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将军,郭嘉和诸葛亮是一个层次的么

2023-11-10 108阅读 0评论

徽将军,郭嘉和诸葛亮是一个层次的么?

如果总分各是5分:综合能力算1分,代表作算1分,名气算1分,功勋地位算1分,再单独把能力中的军事谋略拎出来算1分。诸葛亮和郭嘉总体上能打成4比2,诸葛亮只在军事谋略上稍逊一筹,代表作打成平手,其他方面完胜。

1、综合能力——诸葛亮+1:郭嘉干的是军事参谋工作,而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方面样样出色。而且后期打仗时,诸葛亮是三军统帅,有决策权;郭嘉虽足智多谋,但也只有建议权。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政治上,他从严治官、安抚百姓、慎用权利,处理政务简练实际,不计虚名而重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军事上,诸葛亮被历代兵家广泛认可。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营垒后,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朝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还改良了连弩等武器装备,做了八阵图,可以说是军事技术的先行者。经济上,诸葛亮休士劝农、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山河堰”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文学上,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等成为千古名篇。

徽将军,郭嘉和诸葛亮是一个层次的么

196年,郭嘉离开袁绍,到曹操麾下效力,成为曹操重要的军事高参,跟着曹操11年,主要从事的是参谋工作,也没有独自带领一支部队打过仗,说白了就是没有军事决策权。跟着袁绍时,郭嘉的建议屡屡得不到采纳,他才弃暗投明,如果他能拥有部分决策权,早就干出成绩了。所以,多谋的参谋还需要遇上善断的主子才能发挥出作用。

2、代表作——诸葛亮+1、郭嘉+1:诸葛亮的《隆中对》纵谈天下;郭嘉的十胜论切中要害。

207年冬至208年春,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见到在襄阳隆中种地隐居的诸葛亮,想请他出山辅佐。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进军中原的战略构想。《隆中对》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的经典之作,甚至被选入初中语文课。

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曾对战胜袁绍产生过悲观主义情绪,就连曹操自己都显得信心不足。这个时候,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曹操相对于袁绍的优势,分别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是为十胜论。此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和众将听了,信心大增,士气大振。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到中国兵法思想的各方面,言简意明,切中要害,博大精深。

3、名气——诸葛亮+1:出山前,诸葛亮已经名满天下;郭嘉脱袁归曹后,才逐渐名显三国。不熟悉《三国》的朋友知道诸葛亮但不一定知道郭嘉。

在古代可没有媒体炒作,不干出点成绩,世上人也不知道你到底有几把刷子。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让自己在三国的舆论场上拥有“姓名权”的。但是诸葛亮不一样啊,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学生很多,桃李满天下,他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宣传语,让他的学生带到了四面八方,徐庶更是把自己贬得很低来抬高诸葛亮,说明诸葛亮的情商很高、朋友很多,这些朋友的宣传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经享誉天下,似乎谁得到他的辅佐,取得天下便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郭嘉就不一样了,他少年时就很有远见,预见到汉末天下将会大乱,20岁以后就过起了隐居生活,不像诸葛亮喜欢到处云游,郭嘉连交朋友都是很私密的,也不愿意与世俗来往,所以知道他的人特别少。到了21岁,郭嘉才到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袁绍那里,谋得了一份参谋的差事,结果是到处碰壁,袁老板根本不听他的建议,他也觉得这个老板迟早会破产,赶紧另择明主,经由荀彧引荐,终于结识了曹操,再通过多次精妙绝伦的计谋,才逐渐的有了一些名气。

此外,诸葛亮的名气是得到历朝历代传送的,民间口耳相传,舞台上和文学作品中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还建了很多庙,就算不熟悉三国的人,大多也听过诸葛亮的名字。郭嘉可没有这些待遇。

4、功勋地位——诸葛亮+1: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追封他为武兴王;郭嘉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官至蜀汉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掌握着任用官吏,黜陟诛赏、主管律令及刑狱等诸多权力,而且诸葛亮这个丞相还和其他丞相不一样,蜀汉后主刘禅对他基本上是言听计从,蜀汉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他说了算的。郭嘉官至军师祭酒,是由曹操在建安三年正月设立的,相当于首席谋士。

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种,县侯地位最高,其次为乡侯,亭侯最低。郭嘉的洧阳亭侯是食禄于村的列侯;而诸葛亮的武乡侯属于乡侯,比郭嘉的级别要高。至于后面追谥的忠武侯和追封的武兴王,级别比武乡侯又高出不少。

