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名字的由来,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茶叶名字的由来,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中华”一词,各种解释,基本大同小异。比如,“中”因汉人发源于中原地带,那么试问“中原”的中又是什么意思?再如:因古人自称“华夏”,试问,?华夏的“华”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用“华”,而不是别的什么字。所以,百度出的答案,并没有追根溯源,并没有解释出“中华”的出处。下面就与大家切磋一下,仅供朋友茶余消遣:近几年黄河流域考古发现远古人遗物,木制,很像现代“华表”,酷似古篆字“中”。考古分析,这大概是先人制造的早期仪器,用来测量日影与建筑的关系,以确定建筑的位置。进而得出居住在日光长照的地方就很舒适,温暖。于是,就把这种仪器就做“中”。古人通过“中”的发明,解决了正确的居住地点,从此,人不在居住冰冷的洞穴和不安全的树上。那么,这里的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确、正确、合适的意思。
若这样解释还有什么佐证吗?有,而且很说明问题。在发掘“中”这个仪器的黄河流域,河南、山东等地,人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中,“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普遍是“独语句”。例如,今天晚饭吃地瓜粥可以吗?答曰:中(发音zhong第三声)。再如:你看我这样做对不对?答曰:中。这里的“中”就是正确,准确,合适的意思。
因此:中华的“中”,起源于远古汉人制造的一种仪器。最初的本意是“正确,合适,可以,不偏不倚,准确”的意思。
至于“华”的使用要比“中”晚一段时间。出处,是由“中”演化过来的。天安门前,有两座华表,为什么叫华表呢?这与“中”是有联系的。“中”是一个笔直的木柱,出了可以用来确定位置,聪明的古人又发现可以用来根据日影的长短来计时,日影最长的时候是早晨,晚上,最短的时候就是中午。还可以用来确定东西南北。这时候,古人开始在仪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精湛。古人对植物的开的花,有不同的认识,草本植物的花,称之为“花”,木本植物开的花,称之为“华”,“华”开在坚强有力的树木上,且比“花”高出很多,就觉得“华”要比“花”美出许多。于是,古人就用树木开出的花装点“中”这种仪器。先是插在上面,后来使用石刀把“华”的模样刻在上面。这样,“中”也就演绎成“华”了。把“华”竖立在房前,可以计时;竖立在十字路口,在“华”的顶部镶嵌出云纹图样的东西,类似“箭头”可以做为路标;再后来,人们可以在“华”这种器物上刻字,给首领,大王提出正确的意见;再后来逐渐演绎成宫廷门前的‘’柬柱‘’类似现在的“意见箱”;晚期的封建社会干脆用来证明皇权,国家的威武,威严……。华表上刻有花朵一样的图形,镶嵌云纹,这都是对远古“中”或“华”的继承。而顶部蹲着“吼”,传说是龙的儿子,是用来提醒皇帝不要沉迷后宫,不要迷恋外面的山青水色,要勤于政务,想着民事。这也是对“中”或“华”有纳谏功能的继承。两千年前的儒家文化也是与“中”有关系,最明显的就是“中庸思想”。中医的诞生也是缘于“中”,即阴阳调和,不偏不倚,人体阴阳气才能达到“中”。再比如,签契约时的“中保人”也是由“中”演绎而来。例子很多,很多……
总之,“中”“华”,“华表”都是一种器物。这就是“中华”一词的原始出处。所表的大意,就是正确,完美的意思。
汉人发明“中”之后,自然把自己的种族也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中人”或“华人”,意思是告诉其他种族,我们这些人是做事最讲正确,而且是最求完美的人。渐渐的就把自己居住的地带称之为“中原”,也就是“中人”居住的区域。渐渐的就领悟出天圆地方,我为中。等等。并把“中”表达在语言中,保留至今。古人没有国家概念,只有天下概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国家‘’在古时是“天下”两字。中国一词古时并不是国家的名称,而是“中人的领域”,直至民国才有国家概念,称之“中华民国”。而孙中山的中华,概念很狭隘,大一统观念不是明显的。直至新中国成立,取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中华才是大一统观念,包括56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的一员……
以上,纯属自己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陆羽被称为茶圣?
陆羽,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编写了《茶经》,发明了茶具、茶道、茶艺,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在人们心目中,他仙风道骨,庄重伟岸。像很多教科书上写的,陆羽一出生就天降大任,从小就立下成为“茶圣”的宏大理想,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没有任何理想凭空而来,没有任何成功纯属偶然。
他和我们一样,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也曾碌碌无为,那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茶圣的?
