内部丑闻,为了掩盖事情慈禧太后派大臣去彻查此事,审理了半年也没有调查出结果,最终被被定了个复通海盗以及漏网余孽等罪名于1871年10月被剖腹挖心来祭奠马欣贻的亡魂。

这个案件的疑点在于张张汶祥刺杀马欣贻之后说刺客就是我张汶祥,但是审问的时候又说养兵一日用兵一时,这说明是受人指使的,他的供词自始至终都没人能信服,所以这个案件被称为中国四大奇案。

二、杨月楼案

地点:中国上海

时间:1873年

案件过程:杨月楼案是当时上海最红的京剧武生,一些喜欢京剧的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看她的戏,后来与富商韦阿宝恋爱,两人十分恩爱准备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但是当时大清律例规定身份卑微的人不可以和高贵的人结婚,但是最后他们还是私下结婚了。于是上海县令叶廷眷知道此事,要惩罚他们韦阿宝被判掌嘴二百,判给普善堂另外找婚配,杨月楼判流刑,帮助他们完婚的王氏京被判在县衙前枷号示众十日。韦阿宝的母亲也因为这个事情忧郁成疾死去。这个案件引起了很多民间争论觉得大清律例太封建,受到无数人的批判,后人这个案子被列入中国四大冤案。

一、大清真案

案件发生时间:清朝末年

案件过程:杨乃武乡试中举,于是摆酒宴庆祝,余杭知县刘锡彤曾经贪赃枉法被杨乃武举报断了财路于是心怀记恨。他儿子用迷药迷奸了毕秀姑,又把其丈夫毒死,刘锡彤为了保住儿子性命于是想陷害杨乃武嫁祸到他身上就严刑逼供,定为死罪,后来杨乃武的姐姐想为弟弟平反昭雪上诉了很多次都没有结果,所有官员全部被刘锡彤贿赂,依旧定为死罪。

后来妻子和姐姐被拘留,幸好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于是奏请皇帝会审。杨乃武的姐姐去探望毕秀姑让其帮忙作证说出实情但是杨昌浚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不准她去翻供还告她通奸。后来醇亲王彻查此事为两人翻案,但是他们出狱被押到尼姑庵做和尚,虽然保住性命但是却早已残疾。难道这就是平反昭雪了吗?大清真的有包青天吗?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明朝被凌迟了3600刀的郑鄤?

明朝崇祯年间一共发生两起凌迟冤案,一起是袁崇焕案,另一起就是郑鄤案。这个简单的,带有玩笑性质的普通案件,在敌方的陷害下,猪队友的神补刀下,最终以凌迟酷刑结束。这个由玩笑引发的血案始末由来,今天白羽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郑鄤案的起因

明朝的常州有一个书香门第的缙绅世家,就是郑鄤的老家。老爷子郑振先早年中过进士,为人谦和,文质彬彬,街坊四邻都夸他是谦谦君子,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郑先生的老婆吴安人是个街知巷闻的悍妇。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司法制度下,纳妾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发生王夫人拦着贾政不让去宠幸赵姨娘;王若弗拦着盛宏不让去见林噙霜;建宁公主拦着韦小宝不让去见阿珂;那就是老婆就是悍妇的代名词了。

郑振先的朋友圈中计六奇曾经发微博说:“郑鄤之母虐于婢,尤虐于垂髫之婢”。

黄宗羲好友也曾经发朋友圈说:“仪部眷一妾,其夫人不能容”。

在郑振先的朋友们看来,郑鄤之母的凶狠程度不亚于常嬷嬷、康姨母。可惜郑夫人吴安人出身江南宜兴吴氏家族,也是门第显赫的科举望族,亲哥哥可是当朝大学士吴宗达。生在富贵人家,有点小姐脾气也实属正常。

郑振先拿老婆没法办,于是找儿子郑鄤商量该如何处理这种事。郑鄤19岁中举,29岁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入翰林院当上了庶吉士,登朝拜相指日可待,绝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让儿子出主意整治他妈,还不是“老太太擤鼻涕,手拿把掐”。