5、军事谋略:——郭嘉+1:郭嘉在军事谋略上算无遗策,诸葛亮则出现几次重大失误。

史书上称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郭嘉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由于郭嘉死后,诸葛亮才出山,两人没有同台比过高下,只能从侧面去对比。郭嘉的决策建议几乎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他精准预测了孙策的失败;在曹操犹豫是否攻打吕布时,他又大胆建议进攻吕布,袁绍是不会乘机攻打曹营的;在官渡之战前的十胜论算是他的巅峰之作;官渡之战后,将领都主张趁势彻底扫平袁绍的两个儿子,郭嘉却力排众议,认为,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

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众所周知,赤壁之战促成孙刘联盟,南中之战平抚蛮夷,《南征》《北伐》《北出》等军事著作影响深远,但却也留下了无法否认的几次失误。比如荆州、益州两线作战,分散兵力;用人不当,丢失街亭;错估敌情,陈仓受挫,等等。工作中,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太喜欢“弹钢琴”,导致身体消耗严重,病逝于五丈原。

结语

诸葛亮和郭嘉,三国蜀汉和曹魏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都是足智多谋的天下奇才,郭嘉亡而卧龙出,这种历史的巧合也给两人增添了别样的传奇。如果硬要做个比较,满分是5分的话,诸葛亮在综合能力、代表作、功勋地位、名气等4个方面各得1分,郭嘉在代表作和军事谋略两个方面各得1分,诸葛亮4比2胜出。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补充。

东汉各个丞相寿命?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有的人英年早逝,比如,孙策、周瑜、郭嘉等,而有的人却很能活,很长寿,能活到七十多岁的人,都不算什么,比如孙权、司马懿。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其中,有几个人居然超过了九十岁,甚至有人活了近百岁,可以说,比现在的人还长寿。这几个人都是谁呢?

依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

第六位,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东阿)人。

程昱是曹操的得力谋士,就是在演义中,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诓骗徐庶奔曹营的那位。

正史中,程昱不仅有谋略,还会带兵打仗,文武双全,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军。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曹操出谋献策、征战四方。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魏称帝,拜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同年程昱去世,活了八十岁,曹丕为之流涕,追赠程昱为车骑将军,谥为肃侯。

《三国志 程昱传》记载: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分封少子延及孙晓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昱时年八十。

第五位,张昭。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张昭是孙权的得力谋士,孙策临死时,曾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辅佐孙权,并帮助孙权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赤壁之战时,张昭主降,是其一短。

孙权被封吴王后,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孙权两次任命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却以张昭性格刚直为由,不用张昭,改用孙邵和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活了八十一岁,谥为文侯。

《三国志 张昭传》记载: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

第四位,田豫。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

田豫最初跟随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田豫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河北时,田豫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

后来,田豫常年镇守北疆,从征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立下不少功勋;曾在成山斩杀周贺,在新城击败孙权。田豫官至太中大夫,封长乐亭侯。

嘉平四年(252年),田豫去世,活了八十二岁。其子田彭祖继承了他的爵位。

《三国志 田豫传》记载: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徵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第三位,士燮。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他是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的军阀。

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了孙权,被孙权封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

士燮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活了九十岁。

《三国志 士燮传》记载: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第二位,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如皋)人。

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在这期间,受到孙权赏识,被孙权任命为官。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

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事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去世,活了九十六岁。

《三国志 吕岱传》记载: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子凯嗣。遗令殡以素棺,疏巾布褠,葬送之制,务从约俭,凯皆奉行之。

第一位,来敏。

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

东汉末年,董卓作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

刘备平定益州后,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后立太子,来敏为家令。刘禅继位后,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

诸葛亮驻汉中,请来敏任军祭酒、辅军将军。后来,因其口出狂言而被罢官。

诸葛亮死后,来敏历任大长秋、光禄大夫、执慎将军等职,期间多次因说错话而被免官,蜀汉景耀年间,来敏去世,活了九十七岁。

《三国志 来敏传》记载: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以上六位,吕岱和来敏,真够长寿的,一个活了九十六岁,一个活了九十七岁,就是在今天,科技和医疗技术这么发达,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也不多,这两位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堪称奇迹。

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历史上那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钱学森和吴越王钱镠

