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红颜西施,西施的一生历史故事

2023-11-01 142阅读 0评论

战国红颜西施,西施的一生历史故事?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 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战国红颜西施,西施的一生历史故事

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西施的结局一共有三种说法。

西施根据传说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还有一种是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们普遍流传的版本更倾向于前者,那么,西施无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红颜祸水?

谢邀。其实“红颜祸水”,是指古代亡国君主专宠的漂亮女人的代名词,能获得这个称号的都是历史名人,户晓家喻,妇孺皆知。譬如;苏妲己,,妹喜,姒褒,西施,貂婵,赵飞燕,张丽华,杨玉环,陈圆圆等都是亡国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至于在当时的事件起多大助推作用,已经无从考证。却被后世骂作狐狸精祸水。

“红颜”就当代词语而言,就是高颜值的漂亮女人,在古代还不是对女人颜值的美称,再平常不过,然而如果与“祸水”结合,那就非同凡响,身份了得,非后即妃,可以左右江山社稷贵妇人。

纵观中国历史,出过太多的“红颜祸水”,象吕雉开辟的外戚专权,老佛爷慈禧统治大清国四十多年,唯一的女皇武曌等都是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的优秀“祸水”,曾经让男人闻之股.颤。玩政治不比男人逊色,

当今有一句歌词唱到“老婆第一,老公第二”较说明当今社会的“红额”是家庭的主心轴,她们有事业理想爱心,在各行各业所作的优异成绩丝毫不差男人半分毫。

远古的“红颜祸水”们大都有一本悲惨史,背负亡国的骂名,其实很冤,身不由己,却是政治的牺牲品,远远没有现在女人活的潇洒舒适。

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结局如何?

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又闻“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1.沉海(湖)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圣品。《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

《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还有一种说法是:越王勾践也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想要纳她为妃。但是大臣范蠡认为勾践不可重蹈吴王夫差的覆辙,怕越王因此丧失斗志,于是与西施乘船到湖中心后,将其淹死。无论是沉海还是沉湖,西施的结局都让人忍不住感叹:红颜薄命。

2.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一是对“西施”的理解。“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但笔者依然以为,《吴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记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以此为据并不可信。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鸱夷”,杜牧认为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因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笔者以为,以“鸱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为范蠡隐居,图的是隐姓埋名,不让越王追杀,他不可能取一个与西施之死、与伍子胥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鸱夷”这样醒目的名字。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名施又是什么意思?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王昭君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称为古代四大美女,此说法出处为何?”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古代四大美女一直流传至今,以上四位被冠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名,豪居美女榜前四位,肯定是惊为天人的存在。以下我们试着从这四位美人所处的朝代及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找出此说法的出处。

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典故:

1、沉鱼——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沉鱼”美称的由来:

苎萝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美称,就流传开来。

西施结局:传说,西施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从此隐居度过一生;还有一种说法,西施在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成为千古之谜。

2、落雁——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落雁” 美称的由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美称。

王昭君结局: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王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后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3、闭月——貂蝉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关于貂蝉的出身,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闭月”雅称的由来: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貂蝉是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正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美人美景正好让王允瞧见了,两人交心后,貂蝉甘愿为除国贼而献身,后王允收貂蝉为义女。王允为了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估计这也是王允为之后的连环计制造舆论,要把貂蝉的美通过月亮更加衬托的超凡脱俗,为施计成功而更引起董卓和吕布对貂蝉的兴趣。

貂蝉结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

4、羞花——杨玉环

杨玉环,号太真,小字玉环,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羞花”雅称的由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御花园赏花,看见盛放的牡丹、月季等美丽花朵,联想起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悲从中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一幕恰巧被一宫娥看见,本着讨好主子的念头就大肆宣扬贵妃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杨贵妃结局:天宝十四载,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包围皇帝,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最终无奈妥协,忍痛赐白绫给杨贵妃,最终杨美人被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二、“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号由来:

1、按照四大美人所处朝代来分析:

通过以上查考,我们可以知道,四大美女西施为春秋人士,王昭君为西汉美女,貂蝉为东汉末年美人,杨贵妃为唐玄宗年间宫中贵妃。那么依此看,“古代四大美女”的称号最早应该是出于唐玄宗之后,也就是唐朝之后的朝代,因为最后一位美人杨贵妃在唐朝刚出场,对吧?

我们再往后查考,唐朝之后是宋朝,我们看看宋朝有没有关于“四大美女”名号的记录。

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我国最早出土的木刻年画,也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美人。此年画的原版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馆。“题材虽皇家内容,但将汉晋两朝人物于一图,其雕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丰满华丽。”

由此可见,虽然出土的《四美图》不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是,当时已有四美之说,所以“古代四大美人”之说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

所以古代四大美女的排定最起码在宋朝应该就是有定论了,源自于苏轼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问世,至于是谁最先说的就难以考察了。

2、通过查考“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雅号运用的文学作品的朝代来推测: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元·无名氏《连环计》三折:“我看这女子,生的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好女子也呵!”

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四回:“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7回:“端的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通过以上文献的查考可知,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联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从此元、明两朝的小说家、戏剧家在作品创作当中开始引用,成为形容女子貌美极致之套话,后来被古代文人骚客当成了口头禅,估计在古代这个套话没少成为那些登徒子调戏民间小娘子显摆学问的工具。

从以上可以看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称号从元曲开始被大量应用,这个称号应该已经在文人界流传了很长时间,元朝之前是宋朝,所以从此也可以推测出“古代四大美人”的说法和排名应该出自于宋朝。

中国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为:西施居首,貂蝉次之,王昭君再次,杨玉环排名最后,这个排位得到基本得到认可,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居首没有争议。四大美女中除貂蝉外皆为有正史记载的人物,而貂蝉则只见于小说和戏剧而未见于史料记载。

四大美女还有一说是褒姒、西施、妲己、杨玉环。并称为:“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杨妃”,但是褒姒和妲己都因美而误国,可能是名声不太好,后面从四大美女的名单上给除名了。

结论:由以上查考可以得知,“古代四大美女”也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正式入选,应该是在宋朝。四大美女之所以为人们广为传颂与她们相联系的政治事件是分不开的,四大美女都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又起了最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