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对茶道的贡献,茶道起源

2023-02-28 133阅读 0评论

陆羽对茶道的贡献,茶道起源?

虽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产茶叶,也有饮茶的传统,但最初都源自于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陆羽对茶道的贡献,茶道起源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

中国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时,曾经众说纷纭。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民间也有传说,认为是上古神农氏遍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事实上,茶叶起源不会如此之早。《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经将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由此可见,茶叶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西汉王褒(生卒年代不详)《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文字,这里所说的“荼”就是“茶”,西汉初期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用于随葬的茶叶。这些都说明,至迟在西汉时期,茶叶就已经较为普及,并已逐渐自巴蜀向东部传播。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在茶叶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佛教禅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世纪时,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从此佛教禅宗在中国逐渐兴起。禅宗修行时要求静坐参禅,经常为了修行而彻夜不寐。因为晚间不食不睡,故而能提神醒脑的茶叶就大受欢迎。茶叶首先在中原地区的僧人间流行开来,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饮茶习俗亦自佛门传入世间。唐代时,饮茶习俗已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茶圣陆羽的传说的读后感?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茶叶第一大师是谁?

了解中国茶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茶圣陆羽在茶界的地位,可有一人却名气一度盖过陆羽,皇亲国戚对他的茶技也是赞赏有加,这个人的名字叫常伯熊,与陆羽属于同时代的人。

不过二人虽属同时代,但估计是没有见过面的,就像江湖传闻的北什么、南什么之类的,虽说江湖齐名,但传闻中的人在生活中不一定有真正的交集,而常伯熊与陆羽就是这样。据《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记载,常伯熊最初应该是陆羽的粉丝,在听闻或目睹陆羽煎茶之后,没有拜陆羽为师(陆羽心气非常高,一般的人入不了他的眼,所以也没有收谁为徒,估计即便常伯熊拜师,也是无门),而是回家自己钻研。

陆羽以隐士自居,所以煎茶时不会看重繁文缛节,选择的地方也多是野寺山园、松间石上、瞰泉临涧之处,颇有名士高古之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陆羽始终以茶为本,他知道无论在哪煎茶,最终茶都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用来演的。所以也正是针对陆煎茶的这一特点,常伯熊才做了另一番调整,要说这常伯熊却是有本事,他在研究陆羽煎茶法后,从服装、用具、串词等多方面对原有的煎茶法做了极大的包装。而正是因为常伯熊的努力,煎茶法在王公朝士的圈子迅速流传。所以从客观上讲,常伯熊对煎茶在唐代的传播是有贡献的,而这一影响,甚至跨越时间,影响到当今中国的茶艺

陆羽三卷什么意思?

陆羽隐居撰成三卷是《茶经》,这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字鸿渐,唐代茶学家,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一书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陆羽一生嗜茶如命并且精于茶道,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十分熟悉,并且擅长品茗。

《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雅过头说的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雅过头即是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