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趣所有视频,茶道里的竹帘是干嘛用的
茶道茶趣所有视频,茶道里的竹帘是干嘛用的?
茶道里面的竹帘作用: 也叫茶具垫、茶席,可使壶底少积水,快干以免影响到紫砂壶等茶具,保护壶、杯。还可以增加茶趣。 茶席起源: 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
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喝茶的时候配什么茶点好?
夜晚,胃寂寞的慎点!!!夜晚,胃寂寞的慎点!!!夜晚,胃寂寞的慎点!!!
重要的话说三遍!
我们做茶会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些茶点,在喝茶的间隙,用来填饱由于喝茶而空空的肚子。
当然在挑选茶点的时候,也是要根据茶品来搭配适合的茶点,我把我们最近几次茶会用到的茶点放上来,大家看看吧~
喏,这个是我们日本雨露,抹茶,釜炒茶品鉴会时候配的茶点
里面一白一绿分别是原味日式和果子,和抹茶味和果子,旁边配的是巴旦木和蔓越莓干,巴旦木香脆可口,蔓越莓干酸甜,再加上和果子正好用来做日本茶的茶点。
这个是我们亲子茶会时挑选的茶点:绿豆糕,桂花糕,巴旦木,蔓越莓干(好吧,又是他俩),另外那个白色长方形的是麻薯,当时有好多小朋友吃完第一份就跑来,想拿第二份~的确很好吃,我现在也还在回味(逃~)
下面这个是我们在七夕节前的一场茶会,因为临近七夕节,我们就准备了~
七巧果,稻花村的七巧果,配上每日坚果,喏,有没有发现坚果简直是混搭绝配
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盛等。好吧,一不小心又虐了一波单身狗。
其他的。我们还买过沈大成的糯米薄荷糕和绿豆糕,对啦在下周我们有场茶会,我偷偷把那场茶会的茶点偷出来,拍个照给大家看看
我们在九月23号还有一场乌龙茶品鉴沙龙,作为香气最好的乌龙茶,会配什么茶点,我也很期待,等我到时候更新哦~
喝茶时有哪些陋习?
茶眼看世界●品茗知冷暖●乐享茶生活,义芳君说茶致力于独家深度解读茶人茶事茶精神,分享茶叶专业健康知识!
感谢邀请!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选择在忙里偷闲或轻松愉快的闲暇时刻,静静心,喝喝茶,聊聊天。
按说,喝茶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乐事,也是一件富有趣味的雅事。但是,在这其乐融融的喝茶氛围中,就有这么一些人常常会下意识地流露出一些令人顿时索然无茶趣的陋习,就连一些老茶人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让人好生尴尬!
人有人格,茶也有茶风。养成好的喝茶习惯,令人如沐春风;反之,则令人心生烦厌。
义芳君简单列举了以下这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喝茶陋习,与大家一起探讨。
1.不懂装懂,好为人“茶师”
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名品众多,即使是小众茶也品类繁多、各具特色。一个人即使是专家也难得穷尽;再者,每一种茶类因生长环境、精制技术水平差异,形成高低不同的品质特征。
喝不懂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懂就不懂,三人行必有我师,切忌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好为人“茶师”。
2.贪小便宜,喜欢蹭免费茶喝
有些人每次去别人家喝茶都是兴冲冲地去,嚷嚷着要人家贡献出珍藏好茶,自己却从来也舍不得带上一泡自家的好茶去分享。这样贪小便宜蹭免费茶喝,也堪称一大陋习。
3.夸夸其谈,急于品头论足
喝茶“适口为珍”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因此一泡茶的好坏每个人内心里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即使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也会有自己的第一感官印象。
有些人喝茶时,喜欢不停地发表意见,水还没有烧开就开始评头论足,生怕自己的意见不被同席的人知道。事实上,谁会喜欢一个“长嘴舌”的人呢?
4.随意贬低自己不喜欢的茶叶
有些人的确喜欢喝茶,不过仅限于自己喜欢的茶,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茶,则抱着鄙夷的态度,大有“天底下唯此独尊”态度。这样的陋习大可不必!
山外有山,人有有人,同样的,茶外有茶。生命有限,别让自己的狭隘而让精彩不断错过!