郑鄤的主意很简单,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那就请神仙来帮忙好了。于是,父子俩一通装神弄鬼,玩了一招“请箕仙”的把戏。“箕仙”跟“笔仙”的玩法差不多,都是糊弄人的魔术,人为操作性很强。但是自幼笃信佛教的吴安人却怕了,跪求“箕仙”饶命,还很虔诚地要求在“箕仙”面前接受杖刑。

于是,郑振先就让备受虐待的妾来执行“杖责”。看着平时不可一世的老娘挨了几棍子,发出了杀猪般的嚎叫,恶作剧的始作俑者郑鄤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这一笑不打紧,挨了打的吴安人立马知道自己上当了,表情跟生吞了十斤臭豆腐差不多。

吴安人自幼娇生惯养,在家里一直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存在,哪里忍得下这般戏弄,差点拿把尖刀给他们来个“庖丁解人”。于是吴安人立马跑到当地官府报案,状告儿子“不孝杖母”。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闹到了派出所,郑老爷子哭笑不得,只能加倍赔小心,把这件事糊弄过去就完事了。估计老爷子自己都料想不到,这件小事后来居然闹到儿子被千刀万剐的地步。

二、郑鄤案爆发

时间来到了崇祯年间,新皇登基,臭名昭著的魏忠贤自尽。一批曾经被阉党迫害东林党终于熬到了出头的日子,被罢免回家一年的郑鄤也迎来了官复原职的圣旨。

郑鄤在天启二年中进士,在阉党横行的时候,他为杨涟、左光斗写的《黄灵歌》与《六君子》传,已经上了阉党的黑名单《东林点将录》。阉党中有宋江的铁杆粉丝,郑鄤排到了第74把交椅,诨号“地异星白面郎君翰林院庶吉士郑鄤”。(等同于水浒中的郑天寿)郑鄤因为弹劾魏忠贤被贬谪,削籍回家。

还没有等到郑鄤走马上任开启官场新生的道路,老爷子郑振先去世,按制度丁忧三年。崇祯四年郑鄤刚要起复,母亲吴安人去世,再次丁忧三年。

三年之后又三年,等到郑鄤安排好一切进京候补的时候,朝中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正值首辅温体仁当政,刚刚把郑鄤的好友内阁辅臣文孟震赶出内阁。

按照规矩,候补官员郑鄤要到首辅温体仁那里去“拜码头”。心高气傲的郑鄤对上这位进入《明史奸臣传》的人,当然没什么好话。

温体仁问:“南方清议如何?”

郑鄤答道:“人云国家需才而庙堂未见用才”

温体仁说:“非不用才,天下无才可用”

郑鄤答道:“用才则才出,不用人则才伏”然后用萧何推荐韩信,宗泽推荐岳飞的典故,从里到外把温体仁贬损了一通。

一见面就被啪啪打脸的恼羞成怒的温体仁立即指使手下人去找郑鄤的黑材料,于是吴安人的哥哥吴宗达立刻把郑鄤曾经进过派出所的黑材料递了上去。温体仁如获至宝,立刻以“不孝”的罪名,将郑鄤打入囚牢。明史记载:“帝震怒,下鄤狱”。

温体仁出钱,吴宗达出力,两人很快就又炮制出郑鄤兄妹乱搞与霸占儿媳的罪名。坊间有传言,儿媳不堪受辱,自杀身亡。

郑鄤最初交由刑部审理,温体仁知道那里是东林党的势力范围,刑部的意见是:“请敕案行查”,温体仁票拟不许。“乃请三法司会审,丽戍边,又票不许”。可见,温体仁就是想置郑鄤于死地。

蹊跷的是,温体仁在崇祯十一年离开内阁,七月去世。郑鄤是崇祯十二年八月被执行剐刑,期间又经锦衣卫复审,东厂提督曹化淳主持会审,最后由刑部定案,最后怎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果呢?