我国著名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钱老先生大家应该都知道,而《百家姓》的顺序是赵,钱,孙,李。这个排第二的钱姓就是老先生家的钱姓,这要说到五代时期了。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吴越国开国君主是钱镠,钱镠就是老先生的祖先。钱镠活了81岁,去世前传位给第7子钱元瓘,钱元瓘去世传位给第九子钱俶,钱俶臣服宋朝保存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从此之后吴越钱氏家族代代兴盛,子孙繁衍至今,历史源远流长,盛产名人无数,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都是钱镠的后人。

张爱玲和李鸿章

民国才女张爱玲,不少人喜欢看她的书,了解她的生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李鸿章是晚清重要的人物,他的出场率极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颇具争议,是影响我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很少人将这两人联想到一起。

孙殿英和孙承宗

孙殿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并不是他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他盗了两个墓,就是慈禧的墓和乾隆的墓。孙殿英盗墓还义正言辞地说为自己祖先报仇,他祖先是谁,明末能拯救明朝的孙承宗。孙承宗一家被清军杀害,而有一个小儿子当时不在家免于灾祸,这个儿子的后代就是孙殿英。

杜聿明和杨振宁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也是如今我们的头条上常出现的人物。而国民党部队曾经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将领,名叫杜聿明。这两个人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关系。

杜聿明的长女,名叫杜致礼。杜致礼长大之后,嫁给了科学家杨振宁。杜致礼于2003年病逝。现在杜致礼应该被称为杨振宁前妻了,杜聿明竟然能和杨振宁挂上钩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祖大寿与祖逖

祖大寿,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人,他是吴三桂的舅舅,是明朝末期著名的武将,不过他最后降清了,他的墓还被弄到了加拿大。而他有一个比他还出名的先祖,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很爱国的人,他每天早上鸡叫就起来练剑,他就是“闻鸡起舞”的东晋名将祖逖。祖逖就是祖大寿的先祖。

王守仁和王羲之

大明第一牛人王守仁,他是军事家,思想家,心学开山鼻祖。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几百年,是明朝数一数二的人物。而写过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则是王守仁的先祖。

李自成和李继迁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就是他亲手摧毁了276年的明朝。他打进北京,成了北京的主人,而是短短三十八天就被迫逃离,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李自成是党项族人,党项族在北宋时期非常活跃,建立了西夏,而李自成的祖先就是西夏的奠基人李继迁。

南齐萧道成,南梁萧衍和萧何;刘裕和刘交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在刘邦诛杀功臣的时候,他低调做人最后保全自己以及后世子孙。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两个朝代都是他的后代建立的。这就是萧道成建立的南齐,萧衍建立的南梁,而南齐前一个朝代是南朝宋,南朝宋建立者是刘裕,刘裕的先祖是刘邦的弟弟刘交。而摧毁刘邦弟弟刘交后人江山的就是萧何的后人。

李渊,李隆基和李耳,李广,李暠,

李渊当时皇帝后追让西汉名将李广,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开国皇帝为自己的祖先。而到了李隆基时期,他直接认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先。唐高宗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究竟是不是,有待考察)

清朝名将岳钟琪和岳飞

岳忠琪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他平定西藏、招抚青海、平定第一大小金川,推行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功勋卓著。而他是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孙,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他的后代给后金(清朝前身)打工。

魏征和魏无忌

魏徵,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有一个有名的祖先,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最后在酒色中度过余生。

刘伯温和刘光世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而他有一位出名的祖先,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的刘光世。

范文程和范仲淹

清朝的开国功臣范文程,曾为清开国之四代君主做事,是清初一代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他的祖先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冯巩和冯国璋

著名小品演员冯巩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曾祖父是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副总统,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关之琳和关麟征

香港美女关之琳,出演过不少影视剧,像《黄飞鸿》里的十三姨、《再见江湖》等、而他有一个很厉害的爷爷关麟征。

关麟征是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将军,有不少战役他都参加过,像台儿庄战役、长城抗战等等,为我国抗战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果断拒绝蒋介石的高官聘请,毅然移居香港。

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和王保保的妹妹。

朱樉是朱元璋第二个儿子,被封为亲王,他是元朝末年名将王保保的妹夫,他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王观音奴。

羊祜和蔡文姬

羊祜外祖父是蔡邕,姨母蔡文姬。

其他的

隆科多是康熙的表兄弟,康熙的儿子要管隆科多叫舅舅。他与雍正养母佟佳氏一族。被雍正皇帝公开称为“隆科多舅舅”。隆科多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孝懿仁皇后是雍正养母,所以雍正才会叫隆科多舅舅。

张飞是曹操的侄女婿,曹彰是孙权的侄女婿,袁术是孙权的老丈人。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是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秦桧是李清照姐夫。

乾隆帝的舒妃是明珠的曾孙女,纳兰性德的侄孙女,而年羹尧是纳兰性德的女婿。

张飞是刘禅的岳父,刘禅是诸葛瞻的岳父,夏侯渊是张飞的岳父。

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实则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有的看似只有一层关系,实则有着几层关系。

三国吧兄弟鲁肃好用吗?