· 一 ·
确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王献之的父亲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苏轼的父亲是北宋杰出文学家苏洵,提起这些名人,人们必会说:“他们都是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可是陆羽却是一个被遗弃在乱草堆里的人。
公元733年,一个寒冷的清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正走在西郊的石桥上,忽闻桥下群雁鸣叫。原来是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着一个冻得发紫的弃婴。智积感慨自己与这个孩子有缘,于是为孩子占卦取名,以《易》占得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以鸿渐为字。
小陆羽从小就被禅师逮住学习佛法,让他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虽然陆羽不确定自己长大到底想做什么,但是他非常确定他不喜欢佛法,讨厌每天念佛经,一念就忍不住打瞌睡。
禅师爱喝茶,念完佛经后会教小和尚们泡茶。一到泡茶时间,陆羽反而精神百倍,一招一式学得特别快。
12岁那年,小陆羽不愿意皈依佛门,偷偷离开了龙盖寺。陆羽在自传中曾形容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相貌让他成功混进戏班子,成为一个出色丑角。
有一天,竟陵城的名臣李齐物发现陆羽出演的“参军戏”特别出彩,还听说台词都是这个丑角自己写的,觉得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将他收为门僚,还将陆羽送到火山门的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
比起刮风下雨都得去演戏,能坐在学堂里,陆羽觉得实在太幸福了。勤奋好学的他,还时常主动为邹夫子煮茗烹茶,也借机解惑学习。
年少的陆羽,不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但是他却在试着去念经、试着去演戏,最后确定了这都不是自己所好。
或许,当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时,不要迷茫,不妨像陆羽一样,都去试一试,确定下自己不喜欢的做的事情。
· 二 ·
坚持喜欢的事情
七年后,陆羽学成下山,回到竟陵城,常与同伴吟诗作对。唐朝是茶兴盛的时代,每逢文人墨客相聚必有茶相随,凭借着儿时跟智积禅师学的泡茶功夫,陆羽的泡的茶常被好友们夸赞,陆羽沾沾自喜,也越来越喜欢泡茶。可是有一天,有一位老者却说:“此茶差远矣。”
年少轻狂的陆羽十分不服气,问老者:“何以见得?”老者笑着说:“杼山庙中有一位和尚,你去喝口他的茶便知。”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和无数难民一起在战火中东迁,一路上陆羽还尝便各地茶水,都只觉得水平一般。可是有一天,在寺庙讨茶水喝时,才饮一口,却发现此茶饮下,茶香却停留齿间。原来陆羽已经来到湖北杼山,而这位泡茶的和尚正是诗僧皎然。
两人由此结下“缁素忘年之交”。皎然虽是诗人,但是却精通茶道,“隐心不隐迹”的他,常与名僧权贵坐享品茶,让陆羽大开眼界,尝到了各地的名茶。
陆羽告诉皎然:“我决定要写一本关于茶的书”,可是皎然觉得,唐诗盛世,当然是以诗留世,怎么能以茶留世呢?陆羽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他的目的并不是流芳百世,而只是单纯喜欢,想要去做这件事。
实践出真知,陆羽开始了“访茶”之旅,他在自传中写着:“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 元 •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他采制品尝了“巴东真香茗”,又探寻了蜀地七大州的茶叶生产情况,概括出茶品之要点:“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同时他也发现水品的重要性:“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他将天下宜茶之水分为20等次,其中以江西星子县城西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水为最佳,定位“天下第一泉”。
一次,陆羽同御史大人在驿站饮茶,士兵特别取来扬子江的南零之水,可陆羽用勺扬了扬水,发现这不是南零之水,水倒倒掉一半,再端详一眼说到:这才是南零水。士兵马上认错,原来是路上将水不慎撒出,所以用其他水填充,不料还是瞒不了陆羽。可见,陆羽实则“用心”试水,技艺高超。
不外出的时间,陆羽过着“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的生活。还在茅草舍中用手煎炒了无数次才发明出“煎茶法”,让茶叶更持久地保持了清香。
十年间,《茶经》既成,32岁的陆羽名声大噪。
曾看见过一句话:“拥有自己的喜好,是一件很珍贵的事情。”而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去坚持,这更是一件可贵的事情。
· 三 ·
为了热爱的事情去忍受不喜欢的事情
永泰二年,在扬州访茶。 正遇到御史大人李季卿下江南寻访,听闻“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于是召陆羽来到县衙煮茶。
陆羽常年在山间野林寻访,粗衣麻布,略有脏乱,从不讲究。于是那天陆羽“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反而茶界后起之秀常伯熊将自己认真打扮一番,“着黄被衫,乌纱帽”,去给达官贵人表演茶艺。李季卿对于陆羽“心鄙之”,反而对常伯熊甚是欢喜,高喊着:“这才是茶艺。”
陆羽愤甩衣袖离去,写下《毁茶论》。自己不似白面书生,如一介野夫走于山林间,实在不喜着装打扮之事。可事后却又有所醒悟,觉得自己确实有失风度与礼仪,而且对待自己心爱的茶,怎能如此随性?