三、猪队友们越帮越忙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的最后时刻。首要问题应该是解决风起云涌的西北农民起义,或者应对满清侵袭寇边,没想到东林党被阉党迫害多年,开始了整治打击宿敌,内部的大乱斗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因为案件查无实据,当事人都已经死无对证了,郑鄤被关在锦衣卫的诏狱中,每天为指挥使吴孟明的两个儿子讲课,小日子还是过的很滋润。

如果不是猪队友们的帮忙和添乱,搞不好郑鄤还能看见李自成打进京城的时刻。要是再猥琐发育几天,还能跟吴三桂把酒言欢,共赏陈圆圆也说不定。结果,来自猪队友们一次又一次地神补刀,终于把郑鄤送上刑场。如果郑鄤知道猪队友这么干,肯定要给他们每人灌上十斤洁厕灵洗洗脑子。

崇祯九年,刘宗周上《痛愤时艰疏》,里面虽然没有提到郑鄤的名字,却用他的事情指桑骂槐把崇祯羞辱一通。结果,帝甚怒,谕阁臣拟严旨再四。

刘宗周看崇祯皇帝没什么反应,再次上疏直接公开为郑鄤辩护,并在奏疏中写到:“不能容一狂直词臣,数其重狱,自此中外颇以言为讳,积成睽贰之端,甚非盛世之福”。皇帝将奏疏留中不发,肚子里已经憋了一肚子火气。

刘宗周的奏疏石沉大海,队友黄道周又出来冒泡了。黄道周书生气十足,不仅指责朝政,还毫无根据地指责崇祯倚为柱石的首辅杨嗣昌。皇帝更生气了。

崇祯十年恰逢大旱,黄道周上疏说有天灾就说明有弊政,而郑鄤已经被关押好几年了。这封奏疏洋洋洒洒把郑鄤夸成一朵花,顺便把皇帝贬成渣并语重心长的告诫皇帝“挽之在上,不可不早也”。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土性,何况是脾气火爆的崇祯。对于这份奏疏,崇祯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他压了压火,再忍了。

更麻烦的是,郑家人也不遗余力地重金贿赂皇后,请为说项。结果,周皇后刚提到“常州郑鄤”,立即遭到崇祯斥责,周皇后,“惧而止”。事情弄到这个地步,按理说队友们应该冷静一下了。

没想到,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看不下去了。郑鄤为他两个儿子长期免费当家教,金牌辅导员直接把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了进士。吴孟明此时因为袒护郑鄤被罢官免职,直接怂恿东林党“劫狱”。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电视剧中,九成九能成功,而且事后无人追究。如果发生在现实中,那就成了他的“催命符”。

皇帝暴跳如雷,在多年的积累的怨气加成下,专门举行了最后一次会审,并且指定由东厂的曹化淳厂长亲自坐镇。于是,郑鄤的判决从一开始的徒,加成了流,从流加成了斩;最后的会审中皇帝法外加恩,从斩加成到凌迟。层层加码之下,一个玩笑最终变成了一场惨剧。据史料记载,刘瑾被割了3357刀,袁崇焕最终被割了3546刀,而郑鄤被割了整整3600刀。

白羽点评:郑鄤案只是明末的党争的一个缩影,从中不难看出明代读书人在某些问题上的较真、认死理,缺乏“深识远虑”的政治眼光和顾全大局的政治品德。一个普通的事件在在充满道德洁癖的社会风气下,在有心人操持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发酵、升级,最终走上极端。明朝的政治暴虐,不但培养出了读书人迎难而上的坚忍,也培养了他们极端的道德主义。这种畸形政治下的病态激情,最终将整个王朝拖入永不见底的深渊。

蜀汉阵营最悲剧的将领是谁?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客观的反应蜀汉政权后期的人才的凋零,为蜀汉第一个灭亡埋下了伏笔。然而,蜀汉前期也是人才济济,蜀汉五虎上将一度成为传奇。当然,除了传奇的角色,也有悲剧的角色,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来说说,蜀汉最悲剧的五位名将,看看他们到底是谁?

top 5 李严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 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刘备进川的时候,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

他可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只可惜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托孤之臣,变成平民,能不悲剧吗?

top 4 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三国演义》之中被艺术化为“反骨仔”。承受着千年的冤屈,你说能不悲剧吗?

top 3 马超

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今陕西杨凌五泉镇)人,东汉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割据关中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又割据凉州陇上。失败后依附张鲁,又转投刘备。

一代名将,一代割据诸侯,最后只能投降刘备。早年妻子尽丧,最后出卖自己的好友彭羕,而时常心怀危惧之感,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可以说悲剧的狠。

top 2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武艺超群,武功绝伦。为蜀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长阪坡大战,为救少主刘禅和甘、糜夫人,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

一代名将,虽然长寿,但是不被重用,街亭一战,还被贬官,死后才追谥一个顺平侯。 这样的待遇,能不悲剧吗?

top 1 刘封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

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

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本来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刘备收为养子,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最后的结局是自尽,可谓悲剧至极。

宋高宗赵构已经禅让?

