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茶,描写酒茶的诗句初中所学的

2023-10-30 107阅读 0评论

宝塔诗茶,描写酒茶的诗句初中所学的?

咏茶十二韵》(唐·齐已·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宝塔诗茶,描写酒茶的诗句初中所学的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 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 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 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 月转晚妆楼。

《夏日闲居》(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唐·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题禅院》(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西陵道士茶歌》(唐·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

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有哪些好看的古风图片古风句子和歌曲?

作为一个古风老粉,收藏这些古风句子、古风图片简直不要太多啊!古风图片

《十二生肖古风》

《古风人物系列》

《古风风景系列》的太多了,就不发了

古风句子(配图)

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当年相知未回首,空叹年华似水流。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佛曰:若无缘,与之言多,亦废;若有缘,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剑起沧澜,遥见空灵呼唤,青丝断,一梦千年。

剑舞前尘断,痴情付笑谈;谁唱离歌,真心难言;忍看落雪溶溶共醉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消魂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秋来到。渐渐凉。寒雁儿往南翔。梧桐树。叶又黄。好凄凉。绣被儿,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若不是眉间铺满了尘埃,我怎知道你曾经等待

山有扶苏,荫有荷华。

世间事,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

叹红尘风雨路三千,曲未终人已散,遗世而独立无眠

还有太多太多,古风的东西真的很美,很有意境,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我爱古风,这是一片净土,我是聆风居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

题主您好。个人觉得打油诗和诗的界限主要在于:平仄、押韵、遣词造句、意境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我们常见的打油诗有古体诗体裁的、有近体诗体裁的,还有自由诗体裁的。现以近体诗中的绝句和绝句体裁的打油诗作比较,以点带面来分析打油诗和诗的界限。

一、诗(古体诗和自由诗除外)在平仄上要求严格,但打油诗不太注意。1、以五言绝句为例,诗(古体诗和自由诗除外)的平仄必须按标准句式来写,任何的近体诗都是这四种标准句式的排列组合。

这四种基本句式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在五言前加两个相同的相反平仄)

古人使用这四种基本句式来写绝句时,虽然也可以有变动,但基本秉承一三不论,二四五分明的原则。意即写绝句时,一句诗里面,除了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以不论平仄以外,其他的都要严格按照平仄的规定来写。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白”为古入声字)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为古入声字)

这首诗除了第三句的第一个字,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字与字平仄相间,句与句平仄相对的原则来写的。

2、以五言打油诗为例,打油诗平仄自由。

以张打油的《咏雪》为例:

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的平仄为:

平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黑”为古入声字)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 (“白”为古入声字)

从这首打油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字与字之间不讲平仄相间,句与句之间不讲平仄相对。

二、诗在押韵上要求严格(自由诗相对宽松一点),但打油诗不太注意押韵。

仍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张打油的《咏雪》为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二句、第四句入韵,“流”、“楼”押韵,都是平声韵(绝句只能押平声韵)。

张打油的《咏雪》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入韵,“统”、“窿”、“肿”押韵,其中“统”、“肿”是仄声韵,在绝句中属于押韵大忌,不仅如此,“窿”还是一个平声。所以,《咏雪》这首打油诗在押韵上只讲韵同,但在平仄上完全不讲究。

再以王梵志的打油诗《馒头诗》为例: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从这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看来,“头”、“里”、“个”、“味”四个字之间是不押韵的。这就更说明打油诗不太讲究押韵。

三、诗在遣词造句上多要求用词典雅脱俗,但打油诗不太注意,用词多平白俗俚。1、人们写诗时,用词多典雅秀奇、清新脱俗。

比如,写诗时称兄弟不叫“兄弟”,而叫“棠棣”,称荷花不叫“荷花”而叫“菡萏”,多喜欢用代称等修辞手法。如古代咏菊,一般诗中很少直接出现“菊花”这个称谓,如宋代范成大的《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代陆游的《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这两首诗都是在咏菊花,但是一个以“东篱’代称菊花,一个以”黄花“代称菊花。

2、人们写打油诗时则刚刚相反,句意一般追求平白,用词多俗言俚语,甚至不乏粗俗之词。

如张宗昌的《咏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筛石灰呀筛石灰。

再如:

仿佛昨天才恋爱,转眼青春就不在。

当年那个万人迷,如今已成老太太。

打油诗在表达上比较喜欢直白,因为直白才有诙谐、幽默的效果。

四、诗在意境上追求模糊,而打油诗的意境则非常直白。1、诗非常讲究意境,尤其注意意境的模糊性,喜欢塑造一种朦胧美,任人想象。

如《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从这首诗的四句话来看,每一句都在写自然山水,但是仔细琢磨,山色分明,但流水却无声;花开四季,鸟却不怕人。人们只有从“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反常中琢磨才会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山水花鸟风景画。

2、与诗不一样,打油诗虽然也勾画意境,但意境大多非常直白,读完了人们就明白了,不用想象。

如《咏塔》:

远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细来下面粗。

有朝一日翻过来,下面细来上面粗。

再如朱元璋(相传)的《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以上罗列四点就是打油诗和诗的界限。

古体诗和自由诗不太讲究严格的平仄,但是押韵和遣词造句还是比较注意的,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上也非常讲究。古体诗和自由诗体裁的打油诗和古体诗、自由诗的界限,莫过于这三个方面。

由于个人见识有限,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可能还有很多未尽之处,欢迎大家指点补充。

茶文化妙语?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爱茶的都很多,他们爱茶至深,还把茶写进了诗里,被人传诵。

在诗中,他们写出了品茶的体会、对茶的赞美,甚至对生命的感悟。作为现代的爱茶人,读茶诗,仿佛带我们穿越千年,与他们共饮一壶茶。

一言至七言诗·茶唐·元稹(zhěn)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一至七言诗”是隋唐时期的一种诗体,也就是我们常说“宝塔诗”。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第二句写了茶味香和形美。第三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唐代著名诗人、茶僧。

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饮酒之风俗。皎然在重阳节同陆羽品茗、赏菊、赋诗,开创以茶代酒,移风易俗之新风。

两碗茶唐·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吃完睡一觉,起来喝两碗茶。抬头看看日头,夕阳西下。快乐的人可惜日子过得太快,忧愁的人厌恶日子怎么就那么慢呢。那些无喜无怒的人,也不在乎时间长短了,一切顺应自然吧!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把茶与人生作比较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不受喜怒哀乐的困恼,坦然面对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后两句说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全诗句句写佳人, 同时又句句写佳茗。在飘渺的仙山上,洁白的流云悠然飘过,山上灵草幻化的仙子用白云洗遍每一寸香肌,不加粉黛,丽质天成,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湿润。

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两句构成了一副极妙的对联。

观采茶作歌清·乾隆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乾隆下江南,自然是奔着苏杭去的,到了杭州,自然要游西湖。既游西湖,品龙井茶那是免不了的事儿。公元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

七碗茶诗唐·卢仝(tóng)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诗》也叫《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

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不敢喝第七碗,只怕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希望大家推荐一本书籍?

对茶我却是喜欢,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品味清清茶香》,我这给喜欢茶的朋友作个简介,有机会也去找来看看。

书中汇集了目前广受大众喜欢的众多茶中珍品,并从茶的历史、茶的品种、茶具的选用、茶的保健功能、茶点茶膳等各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关于茶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黑茶等几大类,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赋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是日本茶道的始祖。

中国人对茶很是喜爱,品茶亦如吕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自古就有人为其吟诗作画。

——唐•元稹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勘夸。

中唐诗人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在历代咏茶诗中颇为新奇,此诗构思精巧,短短七句,写出了茶性、茶人、茶具、茶色、茶事、茶景和茶情都描写得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

喝酒的人大都知道有一句话叫“酒品如人品”,喝茶的人也有一句话“茶品如人品”,品茶就如品人生,有人将不同年龄的人用不同的茶来做比喻:

10岁的人像“海马宫”茶,人性初显露,淡淡的青涩醇味,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的溪水;

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艳亮,有各自不同的美和媚;

30岁的人像“碧螺春茶”,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茶”,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是如此可以亲近,缭绕回旋中归于简单;

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岁月磨练,开始磨练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

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

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过了70岁的人就像“寿眉”了,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