非常好用。

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谋臣和外交家,主要负责与东吴的外交事务。下面是鲁肃在《三国演义》中常用的几种技能:

1. 修炼:鲁肃具有出色的学识和智慧,对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游戏中,修炼技能可以提升鲁肃的智力和谋略,增强他在外交谈判和策略制定中的能力。

2. 善辩:鲁肃擅长辩论和口才,能够在外交谈判中灵活运用言辞,争取最大的利益。善辩技能可以增加鲁肃的外交影响力和谈判成功率。

3. 投诚:鲁肃具有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拉拢和亲近他人。投诚技能可以让鲁肃更好地影响和争取他人的支持,提升他的同盟关系和羁绊效果。

4. 真诚:鲁肃为人正直和真诚,不轻易违背自己的承诺和信用。真诚技能可以提升鲁肃的信誉度和声望,增加他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以上是鲁肃在三国演义中常见的几种技能,这些技能使他成为吴国的重要谋臣和外交家,为吴国的发展和统一立下了显著的功勋。

他又为何拒绝何苗鲍信和陈琳的建议?

随着何进和蹇硕、张让的被杀,纠缠了大半个东汉王朝的宦官、外戚两大势力终于同归于尽,一同走向灭亡。

何进是因为他的同父异母妹妹得到汉灵帝的宠爱而发迹的,虽然妹妹由贵人升任皇后,何进也成为了大将军,掌管了东汉王朝全国的武装力量,可以说此时的何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是,情况在灵帝驾崩前一年发生改变。中平五年八月,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因为蹇硕健壮而有谋略,灵帝特别信任他,任命他为元帅,统率诸将,即使大将军也在他的管辖范围。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

一个掌握天下兵权,一个管着所有将军,天生的一对冤家。蹇硕就想着办法让何进外出去征讨韩遂。何进也知道他的阴谋,借口袁绍外出未归,拖着不去。

这么一拖,一直拖到了灵帝驾崩。灵帝有两个皇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叫做刘辩;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叫刘协,由董太后抚养。灵帝认为刘辩举止轻佻,不适合做皇帝。但因为何进掌握大权,直到驾崩也没有确定太子的人选。等到临死前,灵帝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希望通过西园的军事力量来辅佐刘协继位。

蹇硕接受遗诏后,就盘算着先除去何进,再立刘协称帝。他打算在何进入宫的时候杀死他,但是他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老乡,见到何进进宫,用眼睛示意他逃跑。何进大吃一惊,赶紧骑马跑回了大营,称病再也不进宫了。蹇硕一时无法除去何进,有忌惮何进手中的军权,只能暂时妥协由刘辩继位,何太后作朝,何进、袁隗辅政。

此时何进、蹇硕双方已经势同水火。袁绍通过何进门客张津劝何进,不如乘此机会,把宦官一网打尽。何进因为袁氏家族根深叶大,也深为结交厚待袁绍、袁术以及逄纪、荀攸等名士、重臣。

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蹇硕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联络中常侍赵忠等人,给他们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控制朝廷,独断专行,更与奸党同谋,诛杀先帝亲信,消灭宦官。只是因为我手中掌握禁军,才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应该关闭宫门,立即捕杀他们。中常侍郭胜是何进同乡,而且在何太后和何进得宠上出过大力。郭胜支持何进。而赵忠、张让是宦官的头头,因为蹇硕后来者居上,他们早就看蹇硕不顺眼。宦官们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将这封信交给了何进。何进下令将蹇硕逮捕并处死,自己顺利掌握了蹇硕的军队。

在与宦官的斗争中,何进取得了初步胜利,掌握了宫廷内外的军队。袁绍劝何进趁此天赐良机,立即出击,杀掉那些为祸朝廷的宦官,名垂青史。

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何进对袁绍的提议深表赞同,于是进宫面见何太后,把打算告诉了太后。谁知何太后却不同意,她说,从古至今宦官一直存在,这是汉朝的旧例,况且先帝刚刚去世,我怎么能公开与外廷官员们议事呢?何进不敢违背太后旨意,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想要先把那些肆无忌惮的宦官除去。袁绍认为宦官们与皇帝、太后亲近,又负责传达诏令,如果不除后患无穷。