5.“咕噜咕噜”地喝茶
说起来有点好笑,有些人喝茶就是喝水,一杯接一杯,“咕噜咕噜”,全当水一般下肚。这样喝茶有意义吗?还是喝茶吗?随着茶水下肚,这茶滋味、香气、口感……等等体感全然不知。可惜了!
唉,好茶难遇,知音难求,喝茶就好好喝,起码得尊重下茶农们为了一泡茶起早摸黑的那股辛苦劲吧!
如何才能把茶文化圈子扩大呢?
茶,让人排毒,静心,观想人生。围绕着茶,更能衍生出独具一格的生活趣味。
现代的茶文化圈扩散,也要结合当下的社会人群需求而开展。越来越好的经济条件让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打造有品位&充满趣味体验的茶文化,会收到一群人的喜爱。
图片是在杭州西湖龙井产区天竺。带着朋友们在我自己家的茶园体会摘茶的乐趣,感受茶山宁静的气场;然后去小公馆自己动手做一顿饶有茶趣的午餐,下午品最正宗的西湖龙井。小公馆是一位爱好中医与茶道的好友牵头,我们一干人等众筹的释心度假地。有客房可以住宿,还有茶亭、茶厅、瑜伽冥想空间……以茶会友😄络绎不绝。
茶相聚有缘之人,好茶也需会欣赏的人。全国有各种各样的茶,不乏茶气足、有疗愈功能的好茶。昨晚嗓子疼,感觉像感冒,好害怕。因为在喂奶娃子,不能吃药。凌晨2点起来用滚水泡了一杯茶,一边喝一边运气调息,吐浊气与寒气。今天早上起来,嗓子好很多了,不疼了。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红茶就比较适合秋天喝,滋润养胃;老白茶冬天补气足;绿茶春天喝,喝的就是春天的能量,排毒养颜;高山乌龙茶去油脂效果好,减肥补气;
这些只是我自己喝茶总结的体感,每个人体感不同。
疫情之后,相信大家对健康会越来越重视。而食补与喝茶是相对天然容易的两种方式。不妨以健康饮茶为主题,调动大家喝茶的积极性,然后更多人知道喝茶的好处与重要性。
神农尝百草,就是靠茶解毒的。让更多人学会根据自己的体质与需求选择合适的茶,让大家的身体通透健康。
希望这样的思路对大家有点启发,若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你是喝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常言道,茶如朋友,情浓于茶。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有幽香。泡一盏茶,细咽慢饮,像是与一老友叙旧,亦是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更是品味人间百味的独特方式。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第一种茶以“养身”为主,说的是茶本身的功效:解渴、提神、祛火、消食等;第二种茶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养心”的需求,比如抒情、礼仪、悟道等。
中国著名茶学者赵英立说,茶对人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养心为主、养身为辅。尤其是中年人,大部分人肩扛手抬的是一个家庭、一份工作、一家公司,甚至还有一份未了而可能永远不能完成的理想。工作忙、压力大。这种时候,更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品一壶茶。
俗语有云:“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闲暇之余,一杯清茶在手,无需刻意的环境,只需在氤氲的香气中多待一刻,烦恼与浮躁便可梳理成一条线,一种舒心和惬意顿时在心头荡漾开来。
根据典籍记载,茶至唐代已是重要的贡品。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无有不爱茶者。茶入宫廷后,宫廷茶事大兴,皇帝以茶祭祖、供佛、接待宾客使臣,赏赐公卿,逐成定例。茶亦染上富贵气,渐成为皇族日常之需要,朝廷对茶引起重视,因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宫廷品茶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宫廷专门成立了御茶房,为皇宫和王府准备茗饮果品和承办茶宴,按官品级别配备侍茶者、分配茶品,茶在宫中成为地位、职务、尊崇的象征。
时至今日,茶已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虽然各地、各民族的国人所偏爱的茶类不同,但人们都需要茶。特别是爱茶之人,“一日宁可无饭也不能无茶”。
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鲁迅先生曾深深感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可谓把品尝、享受茶及高尚的茶风与意蕴,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茶不能解忧,但可以静心。
品茶与简单的饮茶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
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茶味的先苦涩而后回甘,可不正就是人的一生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