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什么,什么是佛家的三戒
三聚净戒是指什么,什么是佛家的三戒?
三戒是三种类型的戒律,即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与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皈五戒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一个人已经看破红尘,所以说选择出家,这是一种非常亲近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欲望,每天只是为了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最真实的道理而活着,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心态,到最后的时候,才能够生活得更加的幸福,他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纠结。
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
日本的历史,经过了飞跃式的发展:有考古学者认为,日本并没有经过铜器时代,而是从石器时代直接飞跃到了铁器时代。虽然当代,阶级社会发展的“五段论”有一些小小的争议。但是,生产工具的变更,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积累,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日本能从石器时代直接飞跃到铁器时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自东亚大陆的技术输入。
一般认为:早在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小国就和东汉朝廷有所往来。而在隋唐时期,处于统一状态的日本,更是不断派遣使团到隋唐学习中国的方方面面文化。这种学习,在安史之乱以后,才告一段落。
而唐朝官方和民间,也感受到了日本对于中华文化学习的诚恳和盛意拳拳,因此,对于日本的留学生,唐朝表示热情款待。而很多日本的一流人才,在唐朝留学以后,其中不少也选择留在唐朝,甚至才华横溢者,还在唐朝朝廷里做了官,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吕就是典型。在这个背景下,很多文化名流也选择东渡日本,传播文明的种子,而其中,鉴真大师就是其中的典范。
鉴真生平鉴真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处于武周时期。武则天信仰佛教,改变了唐朝初年,册立道教为国教的国策。在这个氛围下,武周的天下出现了全民学佛的高潮。在这个背景下,出身寒门的鉴真,在十四岁的时候选择出家做了沙弥,并在武后逊位那年选择了受戒。
鉴真是一个天赋很好的人。除了在佛学上面有着一定造诣之外,在艺术和医学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这为鉴真法师后来的成就,打下了伏笔。
唐玄宗在位期间,大唐的国力进入了巅峰。日本佛教界的一些僧人,也认为唐朝的佛法成就值得日本学习。当时日本的佛教管理很乱,并且佛教的理论也无法完成逻辑自洽。并且,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日本佛教成为了日本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日本僧人渴求改良。于是,很多僧人跟着遣唐使来到中国。鉴真法师的大名,被这些日本僧人所仰慕。于是这些日本僧人请求鉴真法师能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此前,日本僧人也曾请求过其他高僧东渡,但都被其余的高僧所回避。
要知道,在8世纪初年的世界,人们的航海技术较差,虽然中日之间近在咫尺、一衣带水,但是,想要跨越中日之间的海洋,成功率却十分的低。往返于中日的船只,时常因为风暴等问题遭遇不测。因此,东渡日本是一件就是一生的事情。故而很多僧人不愿意。
鉴真清楚东渡日本的难度和危险,也知道其他的僧人都选择了无声的拒绝。但是鉴真没有。鉴真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对于佛教徒来说,生死之间其实是没有界限可言的。毕竟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一切众生都是不断轮回的。因此,鉴真答应了日本佛教界的请求,选择东渡。
从天宝二年(西历743年)开始,鉴真开始了第一次东渡。不过,这一次东渡,鉴真失败了。在这及以后十年时间里,鉴真的东渡先后遭到了五次失败。鉴真的第五次失败,是因为船只遭遇了风浪,最终导致鉴真一行漂流到了海南岛上。鉴真的双目也因为受不了热带气候等缘故,导致了失明。
但是,鉴真并没有气馁。天宝十二年十一月,鉴真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终于,这一次鉴真成功了。鉴真到了日本,非但传播了佛法,还将很多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传播到了日本。
事实上,从中国佛教史的角度来说,鉴真等僧人的东渡传法,也对后来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国由于在之后多次遭遇战乱,导致文化方面出现了断层,到了19世纪的时候,汉地佛教的密宗(唐密)以及其他的中土佛教流派,已经在中国失传了数百年。而随着近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多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流派,得以从日本回传到中国。
鉴真对日本的贡献日本文化史角度来说,见证对日本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鉴真将中医知识传授给了日本人。这让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医学发展,直到千余年后,荷兰人抵达日本以后,鉴真传给日本的医术,其影响力才有所降低。
此外,鉴真还将中国的饮食、美术等方面的等文化传给了日本。这些也都对日本之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在当下,很多人认为,鉴真东渡日本,有一件事情做错了。那就是鉴真东渡日本的时候,还携带了大量珍贵的典籍和字画到日本。这其中包括王羲之父子的真迹,也被鉴真带到了日本,并且,鉴真的这个行为,导致这些字画和典籍永久性留在了日本。
不过,个人觉得,这样的想法有失妥当。因为我们莫要忘了这一点:那就是鉴真是生活在8世纪左右的唐朝人,而不是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在鉴真时代人们的观念里,是没有现代人对于文物不得出境这样的观念的。甚至在鉴真的观念里,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都不曾存在。
对于古代远东地区来说,远东地区的人们具备着天下观。所谓天下观,即整个天下都是一体。比如在唐朝人的观念里,大唐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而周围的国家都是要臣服于大唐的藩国,至于朝贡体系之外的国家,则被视为化外之民。日本积极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对于唐朝人来说,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因此对于鉴真携带王羲之父子的书画到日本,对于唐朝人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珍贵的典籍外流,因为毕竟这些典籍还在“天下”的范围内。
因此,不能用21世纪的观念,去要求一个8世纪的人。
近代学者郭沫若,针对鉴真东渡,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来歌颂鉴真的行为: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道教的三皈九戒十二愿都有哪些内容?
道教,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想尔九戒”是道教创立及发展初期对行持之事始有明确规定的条列,重点强调人的言行需合乎道意,亦即道的内在价值。 “想尔九戒”亦被视为道教最早的戒律。依据陆修静《道门科略》所载,当时天师以神的名义设立命籍,教徒定时集会以核户籍之实,并于同时检查教徒有否违反戒律、禁忌的行为。教徒在散会返家后,亦须向家人传达“科禁威仪”,共同遵守。
道教“十二”者,数也。“愿”者,心念、祈盼也。“十二愿”是道教徒日诵功课时,虔诚发心祈愿的功德事,也是修行、度人的具体表征。故历来道教徒均依此口诵而心维、奉道而行之。十二愿者:
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
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
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
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
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
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升。
同时还祈愿: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含灵。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和尚有那些戒律?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