宋高宗在位36年,禅位孝宗,做了太上皇。貌似开始了自己悠闲享乐的太上生活。

做了太上皇的宋高宗生活确实惬意,身体也康健,于朝中军政事务,确实管的很少了。但也有例外。

宋史中,有一则故事。一个贪污腐败的知州,孝宗意要处死,高宗不同意,并要求将他官复原职,为此大发雷霆,奚落孝宗。孝宗无奈,只能认错,并答应高宗要求。

后孝宗对宰相抱怨道,“昨日太上盛怒,朕几无地缝可入,纵大逆谋反,也要放他。”

可见宋高宗虽然禅让,却非甘居幕后,对朝中有些管理还是会插手。

高宗身康体健,权欲正隆,为何禅让宋孝宗?一、年老多病“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闲退,此事断自朕心,非由臣下开陈,卿等当悉力以辅嗣君。 ”《宋史· 礼十三》

史书记载,当时高宗是以年老多病为借口,把皇位禅让。

可是宋孝宗后来谈及高宗晚年退休生活时,说的是体格健壮,不似垂暮。

“前日诣德寿宮,太上饮酒乐甚。 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壮年时。 每侍太上行苑囿间,登降皆不假扶掖。 ”

所以,年老多病,只是托辞,不足取信。

二、心灰意懒

高宗当政已然三十六年,是宋朝在位较久的皇帝。而且高宗新到临安,就经历了内乱,手下大将造反。唯一儿子夭折,向金称臣,被金使当众辱骂等等,这些不寻常的政事,让高宗很受伤。

皇帝的压力山大,高宗有点顶不住了。更有一件事,让他坚定了让位的决心。

让位前一年,金主完颜亮御驾亲征,打算“立马吴山第一峰”的他,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宋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眼看就要渡过长江,打入临安,俘获高宗。金国内部出现叛乱,完颜亮身死,这场灾祸才算免除。

靖康之耻,历历在目。高宗不想成为亡国奴。于是仿效徽宗让位。

而且他的议和政策,终于证明是错误的,他选择引咎辞职,让位孝宗。

三、稳定政局

宋孝宗是高宗过继的义子,并非亲生。宋高宗害怕百年之后,朝局混乱,会有人图谋不轨,葬送大宋江山。

只有提前禅位,凭借自己的威望,帮助孝宗整饬朝政,稳定局面,让国家实现平稳的领导人更迭。免除内部谋逆的态势。

这一点看,宋高宗是有政治眼光与头脑的。禅位非一己之私,而是为国考虑。

已经甘愿退位,宋高宗真的控制朝廷?

宋高宗并非控制朝廷,而是偶尔干预。孝宗在朝期间,两件大事,都是打高宗脸的,都顺利开展。说明高宗非控制朝廷,只是偶尔出来指点一下。

第一,岳飞平反。

岳飞奇冤是宋高宗亲手拍板定下的铁案。宋孝宗为他平反,就是推倒宋高宗的论断,认定高宗过错。

这是让宋高宗很跌份儿的事,高宗未干预。

第二,隆兴北伐。

宋孝宗上台之后,推倒宋高宗的议和政策。筹备北伐。虽然当时已经错失最佳时机,而导致失败,再不敢言战,可却结结实实给宋高宗的一耳光。

宋高宗也因此,在卑躬屈膝的耻辱柱上钉的更牢固了。宋孝宗相当于踩着宋高宗的脸面,登上了气节的高地。这一手,对宋高宗名望,有很大打击。

可是宋高宗并未干预、阻止。说明宋高宗未控制朝廷。

结语

所谓宋高宗控制朝局,并没有实据。他的干政,只不过是从其他角度出发,认为宋孝宗的做法不准确,而提出的不同意见。

而宋孝宗是个孝子,对宋高宗的话,不忍拂逆,打碎牙齿肚子里咽。消了宋高宗的气,也成全自己“孝道”。

宋时,对孝尤为看重。宋孝宗此举,也是为天下士子做一个表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