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暗香系列,陆游的点绛唇

2023-11-01 111阅读 0评论

红杏暗香系列,陆游的点绛唇?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姜夔 作品:点绛唇 内容: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作者:林逋 作品:点绛唇 内容: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王禹偁·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2]]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3]] 。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4]] 。平生事,此时凝睇[[5]] ,谁会凭栏意! 点绛唇·闺情 (宋·曾允元) 一夜东风 枕边吹散愁多少 数声啼鸟 梦转纱窗晓 乍见春初 数声啼鸟 转眼春将老 长亭道 天边芳草 只有归时好 作者:苏轼 作品:点绛唇 内容: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作者:苏轼 作品:点绛唇 内容: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有没有什么关于酒的诗句?

有没有什么关于酒的诗句?

红杏暗香系列,陆游的点绛唇

酒的诗句太多了,有酒的地方才有江湖 。

1、《问刘十九》白居易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赏。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3、《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新丰主人》 储光羲

新丰主人新酒熟, 旧客还归旧堂宿。

满酌香含北砌花, 盈尊色泛南轩竹。

云散天高秋月明, 东家少女解秦筝。

醉来忘却巴陵道, 梦中疑是洛阳城。

5、《凉 州 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7、《新酿桂酒》苏轼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

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

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8、《少年行》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9、《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1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11、《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12、《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高适

相逢旅馆意多违, 暮雪初晴候燕飞。

主人酒尽君未醉。 薄暮途遥归不归?

13、《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晨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4、《重经巴丘》 张继

昔年高接李膺欢, 日泛仙舟醉碧澜。

诗句乱随青草落, 酒肠俱逐酒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 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 秋风回首泪阑干。

15、《致酒行》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天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15.《将进酒》李贺

琉璃锤,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6、《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17、《把酒问月》李白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8、《答圣俞莫饮酒》梅尧臣

子谓莫饮酒,我谓莫作诗。

花开木落虫鸣悲,四时百物乱我思。

朝吟摇头暮蹙眉,雕肝琢肾闻退之。

此翁此语还自讳,岂如饮酒无所知。

自古不饮无不死,惟有为善不可迟。

功施当世圣贤事,不然文章千载垂。

其余酩酊一樽酒,万事峥嵘皆可齐。

腐肠槽肉两家说,计较屑屑何其卑。

死生寿夭无足道,百年长短才几时。

但饮酒,莫作诗,子其听我言非痴。

19、《花下醉》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20、《咏酒》唐.汪遵

九酝松醪一曲歌,本图闲放养天和。

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万事销沈向一杯,竹门哑轧为风开。

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

尹庆民著作?

尹庆民的著作有,散文集《在江西的日子》《庐山的云》《又到红杏飘香时》,随笔集《戏剧影视随笔》

尹庆民,深州市人,衡水市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编剧。小说处女作《家属主任》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上海、浙江、江西三家出版社分别收入小说集,《人民中国》日文版转载。至今已在28个省市自治区180余家报刊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报告文学、评论、论文、随笔、戏剧、影视1200余篇(部)600余万字,

词牌名点绛唇的来历?

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等。

如何写宋词?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她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等。一:词和词牌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未必科学,但大概情况还是如此的。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不再详述!

二、正体和变体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如《卜算子》:

《卜算子》

四十四字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变体(一)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变体(五)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二)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在写词时,除特殊需要,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

(三)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三、填词

(一)依声填词

细分为二种:

1、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又称"按谱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属此!

2、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又称"按箫填词"。苏轼、秦观、贺铸、辛弃疾等属此!

(二)依句填词

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陆游、刘过等人属此,南宋多数词人都如此。这种填词法填出来的作品和依声填词的作品在平仄上是看不出来的,现在按词谱填词属此。

(三)自度曲和自过腔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有时也叫自度腔。

宋代有不少词人,都深通音乐,他们做了词,便自己能够作曲,故词集中常见有"自度曲"。一般说来凡是自度曲,至少都应当注明这个曲子的宫调,或者在词序中说明。

自过腔和自度曲的含义是不同的。"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念奴娇的腔调稍变,即可另外题一个调名曰湘月。但这仅是歌曲腔调的改动,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后世词家,已不懂宋词音律,只能以词调的句格同异为类别,无法从句法相同的两首词中区别其腔调之不同。念奴娇和湘月,永遇乐和消息,句法既然一样,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湘月即念奴娇,消息即永遇乐。至于二者之间,腔调不同,却不能从字句中看得出来。

自过腔既然不是创调,它就和自度曲不同。但有些宋代词人还是把自过腔编到曲中,因此,有些时候仍把自过腔作为自度曲的。

四、词的平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1、一字句律句:平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

(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沁园春》第一句。

(3)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1)律句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

(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6、六字句,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例如:

《如梦令》三十三字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六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

(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三字豆加六字律句或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十字句

一般比较少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七字、五字往往是律句。

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三)词的拗救。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五、入声、上声代替平声的问题

古人写词时常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使用,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确实存在,但是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办法,并非常规。绝大多数情况下,入声和上声仍然是作仄声的。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很常见,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格律专家"(首推龙榆生)把古人的话曲解并当成不可违反的理论。

六、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的押韵和对仗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

例:《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韵脚"碧、愁、急、亭"是不同部的。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

七、词谱的制定

(一)例作的选择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

(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1、正体的特点:

(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

(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三。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