从此每次煮茶前,都换上最整洁的衣服,像举行一个仪式般,将煮茶尽心而待。
于是他在《茶经》中完善下行茶之事:“行茶道,尚茶礼。”
为了完成最完整的茶经,陆羽也开始尝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坚定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我们做所有事情背后最核心的动机。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古时茶的名字太多了。而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去掉一画,写作“茶”,从此开启了“茶”的新时代。
历史上茶人数不胜数,茶圣却只有陆羽一个。因为他,茶不再只是一个路边摊上的小吃,而是一种高尚而深刻的文化追求,已经写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表达于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就是陆羽真正的伟大之处。
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倘若陆羽听到这句诗,大概也只是淡然笑笑吧,因为他也并没有一出生就立下宏图大志,而是简简单单地一步步发现自己的喜好,然后去行动,去坚持。
第一步,确认你不喜欢的做的事情
第二步,坚持你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步,为了热爱的事情去忍受你不喜欢做的事情
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陆羽不求名利,拒绝了朝廷之邀,人生最后那几年,隐居江南,与茶相伴。挥一挥衣袖,为后人留下一本《茶经》和一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茶会成为世界级的流行饮料?
茶和水、空气一样,已经成了好多人习以为常的东西。
长期饮茶者会对茶叶产生爱好,即所谓茶瘾。
喝茶虽是一种瘾,但这种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瘾。这种瘾比较温和。
有茶瘾的人,不一定记得自己喝的第一口茶,但是随着生活和茶越来越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时候,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茶。茶是疗愈自己心灵的妙药,是对庸碌生活的解药。
对茶上瘾,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深情。当为茶生,不为茶怨。
喝茶,更多便是在享受杯中茶的滋味,苦涩、甘甜、生津、回味,在这些滋味的流转中,感受到茶深情与美丽。
有茶瘾的人,是对生活一往情深的人。因为茶的清淡,因为茶的甘甜,因为茶的苦涩,因为茶的柔和,因为茶的回味……茶在爱茶人的心里,早已不仅仅是茶,它更像是百态人生,谱写出不同人的不同状态。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喝茶,要讲茶道,还要讲体质。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宜的茶也不同,因为茶有药性,茶也分寒性与热性。
中国茶叶统分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凉性的茶:绿茶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白茶与生普、黄茶,属于凉性的茶。
中性的茶:乌龙茶中的大红袍、凤凰单从、传统老工艺铁观音,属于中性的茶。
温性的茶:经过陈年存放的生普洱茶、老白茶、属于温性的茶。
热性的茶:红茶黑茶等全发酵茶,刺激性小,属于热性茶。
建议喝茶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①如果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又容易上火属于燥热体质的人,建议喝凉性的茶;
②如果是肠胃虚寒,平时常常觉得胃胀、腹胀的人,这样的体质比较虚弱,叫虚寒性体质,建议喝中性茶或者是温性茶;
③如果是老年人,建议喝红茶或普洱茶;
④处于亚健康的都市病患者,建议喝大红袍、凤凰单丛、红茶及普洱茶这些中性温性的茶,尤其在秋冬季节喝红茶、普洱茶很适合;
⑤若血糖本身不高的人,可以考虑在茶中加一点点糖,味道可能更好。
喝茶无需刻意,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很自然地就发生了。有时喝得简单,用一只马克杯也能泡一些。有时会细致一些,准备好茶壶、茶杯,给自己搭一方小小的茶席,一切都按自己喜欢的来,喝得满心欢喜。
有时也在工作间隙,偷个闲,待水慢慢烧开。又或者在旅途中,拿上保温杯也能自在地喝上一程。喝着喝着,便觉得滋味儿很不错,喝着喝着,感觉生活过得更美好!
竹叶青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不知道您问的是茶叶还是酒
1964年4月20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峨眉山考察,在万年寺与老僧人品茗对弈时对所品之茶赞不绝口,问道:"这是何茶?"老僧人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产,尚无名称",并请陈毅元帅赐名。陈毅元帅仔细审视杯中茶叶,只见汤清叶绿,一片生机,便由衷地说道:"这多像嫩竹叶啊,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声名不胫而走,茶业界更因此增添了一段传奇佳话,
问一种茶名字?
珠茶或青草茶,珠茶像绿豆一样,比绿豆大,青草茶是把茶做成颗粒状,在颗粒表面裹一层中草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