但此时何进却面临两大难关,让他迟迟下不了手。一个是亲人这关。他的母亲舞阳君、弟弟车骑将军何苗都接受宦官贿赂,请求太后保护宦官,而且还对太后说,大将军杀死宦官是为了削弱国家。可以说一家四人,有三人站在宦官一方;另一个是他自己的这一关,由于掌权前对宦官们一向恭敬畏惧,底气不足、自信不足。

这是眼看何进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袁绍为何进出了一个馊的不能再馊的点子,他建议何进征召诸侯猛将率兵前来逼宫,迫使太后答应除掉宦官。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主簿陈琳看出此举大为不妥。陈琳劝何进说,凭您现在的威势,只要挑选精锐之士,越过太后,对宦官发动雷霆一击,便大功告成,而且也会得到百姓支持。可现在您却要放弃有利条件,转求他人。到时候,大军云集,强者称雄,这是“干戈倒持”,会成为祸乱的源头。

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无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进不听。

但是陈琳的话,何进根本没有听进去。他征召前将军董卓进驻上林苑,太山太守王匡征发强弩手,东郡太守桥瑁驻村成皋,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他们的军事行动只有一个口号,就是诛杀宦官。

即使如此,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进诛杀宦官。何苗又劝何进,我们出身微贱,从南阳初到洛阳时,投靠宦官,是他们提携才有今天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请三思而行,还是与宦官们和好吧。

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何苗虽然是车骑将军,但其眼光确实差的可以。此时何进与宦官已经势同水火,哪里还有什么和解的可能?何进只要稍退半步,就会万劫不复。但何进竟然因为兄弟的一番话,迟疑不决。袁绍害怕何进又改变主意,逼迫他说,我们已经与宦官们交上手了,形势也逐渐明朗,事情延误就要生变,将军还要等什么,还是赶紧下决心吧。同时,袁绍还督促董卓等人加快前进。等董卓他们到达平乐观的时候,何太后终于害怕了,除了几个与何进关系好的,其余的中常侍、小黄门都让他们回家。从内心,何进并不想对宦官们赶尽杀绝,看到他们被赶出皇宫,已经是心满意足。面对袁绍多次催促,他都不为所动。

但是宦官们却不会坐以待毙,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通过儿媳妇,向何进母亲舞阳君求情,舞阳君又来劝何太后。最终,何太后又让中常侍们都回到了宫里。

在袁绍的鼓动下,何进再次入宫请求何太后诛杀宦官。他和何太后的对话全部被宦官们偷听了。张让、段珪等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拿上武器,埋伏在宫里。等何进告别太后,出宫的时候,又假称太后旨意,让何进再次进宫。何进进宫后,宦官们斥责何进,如今天下大乱,难道大将军没有责任,怎么能都算到我们头上。当初先帝想要废后,是我们哭着为皇后求情,拿出财物讨先帝欢心,都是为了投入你的门下。如今你却要杀绝我们,不太过分了吗?你说朝中肮脏,满朝公卿又有哪个干净。尚书监渠穆拔剑杀死何进。宦官们假称皇帝诏令,让前太尉樊陵任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任河南尹。他算通过他们控制朝政。尚书拿到诏书以后,产生怀疑,说请大将军出来商议。宦官们将何进人头抛了出去,声称,大将军谋反,已经被诛杀。

随着何进被杀,朝廷局势完全失控。何苗、袁绍等何进部属率兵进攻皇宫,见到宦官就杀,中常侍赵忠等都被诛杀,士兵们杀红了眼,没有胡子的男子也有被误杀的,以致有人只能脱下裤子证明自己,才能逃得性命。车骑将军何苗也被认为与宦官勾结,被何进部属杀死。

张让、段珪等人劫持着皇上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了宫,但不久被追兵赶上,除了几名被杀死外,张让等宦官全部投河而死,至此为祸大半个东汉王朝的宦官势力被彻底铲除。

外戚集团也遭到毁灭性打击。首脑何进、何苗先后被杀。董卓进京控制朝政后,他废掉了皇上刘辩,杀死太后和她的母亲舞阳君,何家灭亡。东汉王朝也随着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灭亡走向败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