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2023-11-10 103阅读 0评论

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闰年之父”。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一章”,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岁差”。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世界最早的文明到底是古埃及文明还是苏美尔文明?

自从尼比鲁星人用他们的基因做蓝本,以及加进一些动物的优良基因,用基因工程合成各色人类,并在尼比鲁繁衍。

当尼比鲁绕日一周两万年,最靠近太阳与地球时,他们送各色人类到地球各地,同时有些后脑勺延长型的尼比鲁星人(长头人)留下,陪伴人类,教导人类各种知识,帮人类开启各种文明。

当然,留下陪伴人类的尼比鲁星人,可能不是同一地方的,他们教导的重点或使用文字也不一定一样。

据记载苏美尔文明先有契形文字记载,埃及的文字又不相同,中国是象形文字。

到底哪边的文明来的早?起点可能全球性,都差不多,只有人们后来破解的,人们把他们看的早一点,苏美尔契形文字先于古埃及破解,中国的黄帝内经,也不算晚...

请用茶有何典故?

是关于郑板桥的。

据说是有一天郑板桥去一个茶馆喝茶,那里的老板见郑板桥是一个穿着普通的小老头,就说道“坐,茶”,郑板桥等着上茶时,发现店里有一些字画,就上前去欣赏,老板见郑板桥是个读书人就接着道“请坐,上茶。

”有人认出了郑板桥,老板一看是郑板桥,马上又道“请上坐,上好茶。

”郑板桥走时老板求墨宝,郑板桥就写了一个对子大概就是“坐,请坐,请上座。

”“茶,上茶,上好茶。

”讽刺老板。

一斤茶有多少泡?

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斤茶可以泡多少泡,一斤茶是500克,能泡多少泡要看情况而定的,容器杯子的大小,喝茶人口感分量,然后是等级不同茶叶的浓度滋味不同也影响泡数 在一个是茶种的不同,浸泡的出来的滋味不同也影响泡数等等,泡茶的条件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喝茶二十年,因为自己是茶商,所以在挑自己喝的茶会浓度合适的,是做绿茶龙井的芽级茶叶用的多,一般情况最常见的高山头二采的群体,一杯2-3克,这样一斤茶的话是两百杯左右,我用的是一百毫升左右的杯子吧,假如是乌牛早白茶等早茶种的话就3-4克,那样的话一斤茶叶泡一百五十杯左右。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挑茶叶,也不是很复杂,我是茶商经营十几年了,也算是有些经验了,其实我就是用很平常的生活常识去挑选茶叶的,首先是健康卫生,茶叶嘛作为食品副食品,食品安全那一套肯定会遵循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也是必须的,这是最起码的条件,那样的话现在吹嘘炒作上天越陈越好的神茶基本是排除了,其次是茶叶的色香味形,色润,香浓,味甘,形美,汤透。色润是不管是干茶还是开汤 颜色要自然 匀润,没有艳丽的色彩;香浓是茶叶有真香真味,无掺杂的异味以及工艺不合格的青臭味等等,且好茶茶香沁人心脾;味甘是茶叶不能过苦过涩,以甘润微苦鲜香为主;形美就简单了,除了一些特有工艺需要切碎加工以外,茶叶需要成片成朵,保存叶芽的完整,碎片杂物越少越好;汤透是我自己经验中加上的,茶汤不管绿黄红,均要清透 无杂质,像酱油汤那样浑浊的基本没有胃口了。最后说一句,茶叶的好坏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点,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摸索,然后找到合适自己甄别的方法,找到合适感觉的茶叶。

茶总共分为哪几种?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那么茶叶分类的依据以及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茶叶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按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完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②按茶色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

③按采制的时间分为: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冬茶。

④按加工程度分为: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

⑤按产地海拔分为:高山茶、平地茶。

最常见的茶叶分类,是按照加工工艺,将茶叶分为两类:基础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中,依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而呈现的茶色划分为6种:

①绿茶:制作时不经发酵,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的茶为绿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由于不发酵,鲜叶的颜色少有改变,保持了天然的绿色。

②红茶:也叫全发酵茶,特点为红汤、红叶底。

③青茶:又叫乌龙茶,半发酵茶,青茶发酵程度深浅不同,发酵轻的如台湾省的包种茶,发酵重的如闽北的岩茶和台湾省的白毫乌龙茶。因干茶色泽青褐,故称“青茶”,汤色黄亮到橙黄,叶底通常为绿叶红镶边,有浓郁的花香。

④白茶:轻微发酵茶,茶叶呈银白色,因此叫白茶。白茶未经揉捻,因此汤色为浅杏黄色。

⑤黄茶:轻微发酵茶,特点为茶汤杏黄,叶底黄,故名黄茶。

⑥黑茶:后发酵茶,原料粗老,发酵时间较长,干茶颜色为油黑或黑褐色,汤色橙黄至红浓,叶底黄褐至红褐色,所以称黑茶。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经再加工制成的茶为再加工茶。

根据茶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又分为花茶、紧压茶、香料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最常见的为以下2种:

①花茶:鲜花加入茶坯中窨制而成的茶为花茶。茶吸收花的香气,既有鲜花的芬芳,又具有茶叶原有的醇厚滋味。最受欢迎的花茶是茉莉花茶,用烘青绿茶茶坯与茉莉花加工而成。

②紧压茶:为了运输和贮藏方便,将散茶或半成品茶(主要品种为黑茶,也有一些绿茶、红茶、乌龙茶)高温蒸软,再压制成饼、砖等形状的茶叫紧压茶。紧压茶大部分是重要的边销茶,主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